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構建邏輯與路徑探究*

2024-03-21 06:42王海燕
大眾文藝 2024年2期
關鍵詞:中國式共同體中華民族

王海燕 陳 艷

(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100)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中華兒女實現夢想的奮斗之路、創新之路、幸福之路,也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力量的實踐之路。在此背景下,需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行充分融合,從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社會等角度對人民生活、民族建設、國家發展進行科學布局,凸顯二者的協同作用,將全體中華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偉力。

一、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在邏輯

(一)二者理論根基相同

中國式現代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理論根基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但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造性發展的生動體現。一方面,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又有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突顯特殊性,也促進了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也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性及延續性,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創新,涵蓋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內核。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歷史觀、國家觀、文化觀的影響下,深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模式,明確了構成要素、發展軌跡、前進方向、功能價值,二者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成果,突出了理論的科學性和創造性的統一。

(二)二者行動主體相同

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主體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多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根本要素,將促進各族人民始終團結一心,接續奮斗,激發強大的主觀創造力,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并外化為主體的實踐能力。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主體來看,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孜孜以求的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全體中華兒女在守望相助,團結奮斗中凝結了“三個離不開”和“五個認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認識和理性原則,并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突顯現代性和一體性的特點。將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方針作為開展民族工作的主要指導思想,一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表明了行動主體與活動關系,另一方面也為有效發揮我國各民族群眾推進現代化的創造偉力提供遵循。將“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當前開展民族工作的主要內涵,可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團結奮斗”[1]。

(三)二者根本目標一致

從根本目標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具有相同的動力性能及目標指向,二者均體現了全體中華兒女對國家理想,民族信仰和個人生活的本質要求及根本內涵,突顯目標同一性。同時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方針在一定程度上也涵蓋了民族團結、國家建設的核心價值。由此,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動力保障。另外,就民族共同體建設層面而言,中華民族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的偉大飛躍,創新了解決民族發展問題的正確方法,實現了民族國家的統一、和諧發展。由此,全體人民需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所蘊含的充足動力。

(四)二者實踐過程聯動

從中國式現代化特征進行分析,現階段人口規模、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人與自然、和平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凸顯核心價值、彰顯精神內核、維護生態安全、聯動主體力量、承擔國際責任等重要價值。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可有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進一步落實。在國家及黨的領導下,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成為促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的目標導向,“可保證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同時團結各民族,為后續的國家現代化發展指明方向”[2]。

二、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鍵點

(一)推進民族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戰略方針在民族工作領域的直接體現?!叭齻€離不開”和“五個認同”是我們推進民族工作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需要時刻注意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全面性,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國特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動全民族大團結,共同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帶動民族工作的優化創新。通過強化民族認同,增進民族情感,形成強大的思想認識和團結一致的向心力,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內化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源源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上就是全體中華兒女在心理、思維、信念、理想等方面開展塑造、凝聚、提升過程。需要注意的是,提升共同性、開放性、包容性是開展民族工作的主要原則之一,要求在工作實踐及思想方法等層面實現信念、文化、理想、情感的團結統一,營造各民族平等包容、守望相助的關系,實現其生活方式、精神情趣、思想觀念的現代化發展,并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方面利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解決民族工作問題,另一方面實現全體群眾共同價值觀的充分融合,并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進一步強化民族認同,凝集民族共識,形成民族合力。

(二)完善共同體意識建構邏輯

以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識,進一步促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形成民族文化認同、國家政治認同、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意識邏輯,而多元一體不僅是多民族文化的一體,同時也是國家、社會、個人的一體。全體中華兒女應牢記“三個離不開”和“五個認同”,深刻領會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文化認同作為最基礎、最深入的一點可有效引導政治認同的落實。而政治認同是現階段促進國家事業蓬勃發展、保障政策貫徹落實、推進黨民族理論的重要保障,同時也為文化認同的完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幾十年來的民族區域治理探索活動中,各民族始終擁護并堅持黨的路線、政策、理論、方針,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人民對于黨的期待及信任?!懊褡鍒F結需要培育各族群眾對于民族工作辦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與認同,進而實現共同奮斗的政治引領目標”[3]。

三、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工作的指導地位,推進民族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工作的指導地位,是推進民族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基本原則。由此,在推進現代化的征程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民族觀為指導,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旗幟,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同頻共振,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社會發展形態,制定并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體系,挖掘其中蘊含的理論價值信息,從傳統優秀文化的角度,有效挖掘它們的融合度,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培養正確、健康的民族觀、文化觀、國家觀、歷史觀,構建全新的歷史發展脈絡,“引導全體中華兒女主動承擔、繼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為進一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條件”[4]。

(二)樹立共同體意識,團結民族力量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情感、利益、法治、責任四個層次,可從多角度、全方位、系統化樹立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建設進程。

1.建構感性共同體意識

鑄牢情感基礎,培育共同發展的歸屬關系是建構感性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要求。利用主觀情感實現關系聚合,進而有效調動起各民族內在精神動能。同樣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為建構感性共同體意識打下了天然的情感基礎,各民族逐漸獲得命運與共的認同心理,并形成包容共生、團結奮斗的一體意識。在國家的發展與轉型中創新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民族情誼,進一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從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需要建設各民族一家親的“大家庭”,通過家庭為全體成員提供情感歸屬、生存庇護的場所,通過以心換心、將心比心,培育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共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基礎和理性認識。各民族需要從情感角度認知、籌劃、推進民族工作的設計、建設、保護工作,真正做到手牽手,心連心,實現歷史與文化的協同性,使得全體中華民族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運,感受認識與情感的和諧共存,凸顯人文溫度與國家力量,彰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歸屬關系,實現以真心換真心,以真情換真情,為創建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情感基礎。

2.建構利益共同體意識

建構利益共同體意識實際上就是調整現有的合作及競爭利益共享制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數不勝數的經濟發展奇跡,社會經濟結構得到了快速轉型升級,不同的地區、民族間經濟流動活力得到顯著加強。但由于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地理條件、人才資源、教育水平等方面的不足。由此,在構建利益共同意識期間,需要首先維護國家的統一富強,進而為民族發展提供保障支撐。要妥善處理民族地區發展期間面臨的各種利益矛盾關系,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將共同富裕作為主要發展原則,實現利益關系的深入聚合、共享。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黨和國家給予相應的幫扶支持,實現利益共享機制的良性競爭與合作共贏,創新理性分配,打造對口支援平臺,充分激發社會力量,做好公共基礎服務、產業結構調整、資金資源配套、技術人才支持、拓展就業機會等工作,在不斷的經濟合作發展中凸顯理解溝通、換位思考的作用,實現利益共享、經濟互惠、共同富裕,全方位發展民族共同體。

3.建構法律共同體意識

以制度為載體推進建構法律共同體意識,是確保法律共同體意識規范有效的主要因素,應當注意以現有的制度體系為基礎,在大框架上加強規范、引導,并創建理性交往的原則,深入落實并促進國家族際整合工作,實現各民族對價值體系、制度規則的認同及擁護,使得全體民族成員可擁有同樣的身份、義務、權利、責任,提高群眾歸屬感。進一步加強民族治理法治化水平是現階段加強現代化社會治理能力及民族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礎,可利用統一的法律條文、公民準則約束并解決國民社會問題,進一步培養其規則精神,實現民族成員對平等正義、客觀公正的法治觀念的認同,為維護祖國統一、和諧發展提供保障。另外,法治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對市場經濟進行合理約束,有效調節利益沖突矛盾,并提高民族群眾的信任度、安全感、公平感,并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增強對政府、國家的認同與擁護,凸顯法治的公平性、統一性,突破以往民族傳統的主觀性、差異性,起到一定的約束、規范作用,滿足全體中華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并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法律交往共同體。

4.建構責任共同體意識

為進一步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制度、價值、理論、道路自覺,就需要強化民族責任共同體意識的建設,堅持以人為中心,落實人本工作原則,對各民族成員的歷史文脈、政治經濟、原生體質等構成身份認同,并通過法治規約、情感歸屬為解決民族問題、拓寬發展道路提供有力支撐,最終實現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功能。利益和責任是命運共同體截然相反的兩面,落實價值自覺實際上實現了對整個共同體的維護。中華民族經歷了上千年的朝代更迭,其思想意識不斷轉型,在抗爭中獲得了自覺意識,并在馬克思主義的引導下將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主要的原則。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數中華兒女在學習、探索、遷移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結合,重視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價值排序、文化心理、政治傳統等方面的深入挖掘,保證中國特色民族問題處理工作的成熟、自覺,進而在價值層面表明價值立場、使命初心,”全面了解民族國家建設歷史及國情,提升民族問題解決方式的理性、自覺性,真正做到將個人責任共同體意識向全體社會意識進行拓展升級”[5]。

(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民族工作力量

在中華民族追求現代化的征程中一路演繹著民族團結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民族團結形成的力量轉化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動力,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開創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了重要保障。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而民族復興有效激活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動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艱辛且漫長,離不開強大精神的支撐。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成推進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并將源源不斷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偉力?!耙灾袊浆F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進一步創新人類文明發展新形態,將實現創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發展強國的宏偉愿景”[6]。

綜上而言,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現階段開展民族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獨特的時代背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從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改進民族工作、樹立共同體意識,團結民族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促進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其中隱含的核心價值目標,創建較為完善的感性歸屬、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共同體意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提供精神支撐。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中國式民主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