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挑戰性任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古人談讀書》(朱熹篇)教學設計與實踐為例

2024-03-19 10:27上海市松江區教師進修學院
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古文思維能力思維

鄭 艷 上海市松江區教師進修學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下文簡稱《課標》)從四個方面闡釋“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關于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二者的關系,《課標》指出: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學生思維的發展依賴于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課標》提出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研究學習”。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結合自身學科特點、教學對象的特點,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切實地發展?“學習科學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充分學習研究”項目組根據自身的實踐與思考,提出:以挑戰性任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結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古人談讀書》(朱熹篇)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情況來談一談。

課文:

①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②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③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④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教學環節設計:

一、初讀古文,理解大意(大約12分鐘)

1.揭示課題。

2.自讀古文,要求:正確流利,停頓恰當。

(1)自由讀;(2)指名讀。隨機指導。

3.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文的意思。

(1)自由練習;(2)指名說。隨機指導。

4.再讀古文。

5.用一句話概括朱熹所持的讀書觀點。

二、再讀古文,厘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大約20分鐘)

1.思考文章的四句話能否調換順序,并說明理由。

(1)獨立思考并試著完成調換。

(2)展示調換順序,并說明理由。隨機采用同桌或小組形式,展開進一步探討。

2.討論交流文章這樣寫的原因。采用小組形式展開討論。

3.再讀古文。

三、聯系實際,交流體會(大約3分鐘)

為深入觀察、分析挑戰性任務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之間的關系,項目組成員設計課堂觀察量表。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表現、所花時間等來評估學生學習的充分程度、有效時間,在此基礎上,評估學生學習的有效程度。

項目組的19 位教師借助課堂觀察與量表使用,打出的平均有效時間為32.7 分鐘。以上海市小學語文課堂一節課35 分鐘的時間來計算,本堂課教學有效程度平均為93.36%。

基于以上教學設計與觀評課結果,結合學習科學研究理論成果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特點,對如何設計挑戰性任務以促進學生思維培養提出以下三方面思考:

一、挑戰性任務設計基礎

《人是如何學習的》(擴展版)提出:教師要向學生呈現“剛剛能處理的難題”,即足夠的挑戰性以維持參與,但是不要太難。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和興趣。這就告訴我們,若學生的學習達不到一定的水平,挑戰性任務就不能順利實施,思維能力的培養將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設計挑戰性任務,首先要考慮學生在接受前需要具備怎樣的基礎。下面結合教學設計中的第一個環節來談這個問題。

(一)知識基礎

學生能接受挑戰性學習任務,首先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知識基礎。我們暫且將這一部分的知識基礎稱之為學生的“初始學習”。研究表明,初始學習的質量會影響學習的遷移。同樣,初始學習的質量會影響學生在挑戰性任務中的學習質量。

“初始學習”包括記憶性知識和理解性知識。結合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記憶性知識具體表現在:教師讓學生自讀古文,努力做到正確流利,停頓恰當。理解性知識具體表現在:教師讓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文的意思;用一句話概括朱熹所持的讀書觀點。這兩種知識也會同時出現在一個過程中。比如,學生把古文讀正確流利,讀出停頓,既有記憶,又有理解??傊?,學生在進入挑戰性學習前的知識儲備,既要有記憶性知識,更要有理解性知識。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

(二)情感基礎

挑戰性任務需要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層面,也包括情感層面。情感基礎在這里可以集中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意愿和興趣,即學生接受挑戰性任務的意愿和興趣。情感基礎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但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無論是學習的意愿還是學習的興趣,都與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評估有著緊密關系。而自我評估知識基礎充足的學生,就會對自己接受挑戰性任務具備意愿和興趣。而自我評估知識基礎缺乏的學生,就會表現出無所謂或信心不足。

因此,情感基礎是依賴認知基礎的,是在認知基礎形成的同時隨之形成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為后續迎接挑戰做準備。

二、挑戰性任務展現思維過程

(一)設計遞進式挑戰

學生思維的發展需要使其經歷具體的思維過程。挑戰性任務的設計與實施要做到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步步推進。下面將這一節課的挑戰性任務做如下圖1呈現:

圖1

以上六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從獨立思考古文中的四個句子的順序能否調換,到對伙伴調換的順序提出自己的看法,到思考與討論班級大多數學生認可的可以調換的順序,再到小組討論作者安排句子順序的思路。從自身的思考到伙伴的思考,再以此為基礎,去理解作者的思考,每一步之間都是緊密聯系,呈遞進式態勢向前發展。這種遞進式的設計與實施如同為學生的思維鋪設軌道,輔助并承托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往前駛進。

而在此過程中,活動形式的優化選擇可以為思維的發展助力。教師在本節課上采用多樣化的交流方式,如追問式交流、反思性交流、小組共生性交流。交流方式的選擇主要依據學習的難易度。小組共生交流共出現兩次,一次是針對伙伴提出順序為③①④②時,一次是討論作者寫作的思路時。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借助個體的力量思考這些問題是有較大難度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能解決這一難度,而且能在解決的過程中呈現各種不同的思考,這些思考能促進個體的思維發展,同時能提升個體的學習自信,還能使個體與個體之間形成學習共同體,發揮學習共同體的積極作用。因此,遞進式挑戰的設計,除了要考慮步驟的遞進,還需要考慮活動形式的選擇。

(二)提供充分的時間

挑戰性任務除了遞進式的設計外,還需要在實施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且盡可能充分的學習時間。教師在實施這一節課的挑戰性任務時,用時約20 分鐘。其中包括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班級交流,還包括教師的課堂組織,如引導、小結等。為進一步思考時間與學習的問題,將此環節所花時間做以下梳理(見表1)。

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學生在接受挑戰性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單方面用時約14 分鐘,教師單方面用時約6 分鐘。而教師用來引導、小結、等待所花的時間是為了組織和推動學生的學習。因此可以這么認為,學生共用了近20分鐘的時間完成了這一挑戰性任務。

以此為參照,設想兩種不同的教學:

設想一:本節課只完成第一個環節和第三個環節,第二環節(20分鐘)可以刪掉。

設想二:留下第一個環節和第三個環節,在實施第二個環節時,刪除六個步驟中的前五個步驟,教師直接問學生“朱熹為什么這樣安排句子的順序”,請個別學生來交流,最后教師小結。

第一種設想,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部分的教學任務。他們甚至不需要教師、伙伴的幫助,能自己獨立完成。原因是學習內容不具備挑戰性,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幾乎沒有幫助。

第二種設想有挑戰性任務,但跳過中間的步驟,時間一定節省不少,但最終學生收獲的是一種知識:朱熹安排句子的邏輯是什么。這種知識是記憶性的,不是理解性的,對學生思維的發展沒有明顯幫助。

學習是需要時間的,不能操之過急。學生完成挑戰性任務,需要教師為其提供必要的且充分的學習時間。

三、挑戰性任務培養思維能力

《課標》中對思維能力作出如下闡述: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教師在設計與實施挑戰性學習任務時,需思考如何結合具體情境、語言運用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發展批判思維

批判思維是指人們在學習或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遇到某個問題、某種觀點或理論時,廣泛地匯集正反理論和事實證據,采用假設演繹和歸納推理的方式,進行客觀的、反省性的理性評判和處理的意向、方式和能力。批判思維的發展需與學科學習緊密結合。就這一堂課而言,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對同伴的想法、作者的思路提出自己盡可能理性的思考、評估與評價,以此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

當一位學生展示自己認為的順序是③①④②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并說明理由。

生1:我覺得要把“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擺在第一個,因為要先介紹哪三到。第二句應該是“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代表了心到很重要。

師:我聽出來了,其實你已經在說你想怎么擺,老師的意思是請你告訴他這樣擺有什么問題,注意不要講自己的想法,先對他的擺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2:如果把“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放在第一句的話,那么哪三到呢?讀者不知道,所以要把“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放在第一句。

師:有沒有道理?把掌聲送給他。這位同學把不同意的理由說清楚了。

生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已經放到第二句了,還要再介紹三到之中為什么心到最急,所以我覺得應該把“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放在第三句。

生4:我覺得他應該把古文的第一句放在第一句。我有一個理由,如果像他這樣擺,翻譯成白話文,是不通順的。就是“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要心到、眼到、口到”。

師: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不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說得有理有據。

上述片段,教師利用一位學生提出的句子擺放順序,組織全班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容易不顧他人想法而直接提出自己認為的順序。因此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要始終提醒學生:老師的意思是請你告訴他這樣擺有什么問題,注意不要講自己的想法,先對他的擺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追求的不是答案,而是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得到發展。除此以外,小學生還容易出現口頭表述與實際想法之間存在距離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仔細聆聽,盡可能理解學生的想法,或者讓學生換一種說法來表達,或者讓其他學生幫助其表達等方法,幫助學生將無形的思維有形化。

(二)發展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訓練對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創造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學生如果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其理解的深刻性就會受到影響,不善于分析概括內容要點;在表達能力方面,就會缺乏連貫性、系統性和深刻性。文章就是作者邏輯思維的一種表現。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認為,語文課程最有利的資源就是文章本身。教師組織學生漸漸探明作者表達的順序,就是以作者的邏輯來培養學生的邏輯。但這一過程不能告知學生,而是啟發與引導學生。

在學生提出自己安排句子的理由后,教師組織學生集中思考:那為什么朱熹這樣安排句子?在學生小組討論后,學生之間、師生之前進行了如下交流:

生1:我覺得朱熹的這種方法很好。我認為第一句是提出自己的觀點,再說心到的重要性,然后緊接著說“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師:請問第二、三句是什么關系?

生1:是因果關系。前面是因,后面是果。最后就是“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強調他的觀點。

師: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誰還有不同說法?

生2:我覺得第一句也是觀點。第二句我覺得是把這三到中哪個最重要先說出來,這是在說三到之間的關系。

師:你認為這是在講誰和誰的關系?

生2:心和眼、口之間的關系。

師:很好。

從片段中可以看出,五年級學生去發現作者背后的表達邏輯是不容易的。正因如此,顯得彌足珍貴。學生在相互啟發中不斷探索句與句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他們通過比較、判斷、推理等方法,對文本邏輯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從無序到有序,從碎片化到逐步完整。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在此過程中得到培養。

綜上所述,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教師深度地教授一些學科知識,在設計教學和具體實施過程中找準教學目標,精選教學任務,結合學科特點,設計有彈性的、有邏輯關系的且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學習任務,既有基礎性學習任務,更要有挑戰性學習任務,使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得到自然的、有效的成長和發展。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學習科學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充分學習研究》(編號:C20224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古文思維能力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培養思維能力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稱象
培養思維能力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