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嬰兒運動表現測試對早產兒運動發育及預后的影響

2024-03-22 08:57吳純婉莊少玲
當代醫藥論叢 2024年3期
關鍵詞:胎齡針對性早產兒

吳純婉,莊少玲,金 麗

(深圳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東 深圳 518000)

早產兒主要指胎齡超過28 周但不足37 周的新生兒。目前臨床醫療技術越發成熟,早產兒的存活率得到有效提升。近年來,我國出生的早產兒數量逐年增加,每年約有180 萬例早產兒出生。雖然近年早產兒的存活率明顯提高,但相關研究發現,孕28 ~34 周的早產兒發生腦性癱瘓概率較高,且胎齡越小發生的概率越高,不僅會嚴重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也會給其家庭與社會帶來巨大負擔。早期進行有效的干預,對改善早產兒預后具有積極作用[1]。當前,全身運動評估(General Movements Assessment,GMs)量表是一種用于評估臨床學齡前兒童運動發育的工具,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只有在最佳的適用年齡范圍和具體的測評目標中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在未足月早產兒的評估中存在一定不足,需配合其他相關檢測項目,盡早檢出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問題,以便于臨床及早針對其情況進行干預,改善預后[2]。嬰兒運動表現測試(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TIMP)已被證實能夠對嬰兒的姿勢、運動等方面進行有效檢測及神經學評估,可矯正早產兒胎齡,同時能早期識別嬰兒運動發育延遲等情況,為臨床早期干預提供幫助[3]?;诖?,本研究將TIMP 運用于早產兒的早期護理中,旨在探討其對早產兒運動發育及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在深圳市人民醫院出生的80 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觀察組40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其中順產12 例,剖宮產28 例;胎齡32 ~36 周,平均胎齡(34.05±1.42)周;體重1496 ~2106 g,平均體重(1742.62±246.32)g。對 照 組 中 男24 例,女16 例,其中順產13 例,剖宮產27 例;胎齡32 ~36 周,平均胎齡(34.11±1.37)周;體重1492 ~2098 g,平均體重(1735.15±238.95)g。兩組早產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參與研究孕婦均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通過醫院倫理組審核。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早產兒臨床診斷標準,即胎齡不足37 周前出生的活產嬰兒;(2)臨床相關檢查及各項體征檢查資料完善;(3)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1)合并新生兒窒息、腦室出血(>2 級)等疾??;(2)合并支氣管肺發育不良、遺傳代謝病、先天性畸形或腦積水等疾??;(3)住院期間死亡、家長放棄治療或轉其他科室治療;(4)預產期無法確定。

1.3 方法

兩組均進行體重、身高、頭圍測量等常規檢查,定期追蹤,采用格賽爾發展量表評估嬰幼兒的生長和發育狀況,同時予以生命體征、血氣指標、血氧飽和度(維持88%~95%)等基礎監測,并針對感染、顱內壓升高、低氧血癥等給予對癥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檢查和評估后采取傳統早期干預護理,主要為運動訓練,包括臥位訓練、抬頭訓練及姿勢控制訓練等,2 次/周,持續3 個月。

觀察組主要根據TIMP 結果給予早期護理干預:(1)TIMP 觀察指標包括選擇性姿勢控制、中線對齊、運動質量等方面。(2)誘發指導(14 ~42 項),包括嬰兒頭部對視聽刺激的反應,防衛行為,軀干運動和四肢運動,坐位在第14 ~18 個動作,仰臥位在第19 ~27 個動作,翻身位在第28 ~31 個動作,側方位在第32 ~34 個動作,俯臥位在第35 ~39 個動作,立位在第40 ~42 個動作。(3)根據TIMP 結果,由兒童康復治療師與??谱o士聯合實施針對性運動訓練,根據誘發指標實施翻身、立位、側方位、仰臥位、俯臥位等相應追蹤訓練,例如,在嬰兒出生早期,通過對其進行體位的觀測,發現在體位的控制上表現出明顯偏弱,為此可在體位的項目中給予針對性的訓練;對于誘發項目中選擇性姿勢控制得分偏低的早產兒,可給予針對性運動訓練并誘導目標完成訓練;若誘發項目中仰臥位視覺追蹤評分偏低,可誘導目標進行視覺追蹤訓練;若臥位時誘發中線位活動評分偏低,可對雙手中線位的活動進行強化訓練。其余的運動訓練以此類推,逐步開展針對性訓練,直至早產兒恢復至正常的運動狀態。

1.4 觀察指標

(1)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TIMP 量表[4]評估早產兒的運動表現,評估時將早產兒置于床上,保持室內安靜及溫度、光線適宜,于安靜狀態下開始評估,共測試42 項,分為觀察項目與誘發項目,前者包括1 ~13項,對嬰兒四肢運動、頭部控制、不安運動等表現進行觀察,出現相應表現每項得1 分,未出現則為0 分;后者包括14 ~42 項,于各個姿勢方位下進行評估,分值0 ~6 分。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全身運動評估(GMs)量表[5]評估早產兒的運動發育情況,在特定房間內使用攝像機記錄早產兒不同階段的運動狀態,分別于扭動階段每次記錄15 ~30 min,不安階段每次記錄5 ~10 min,于糾正胎齡1 個月和糾正胎齡3 個月時分別記錄1 次;若研究對象做過兩次GMs 量表評估,存在1 次異常結果即歸為異常,無異常時存在1 次可疑即歸為可疑,若兩次GMs 量表評估均正常則歸為正常。(2)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嬰幼兒智能發育測驗量表(Children ' s Developmental Center of China,CDCC)[6]評估早產兒的發育情況,量表包括運動發育和智能發育,評分>130分為非常優秀、120 ~130 分為優秀、110 ~119 分為中上水平、90 ~109 分為中等水平、80 ~89 分為中下水平、70 ~79 分為邊緣狀態、≤69 分為低下水平,共7 個等級。(3)對比兩組干預后神經發育異常的發生率,其中包括運動發育遲緩和腦癱兩個方面,具體為先天性斜視、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腦癱等。(4)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WHO 生活質量量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BREF 對早產兒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予以評估,包括生理(6 項)、心理(6 項)、社會關系(8 項)、環境(6 項)4 個維度,每項1 ~5 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經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經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運動發育情況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的運動發育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運動發育情況對比[n(%)]

2.2 兩組干預前后CDCC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CDCC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CDCC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DCC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DCC 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運動發育 智能發育組別 例數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0 71.36±12.56 97.24±12.59★ 74.35±10.57 91.59±12.11★對照組 40 71.43±12.63 88.59±10.58★ 74.42±10.63 82.48±11.43★t 值 - 0.024 3.326 0.029 3.460 P 值 - 0.980 0.001 0.976 0.000

2.3 兩組神經發育異常發生率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神經發育異常發生率5.00%較對照組25.00%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發育異常發生率對比[n(%)]

2.4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BREF 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前的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BREF 評分對比(分,±s>)

表4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BREF 評分對比(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 <0.05。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關系 環境領域組別 例數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40 12.44±1.54 22.32±2.42★ 15.66±1.82 24.27±2.52★ 19.52±5.44 32.23±4.62★ 14.83±1.84 24.82±2.45★對照組40 12.33±1.45 18.53±2.34★ 15.53±1.76 20.44±2.47★ 19.44±5.53 27.57±4.56★ 14.76±1.73 20.74±1.92★t 值 - 0.328 7.120 0.324 6.864 0.065 4.540 0.175 8.290 P 值 - 0.743 0.000 0.746 0.000 0.948 0.000 0.861 0.000

3 討論

早產兒通過個體化、精細化的訓練可逐漸達到正常同齡嬰兒水平,但部分早產兒出生時存在低血糖、低血鈣等情況,導致驚厥發生,引起腦細胞損傷,若未進行有效干預,可影響大腦發育,致使其智力低下[7]。有研究顯示,嚴重的運動、感覺、精神障礙性疾病常在2 歲前被確診,而早產兒腦癱患病率較高[8]。在早產兒出生后越早進行識別與干預效果越好。在傳統的早期干預中,存在著方法固化和缺少針對性的問題,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產兒的運動能力,但整體效果欠佳。因此,如何給予早產兒最佳的早期干預方案,提高其運動發育和智能發育水平,降低神經發育異常的發生率,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通過TIMP 實施早期干預,可根據測試結果給予早產兒更具針對性的引導與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早產兒運動發育遲緩的問題[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運動發育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CDCC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TIMP 指導下進行早期干預可有效促進早產兒運動發育和智能發育。其原因在于,與傳統的早期干預模式相比,TIMP 引導下的早期干預具有以下優點:常模數據被廣泛應用于矯正胎齡34 周至矯正年齡4 個月早產兒運動發育水平的評估中,而常規早期干預主要根據GMs 量表測試結果進行干預,針對性較差;TIMP 的部分評測內容通過觀察細微的運動項目,可發現早產兒的運動功能是否滯后,以此盡早評估早產兒的運動功能,從而引導醫護人員在早期進行有差別、有目標的運動干預,降低早產兒運動發育異常的發生率,提高干預效果。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神經發育異常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表明在TIMP 指導下實施早期針對性運動干預可有效降低早產兒神經發育異常的發生風險。究其原因可能是,TIMP 是將測試結果與同齡嬰兒相對比,了解二者運動功能的差異性,使評價結果針對性更強,同時TIMP 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大腦功能,有助于給予早產兒針對性干預,進而可促進神經發育,減少神經發育異常的發生,提高早產兒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TIMP 能夠促進早產兒運動發育和智能發育,降低神經發育異常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猜你喜歡
胎齡針對性早產兒
不同胎齡、不同出生體重新生兒的首次肝功能指標的差異性
應時而著,為事而作——議論要有針對性
早期綜合干預對小于胎齡兒生長發育、體格發育和智能發育等影響觀察
曉有機化學必考方向 提升備考針對性
學會“針對性”寫作
有的放矢,始得鮮明——議論要有針對性
早產兒長途轉診的護理管理
晚期早產兒輕松哺喂全攻略
不同胎齡胎鼠脊髓源性神經干細胞特性比較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及診治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