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碩士的焦慮來源及其影響因素

2024-03-16 16:01高耀曹連喆許丹東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

高耀 曹連喆 許丹東

摘要:基于2022年全國碩士畢業生離校調查大樣本數據,從“以學生為中心”的內部視角對我國專業碩士心理焦慮來源及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第一,專業碩士的焦慮來源主要集中在畢業設計/論文、就業問題及經濟負擔等方面,且不同專業類別/領域的焦慮發生率存在明顯差異。第二,“雙一流”建設高校、女性、全日制就讀、推免和調劑入學、未婚、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第三,專業實踐參與情況及其滿意程度對焦慮來源存在“雙重影響效應”,既顯著提升專業碩士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焦慮的發生率,也能顯著降低專業碩士就業問題焦慮的發生率,且經管類、人文類實踐基地落實率和實踐導師配套率存在“雙重洼地”現象。

關鍵詞:專業碩士;焦慮來源;焦慮程度;研究生教育

作者簡介:高耀,天津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天津 300350;曹連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北京 100871;許丹東,蘇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蘇州 215123。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知識生產屬性與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的關聯機理及保障機制研究”(編號:21JHQ083)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正在經歷著深刻轉型,這種轉型的重要標志體現在碩士生教育從學術人才培養為主轉向兼顧學術人才和專業/應用人才培養并重。我國專業學位肇始于1990年[1],自2010年以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步伐加快,專業學位類別、授權點、招生規模大幅增加,大大提高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從專業學位碩士生的培養規模來看,2000年全國授予碩士專業學位4554人,2016年授予碩士專業學位33.11萬人,占全部碩士學位授予數的比例為51.48%[2],到2020年授予的碩士專業學位高達41.74萬人,占全部碩士學位授予數的比例達到57.20%[3],20年間碩士專業學位授予規模大幅度增加。2021年,專業學位碩士生的比例進一步增長,達到61.9%[4]。目前,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專業學位研究生已成為主體。從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類別/領域來看,1990年設立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開啟了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進程,經過30多年的深入探索[5-6],2022年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顯示,我國專業碩士生培養的類別已大幅增加至67種[7]。202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以下簡稱“《發展方案》”)中指出,到2025年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8]。我國碩士生教育正在經歷的轉型和專業碩士生教育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人們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識需要進一步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規模、結構和質量問題值得深入研究[8]。

規??焖贁U張帶來的后果之一是專業學位碩士生學業競爭壓力的增大。事實上,研究生在就讀生涯中面臨著學業、科研、生活、情感、社交及就業準備等多重壓力,這些壓力可能進一步轉變為焦慮來源,從而對研究生的學業和身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探討該群體的壓力和焦慮來源以及有效緩解策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問題。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滿足廣大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全面服務研究生成長成才,迫切需要對專業碩士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展開專門分析。

本研究試圖回答的主要問題包括:①專業碩士的焦慮主要來源于哪里?專業碩士的焦慮來源在不同專業類別(領域)之間呈現何種更微觀的樣態?②院校特征、專業類別特征、實習/實踐、導師指導、科研參與、個體特征及家庭背景特征等多重因素對專業碩士的焦慮程度和焦慮來源分別產生了何種影響?③如何從理論層面進一步豐富有關實踐性知識領域研究生培養復雜性的理解和認識?

二、文獻綜述

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是近幾年學界關注的熱點[9-16]。近年來,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持續增長以及就業市場不確定性的不斷加深,碩士生面臨的無論是升學壓力還是就業壓力都在加大,這進一步增加了碩士生焦慮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研究生心理焦慮的來源或影響系統主要包括學術系統、機構和部門系統、學術及社會網絡與導師支持系統以及宏觀的社會經濟系統[17]。

從學術系統和機構系統來看,一方面,“不發表就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學術論文發表壓力[18]、學術共同體的“天然排外性”(exclusive by nature)[19]、研究工作獲得導師認可的壓力[20]、完成畢業設計/論文[21]等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研究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面臨的壓力也有明顯差異,例如,與課程學習階段相比,研究生在綜合考試階段的幸福感最低[22]。另一方面,研究生所在的院系文化和氛圍對其就讀體驗有著深刻的影響[23],在研究生學術社會化過程中,院系提供的各種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顯得尤為重要[24]。此外,充分的專業實習[25]、實踐訓練[26-27]機會等對專業碩士的實踐能力[28]和職業素養會產生影響。

從學術及社會網絡與導師支持系統來看,一方面,同伴支持網絡(the peer network)與研究生的心理和情緒健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29-30],然而,許多研究生在建立支持性同伴關系方面存在困難[31-33]。另一方面,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對其學業進步、就讀體驗及心理健康狀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4]。在有些單位和一些特定環境下,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一種“雇傭關系”(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hip),二者在權力和地位上非常不對等[35],導生沖突問題是研究生教育中最值得關注的核心問題[36]。此外,導師指導過程中有效的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和溝通技巧(counselling skills)也發揮著關鍵作用[37]。當研究生對導師提供的專業性反饋感到更滿意時,研究生感受到的焦慮感也更低[38-39]。

從更加宏觀的社會經濟系統來看,學術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供需結構不匹配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宏觀層面的因素也會在客觀上加劇研究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程度。此外,研究發現,經濟困境(financial distress)與研究生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之間也存在密切的關系[40]。相關研究發現,學業類事件、經濟類事件和職業發展類事件是發生頻率和影響程度最高的三類壓力源[41]。針對醫學類院校的研究表明,睡眠質量、導生關系、所屬學科專業、經濟壓力、讀研動機及專業滿意度等是影響醫學碩士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42-43]。就業壓力、人際壓力和學業壓力是與碩士生心理健康相關性最高的三種壓力源[44]。

綜上可知,盡管學術界對研究生群體的心理焦慮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現有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現在:①由于調查數據的局限,現有研究盡管關注到專業碩士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對不同專業類別/領域內部的主要焦慮來源之間的差異情況缺乏考察;②既有研究缺乏在統一的框架下對專業碩士心理焦慮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的實證研究;③既有研究缺乏對專業實踐機會/條件與專業碩士心理焦慮之間影響和作用關系的專門分析。

三、數據與方法

1.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自2022年“全國專業學位碩士畢業生離校調查”,該項目由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于2022年5-7月具體組織實施。項目調查對象的總樣本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含港、澳、臺地區)的碩士、博士畢業生,采用普查的形式進行[45]。2022年碩士畢業生調查涵蓋全國550所專業學位碩士生培養單位,共計回收專業碩士有效樣本124995個,回收樣本有效率為83.28%。經檢驗,本研究調查問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并且調查樣本的地區分布和學科分布基本符合全國總體情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2.變量與方法

本研究中的因變量為專業碩士的焦慮程度和主要焦慮來源。對于焦慮問題的探討最初從現代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視角展開,但這一視角忽視了社會環境及外部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從社會學和人類學視角的研究將焦慮問題置于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環境當中,尋找超越醫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更加宏大的社會結構因素。區別于上述視角,筆者從教育學的微觀視角切入,分析碩士生就讀過程中的院校環境、專業特征、導師及個體等因素對焦慮產生的影響及其呈現出的差異性,這種視角通常通過被調查者的主觀感受進行反映。對于焦慮程度的測量,本次調查通過設置“如果您在讀研期間的焦慮程度可以用分數衡量(0-100分),您會給自己打多少分:_____”這一問題進行調查;對于焦慮的來源,結合前期調研和文獻綜述結論,本次調查通過設置“在讀研期間最令您焦慮的兩件事情分別為:1. _____;2. _____”這一問題進行調查,選項設置中涵蓋了:①完成所在學科規定的學術論文發表要求;②完成碩士學位論文;③完成導師的課題任務;④經濟負擔;⑤就業問題;⑥戀愛與婚姻;⑦研究工作獲得別人的認可;⑧導師不能提供有效指導;⑨其他_____(請注明)。在實證分析中,本研究根據首要焦慮來源選擇情況將不同焦慮來源識別為0-1的二分類變量(0=未發生某種焦慮;1=發生某種焦慮)。

自變量包括專業類別(領域)特征、院校特征(1=“雙一流”建設高校;0=普通高校)、課程滿意度(采用五點量表測量)、專業實踐情況、導師指導情況、科研項目參與情況(1=參加;0=未參加)、個體特征情況。其中,為簡化分析,將不同專業類別(領域)劃分為人文類①、經管類、工程類、農林類和醫藥類五大類;對專業實踐情況的測量項目包括是否有實踐基地(1=有;0=無)、是否有實踐導師(1=有;0=無)以及實踐參與滿意度(采用五點量表測量);對導師指導情況的測量項目包括是否采取小組指導方式(1=是;0=否)、與導師交流頻率以及對學術導師指導的滿意度(采用五點量表測量);研究生個體特征包括性別(1=男性;0=女性)、就讀方式(1=全日制;0=非全日制)、錄取方式(1=普通招考-非調劑;2=普通招考-調劑;3=推薦免試)、婚姻情況(1=未婚;0=已婚)、在讀期間是否獲得過校級獎勵(1=是;0=否)以及是否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1=是;0=否)。

由于因變量分別為連續變量和二分類變量,故采用普通OLS回歸模型和二元邏輯回歸模型進行效果識別。

四、研究結果

1.不同類別(領域)專業碩士焦慮來源比較

對10個不同大類專業碩士的首要焦慮來源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整體而言,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焦慮來源主要集中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就業問題及經濟負擔等主要方面。分專業類別來看,管理類、教育類、歷史類等領域專業碩士對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焦慮發生率較高;經濟類、文學類和藝術類等領域專業碩士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較高而工程類、農林類、醫藥類及管理類等領域專業碩士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相對較低;醫藥類、藝術類領域專業碩士對經濟負擔的焦慮發生率稍高。

2.專業碩士焦慮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結合表1的結果探索性分析專業碩士焦慮程度的影響因素。

(1)從院校特征來看,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與“雙非”高校相比,“雙一流”建設高校全日制就讀專業碩士在讀期間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而對非全日制就讀專業碩士群體而言,“雙一流”建設高校與“雙非”高校專業碩士感知到的焦慮程度并不存在顯著差異。

(2)從專業類別(領域)特征來看,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無論是總體樣本、全日制樣本還是非全日制樣本中,與人文類相比,經管類專業碩士就讀期間感知到的焦慮程度均顯著更低,而醫藥類專業碩士就讀期間感知到的焦慮程度均顯著更高,工程類和農林類專業碩士群體感知到的焦慮程度與人文類群體并不存在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差異。

(3)從課程與導師方面來看,一方面,對課程教學滿意(相對于“不滿意”而言)能夠顯著降低專業碩士的焦慮程度;另一方面,學術導師指導效果和師生交流頻率對專業碩士焦慮程度的影響非常顯著,小組指導在緩解全日制專業碩士焦慮方面的效果并不顯著,而小組指導在緩解非全日制專業碩士焦慮方面的效果非常顯著。

(4)從專業實踐方面來看,有實踐基地、有實踐導師、對實踐效果滿意均能顯著降低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焦慮程度。

(5)從科研項目參與和學位論文形式方面來看,參與科研項目和以學位論文形式進行考核均會顯著提升專業碩士感知到的焦慮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整體而言,撰寫學位論文依然是專業碩士畢業設計的主要形式(68.28%),而案例分析(11.56%)、調研報告(6.50%)、產品開發(5.26%)等其他畢業設計形式占比均較小。

(6)從個體和家庭特征方面來看,女性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高于男性,全日制專業碩士群體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高于非全日制專業碩士群體,與普通招考(非調劑)專業碩士群體相比,調劑生和推免生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未婚專業碩士群體比已婚群體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在讀期間獲得校級及以上獎勵能顯著降低專業碩士焦慮程度。此外,與非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群體相比,非全日制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專業碩士群體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

3.專業碩士主要焦慮來源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專業碩士三種最主要焦慮來源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索性分析,結果見表2。

(1)從院校特征來看,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與“雙非”高校相比,“雙一流”建設高校專業碩士在讀期間感知到的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焦慮發生率和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顯著更低,而對就業問題焦慮發生概率要顯著更高。

(2)從專業類別來看,與人文類相比,經管類、工程類、農林類及醫藥類專業碩士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焦慮發生率顯著更高,工程類、農林類、醫藥類專業碩士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顯著更低,而醫藥類專業碩士的經濟負擔焦慮(OR值=2.05)發生率顯著更高。

(3)從課程與導師方面來看,一方面,對課程教學滿意能夠顯著降低專業碩士就業焦慮發生率,但也能顯著提升專業碩士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焦慮發生率;另一方面,與單一導師指導相比,小組指導有助于緩解專業碩士就業焦慮(OR值=0.91)發生率,但也會顯著提升其經濟負擔(OR值=1.09)焦慮發生率。

(4)從專業實踐方面來看,專業實踐參與情況及其滿意度對專業碩士的焦慮會產生“雙重影響效應”。一方面,專業實踐參與情況及其滿意度情況能夠顯著降低專業碩士就業問題焦慮發生率;另一方面,也會顯著提升其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焦慮發生率。

(5)從科研項目參與情況來看,與在讀期間未參與科研項目的專業碩士群體相比,參與科研項目能夠顯著降低專業碩士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焦慮發生率(OR值=0.84)。

(6)從個體和家庭特征方面來看,男性專業碩士群體的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顯著更高而畢業設計/論文焦慮和就業問題焦慮發生率顯著更低;與普通招考(非調劑)專業碩士群體相比,普通招考(調劑)專業碩士群體的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顯著更高而對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焦慮發生率卻顯著更低,推免生專業碩士群體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顯著更高而對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焦慮發生率則顯著更低;與已婚專業碩士群體相比,未婚專業碩士對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焦慮發生率和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顯著更低而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則顯著更高;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專業碩士群體相比,第一代大學生專業碩士群體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顯著更低而對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焦慮發生率和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則顯著更高。

五、結論與建議

1.主要結論

基于全國層面大樣本離校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結論:①專業碩士的焦慮來源主要集中在畢業設計/論文焦慮、就業問題焦慮及經濟負擔焦慮等主要方面,且不同專業類別/領域的焦慮發生率也存在明顯差異。②“雙一流”建設高校、醫藥類專業類別(領域)、女性、全日制就讀、推免生和調劑入學群體、未婚、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專業碩士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③專業實踐參與情況及其滿意程度對焦慮來源存在“雙重影響效應”,既顯著提升專業碩士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焦慮的發生率,也能顯著降低專業碩士就業問題焦慮的發生率。

2.政策建議

(1)精準識別不同專業類別碩士的焦慮情緒及主要焦慮來源,高度重視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心理疏導工作。本次調查發現,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主要焦慮來源集中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就業問題及經濟負擔等方面,且這些焦慮來源在不同專業類別/領域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培養單位和導師可結合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不同專業類別碩士在讀期間的心理疏導工作。對于畢業論文/設計的考核方式而言,本次調查發現,目前撰寫學位論文依然是專業碩士畢業設計的主要形式,多元化的畢業設計考核方式尚未真正形成。對于經濟負擔方面的焦慮,本次調查發現,醫藥類、藝術類專業碩士在讀期間面臨的經濟負擔更大,培養單位和導師可通過增加實習/實踐機會、保障和落實實習/實踐期間的經費補助等措施予以緩解。

(2)培養單位要繼續加強與相關行業、企業的深度對接,高質量做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本研究發現,良好的專業實踐參與情況能夠顯著降低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焦慮程度。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有三成左右的調查對象反映自己所在的專業點尚未建成校企合作/產學聯合培養專業實踐基地,另外有三成左右的調查對象反映盡管自己所在的專業學位點提供了專業實踐機會,但在專業實踐期間并未配備專門的專業實踐導師進行指導,這說明一些專業學位點在實踐基地落實方面和實踐導師配備方面的“雙重洼地”現象依然存在。因此,培養單位應主動對接行業和產業實際需求,吸引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研究生培養,以實踐能力提升為抓手做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

(3)培養單位應更加關注專業碩士就讀體驗的“內部差異”,將研究生主觀就讀體驗作為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觀測點之一。本文的分析結果發現,一方面,“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全日制就讀且通過推免方式入學的專業碩士群體在讀期間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這一結論既與該群體有著更高的教育期望有密切關系,也可能與“雙一流”建設高校更加重視博士生教育而相對忽視專業碩士培養有關。為此,“雙一流”建設高校要更加明確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充分發揮在實踐/應用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女性群體和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專業碩士群體在讀期間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且女性群體就業問題焦慮發生率和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專業碩士的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顯著更高。這些“內部差異”揭示出,培養單位、專業學位點和導師組應共同關注專業碩士就讀體驗中的“機會差異”“內部分層”及可能由此引發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寶印, 唐繼衛, 郝彤亮.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歷程[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2): 18-24.

[2]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17)[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55.

[3]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課題組.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20)[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 35.

[4] 黃寶印.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30年[J]. 中國研究生, 2021(10): 16-31.

[5] 梁傳杰, 吳晶晶.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回顧與前瞻[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3): 23-27,31.

[6] 李偉, 閆廣芬. 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回溯與前瞻[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 15(3): 92-103.

[7]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 關于印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 833/202209/t20220914_660828.html.

[8]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 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 html.

[9] LEVECQUE K, ANSEEL F, BEUCKELAER A D.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4): 868-879.

[10] EVANS T, BIRA L, GASTELUM J.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36): 282-284.

[11] WOOLSTON C. PhDs: the tortuous truth[J]. Nature, 2019(575): 403-406.

[12] 傅小蘭, 張倪, 等.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 229-248.

[13] 夏瑾. 研究顯示: 我國研究生群體抑郁焦慮問題顯著[N].中國青年報, 2021-04-13(8).

[14] 康德榮, 張敏強, 梁正妍, 等. 疫情期間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基于2829名中國研究生的調查數據[C]//第二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上), 2021: 677-678.

[15] 陳華瑞, 聞優瑜, 陳俊春, 等. COVID-19疫情下不同類型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分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20(5): 22-23.

[16] 羅逸浩, 黃艷蘋, 蘇斌原. 高校研究生抑郁, 焦慮, 孤獨感和自殺意念的關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21, 29(9): 1412-1415.

[17] BEKKOUCHE N S, SCHMID R F, CARLINER S.“Simmering Pressure”: how systemic stress impacts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2022, 34(4): 547-572.

[18] CASSUTO L. The graduate school mess: what caused it and how we can fix it[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01.

[19] ODONNELL V L. Transition to postgraduate study: practice, participation and the widening participation agenda[J].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 10(1): 26-40.

[20] LIPSON S K, EISENBERG D.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in university populations: results from the healthy minds study[J].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018, 27(3): 205-213.

[21] 高耀, 陳洪捷, 沈文欽. 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監測評估報告——基于Y市學位論文抽檢結果的量化分析[J]. 復旦教育論壇, 2017, 15(1): 54-61.

[22] SVERDLIK A, HALL N C. Not just a phase: exploring the role of program stage on well-being and motivation in doctoral students[J]. Journal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2020, 26(1): 97-124.

[23] GOLDE C M. The role of the department and discipline in doctoral student attrition: lessons from four department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 76(6): 669-700.

[24] TOBBELL J, ODONNELL V, ZAMMIT M. Exploring transition to postgraduate study: shifting identities in interaction with communities, practice and participation[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10, 36(2): 261-278.

[25] 王傳毅, 李福林. 實習如何“賦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基于研究生滿意度調查[J]. 中國高教研究, 2021(10): 81-87.

[26] 閻鳳橋, 李欣, 楊釙, 等. 專業學位碩士生與學術學位碩士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比較研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7(4): 9-16.

[27] 李敏, 蒿楠, 陳洪捷, 等. 全日制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就業狀況的比較研究——基于2017年全國研究生離校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 高教探索, 2019(9): 32-39,81.

[28] 劉潤澤, 馬萬里, 樊文強. 產教融合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影響的路徑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21(3): 89-94.

[29] MCPHERSON C, PUNCH S, GRAHAM E-A. Transitions from undergraduate to taught postgraduate study: emotion, integration and ambiguity[J]. Journal of perspectives in applied academic practice, 2017, 5(2): 42-50.

[30] TOMPKINS K A, ET AL. Who matters most? the contribution of faculty, student-peers, and outside support in predicting graduate student satisfaction[J].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2016, 10(2): 102.

[31] BARREIRA P, BASILICO M, BOLOTNYY V.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lessons from American economics departments (working paper)[EB/OL]. https://scholar.harvard. edu/files/bolotnyy/files/bbb_mentalhealth_paper.

[32] CILLIERS F, HARRY N. The systems psychodynamic experiences of first-year master?s students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J]. SA journal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 2012, 38(2): 117-126.

[33] LEVECQUE K, ET AL.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4): 868-879.

[34] BROWN L, HOLLOWAY I.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journ: excitement or culture shock?[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008, 36(1): 33-49.

[35] ZHAO C M, GOLDE C M, McCORMICK A C. More than a signature: how advisor choice and advisor behavior affect doctoral student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 31(3): 263-281.

[36] GRANT B M. The pedagogy of graduate supervision: figu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pervisor and student (PhD)[D]. Auckland: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05.

[37] ABIDDIN N, WEST M. Effective meeting in graduate research student supervision[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2007, 3: 27-35.

[38] PYH?LT? K, STUBB J, LONKA K. Developing scholarly communities a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doctora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2009, 14(3): 221-232.

[39] TALEBLOO B, BAKI R B. Challenges faced by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of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3, 3(13): 138-145.

[40] CHARLES S T, KARNAZE M M, LESLIE F M. Positive factors related to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J].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21: 1-9.

[41] 孫俊華, 汪霞. 博士研究生心理壓力狀況、壓力源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蘇五所高校的調查數據[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1(7): 50-58.

[42] 汪玉風, 馬歡, 黃燕霞, 等. 廣東某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預防醫學論壇, 2019, 25(7): 486-488,493.

[43] 陳鍇, 段昌柱, 董國利, 等. 醫科院校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22, 21(3): 378-384.

[44] 周華. 農業院校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建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8, 36(7): 140-145.

[45] 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 2022年全國研究生培養質量調查項目[EB/OL]. https://cderc.zkey.cc/.

(責任編輯 周玉清)

①人文類包括文學類、歷史類、藝術類、教育類和法學類。

猜你喜歡
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
文獻保護與修復職業資格認證模式調查與分析
多學科協同的項目制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研究
化工類全日制專業碩士“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北華大學林業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經驗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應用探究
美國高校數字傳媒專業研究生教育調查分析
中國高校數字傳媒專業研究生教育調查分析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職業性的缺失與對策研究
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產學對接路徑重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