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意如何賦新詩
——徐州園博會溫州園設計記略

2024-03-18 09:08沈實現
中國園林 2024年1期
關鍵詞:展園溫州園林

沈實現 周 儉 何 洋

1809年,比利時舉辦了歐洲第一次大型園藝展,從此形成了園林展覽的初步觀念。發展到今天,園林展已成為促進城市生態平衡、發展地區經濟和旅游,以及擴大城市影響力的重要盛事,同時也是展示園藝新品種、施工新技藝和設計新思維的專業舞臺。

中國的園林展始于1999年的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距今已有20余年。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的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以下簡稱“園博會”),是目前國內最高層次的園林花卉展示會,迄今已舉辦了13屆。

美國學者艾利森·比克·赫希在《理論、方法和實踐層面的景觀想象》一文中提出:“景觀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的媒介,既充滿了模糊性又兼備復雜性。[1]”園林展可能是最符合這種“媒介”定義的景觀了——一種即時性的向大眾傳播的空間載體,這個媒介要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在時間的流逝中體驗到歡愉和樂趣,并潛移默化地接收到一些主辦方的信息。這種愉悅既來自現實的游園空間體驗,也來自某種似曾相識的地域文化和場所記憶,而當二者合二為一時,展園在某種程度上也就完成了地方政府“廣而告之”的用意。這也是很多展園不約而同微縮再現當地知名景點的原因。

中國園林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中國的園博會“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不僅是大眾傳播“媒介”,更應該是傳承和創新中國造園文化的窗口,正如孟兆禎院士所言:“不忘初心是傳統特色,繼續前進是傳承、創新傳統。世界園林博覽會之園中園要將園林的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文化藝術效益和中國特色、地方風格及鄉情融為一體,為民謀福。[2]”

1 從“古意”到“新詩”

園林展一般由國際展園、各省市展園、大師展園和企業展園等組成。通常,大師展園或設計師展園總是充滿創新性,吸引眾多游人前往。而地方展園由各地政府出資建造,常常肩負了全方位展現該地區歷史文化與今日成就的重任,同時兼顧造園所在地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及園址的立地條件。比較穩妥和常見的做法是對當地知名歷史園林的符號化復制和再現,但這難免帶來創新的不足。

筆者團隊曾設計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浙江園方案,方案因創新而中選,卻也因其現代風格而讓領導有所顧慮,最終未能落地。這個經歷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這類展園的創作基調,是否在傳統和現代之間還有第三種路徑。

2021年初,當有機會參與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博會溫州園的設計時,設計團隊采用了微創新的方式,著力于探索在“古意”中如何賦予“新詩”。

中國古典園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而形成諸多兼具自然風光和人文情趣的經典場景,如“殿春簃”“八音澗”“三潭印月”“片石山房”等,但這些景點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再怎么復制、抽象、概括都會失去其原真性。

1.1 師法“地域特征”的山水園林

傳承要“從源頭飲水”[3],師古園不如師造化,直接學習所在地域的景觀特色,并以古典園林的理法營造一個新的園林,這是“新詩”的基調。

構思最初以溫州的山海景觀格局體現戶外景觀,尋求在方寸之間,將溫州江、海、山、嶼的空間格局以盆景化的形式展現。但經過場地勘察,設計團隊感覺以4 000m2的用地難以面面俱到,微縮“全山之景”不如取“山之一角”。這其實也符合中國園林從唐宋到明清造園理念的變遷。

得益于持續多年的浙江鄉村景觀研究,設計團隊最終選擇截取楠溪江鄉村景觀的一個片段營造具有野逸之氣的山水園林空間,繼而思考如何在有限的場地內集中“書寫”一種歷史信息,并以流動的、多維的、細膩的方式傳達給公眾。這有別于傳統市井園林精巧、雅致的風格,也和周邊的展園在氣質上形成差異,使訪客能夠在咫尺之間身臨其境地體驗永嘉山水的詩情畫意(圖1、2)。

圖1 方案草圖

圖2 最終方案平面圖

1.2 “一園雙境”

中國古典園林中有“壺天模式”,寓意在極小空間內蘊含大天地;堆疊假山時往往也有山洞內空間的營造。從這個“古意”我們生發出“一園雙境”的“新詩”之特色。地方展園占地雖小,但都有一定面積的建筑展廳和服務設施的功能要求,為了與園林風貌相匹配,這些展廳往往又需要以古建的面貌呈現,進一步增加了體量感,讓本就擁擠的園林空間更加局促,這也是晚清園林多被詬病的原因之一。如何兩全其美地平衡園林風貌和建筑需求?“一園雙境”是一種探索和嘗試。

得益于現代工程技術,設計團隊在假山的主體結構中置入半地下的覆土建筑,讓傳統觀念上的山洞空間成為展示溫州歷史文化與未來發展的現代展廳和飲茶觀景的休憩場所。所謂“洞外有自然野逸之境,洞內有聲光科技之境”,這種內外觀感之反差,也會給游客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和情理之中的感觸。

在這2個大的“新詩”特色明確之后,進入具體的造園之理法階段。綜合考慮徐州的氣候特點和地域植被特色,以及在新場地上植物生長的時間要求與建園即出效果的矛盾等不利因素展開具體設計,這其中包括假山塑石、海綿墊層、植物畫境等方面的微創新,共同譜寫蘊含“古意”之“新詩”。

2 展園理法

2.1 明旨與立意

地方展園的造園目的即為“明旨”。溫州園的立意從“見山觀?!敝饾u聚焦到永嘉“山水詩”的空間體驗,也較好地契合了展園4 000m2的尺度。以謝靈運的山水詩為線索,提煉出富有詩意的賞游路徑,將節點及小景布置其間,形成空間的敘事序列,以點帶面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場地上“書寫”溫州的“山水詩境”,營造自然生趣、樸野疏朗的意境(圖3)。

圖3 全景鳥瞰

2.2 相地與借景

相地合宜,才能構園得體[4]。園林展的展園因地塊較小,可以利用的資源不多,因此相地更多的是對場地豎向的梳理和對地塊外風景的憑借。

溫州園所處地塊北低南高,有約4m的高差,西南面石山上是園區的地標——呂梁閣。因此,造園必須有效利用這4m高差,并盡最大可能借景呂梁閣。在多次討論之后,筆者對前期方案在山水布局上做了重大調整,把南水北山的格局改為南山北水,并通過適當的填挖,盡量擴大水面,低者愈低,高者愈高,順勢而為,以較低造價營造咫尺山水之境。盡管這與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山出西北,水匯東南”的經典朝向相違,但更符合場地現狀,也更有利于造景和借景,同時也符合“相地合宜”和“巧于因借”的大原則[5]。

另外從交通關系上看,場地北面為主路,靠近服務中心,人流密集;場地南面為連接其他展園的次路,故對展園的主要出入口和游線也做了相應調整。

優化方案將2個出入口一北一東布置在主路上,從北側出入口向內望去,近景為大水面,中景以山林、松石為背景,遠景可眺望整個園博園的制高點及呂梁閣。展園之山林與園外之真山和諧過渡,相得益彰,形成理想的三層景觀構圖,強化了入園的景觀空間效果及山水體驗(圖4)。

圖4 全景照片

2.3 布局

孟兆禎院士曾說:“造園布局如同文章謀篇”,在總體構思的基礎上劃分大結構和循序而進的空間組合,結段成章,構章成篇[6]。

展園以局部片段展現溫州的山水園林,以東南為最高峰,也是覆土建筑所在。山林由東南綿延至西南漸次降低,圍合出北側的大水面,再過渡到北入口廣場。東南山林上有觀景亭榭,下有山谷峽道,內有覆土建筑,成為立體交錯的景觀空間,一泓溪澗從山頭上琮錚跌落,蜿蜒流入大水面,并成溪灘小景,北側大水面又以溫州特色的風雨廊橋、墩式石平橋分隔水域,增加空間層次。如此,展園整體“起承轉合、章法不謬”[7],兼有深遠之山雄和平遠之水秀[8](圖5)。

圖5 咫尺山林中的溪澗疊瀑

為了保證水面的闊遠之意,但又需要增加障景以增加層次,優化方案取消了水中島嶼,選用楠溪江特有的舴艋舟作為豐富水面空間的點景元素,既增加了水面層次,也體現了地方特色[8]。

2.3.1 桃花源與謝公詩

展園雖小,但提供了一北一東2個入口,東側次入口以“謝公碑亭”為起始(圖6),入口即是森然峽谷(圖7),輾轉經過“小須彌境”“咫尺山林石梁”“龍湫塹”,豁然開朗,眼前突現一潭碧波,廊橋煙雨,疏朗蕭散,悉心營造《桃花源記》中“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先抑后揚的空間體驗[9],是一條充滿逸趣的特色游線。

圖6 東入口的“謝公碑亭”

圖7 欲揚先抑的峽谷山道

北側主入口綜合考慮人流集散和無障礙通行的需求,以謝靈運的山水詩為線索串聯各個節點。入口為“行游山水”門坊(圖8),涉門成趣,面對一池秋水,體驗謝公“未若長疏散,萬事恒抱樸”的感悟,過廊橋可入石室洞天參觀現代展廳。若有時間繼續游覽,則可去小九漈,感受謝公詩句“林迥巖逾密,澗委水屢迷”之境;緣溪澗而行可登高至“石門臺”望遠,感受謝公詩句“遠山映疏木,近澗涓密石”之意。

這2條游線也綜合考慮了園博園游客“深度體驗”和“直奔主題”2種需求,并在交通組織上給予便利。

2.3.2 山水園與洞天境

展園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園雙境”。室外是高低錯落、咫尺山林的傳統山水園林,室內展園則以覆土建筑的方式消隱在山林之下,并通過出入口的假山工程營造出傳統園林中洞天石室的意境(圖9)。進入石室后,又呈現出與外部山水園林差異化的現代展陳空間,利用虛擬技術、VR游覽等現代科技展示從“甌居海中”的古國到當代溫州的文化沉淀,帶給游客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圖10)。

圖10 室內展陳意向

2.4 理微

2.4.1 虛實結合的假山

本案有較大的假山工程,初始階段設計團隊曾考慮采用真石堆疊假山。但由于本案山體的下方為地景建筑,無論從造價及效果的控制上,還是與建筑的結構關系上,用真石材堆疊如此龐大的假山幾乎是無法完成的浩大工程,并且作為展園工程還有著緊迫的工期要求。綜合權衡之下,面對如此巨大的山體營造,設計團隊最終決定采用塑石表現假山,并通過虛實結合和控制紋理兩大手段保證此工藝最大程度上對真山真水質感的還原。

1)虛實結合。設計團隊基于視域的效果控制,以塑石造山打底,對于視覺焦點或是視距較近的關鍵位置,點綴顏色、質感與塑石材料接近的真實塊石,而在視距較遠的位置則采用塑石,并通過攀緣植物、青苔包覆等手段弱化塑石這種材質質感不足的劣勢。

2)控制紋理。對于塑石造山效果本身,設計團隊研究了雁蕩山及楠溪江兩岸的山體,從石紋的走向上對最終呈現的造山形態、肌理和質感進行有效控制,整體以橫紋理為主,高差較大處搭配縱向斜紋理以拔高山勢,強化高遠意境,橫縱搭配獲得整體自然的視覺效果[10]。

2.4.2 再現畫境中的鄉土生境

在植物景觀上,設計團隊借用現代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在繪畫作品中對溫州自然風景的描繪,同時結合對溫州當地鄉土植物群落的調研,在園中再現具有文化意蘊的鄉土小生境場景。

具體分為:深遠澗——以楠溪江上游江灘風景為原型,喬木以烏桕、河柳、楓楊為基調,下層通過繡線菊、蕨類植物和麥冬烘托幽谷氛圍;高遠山——以雁蕩山、烏巖嶺等山脈峰頂的植物景觀為原型,喬木選擇馬尾松、黑松、櫸樹、楠木等,下層選擇箭竹等山野常見植物;平遠潭——水邊布置濕地松、鳶尾,水上種植芡實、睡蓮等夏季開花的植物。

2.4.3 源于鄉土的園林建筑

展園中的園林建筑源于楠溪江巖頭村、蒼坡村、芙蓉村的鄉村園林,依托自然地貌、取材素木蠻石,多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特征風格鮮明。

概念方案在入口處布置了一座具有溫州特色的木拱廊橋,采用三折邊、五折邊編織而成的傳統工藝造型,充分體現了溫州人民的智慧。但如果參照泰順廊橋的尺度,長達30m,將與展園本身和設計水面的尺度不協調。綜合考慮通行凈高及比例關系,優化方案最終將其長度縮小至13m(圖11)。

圖11 溫州特色的木拱廊橋

3 余韻

基于場地整體的豎向研究,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一系列雨水回收利用的措施。通過山體匯水線的梳理、道路廣場下墊面的透水材料應用、峽谷霧森系統的安裝和疊瀑潛水泵系統,總體上基本保證了場地水系統的自循環,在徐州這個長江以北的城市營造了局部溫潤如溫州的小氣候條件,保證了水景的營造和植物的生長(圖12)。

圖12 場地的水系流向示意

在主園路的設計過程中,也沒有采用精致的拼花鋪裝,而是以不規則的溪卵石作為主材進行縱拼,不做硬化基礎,石塊間嵌入泥土以利于長出芳草,保證其生態性和透水性,原汁原味地再現溫州鄉野場景。

當然,回顧整個設計和施工過程,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于施工周期較短,加之疫情影響難以跨省尋料,施工單位能夠找到的塊石較圓,缺乏大小變化,無法很好地滿足設計要求,因此只能通過調整植物配置方案進行遮擋和補救;方案的總體色調是淡雅野逸,但在開園前為了烘托熱鬧的氣氛,業主在入口處增加了很多色彩艷麗的時花,過猶不及;廊橋的體量相對于展園水面來說仍然偏大,色彩也過于濃艷;峽谷之上的石梁被調整為小石橋,失去了那份險峻和自然之意。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方案已經較為全面地被落實和貫徹下來。

4 結語

如前文所述,園博會的省市展園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媒介景觀”,是一種再現自然風景和棲居文化的載體,既要創造一種情境,把日常風景提煉、轉譯成為具有想象力、充滿新意的景觀,又要扮演“歷史記憶”和“未來展望”的傳播介質。

正如詹姆斯·科納所言:“為了創造全新的事物,我們必須始于弄清它現在是什么,曾經又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塑造了它,然后以何種方式使之重新煥發活力……”

中國傳統園林源遠流長,豐富多元,既有蘇州私家園林的精致纖巧,也有北京皇家園林的氣勢恢宏,還有杭州西湖園林的湖山勝境,乃至廣大鄉村地區的園林等,都需要廣大學者進一步深入研究,為設計師提供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11]。對于園博會省市展園的設計創新,首先應對中國傳統園林和傳統文化進行主動的深層解讀和批判性回顧,過濾掉那些重復的范式和既定觀念,觸及核心的“詩意”[12],從而進行創新性探索,這也回應了哲學家利科的追問:如何既變得現代,還能回到本源?

設計團隊在溫州園的設計中嘗試以真實的尺度片段化地再現地域特征,以多重的空間容納場地上的“閱讀”和“書寫”并增加趣味性[13]。同時在造園過程中也融入了現代材料和工藝,進行了相關探索。

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14],園博會展園設計也是當代中國園林文化傳承和發揚過程中的一次微創新,火花雖小,但每一縷微光都閃耀著它的價值。

注:文中圖片均由設計團隊繪制或拍攝。本項目設計團隊由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教師分院和第二分院聯合組成。

獲獎信息:“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溫州園”獲最佳綜合展園(最高獎)、最佳設計展園、最佳植物配置展園、優秀施工展園、優秀建筑小品展園、最佳室內布展展園、優秀園博會創新項目

猜你喜歡
展園溫州園林
城市展園規劃探析
——以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展園為例
基于景觀符號學的園博會中地方展園景觀設計研究——以合肥展園為例
溫州瑞奧工貿有限公司
溫州瑞奧工貿有限公司
溫州,詩意的黃昏
周菡菡 韋覃作品
清代園林初探
古代園林里的“美人”
海綿城市理念在展園施工中的應用
和千年園林的今世之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