?

師范教育中民族聲樂的滲透與分析

2024-03-15 10:12李雪
當代音樂 2024年2期
關鍵詞:師范教育民族聲樂民族音樂

李雪

[關鍵詞]師范教育;民族聲樂;民族音樂

聲樂是聲音與律動的藝術。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在師范教育中滲透民族聲樂教育,能夠有效傳播民族文化,培養特色師范類人才。面對素質教育改革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新要求,師范教育需要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貼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落實高質量的民族聲樂教育活動。特別是在民族聲樂演唱方面,需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師范生,為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輸送一批優秀師范類人才。

一、師范教育中民族聲樂的滲透的必要性

(一)強化學生歌唱基本功,幫助學生找準發音位置

聲樂藝術作為一項綜合性的藝術活動,表演者應該充分調動自身的情感、意志、想象力,完成對身體發聲位置的有效控制,從而以更強的聲樂演唱能力,完成聲樂表演。民族聲樂藝術不同于民族舞蹈,能夠通過肢體的變化來使觀眾有著深刻的審美體驗;聲樂藝術不同于繪畫,能夠通過色彩的變化給人美的感受,而是主要通過聲音的調節來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們在節奏、旋律、音色、速度的變化中完成對音樂的感知。這就要求表演者有著更強的聲音駕馭能力,并能對較為抽象的聲樂進行潤色,使民族聲樂不只是簡單地演唱民族聲樂作品,而是能夠傳遞民族情感、獲得觀眾情感認同的民族歌唱藝術。在師范教育中融人民族聲樂藝術活動,能夠結合學生生理特點,對學生進行發聲訓練,降低聲樂演唱的難度,并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信心。由于每個學生生理結構不同,發聲的位置有所差異。如果一味地傳授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生理特點,就會增加學生的發聲難度。而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不但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韻味,還能夠找到正確的發聲位置,通過呼吸、節奏、音色的完美配合,強化學生的演唱基本功,完成民族聲樂藝術的展示。

(二)加強聲樂教育體系建設,推動民族音樂傳承發展

在傳統的師范音樂教育體制中,西方文化和音樂的大規模應用,使民族聲樂文化發展空間狹窄,學生不能系統性地接受和了解民族聲樂理論知識,導致人才培養的重心有所偏頗。而在各國致力于民族文化和語言體系建設的背景下,師范教育也應主動承擔傳承民族音樂的重任,在師范教學活動中,融人民族聲樂藝術文化,能夠豐富音樂教學體系,深化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結合當前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師范人才。與此同時,在聲樂文化中融人時代元素,轉變以往過于傳統、刻板的教學方法,主動繼承和發揚傳統民族音樂的精華,能夠喚起當代青年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感以及民族的力量,樹立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從而推動民族聲樂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誕生于民族民間的傳統音樂文化,能夠擁有最為廣泛的傳播者和欣賞者。

二、師范教育中民族聲樂滲透面臨的阻礙

(一)受西方音樂影響較大,缺少民族性

現階段,師范類聲樂教學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很多從事聲樂教育的教師系統化地接受過西方音樂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上,也側重應用西方的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師范學校音樂專業學科主要包含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鋼琴、基礎理論、和聲的內容,很多學生對中國音樂史的了解不夠全面,導致民族聲樂教育缺少獨立的教育體系,呈現西方化的特征。學生系統化地接受西方音樂教育,對西方音樂家作品能夠進行模仿演奏,而忽視傳統民族音樂,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的研究不夠深入。特別是在音樂創作方面,很多音樂教師用西方的理論來評價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不但缺少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尊重,也進一步導致傳統音樂文化主體意識失落。例如,聲樂以西洋美聲為標準,在教學中重視美聲、鋼琴等練習,課程中不能充分地應用中國樂器,導致學生容易產生對民族音樂錯誤的認知,認為傳統音樂落后低俗,不能成為課堂中應學習的高雅藝術。而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在課程體系中所占位置較少,在教學和創作上主要作為點綴。若把中國樂器作為西洋樂的裝飾,會降低學生對民族聲樂的認同感,也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民族聲樂學習過程中積極性不足,使民族聲樂教學難以獲得預期的成效。

(二)傳統教育觀念仍然占據主導

在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中,大部分聲樂教師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聲特點進行單獨指導。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落實,使學生規模不斷擴大,但聲樂教師師資力量的薄弱,致使民族聲樂教學從以往的一對一向一對多的模式轉變。而教學形態的變化,要求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設計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然而,很多教師仍然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習慣性地帶人一對一的教學手段,導致部分教師過度關注聲樂基礎條件好的學生,而很多學生聲樂練習得不到指導,只進行自主化練習,進一步降低了學生民族聲樂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部分教師過度關注學生的音準、節奏、技巧,沒有考慮學生演唱的民族風格和情感表達方式,很多學生過多地練習西方作品,導致學生不能靈活地掌控不同唱法,學生的演唱能力不夠全面,增加了民族聲樂表演的難度,也進一步導致民族聲樂教學質量降低,難以達到傳承和發展民族聲樂的目標。

三、師范教育中民族聲樂的滲透路徑

(一)積極創新教學理念,高度重視民族聲樂教學與傳承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在理念上高度重視民族聲樂教學,正確認識在師范教育中開展民族聲樂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和價值,才能驅使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開展民族聲樂的有效路徑和辦法,自覺在師范教育中傳承、發揚民族聲樂。因此,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在師范教育體系中大力宣揚民族聲樂教學價值,改革辦學定位,構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并具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音樂人才”辦學定位。根據辦學定位,將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不斷深化民族聲樂教學改革,培育更多民族性、優質聲樂人才。

首先,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素質教育理念,明確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必須緊密圍繞學生這個主體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才能保證教學開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就要求聲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聲樂技能、綜合素質、發展規律以及未來發展方向,制訂具有針對性、靈活多樣的聲樂教學方案。設置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將審美教育貫穿于民族聲樂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在美的熏陶中了解美、發現美、創造美,不斷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更好地感受民族聲樂獨特美。

其次,樹立傳承發展理念,正確認識民族聲樂傳承價值和文化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多融人一些關于民族聲樂文化內涵、歷史故事、深刻含義的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民族聲樂的形式、基本語言、特點以及傳承價值。讓學生在接受民族聲樂文化熏陶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民族聲樂文化認同感,從而自覺傳承民族聲樂文化,達到理想的民族聲樂教學效果。

最后,注重在聲樂教學中突出師范性、實用性教育特點。注重強化藝術與技術協調統一,重視加強民族聲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引導學生懂得民族聲樂歌唱訓練基本知識與方法,真正“學會”“會學”“會教”。

(二)深挖民族聲樂素材,構建完善的民族聲樂內容體系

在師范教育中開展民族聲樂教學活動。應注重深入挖掘我國民族聲樂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優秀事跡、實質內涵,有目的、有計劃、分階段地將民族聲樂教學內容引入課堂,利用富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民族聲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認識音樂美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民族聲樂。

首先,建設具有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民族聲樂課程和教材體系。吸收、借鑒其他各國、各民族音樂文化體系中的有益部分,構建起以國內民族聲樂文化為基礎、以國外民族聲樂文化為補充的復合型、交叉性課程與教材體系,豐富民族聲樂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時代性的同時,滿足師范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

其次,根據師范院校學生發展需求,將民族聲樂概論、中國音樂史、民族聲樂文化列入必修課程,開設民族曲式研究、中國傳統樂理課程。重視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組織科研部創新編寫《戲曲音樂教材》《民歌新論》《中國民歌》等選修課教材體系,突出師范教育民族聲樂專業教學特色。

(三)重視突出以人為本,創新開展民族聲樂課堂教學活動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理念。圍繞學生個性特點、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個體差異情況,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引進個性化、情境式、互動式、體驗式教學辦法,創新開展民族聲樂課堂教學活動。切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民族聲樂技能,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

首先,根據民族聲樂教學特點,制定符合本專業與師范院校學生特點的觀摩形式和教學內容??啥ㄆ谂e辦民族聲樂觀摩會、公開課與示范課,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實踐學習的機會。

其次,采取課堂理論講授、多媒體課件播放與課堂范唱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由教師范唱、播放視頻、學生模仿演唱,幫助學生親身感受、體會民族聲樂的獨特魅力。

最后,組織開展民族聲樂鑒賞活動。帶領學生欣賞北方秧歌、東北二人轉、藏族囊瑪、朝鮮族農樂舞、民族山歌、二胡曲《賽馬》、京劇《玉堂春》等獨具民族特色的聲樂作品。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視頻、音頻,引導學生通過欣賞不同演奏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進一步掌握其核心演奏技巧,為今后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工作打好基礎。

(四)基于民族聲樂特點,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技巧

民族聲樂與其他音樂有所不同,主要是一種綜合了民族語言、民族文化與民族審美構建而成的、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音樂形式,具有表達民族風格、民族情感的藝術功能。為更好地在師范教育中開展民族聲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民族聲樂歌唱技巧,必須緊密結合民族聲樂特點,指導學生訓練、學習民族聲樂的發聲原理和吐字、咬字技巧,分辨好民族聲樂與其他唱法在演唱時的差異性,進而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演唱效果,強化教學質量。

首先,引導學生正確運用發聲原理和共鳴腔。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只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才能保證歌唱發聲的聲音質量。而發聲原理是聲帶受到氣體沖擊產生振動,帶動聲帶發出聲音,并從胸腔、頭腔、口腔、鼻腔等多個方位產生共鳴,從而發出響亮且動聽的聲音。在具體教學當中,應為學生傳授正確的訓練方法,如聞花式吸氣、數拍子或者吹蠟燭,引導學生在吹蠟燭、聞花吸氣過程中,深刻體驗氣息回流時的獨特感覺,幫助學生掌握發聲原理。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在吸氣時是否存在僵硬或是過滿的問題,要及時糾正,引導學生正確訓練。

其次,重視加強對學生歌唱的共鳴訓練,可選擇為學生播放一些經典的民族聲樂作品,讓學生仔細聆聽,分析該民族聲樂作品中的共鳴特點。讓學生明確認識到發聲共鳴是一個整體的系統,當物體振動發音時便會產生一定的振動頻率,從而生成基礎音響,要重視各個器官的功能,協調好各器官,在各器官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下,發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聲音。

最后,加強對學生咬字吐字的訓練。民族聲樂中的咬字吐字,強調情感表達的深刻性,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個性特征,與我國民族語言特殊構成方式、生活習慣、人文習俗以及審美情趣等有著很大關系。在歌唱過程中,民族聲樂演唱者會將每個字的發音分為字頭、字腹、字尾,分別運用咬字、吐字、歸韻收音等技巧,歌唱出獨具民族風格韻味的聲樂作品。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民族聲樂吐字咬字技巧,需要加強訓練,指導學生在歌唱民族聲樂時,字頭要咬重、字腹吐音要圓滑、字尾收音要輕。當發現一些學生存有“吸不進氣”的現象時,要引導其放松呼氣肌肉壁,避免局部肌肉過分用力影響歌唱效果。

結語

在師范教育中滲透民族聲樂教育,不但能夠推動民族聲樂教育改革,促進民族聲樂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養的提升。當前,全社會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承,各大院校也積極引入民族音樂文化知識,推動民族聲樂教學革新,但是仍然存在著西方音樂文化為主導的問題,導致中國傳統民族聲樂難以在師范教育中全面滲透。對此,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挖掘課堂中的民族聲樂素材,構建較為完善的聲樂內容體系。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創新聲樂課堂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發聲訓練,使學生擁有更為完善的樂理知識,能夠靈活地調整演唱方式。使其感知到民族聲樂文化的魅力,從而承擔起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的永續發展。

猜你喜歡
師范教育民族聲樂民族音樂
傳統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中國近代幼兒師范教育研究文獻綜述
我國近代師范教育思想發展研究綜述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聲樂教育
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與方法
探究我國音樂發展的“多元化”
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基本問題分析
高專音樂師范教育課程建設芻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