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觸自然
——有潛力的物質成癮緩解和恢復策略:理論機制及關鍵問題

2024-03-18 09:07
中國園林 2024年1期
關鍵詞:成癮者大腦物質

羅 藍 姜 斌

1 背景

物質成癮,又稱為物質使用障礙,是一種影響人們大腦和行為的慢性疾病,導致人無法控制地使用合法物質(如酒精、煙草、咖啡因等)或非法物質(如大麻、冰毒、海洛因等)。其特征包括:物質攝入失控、強烈渴求及負向戒斷癥狀,如緊張、焦慮、易怒和軀體疼痛等[1]。物質使用過程會不斷地經歷循環,每次循環都包含攝入物質、負向戒斷癥狀和期待渴求3個階段[2](圖1)。隨著循環的持續,3個階段會逐漸加劇,最終導致物質成癮的病理狀態。

圖1 物質成癮循環包含攝入物質、負向戒斷癥狀和期待渴求

物質成癮對個人健康、家庭和整個社會都造成了嚴重威脅,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危機。聯合國非法物質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發布的《2022年世界毒品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約有2.84億人(15~64歲)使用過非法藥物即毒品,有超過3 860萬人患有毒品使用障礙[3]。據估計,全球約有13億人是煙草使用者,約有2.83億人患有酒精成癮[4-5]。物質成癮的流行導致了諸多公共健康問題,加重了全球醫療負擔。數據顯示,2019年因吸煙損失的健康生命年數約2億3千萬年,因酗酒和非法藥物濫用造成的健康生命年損失則分別達到9 300萬和3 100萬年。同年,吸煙、酗酒和非法藥物的使用分別直接導致了870萬人、240萬人和50萬人的死亡[3]。同時,藥物成癮也會伴隨多種其他疾病,在1 120萬非法藥物注射者中,有550萬人攜帶丙型肝炎病毒(HCV),140萬人攜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3]。除了醫療負擔外,物質使用障礙也會導致犯罪率升高、無家可歸者增多、勞動力喪失等社會問題。盡管物質成癮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但由于現有的治療方法(主要為藥物療法和心理咨詢)較為昂貴且專業門檻較高,因此,7/8的成癮者都無法得到專業的治療。

在過去的30年里,許多學者證明接觸自然環境對人們的健康和福祉有諸多益處。自然接觸逐漸被認為可以作為醫療處方幫助人們維持和恢復健康。然而,接觸自然是否也對物質成癮這一健康問題有緩解和恢復作用呢,我們對此還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通過文獻回顧,提出一個有潛力的研究假設:接觸自然可能是一種有潛力的緩解和恢復物質成癮的有效手段。由于這一研究假設的直接證據較少,文獻回顧的范圍將擴大到相關的間接證據,如來自健康人群或其他非健康人群的相關證據。最后,本研究提出該研究假設下一系列亟須解答的關鍵研究問題,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推動自然環境接觸作為一種低成本、易獲得的物質成癮緩解和康復手段。

2 接觸自然環境與物質成癮關系的研究進展

盡管幾十年來,探索自然環境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持續增長,但該領域僅有少數研究關注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的影響。有2項早期的研究暗示生活環境可能對物質成癮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70—80年代,Bruce K.Alexander[6]開展了名為“老鼠樂園”的試驗,研究發現在老鼠樂園中(豐富的生活環境:充足的食物、娛樂場所和交配對象)生活的老鼠比在狹小枯燥的籠子中生活的老鼠(孤獨貧瘠的生活環境)更少地對嗎啡成癮。因此,他提出“是你生活的籠子讓你成癮”的觀點。此外,20世紀70年代,Lee N.Robins[7]發現,美國的越戰士兵在戰爭期間患有毒品成癮的比例高達士兵們出征前的20倍。而當戰爭結束后,這些退伍軍人的毒品成癮率迅速下降,回到了越戰前的水平。研究者認為,士兵們回到了更加安全和穩定的生活環境,獲得了更多的社會支持,并重新融入社會。這種改善的生活環境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應對機會,減少了尋求逃避或自我醫療的需求。這2項研究揭示了環境對物質成癮的重要作用,而不僅僅是物質本身。

此后,相關研究陷入停滯,直到近些年,有更多的研究涌現,認為除了物質本身外,生活環境(社會和物理環境的混合)也是影響成癮問題的重要因素[8]。豐富的生活環境可以有效減少尋求物質的行為,并降低復發的概率[9]。居住在距離娛樂場地(如公園和綠地、娛樂俱樂部或社區組織)較遠的人使用物質的比例更高[10]。

最近,研究者開始關注自然環境與物質使用之間的關系,發現綠地接觸,特別是臨近日常生活環境的綠地,與物質成癮的流行存在負相關性。例如,與綠化較少的區域相比,居住在綠化較多區域的人吸煙的概率更低[11]。童年時期生活在綠地最少地區的人長大后患物質成癮的概率增加了37%[12]。住宅周圍的綠化程度與更低概率的酗酒和煙草使用及更高概率的大麻使用有關[13]。綠地可以影響同輩關系網與物質使用之間的關系[14]。街道的綠化程度越高,酗酒和大量吸煙的情況越少[15]。積極地接觸自然環境可能有助于通過減少負面情緒來預防酗酒[16]。

總體來說,現有研究探索了自然接觸對物質使用概率或物質成癮概率的相關關系,但并未揭示自然接觸與物質成癮之間的因果性,即接觸自然環境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物質成癮問題,以及如何影響或通過什么路徑影響物質成癮。

3 接觸自然環境——有潛力的物質成癮緩解和恢復策略

當前被學界廣泛認可的成癮生物心理社會學模型及實證證據表明,基因、生理、心理、性格特質和社會文化因素都在成癮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導致了物質成癮問題的產生、持續及加劇[17]。與此同時,環境心理學領域已有大量的理論知識和實證證據表明,接觸自然環境能為人們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個人性格和行為等方面提供諸多益處[18-24]?;诖?,本研究提出一個研究假設:接觸自然環境(或自然環境暴露)可能是一種有潛力的促進物質成癮緩解和恢復的有效策略。

盡管關于接觸自然環境有助于物質成癮治療的直接證據還較為稀少,但現有的理論和實證提供了一些自然接觸可能會有助于物質成癮緩解和恢復的潛在路徑機制。本研究將逐一概述自然環境接觸可能促進成癮恢復的潛在路徑機制,主要包括生理機制、心理機制和行為機制。而后,討論當前研究的局限性,從而提出未來研究的關鍵問題,旨在為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方向和參考。

4 接觸自然環境促進物質成癮恢復的潛在生理機制

長期的物質使用會導致人們大腦壓力系統的過度激活或上調,上調的壓力系統會導致物質成癮的形成、維持和惡化。同時,長期的物質使用也會破壞人們的免疫功能,進而引發一系列疾病。因此,恢復大腦壓力系統和改善免疫功能是物質成癮恢復的關鍵途徑。幸運的是,接觸自然環境已被證明有此2種健康效益。然而,這類研究證據大部分來自健康人群。因此,自然接觸對物質成癮者的大腦壓力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究(圖2)。

圖2 長期物質使用損害人們的生理、心理和行為機制,進而導致物質成癮的形成、維持和加??;接觸自然環境可以恢復和改善人們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而可能成為緩解和恢復物質成癮的有效策略(注:實線為已證實的路徑機制,虛線為可能存在的路徑機制)

4.1 大腦壓力系統上調是導致物質成癮的關鍵

長期的物質濫用會導致大腦壓力系統 (brain stress system)[也被稱為大腦“反獎賞”系統(brain anti-reward system)]逐漸過度激活或上調,進而導致物質成癮的形成、維持和加劇[25]。具體而言,長期的物質濫用會反復增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和杏仁核的反應性,進而導致大腦壓力系統的上調[26]。當停止攝入物質時,這種上調會產生強烈的負面生理和心理戒斷癥狀,人們通常為了緩解戒斷癥狀而強迫性地尋求和攝入物質,從而導致物質成癮[27]。大腦壓力系統上調是導致物質成癮的核心要素,在成癮戒斷過程中依然長期存在,是導致戒斷失敗和復發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大腦壓力系統的上調還會導致心血管疾病、抑郁和早逝等問題。因此,舒緩和恢復上調的大腦壓力系統是緩解和恢復物質成癮的一個關鍵方面。

4.2 接觸自然環境有助于舒緩大腦壓力系統

4.2.1 理論機制

環境心理學領域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已經指出,與自然環境接觸能顯著舒緩人們的大腦壓力系統。在理論方面,1991年Ulrich等[28]提出了壓力舒緩理論(Stress Reduction Theory),認為與人工環境相比,自然環境暴露可以促進人們從心理生理壓力中恢復[29]。該理論以心理進化論為基礎,認為人類在過去上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其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然環境中度過的,自然環境為其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空間、食物和資源。因此,人們對沒有威脅的自然環境有著與生俱來的積極反應和感知偏好,有助于恢復生理心理壓力。

4.2.2 實證證據

在實證研究方面,已經有大量證據支持壓力舒緩理論,證明自然環境暴露有助于舒緩壓力[30-31]。其中一些研究證明,在自然環境(包括森林、城市林地、城市公園和街道綠地)中散步、休息或僅僅是觀看自然環境,都能顯著降低唾液皮質醇或α-淀粉酶水平,即降低HPA軸活性和舒緩大腦壓力系統,而較為貧瘠的環境則沒有此效應[32-34]。另一些研究證明接觸自然環境可以顯著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從而緩解大腦壓力系統[35]。還有一些研究通過檢測心率、心率變異性、脈搏、血壓和皮膚電導率來證明自然暴露的壓力恢復效應[36-37]。

然而,這些研究證據鮮有來自物質成癮者的。因此,自然暴露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物質成癮者的大腦壓力系統尚不清楚。

4.3 物質成癮導致免疫功能失調

物質使用障礙會通過改變免疫因子的水平來損傷免疫平衡,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物質濫用會明顯降低白細胞介素、淋巴細胞(如T細胞、B細胞)、抗癌細胞[(又稱“自然殺手”(NK)]和腫瘤壞死因子等的數量[38]。使用阿片類藥物會嚴重影響免疫細胞的分化功能[39]。使用嗎啡會抑制抗體和巨噬細胞集落的形成[40]。免疫功能失調會增加感染和免疫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如腫瘤生長和轉移、HIV感染及器官受損。因此,恢復免疫功能是緩解和恢復物質成癮的一個重要方面。

4.4 接觸自然環境有助于恢復免疫功能

4.4.1 理論機制

許多研究表明,自然暴露可通過增強免疫防御機制來提升免疫功能[41]。Kuo和姜斌等認為在眾多的路徑機制中,增強免疫功能可能是一條核心路徑來促進人類的健康與福祉[42-43]。

4.4.2 實證證據

許多證據表明,自然暴露會增加積極的免疫因子,減少消極的免疫因子,從而提升免疫功能。暴露于瀑布環境中可減少炎性細胞因子,提高唾液中的IgA抗體[44]。森林環境通過可減少炎性細胞因子來增強免疫系統[45]。自然暴露可提高NK細胞的活性、數量和比例,從而增強免疫功能[46]。接觸自然有助于通過增加血糖、雙氫表雄酮(DHEA)、脂肪連素及降低特應性皮炎指數和巨噬細胞衍生趨化因子來促進免疫功能[35,47]。

然而,這些研究證據鮮有來自物質成癮者的。因此,自然暴露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物質成癮者的免疫系統尚不清楚。

5 接觸自然環境促進物質成癮恢復的潛在心理機制

長期的物質使用會損害人們的心理狀態,當停止物質攝入時,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心理癥狀,如物質渴求、精神壓力和反芻思維。這3種癥狀是物質使用和戒斷期間的主要心理癥狀,它們會導致持續的物質使用行為和戒斷后的復發。因此,減輕這些心理癥狀對于緩解和恢復物質成癮至關重要。幸運的是,接觸自然環境已被證明可以減輕3種心理癥狀。然而,這類研究證據大部分來自健康人群。因此,自然接觸對物質成癮者的三大心理癥狀的影響效應尚不清楚(圖2)。

5.1 物質成癮的三大關鍵心理因素

物質渴求(Substance cravings)是指一種強烈的使用物質的欲望,會導致強迫性地使用物質,也是導致戒斷失敗和戒斷后復發的原因[48]。物質渴求是物質攝入行為的直接前兆,并可作為物質成癮者復發的預測指標[49]。

精神壓力(Mental stress)是指人們應對挑戰和威脅時表現出的精神緊張狀態。精神壓力與前文提到的大腦壓力系統的上調高度相關,其也對物質成癮的形成、維持和加劇起著核心作用[27]。它是主要的戒斷癥狀,可引發其他戒斷癥狀,如焦慮、易怒和抑郁等,其也是物質渴求的重要前兆[50]。

反芻思維(Rumination)是指反復、持續地回憶和思考負性事件和負性情緒,無法自拔。反芻思維是開始使用藥物的風險因素之一,也是物質戒斷過程中常見的消極戒斷癥狀。反芻思維也會引起物質渴求水平的升高[51]。

因此,降低物質渴望、精神壓力和反芻思維是緩解和恢復物質成癮的關鍵途徑。

5.2 接觸自然環境有助于心理癥狀的恢復

5.2.1 理論機制

有2個經典理論指出與自然環境接觸可能對三大心理癥狀有益處。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壓力舒緩理論,認為接觸自然環境有助于人們舒緩壓力[28-29]。另一個則是Kaplan提出的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認為接觸自然環境有助于恢復注意力和提升認知功能[52-53]。接觸自然環境往往只消耗非直接注意力,使人們的直接注意力得以恢復。認知能力和注意力的提升可能幫助人們控制或通過轉移注意力而降低渴求和反芻思維。

5.2.2 實證證據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證明了接觸自然環境對三大心理癥狀的有益影響,且有部分研究關注到了物質成癮人群。

首先,一些研究開始探索接觸自然環境與物質渴求之間的關系。一項針對酒精成癮者的研究發現,與參加常規治療者相比,參加3天野外露營活動的酒精成癮者的酒精渴求更低,且其后期的復發率為35%,而常規治療組則為58%,揭示了野營活動可能作為酒精成癮者的輔助治療手段[54]。另有調查發現,接觸綠地環境可以減少對物質(如對食物、咖啡因、尼古丁、酒精等)的渴求[55]。觀看自然環境(如海灘或林地)圖像有助于減少對食物的渴求[56],同時也有助于減少煙草成癮者對煙草的渴求[57]。雖然研究已證明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渴求的緩解作用,但這類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探索。

大量研究證明,接觸自然環境可有效舒緩精神壓力。研究表明,接觸各種類型的自然空間,如森林、城市公園、社區綠地和街道綠地等,都能顯著降低居民的精神壓力水平[58-59]。同時,接觸自然環境對非健康人群也能起到減壓效果,如抑郁癥患者、壓力康復中心的患者和冠心病患者等[60-61]。然而,針對自然接觸對物質成癮者的壓力舒緩益處的研究卻較少。有一個涉及物質成癮者的研究表明,園藝活動可以顯著降低退伍軍人(部分患有物質成癮)的壓力水平[62]。

現有研究初步探索了接觸自然環境對反芻思維的影響。研究發現,與在城市環境中散步相比,在自然環境中散步能顯著減少反芻思維[63]。一項針對臨床抑郁癥患者的園藝干預研究表明,園藝活動顯著降低了反芻思維水平[64]。每周接觸大自然的平均時間與反芻水平呈負相關[65]。然而,來自物質成癮者的證據還非常稀少。

6 接觸自然環境促進物質成癮恢復的潛在行為機制

沖動性是指不加思考就采取行動的傾向,它是一種被廣泛研究的人格特質,被認為是物質成癮的風險因素。研究表明,沖動決策與一系列越軌行為有關,如毒品使用、吸煙和其他成癮行為[66]。沖動性是藥物使用障礙治療結果的關鍵預測因子,是成癮治療中的重要部分[67](圖2)。

許多實驗室研究已經證明接觸自然環境對沖動決策的降低效應。觀看自然環境與觀看城市建筑環境相比,人們的沖動性較低,自我控制能力較強[68]。采用了不同的決策任務的研究一致表明,接觸自然環境會減少沖動決策,增加自我控制能力[69-70]。對于生活在市中心的孩子而言,女孩從家里看到的自然景觀越多,她們在改良版的經典棉花糖任務中就表現出越強的“自我控制”能力[71]。

總體而言,盡管有關自然暴露對沖動性的影響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結果,但自然暴露對真實世界中成癮者沖動行為的影響仍有待研究。

7 當前研究局限和未來關鍵研究問題

7.1 當前研究局限

通過以上文獻回顧,本文提出一個研究假設:接觸自然環境可能是有效緩解和恢復物質成癮的有效手段。主要通過以下3個路徑機制實現:

1)接觸自然環境可能通過生理機制促進成癮緩解與恢復,主要通過恢復成癮者過度激活的大腦壓力系統和受損的免疫系統;

2)接觸自然環境可能通過心理機制促進成癮緩解與恢復,主要通過減輕成癮者的物質渴求、精神壓力和反芻思維;

3)接觸自然環境可能通過行為機制促進成癮緩解與恢復,主要通過降低沖動行為,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然而,當前大部分的研究都以健康人群為研究對象,而僅有少數研究關注了物質成癮者,而物質成癮者與非物質成癮者在生理、心理和行為決策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能夠佐證“自然環境-物質成癮”關系的直接證據還較少。該研究議題主要存在以下局限:

1)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行為的影響還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2)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者產生影響的路徑機制還未得到充分揭示;

3)接觸自然環境作為一種治療方案,如何控制其劑量以用于實際的治療工作,還未進行充分的實踐。

7.2 未來關鍵研究問題

基于目前的研究局限,本文嘗試提出亟待深入探討的關鍵研究問題。依據問題的不同方向,可分為直接效益、路徑機制和實踐應用3類(圖3),下文對14個關鍵研究問題進行詳細闡釋。

圖3 從直接效益、路徑機制、實踐應用3個層面提出的該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研究問題

7.2.1 直接效益

1)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行為的影響。目前研究多關注自然環境與物質使用概率或物質成癮概率的相關關系,亟須探究接觸自然環境與物質成癮行為的因果關系,如接觸自然環境對成癮者使用物質的劑量、頻率、使用方法的影響。

2)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戒斷成果的影響。通常成癮戒斷成果主要可通過3個指標衡量:戒斷成功的概率、成功后復發的概率及戒斷到復發的時間跨度。未來研究可關注接觸自然環境對3個指標的影響。

3)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引發的不良健康后果的影響。物質成癮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如罹患各種精神疾病、艾滋病、肝癌、肺癌等。未來研究可聚焦于接觸自然環境是否或多大程度影響成癮導致的健康問題。

4)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引發的不良社會后果的影響。物質成癮會產生多種社會問題,如經濟損失、勞動力喪失、相關的犯罪行為增加等。研究需要關注接觸自然環境是否或多大程度影響成癮導致的社會問題。

5)接觸自然環境對不同類型物質引起的成癮行為、戒斷結果、不良健康后果、不良社會后果的影響。許多成癮性物質,如咖啡因、酒精、尼古丁、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都能導致物質成癮。然而,人體對這些物質的成癮性及這些物質對人體的傷害性卻不盡相同。研究需要對不同類型物質的成癮者分別進行探索和分析。

7.2.2 路徑機制

1)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者生理機制的影響。物質成癮會損害人體原本的生理機制,被損害的生理機制反過來會導致、維持和加劇物質成癮問題。未來研究可以關注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者的大腦壓力系統和免疫功能等的影響。

2)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者心理機制的影響。物質成癮通常伴隨著心理機制的改變,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癥狀,這些癥狀會進一步導致物質成癮的產生、維持和加劇。亟須探究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者的物質渴求、精神壓力、反芻思維等的影響。

3)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者行為機制的影響。成癮者的沖動行為或自我控制能力低下會導致成癮問題的持續、戒斷的失敗或戒斷成功后的復發,因此探究接觸自然環境對物質成癮者沖動行為的影響也很重要。

4)接觸自然環境對生理、心理、行為機制的交互影響。除了對單一機制的探討,3個機制之間的交互影響也值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5)接觸自然環境通過3種機制對成癮戒斷成果的介導機制。通過以上3種路徑機制,接觸自然環境是否或多大程度對成癮戒斷成果產生影響,以及其影響程度和影響路徑都是亟待探索的研究方向。

6)接觸自然環境對不同類型物質成癮者的生理、心理、行為機制的影響,以及3種機制的交互影響和介導機制。

7.2.3 實踐應用

1)接觸自然環境與其對物質成癮的直接效益之間的“劑量-反應”關系。自然環境接觸有不同的劑量,包括自然環境的類型、特征、要素和密度,以及暴露的單次時長、頻率和長期規律等。研究亟須探究這些不同自然劑量與物質成癮行為、戒斷成果、不良健康后果和不良社會后果之間的關系。

2)接觸自然環境與其對成癮者的路徑機制之間的“劑量-反應”關系。研究亟須探究不同自然劑量(同上)對生理、心理、行為三大路徑機制的影響,以及對3種機制的交互作用和介導機制的影響。

3)接觸自然環境對不同類型物質的成癮者的直接效益和路徑機制相應之間的“劑量-反應”關系。以上2類“劑量-反應”關系研究亟須針對不同類型的物質成癮者展開。

8 結語

物質成癮是全球性的關鍵公共健康問題。許多研究探討接觸自然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然而很少關注對物質成癮問題的影響。本文系統地概述了接觸自然環境與物質成癮相關研究的發展進程;闡釋了接觸自然環境可能促進物質成癮恢復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路徑機制?;诖?,本文提出一個研究假設:接觸自然環境可能是緩解和恢復物質成癮的有效策略。然而,由于直接證據較少,該議題研究在國際和國內學術層面均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本文進一步地提出了該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研究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索性思考,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加入,共同推動“自然環境-物質成癮”議題的相關理論機制和實證證據的補充和完善。

注:文中圖片均由作者繪制。

猜你喜歡
成癮者大腦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最強大腦
最強大腦
最強大腦
最強大腦
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時間知覺機制研究
網絡成癮者在不同情緒面孔刺激下的持續注意任務事件相關電位與治療轉歸的相關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