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治療在單親家庭兒童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2024-03-21 06:42
大眾文藝 2024年2期
關鍵詞:單親單親家庭來訪者

石 俊

(伊犁師范大學 藝術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 839300 )

單親家庭是指子女只能跟隨一方父母共同生活,另一方父母因為死亡或離婚等原因完全放棄對孩子的監護和撫養義務的家庭。[1]單親家庭是一個脆弱而不穩定的社會組織,其不完整的結構影響著它的教育功能,導致單親兒童出現行為偏差、抑郁、社交焦慮、自我控制能力弱等一系列心理問題。許多研究表明,單親家庭的子女比普通家庭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偏差,因此必須矯正和控制單親家庭結構缺陷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否則很容易出現犯罪行為形成所謂的問題青少年[2]。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單親家庭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水平尤為重要。

目前國內外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單親家庭兒童的治療方法很多,比如讀書療法,團體心理咨詢等干預方法。但這些方法只能從外部塑造單親兒童的行為,而不是從其內心上塑造。同時,單親家庭兒童的心理問題相較于特殊兒童往往不易覺察,需要用特定的方法去檢測才能準確把握。雖然,有心理障礙的單親兒童和特殊兒童有相似之處,但是在矯正單親兒童問題行為的訓練上將單親兒童作為特殊兒童來對待,仍舊套用治療特殊兒童的干預方法,則會加重單親兒童的自卑心理。

通過美術治療提升單親家庭兒童心理健康可有效避免上述干預方法所帶來的負面效果。美術治療是利用美術材料及媒介、美術創作活動幫助個人或團體成員整合身心的一種藝術療法。[3]美術治療不僅僅局限于繪畫,還包括雕刻、泥塑、剪紙、書法、攝影等形式類別,以幫助當事人調節情緒、整合身心、塑造人格使其恢復到正常的心理狀態。在美術治療師的鼓勵下,單親家庭兒童自主參與美術活動,利用美術材料與工具進行創作與自我表達,釋放壓抑的情緒并認識自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控制力、自我認知力,達到對單親兒童人格的統整作用?;诖?,本文將從美術治療在單親家庭兒童教育中的生理依據及理論基礎展開分析,從其優勢得出美術治療的作用并根據治療方法和實際的治療情況展開論述。

一、美術治療的內涵

美術治療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歐美,是一種利用繪畫、雕刻、泥塑、拼貼畫等美術活動實現個人或團體身心統合的藝術心理療法。愛德華茲在《美術治療》一書中概括出了美術治療的藝術形式主要集中在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上,通常不包括音樂、戲劇、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的運用。相較于傳統的心理療法,美術治療是一種由思想和情感建構的非語言治療,其目的是使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幫助個體獲得自我理解、促進個人成長、實現自我治愈和提升生活。相較于美術教育,美術治療更重視創作過程而非最終的作品。因此,美術治療的療愈過程比最終的創作作品更重要。其主要特征為,借助繪畫作品直接呈現來訪者內在的心理信息,無需使用口語談話。因此,對用語言進行自我表現困難的兒童及成人是有效的。美術創作的素材經過來訪者心靈的提煉加工,所表露心理信息是真實的。這樣治療師就能夠通過作品可以窺探來訪者真實的內在心理狀態。

二、美術治療在單親家庭兒童教育中的生理機制

20世紀60年代,美國生理心理學家斯佩里發現,人類大腦的左半球主要負責控制言語文字,右半球則負責控制情緒情感,所有與情感情緒相關的信息都是通過右腦進行處理,并以圖像的形式保存下來。不僅如此,與我們經歷過的重要事件相關的形象、體驗過的情感相關的情景都會被右腦保存。另外,左腦的言語側化功能,只能表達“我們認為我們感受到的”東西,而存儲在右腦里的真正的情緒體驗卻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或者是在言語化過程必然地隱藏起來。因此,當我們使用語言表達感受時,實際的內容在語言的處理下被轉換和解釋,從而丟失大量的重要信息。而美術治療具有直達心靈的特質,并以右腦信息為主要操作對象,借助視覺藝術意象而非語言交談,直達情感的深處,表達郁積在心中的困苦心境,糾正扭曲的情感體驗,最終使來訪者借助自我的力量建起一條與心靈交流的通道。

美術治療師魯賓認為人類的記憶可能是前語言的,人們過去所遭受的創傷性經歷很可能在心理防御機制的作用下被壓抑,無法從語言中提取到相關的有效信息。不僅如此,許多情緒體驗的內容本就是前語言的,是無法用語言來說明的。[4]因而,僅靠言語治療往往無法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單親家庭兒童生理上尚未成熟,處于言語發展期,語言能力不足以講述真正的創傷體驗。同時,家庭破裂的創傷性經歷驅使單親兒童建立心理防御機制,將創傷體驗壓抑于內心而無法用言語表達。視覺意象作為一種符號能夠接近創傷的源點,患者能夠自由表露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具有隱蔽性,不受社會道德及其他方面的約束。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患者的受傷心靈將得以被恢復。

三、美術治療在單親家庭兒童教育中的理論依據

1.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紀初創立,該理論強調人的精神活動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美術治療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強調美術作品具有尚未用言語行為表達的無意識與潛意識的部分,繪畫成為分析兒童精神世界的一種技巧。榮格致力于在治療中使用意象的內在來源。他曾使用繪畫為自己療治心靈的創傷并充分肯定繪畫的作用。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加重視心靈的非語言表達方式,也更加強調意象的自主性。弗洛伊德將繪畫的療效解釋為升華或者宣泄,是本能力量在自我協調下符合現實原則的表現;而榮格認為,繪畫可以使病人探索來自無意識的意象,這些“具有自主性的”意象攜帶著無意識的寶貴信息和財富,對病人的心靈起著調節作用。真正將弗洛伊德的理論與美術結合起來并用于心理治療的人是南伯格。她將弗洛伊德的“使無意識成為意識”思想作為美術治療的首要目標,強調通過自發的藝術表現釋放無意識形象。在南伯格之后,克萊曼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應用于美術治療的具體實踐中??巳R曼的美術治療是以升華理論為基礎,強調美術創作是升華的過程,能夠釋放個體在現實中的痛苦情緒,滿足其不切實際的幻想。她鼓勵來訪者在畫面中表現個人的情感活動和沖動,由此使得個體的無意識部分被意識化,內心的幻想和現實被統合起來。

2.行為-認知理論

行為-認知取向的美術治療是將認知行為療法與美術治療技術相結合,以教導的方式改善來訪者的癥狀行為。在治療師看來,美術治療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訓練情境,幫助個體解決不當行為的同時習得適應性行為習慣。[5]鮑溫和羅莎等人率先把認知行為療法用于美術治療,并將有關感覺經驗的“指導性意象”這一認知行為技巧與蠟筆畫與拼貼畫相結合,以減少心理障礙患者的不適應感和怪異行為,強化患者的心理控制點。[6]艾倫·羅斯,首次將行為矯正技術應用于繪畫治療,創造出了“現實塑造技術”,以改善兒童的情緒問題與行為問題。研究者們發現,認知行為治療結合美術治療,對那些由于焦慮、恐懼而形成不合理信念的兒童、持有消極自我評價的兒童,以及具有反社會人格特質等行為異常兒童尤其有效。

3.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美術治療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將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方法在美術治療實踐中應用而產生的。人本主義美術治療強調,個體有自我指導的能力、本能的成長欲望和自我實現的愿望。娜塔莉·羅杰斯以來訪者為中心思想的基礎之上,結合表現性藝術,創立了“來訪者中心表現性繪畫藝術治療”。她強調利用繪畫、雕塑、舞動等形式為來訪者創造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氛圍,幫助來訪者體驗和表現自己的情感。以此進入無意識之中,喚醒來訪者的創造性,使受到傷害的情緒得以恢復,解決內部心理矛盾,克服自己的困惑,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人本主義取向美術治療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來訪者獲得美術經驗,以刺激其他感官與視覺能力相互協調配合,促進來訪者感知機能上的協調統一。同時創設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的環境,充分尊重來訪者的觀念與尊嚴、接納來訪者的態度,喚醒來訪者創造性的生命能量,使他們成為具有創造性的人。最終幫助來訪者修復情感創傷,解決內心沖突與矛盾,實現內心的自我整合,從而獲得在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層面上的完整感。

四、美術治療應用于單親家庭兒童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1.美術治療可提升單親兒童的同伴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是促進兒童社會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能夠給個體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并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單親家庭兒童缺乏父母人際交往的榜樣示范與指導,交往能力發展不健全,對同伴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并對同伴產生敵對和恐懼的心理,自我保護意識過度強烈,從而阻礙兒童的正常社交。團體美術治療可以通過團體成員之間言語以及非言語的雙向互動,促進心理干預和治療的開展。美術是語言的替代品,也是游戲的媒介,它能夠使得團體成員處在一種較談話療法更為寬松、自由的環境。色彩豐富的美術作品能夠引起兒童互相關注的興趣,促進兒童成員相互學習與交流。團體美術治療因其利用了美術與團體的雙重力量,不僅提高了成員的溝通交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促使他們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且能夠幫助成員獲得歸屬感與身份認同。韓國學者金京南以5名兒童為對象,進行了24期的小組活動為中心的集體美術治療,他發現黏土媒體帶來的安全感和合作工作對兒童的同齡人關系顯示了積極的效果。此外,單親兒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孤獨、抑郁、敏感和缺乏同理心等不良情緒,而產生情緒障礙。麥金太爾提出了針對離異兒童的團體美術治療模式,對喪失親人的9-12歲兒童實施繪畫干預治療,結果發現,繪畫心理治療能夠提供兒童親人喪失后的一種有效心理平衡。[7]

2.美術治療可提升單親兒童的自尊水平

自尊又稱自尊心或自尊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是自我評價的重要維度。低自尊水平的人往往很可能具有恐懼、抑郁、焦慮、攻擊性等消極情緒和行為。因此,穩定單親兒童的高自尊水平對心理健康及其良好的行為表現都具有重要意義。自尊感是通過父母在早期兒童成長過程中如何與子女互動而形成的,單親家庭兒童與父母的互動并不恰當。家庭成員的不完整容易讓他們變得敏感而自卑,將關注點移至他人而忽略了對自身情緒、感受的關注,導致其自尊水平較低。而美術治療這一獨特的治療方式,能夠在無意之中提升兒童的自尊水平,獲得自信和積極的精神。

瑪西婭等人對一名父母離異的單親兒童貝絲進行了為期5周的10次個人美術治療,內容包括了拼貼畫、面具制作等美術活動,其結果發現貝絲的自我概念水平有顯著的提高。[8]美術治療師帶領團體成員利用顏料、繩子、金屬、黏土等綜合材料,每人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制作一個面具來代表自己,之后讓團體成員之間對制作好的面具作出積極的反饋。制作面具以及他人積極評價的過程能夠幫助兒童正確認識自己,同時強化兒童自我積極的那方面,從而提升自我概念。塞爾維斯特發現,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復合胺數量的變動不僅會影響動作質量,還會影響自尊水平。含量高與自我肯定感和動作控制有關,含量低與沖動和憤怒的等行為有關。美術創作活動帶來的成就感會增加大腦中神經傳導復合胺的數量,因而提高自尊水平。

3.美術治療可改善單親兒童的情緒問題

單親家庭兒童由于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負面情緒長期壓抑,導致單親兒童處于“心理爆炸”的臨界點,并將其負面思想轉化為逆反心理,變得十分固執。[9]美術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通過美術活動幫助兒童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郭修延對小學兒童情緒困擾與自我觀念的輔導效果的研究中發現,接受美術治療活動對于繪畫表達、情緒困擾的調適與自我觀念發展均具有積極影響,美術治療在促進小學兒童自我認識、情緒宣泄上,有正面的成效[10]。當單親兒童將內心積怨的情緒轉移至繪畫等美術活動上,如潑灑顏料、揉捏橡皮泥、敲打相關材料等等,壓抑已久的情緒將會得到釋放。美術治療師可以讓單親兒童找尋代表自己能量的意象,如龍卷風、乘風破浪的船、蘑菇云、火焰,或者極其細微的曲線、點、顏色等,通過繪制這些意象的圖形作為發泄情緒的出口從而釋放負面情緒。對于兒童來說,美術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帶有游戲性質的自由活動。由于游戲本身所具有的娛樂性,加之美術與人的心靈密切聯系,往往更容易接近情感的深處。美術材料種類繁多,如黏土、顏料、墨汁等等,兒童能夠自由地選擇美術材料并將其當作游戲道具,體驗一場“美術游戲”,升華美術活動的愉悅性,獲得積極情緒,從而糾正扭曲的情感體驗。

五、結語

美術治療作為一種方法讓不同的群體都可以參與進來,愉悅身心,釋放壓力。將美術治療的理念融入單親家庭兒童教育的工作中,既促進單親家庭兒童的心理及行為的健康穩定,闡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方針,引發社會對單親家庭兒童的關愛與關注,同時也讓美術治療這一新型的心理治療方式蓬勃發展。如今,美術治療在單親家庭兒童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仍需作以全面而系統的探索。筆者真心希望美術治療能夠成為解救單親家庭兒童身心疾病的“一劑良藥”。

猜你喜歡
單親單親家庭來訪者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來訪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來訪者
單親媽媽如何謀劃未來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基于需要層次理論的職業學校單親家庭學生教育研究
放下“應該”,才得自由
單親媽媽以愛的名義把女兒拉下水
單親媽媽張柏芝
“隱性單親”對兒童的危害及其解決途徑
單親家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