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融·共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實踐路徑研究

2024-03-21 06:42鄧藝君
大眾文藝 2024年2期
關鍵詞:美育美的育人

鄧藝君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 5410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美育作為審美教育,是學生美感培育的過程,更是培養大學生審美情感、審美意識不可或缺的環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出臺了部分的政策文件,為高校理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提供了根本指引和方向指引。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雖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規模,并產生了一定的實踐效果,但在融合成效上還存在一定差距。新時代下,高校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此構建“美育+思政”新模式、新格局,從而提升育人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形成育人合力,為培養時代新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相互關系

(一)教育目標的同一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其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并將樹立大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作為其重要的教育目標,培養大學生對美的感受、鑒別、欣賞能力,從而培養大學生政治覺悟和健康的情感素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為目標導向,而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為首位,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從而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而美育則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對美的創造、對美的領悟力,通過美好事物的熏陶、感染,培育大學生的審美素養、情感和創造力,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其兩者目標一致。

(二)教育內容的相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從根本上說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其內涵都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目標的教育,兩者都是以培養學生政治素養、道德品質為教育目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人的教育,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的教育,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和人生選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擔當政治責任。美育通過對美的感受、鑒賞與創造的能力對大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身心陶冶,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與道德品質。

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愛國主義精神、奮斗精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其對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正確的價值取向。而美育則是對通過豐富多元藝術文化教育,提升藝術文化的認知程度,幫助學生樹立爭取的審美價值觀和審美情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相互貫通,兩者相互補充。

(三)教育方法的互促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于理論上的教育,其通過對理論的宣講、榜樣的示范等相對傳統的方式進行教育,運用適度的藝術方法和多元的藝術方式尋求“突破口”,切實保障教育效果。而美育則是寓教于樂,通過趣味性、生動性方式傳播美,其“以美育美”“以美育人”“以美促教”“以美創新”,促使大學生在認識美感受美的過程中實現道德品質的提升和文化素養的深化,通過“潤物無聲”實現教育目標。因此,互促性表現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偏于顯性表現,通過理論的傳達實現大學生道德提升,而美育則是通過隱性的表現和滲透實現其育人目標,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傳統的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與發揚大學生對美的感受的過程,以此堅定政治導向,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兩者融合的價值引領。

二、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導向

(一)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培育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盵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其根本任務都是育人,而育人的最大任務是“以德育人”[3]。美育作為大學生審美力培養的教育,其通過特殊的教育模式與方法,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并且陶冶情感的過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多元的文化教育方式和審美鑒別能力,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形成正確道德觀念的培育。

(二)樹立大學生的正確導向

美育通過多元化的藝術方式與藝術形態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在審美觀念與審美思想上也引領著時代精神與時代步伐,不斷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社會、自我與他人,以及對時代精神信仰,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美育中所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文化自信也從中孕育而出,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確立,從而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道德品質,涵養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

(三)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美育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寓教于樂,其通過無聲地、主動地、直接地方式對塑造大學生人格,其中也包含著部分隱形的力量,助推者大學生的發展,例如:人格、審美力量等,都對其高尚人格的培育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健康的人格、良好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是教育的基礎,對大學生的成長與培養不可或缺,人格的塑造也通過隱性的方式影響著大學生心靈變化,一定程度上增強大學生的抗壓能力、積極性和自制力,在面對困難時大學生所表現的處事不驚的態度形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自覺做堅定的信仰者、忠誠的踐行者。

(四)激勵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通過提取美育所蘊含的育人功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融,不斷擴展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4]。美育通過藝術審美的感染力,直接影響著審美的認識、教育,能夠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感、意識,進而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也是人才培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美育作為文化的創新,是創造美、實踐美的過程,其通過美的感染力,直觀的方式反饋至大學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困境

新時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交流日趨密切,各國文化也出現了交融互促的模式,文化、社會思潮的涌入也對目前的價值體系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大學生對美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對于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也存在著巨大的阻力和影響,使得目前在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過程中效果欠佳。

(一)美育認識不到位

美育作為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能力的教育,更注重其實踐[5]。而當前在高校美育更多地存在于藝術理論的范疇之內,對“美”的認識不充分、理解不深刻,并且將美育教育流于日常表面,影響著受教育者的認知提升和創新意識培養。美育也是審美教育,其存在的不僅是藝術理論層面,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與社會等各個層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也應不僅停留在藝術媒介傳播階段,而應從全面性展開,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美育作為教育的客體作用,將主體教育與客體有機融合,促成美育的全方位發展。

(二)美育重視程度不足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高校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者,充分了解并運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尤為重要,同時要進一步美育所蘊含的育人特點和內涵,從而將其運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鐘。美育作為審美教育,實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較少融入美育,且高校大多對于美育的重視不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美育的情感性,導致了教學資源發揮不充分,教學方式單一,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與發展。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相融、互促,是理性與感性、嚴肅性與情感性的有機融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當前部分高校與教師并未將其有機融合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課堂感受。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趨于單一化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漸面臨著網絡迅猛發展的沖擊,學生的思想活動、行為方式越來越個性化、娛樂化,若還按照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辦法,會導致學生出現抵制心理,特別是在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以課堂教學方式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與發展。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的教學方法和工具較少,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處于片面化的連接狀態,無法從主觀層次上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因此,探索并構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新方法、新模式尤為重要,是讓學生在發現思政美的同時,提升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與認識。

四、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實踐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以立德樹人為主要目標,將人才培養與提升作為其教育活動收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是從理性的教育,美育則是從感性的教育,兩者將感性與理性相協調、相融合,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的必要環節。

(一)提升融合渠道,增強高校內生動力

美育通過審美活動塑造人,是個體向理想人格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也是培養大學生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要將美育貫穿于全過程,以此形成“思政+美育”的融合路徑,實現應用驅動和資源共享,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應以第一課堂為切入點,增加美育知識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應用比重,并以“互聯網+”為新發展模式,將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融入其中,從而體現美育滲透的信息化、教學結構的審美化、教學過程的情感化,打造全媒體美育教育課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匹配度與融合度。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時代發展、時政熱點想融合,通過對時代特性、時事政治的分析與判斷,滲透美育教育觀點,培養高校大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與時代責任感。

(二)挖掘地方特色,拓寬美育資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地方美育教育資源相融合,是一種在地性、特色型的表現,高校應積極挖掘地方特色美育資源,通過地方性、動態性、多樣性資源整合,將主題教育、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與美育有機串聯,并與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美育資源有機融合,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性與地方性,從而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性與在地性。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應與當地教育資源融合,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方紅色文化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打造審美與思想政治教育交融的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品牌,用文化性、體驗感相融合方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通過“浸潤式”教育,實現思政與美育融合轉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文化活力與生機,從而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創新育人載體,搭建美育平臺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強,其不斷創新育人載體,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打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育人平臺,形成“思政+美育”工作機制,以此發揮思政與美育高度融合。因此,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日常教育為主,通過浸透式教育方式,以藝術類培養為教育載體,培養高校學生藝術素養,陶冶高尚情操。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拓寬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的方式,進一步延伸第二課堂內容與方式,從而搭建互融、共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平臺,創新實踐載體與全面規劃設計,通過學生主動參與、深度體驗,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的過程→體驗過程→審美過程→創新過程”的目標,實現校內與校外資源聯動,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趣味。最后,創新網絡載體,新時代網絡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思想與生活,用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尤為重要,著力打造“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借助網絡力量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高度融合,打造具有中國精神、時代風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牌。

(四)整合美育資源,拓展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力量與內生動力,利用美育資源是兩者融合不可或缺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首先應從理論學習、時間鍛煉、專業能力培養等多渠道、多方向發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藝術教育能力,通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升藝術教育實效,構建新型“思政+美育”隊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全方面、高質量建設。其次,提升教學實踐基礎設備的配備,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融合離不開高?;A設施的建設,提供部分所需的器材、設施等,同時在高校中應設立藝術場館,有效地將當地藝術場館與校內藝術場館聯動,實現校內校外資源有效利用。最后,創設校園美育文化環境,高校應將美育多層次、多角度滲透其中關注校園環境建設,通過校園文化景觀、建筑物等讓高校學生陶冶身心,寓情于景,同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凸顯人文關懷,提升育人實效。

五、結語

總之,新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合是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兩者也被賦予了新內涵、新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藝術性與科學性的表達,兩者通過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協同發力,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格局,為培養時代新人奠定有利的基礎。

猜你喜歡
美育美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霧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出來“混”,總是要美的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