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績效指標的構建

2024-03-24 10:45施芬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價值共創專業群利益相關者

摘? 要: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是由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缭竭吔缍纬傻膬r值網絡系統,主體之間通過相互信任、良性互動、資源共享、能力互補來共同創造價值。以績效棱柱模型為框架,從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利益相關者的貢獻、組織戰略、業務流程、組織能力等五個維度構建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績效評價提供理論框架。

關鍵詞: 專業群; 價值共創; 績效棱柱模型; 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4)02-0042-09

一、現象與問題

2019年4月出臺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提供了條件。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是由多主體(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跨越邊界而形成的價值網絡系統,主體之間通過相互信任、良性互動、資源共享、能力互補來共同創造價值,突破單個主體價值創造的桎梏,實現“1+1>2”的價值共創增值愿望[1]。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網絡系統各主體多方價值共創的績效如何?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否得到滿足?本研究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出發,引入績效棱柱模型,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的核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進行分析,進而構建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績效評價,有助于識別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過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為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的持續進行,為價值共創績效水平的提升,實現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多元主體效益均衡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績效棱柱模型與利益相關者理論

(一)績效棱柱模型

2000年,英國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教授安迪·尼利與安德森咨詢公司克里斯·亞當斯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聯合開發了績效棱柱模型(the performance prism)。如圖1所示,它用棱柱的五個面分別代表組織績效存在內在因果關系的五個維度: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利益相關者的貢獻、組織戰略、業務流程和組織能力。該模型不僅關注組織所有主要利益相關者,關心利益相關者對組織的貢獻,還關注利益相關者的滿意程度。應用該模型時首先識別組織中主要的利益相關者有誰,他們有什么需求;其次考慮采取什么樣的戰略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再次考慮應該執行什么樣的業務流程才能實現組織的戰略,進而考慮組織應具備什么樣的能力才能開展業務流程;最后考慮為了培養這些能力,需要利益相關者為組織做出哪些貢獻。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弗里曼(Freeman)認為,利益相關者是可以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可能被企業目標的實現影響的個人或團體[2]。雖然在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過程中,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教師、學生、行業協會等眾多利益主體會先后參與其中,但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伴隨著專業群建設的始終,是專業群價值共創的重要參與方,是價值共創過程的核心。因此,本研究選擇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作為核心利益相關者,探索核心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對構建績效評價指標的影響。

(三)應用績效棱柱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績效棱柱模型最早被用于評價企業的績效,后來有學者將其應用于高校、醫院、研究生培養、教育扶貧等領域。首先,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共創價值要實現最大化,需要相應的戰略、業務流程及與之匹配的能力,并進行要素整合。其次,高職院校專業群及它的利益相關者要意識到它們之間有著互惠的關系。利益相關者如果期望從高職院校專業群獲取相關利益,那么他們也應當為專業群建設做貢獻,為專業群建設提供相應資源。再次,績效棱柱模型的五個要素環環相扣,互為補充,不僅能確保利益相關者共同和諧發展,還能實現利益相關者需求最大化、均衡化的目標,最終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以該模型作為依托,構建績效指標體系可以全方位考慮到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過程涉及的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促進專業群建設成效的提升。最后,績效棱柱模型明確了各利益相關者的績效目標,這不僅為核心利益相關者績效管理提供了事后評價的依據,也為其實施事前規劃和事中控制提供了參考,有助于推進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活動。

三、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績效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政府部門視角的績效指標分析

作為行政組織的政府主要關注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所能帶來的宏觀效應,即經濟效益,如是否推動經濟發展和提升社會效益,如是否帶來社會安定、社會穩定、社會失業率降低。為了滿足需求,政府在戰略上需要與時俱進、因勢而動、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并確保政策的銜接性;在流程上,政府既要對專業群或專業群內各專業定期進行評估,確保專業人才培養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產業升級的需要,還要通過搭建平臺,促進多方信息共享;在業務能力上,政府需具備動態調整、市場調研及實時反饋能力,以便更好地把握專業群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時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設置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專業,構建與產業經濟發展相契合的專業結構。政府在這個過程中,可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為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建設提供支撐。表1從政府的需求、政府的貢獻、政府的組織戰略、政府業務流程、政府業務能力等五個維度構建了政府部門的績效指標。

1. 政府需求的績效指標分析

政府需求的績效指標可從政策價值和經濟價值兩方面進行評價。作為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協助者,政府不僅要保證完備的制度供給,還要及時對專業群的建設成效進行評價,以便實時跟蹤專業群建設的效果,確保政策凸顯政策價值和經濟價值。從政策價值層面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職業教育的育人目標是促進就業,對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人才資源支撐[3]。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職業的變遷帶來的新崗位、新職業促使單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無法快速適應人才需求。2006年和2019年政府先后提出的建設“特色專業群”“高水平專業群”的意見不僅為專業群建設奠定了基礎,還明確了專業群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政府政策、規章制度的科學供給、及時更新在為專業群的初步搭建和后續進一步建設提供條件的同時,還界定了職業教育多元主體的責、權、利。專業群的建設有助于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行業需求、企業需求相對接,使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匹配,使政策層面的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從而使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有所保障,促進社會安定、穩定,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職業教育的需要。從經濟價值層面看,高職教育的落腳點是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做好專業群建設的目的是提高高職教育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協助區域經濟發展效益的提升。除了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人才外,高職院校專業群應深入了解所在區域行業企業的“卡脖子”問題,著力提升科學研究能力,做好應用性科研投入與成果轉化工作,為行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與支持,發揮中小微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2. 政府貢獻的績效指標分析

為了打通職業教育育人環節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壁壘,改變職業教育存在的訓用脫節,人才培養供需失調等現象,專業群人才培養離不開行業企業的支持,以實現產教“雙贏”?,F代學徒制是“由企業”和“在企業”培養能工巧匠的職業教育制度,是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行業企業自覺主動參與育人是現代學徒制成功的關鍵。但現實情況是,行業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育人意愿不強烈,其主要原因是學徒培養產權的歸屬不明晰。行業企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組織,行業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辦學的最終目標是為自身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取優秀人才,進而節省人才培養成本和招聘員工成本,但行業企業面對的現實問題是,學徒跳槽或競爭企業“搭便車”的現象時有發生。行業企業只有利益得到充分保障才能真正無所顧忌地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因此,對政府來說,需要激發行業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項目的積極性,為企業提供專項資金支持,或為參與項目的行業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優惠政策,甚至可以給積極參與產教融合項目的行業企業發放獎勵金,使行業企業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免除其后顧之憂。具體做法可效仿英國或德國。英國政府為參與學徒培養的企業發放補貼,額度為企業投入金額的2倍[4]。德國政府在承擔教育經費的同時,為提供培訓崗位的企業按照每位學生3 000歐元的標準給予補助[5]。與此同時,對于愿意參與現代學徒制辦學的行業企業,政府也可出臺免稅、減稅或補貼等政策,如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6],降低其為提供產教融合所需的場地耗費的成本,以及實習生的加入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下降、員工隊伍穩定性不足等損失。當然,專業群建設制度的出臺也很重要。高水平特色專業群建設需要以標準體系為參照,對標對表明確自身建設情況。為此,政府部門應當及時組建標準建設領導小組,結合行業企業標準制定教育教學標準和專業群成效評價標準,使專業教學標準與產業所需復合型人才標準相對接,課程建設標準與職業標準相對接。

3. 政府組織戰略的績效指標分析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是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等多元利益主體為謀求自身利益并圍繞專業群建設不斷博弈的結果。從宏觀層面看,政府是高職院校專業群治理的主體,其核心任務是確保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結構和規模與區域產業及國家層面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吻合。這就需要政府出臺政策或制度,為專業群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和方針指引。為避免政策空白、重復及矛盾給專業群建設帶來的障礙,政府部門出臺政策時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使教育政策、產業政策與人力資源政策相互銜接,為專業群更好地發揮集聚效應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從微觀層面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是一個涉及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整體性系統。要提高專業群建設的質量,需要的不僅僅是不斷更新的知識,還需要在與時俱進的社會環境中不斷更新治理制度,使專業群建設能夠更好地依據產業發展動態及自身特色來布局。為此,政府需要以前瞻性的視角制定更具契合性的規章制度,發揮政策創新引領專業群建設的作用。與此同時,政策的制定要關注政策的實施效果,包括正面的成果,如教學資源庫建設、教學團隊建設等,也包括負面的案例。正面的成果可定期開展案例匯編,供其他高職院校借鑒學習,負面的案例可以讓政府部門及時開展自我反思活動,適時調整政策,構建“事后”補救機制,形成“創新+反思”的高職教育環境。

4. 政府業務流程的績效指標分析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動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各環節與行業企業的人力需求相融合。為此,政府部門應根據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定期評估專業設置,以5年為單位修訂職業院校專業目錄,為職業院校后續靈活自主調整專業設置提供依據,確保專業群建設與職業生命周期相匹配。此外,專業群建設的人才培養終極目標是高職院校的人才供給與區域人才需求相匹配。為此,政府部門應做好產業人才數據平臺的建設工作。平臺將產業界、職教界、人力資源界專家和研究人員匯集在一起,可持續深入跟蹤各行業、職業人才的需求,定期發布各行各業人才需求報告,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招生數量、人才培養定位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推進高職教育人才供給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7]。同時,政府也應當重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有助于提升信息資源使用效率,減少不對稱信息下的機會主義行為,實現各方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運用。

5. 政府組織能力的績效指標分析

制度的制定不能忽略市場環境的變化,也不能忽視施政主體的執行情況。首先,制度的制定需要堅持應時應需調整。盡管各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在“行政指令”的催生下,已展開如火如荼的建設,但在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各種問題,如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缺乏教師的深度參與,即便教師參與其中也抱敷衍態度。同時,高職院校發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作為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助推器的專業群的發展也受到技術革新、產業發展、社會變革、政府政策、國際競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為此,政府在制度的制訂上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尊重市場規律。制度起草階段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可將政府官員、高職院校代表、行業企業代表組織在一起,力爭找到三方都認可的最佳利益契合點[8],確保制度的有效性、適應性。當然,專業群建設成效也必須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一方面,政府可出臺專業群建設成效評價指導意見,從框架上搭建專業群建設成效評判標準;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遴選有相應資質且公信力良好的第三方評價組織,以公平公正的態度對專業群建設情況開展評價,并及時公開評價意見,以便各專業群整改。

(二)高職院校視角的績效指標分析

作為教育組織單元的高職院校的需求在于滿足受教育者的學習訴求,使受教育者可持續發展的愿望得以滿足。為此,高職院校的教育過程應覆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貫穿受教育者的多個職業變遷階段。當然,高職院校也承載著支撐區域產業,為社會輸送質優量足勞動力的使命。這要求高職院校在戰略上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適時在專業群內部做出調整。在流程上應從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生技能提升等途徑入手。同時,具備專業群內各要素之間的實時調整能力、資源的共建共享能力,有助于業務流程的開展。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赏ㄟ^專業群內的利益相關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創造教育價值;教師、學生與行業企業之間的互動,創造經濟價值等,做出自己的貢獻。表2從高職院校的需求、高職院校的貢獻、高職院校組織戰略、高職院校業務流程、高職院校業務能力等五個維度構建了高職院校的績效指標。

1. 高職院校需求的績效指標分析

高職院校需求的績效指標可從社會價值和公益價值兩方面進行評價。作為銜接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媒介,高職教育是人才鏈建設的主陣地,是以培養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要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價值取向。通過高職專業群建設不僅使專業建設向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方向發展,使不同學科專業的教育資源得以整合,還有助于拓寬高職學生的專業視野,促進高職學生建立綜合化、特色化的知識體系,幫助高職學生提高崗位遷移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當前產業升級對復合能力的需求,適應就業崗位由“單人單崗”向“多人多崗”轉變[9],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地就業,實現高職教育社會價值的創造。與此同時,高職教育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服務社會,訓育并舉有助于其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高職院校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協同將會使教育資源、教育內容延伸至職業培訓領域,如面向社區或農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擴大為社會提供的職業培訓服務的規模,使更多的社會勞動者享受高職專業群建設帶來的“紅利”,實現高職教育公益價值的創造。

2. 高職院校貢獻的績效指標分析

高職院校的貢獻可從教學成果、服務社會這兩個層面進行評判。就教學成果而言,可通過校企共同研制科學規范、國際可借鑒[10]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底層共享、中層互融、頂層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利用線上線下平臺積極開展課程育人,創新教學改革模式,理論教學重點關注普適性技術技能基礎、綜合素質的培養,實踐教學重點關注實際工作能力的提升,積極推進教學改革,打造可共享、可示范的精品在線課程。在此基礎上,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類別、各層次的教學改革項目,包括教學成果獎、思政示范課程、在線精品課程、教學改革科研課題等,以此衡量教學改革成效。與此同時,為檢驗專業群人才培養效果,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別比賽,包括省職業技能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業計劃賽、“海峽杯大學生職業技能賽”等。在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為促進產業鏈、教育鏈和創新鏈的融合,專業群建設應做好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力爭建設一批資源共享,集實踐教學、社會服務、企業真實生產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實訓基地的建設應統籌各方資源,視實際需求分別選址在校內、校外。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旨在推進校企雙方開放共享,為日常教學與企業生產服務,提升校企合作育人水平。當然,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也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提升實訓基地的規劃運營水平,助力高職院校學生和社會公眾獲取職業技術證書。就服務社會而言,高職院校不僅應當借助專業群建設培養“當地離不開”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還應當積極為行業和社會服務,逐漸將專業群打造成“業內都認同”的專業群。為此,專業群一方面應該協同企業做好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究,做好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實現科研反哺教學。專業群建設可積極參與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打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孵化[11]的全鏈條,幫助企業解決新產品研發、工藝提升的瓶頸,實現產、教、科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還應加強社會服務平臺建設,主動承擔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責任,將訓育結合,教研互促落到實處。社會服務平臺主要承擔低端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群體技術技能基礎培訓、企業在崗職工的技術技能提升培訓等,滿足個人生涯發展過程中“終身學習”和“更好就業”兩大目標[12],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終身教育和社區教育服務。

3. 高職院校組織戰略的績效指標分析

高職院校在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中應采取動態調整策略,包括群內專業的調整和專業群組織規模的調整。專業群組建完成后,需要時時關注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及時對專業群內部專業進行調整,適時改造傳統專業,積極申報與職業崗位群相匹配的新專業,確保專業群能夠與產業鏈和崗位群相對接,促進專業群動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針對企業急需的新興崗位,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合理利用校企多方資源,培養供需對接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除了與時俱進調整群內專業外,組織結構也應按需調整。美國組織學家彼得·布勞認為組織規模是影響組織結構的最重要因素。組織規模越大,組織結構越規范,權力配置越分散[13]。專業群是將單體專業擴大為具有一定組織規模的組織,是打破原有的院系邊界,各方互動協同組成的組織。其組織結構呈現交互式、開放式和矩陣式等形式,具備靈活性、柔性特征,組織結構較為復雜,權力配置相對分散,有別于傳統高職院??茖又?、直線制的僵化的治理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應對產業調整快速化、生源類型多樣化、學習需求個性化、教學邊界模糊化等挑戰[14]。任占營認為壁壘障礙和剛性約束不利于專業群教學組織運行[15]。有高職院校成立了專業群學部,專門負責單體專業無法完成的管理工作,包括專業群戰略規劃的制訂、跨專業基層教學單位的建立、跨專業課程的開發、跨專業共享資源的整合等。

4. 高職院校組織流程的績效指標分析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主力軍是專業群教學創新團隊,高職院校應注重教學創新團隊的孵化。教學創新團隊一般由專業群帶頭人、骨干教師、各專業教師、企業兼職教師組成。專業群帶頭人是專業群建設的“領導者”,既需要具備跨專業、跨行業的適應力,又需要具備整合政、行、企、校等多方利益相關者資源的能力。專業群帶頭人能力高低直接影響著專業群建設成效,教學創新團隊培育工作并非高職院校這個單一的主體就能完成,它需要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同完成培育,一般由特色專業的教學名師擔任。除了為專業群配備專業群帶頭人,高職院校還應當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通過不定期選派教師參加不同形式的培訓,包括入企頂崗實踐鍛煉、教學技能提升培訓等,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課程開發與推廣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當教師自身的能力達到一定層次時,可結合不斷發展的信息技術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確保教材內容與時俱進,原則上可每3年修訂一次教材。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也可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一批體現類型教育特色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盡可能地將其建設為精品教材甚至是網絡共享優質課程教材,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的同時拓寬教材使用的輻射面。此外,高職院校應當積極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的要求,啟動“1+X”證書試點工作,鼓勵學生在完成課程內容學習的同時,積極參加“1+X”證書考試?!?+X”證書的本質是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效對接融合。專業群育人可通過積極推進“1+X”證書與群內各專業對接的形式,促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達到重構課程體系,打造“強化+補充+拓展”的“課證融合”的具有職教特色課程體系的目的[16]。

5. 高職院校組織能力的績效指標分析

為滿足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高職院校需具備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教學調整能力、信息溝通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就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來說,專業群建設最終面向的是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滿足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專業群組建之初,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邀請行業和企業專家參與論證,了解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是什么,技術難題有哪些,企業員工需要的培訓是什么,學生的仿真實訓需要的生產場景、設備是什么樣的,適時調整原專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設置新專業,配備新實訓資源,確保專業群內專業、資源的動態調整,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避免出現人才供給不足或過剩的局面,確保專業群建設的出發點不脫離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就教學調整能力來說,專業群有別于單體專業,為此需要重新搭建課程體系。專業群可遵循“厚基礎、重實踐和活模塊”的原則構建課程體系,根據組群邏輯確定底層、中層、高層課程。在此基礎上根據產業鏈特征及崗位知識結構,解構和重構課程標準,使課程標準中的知識能力要點對應于職業崗位能力要點,逐步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勝任力。當然,專業群教學過程設計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積極邀請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參與教學設計,并加大虛擬仿真教學環境的開發力度,切實提升理實一體課程的開發進度,確保教學過程與真實生產過程對接,使學生提前感悟企業的工作特征、工作環境,提升學習熱情和對專業的認同感。就信息溝通能力來說,由于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可能使高職院校專業群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偏離專業群建設的初衷。為此,高職院校需具備信息溝通能力。高職院??赏ㄟ^政校行企聯席會議、校企領導定期互訪、專業指導委員會會議及時獲取區域經濟發展動態信息、產業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等信息,做好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預測工作,并根據需要對專業進行動態調整。就資源整合能力而言,專業群建設將高職院校內具有相同產業鏈或崗位群的專業集合在一起,專業之間相互協同,協調配置專業內現有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力爭實現資源整合層面的效益最大化。韓煒等學者指出,只有當資源被有效編排和管理時,資源蘊含的內在價值才能真正被獲取[17]。專業群建設是系統地整合與優化團隊和資源的過程,它一方面使專業背景相似的教師跨專業任教,節省師資引進和師資培訓的支出,另一方面使包括實訓場地或設備在內的實訓資源得以整合,減少教育要素的重復投入。與此同時,它通過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使同質不同型的資源找到最佳組合方式,實現優勢互補,產生疊加效應[18]。

(三)行業企業視角的績效指標分析

作為市場主體的行業企業以利益最大化、效率優先為自身需求,以不斷創新為自身發展的動力。在利益追逐的過程中,行業企業偏好顯性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的創造離不開“人才”的作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需要專業群內各主體,特別是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進行價值共創、深度融合。為此,行業企業在戰略上可以與高職院校以項目或契約的方式進行良性互動、資源共享、設施聯通。在流程上,行業企業可積極尋找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契合點,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真實工作場景。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需要行業企業具備信息搜集能力和協調能力,在校企交互中逐漸實現“同頻共振”。在這個過程中,行業企業一方面可為高職院校提供資源層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強與高職院校的互動,如共同研發新產品、提供師資培訓等。表3從行業企業的需求、行業企業的貢獻、行業企業的組織戰略、行業企業的業務流程、行業企業的業務能力等五個維度構建了行業企業的績效指標。

1. 行業企業需求的績效指標分析

行業企業的需求可從發展價值、資本價值兩方面進行評價。發展價值是指行業企業一方面借助高職院校資源為員工進行繼續教育,做好知識更新、工藝更新、技術更新工作,助力行業企業成長為學習型組織,挖掘企業的潛在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參與產教融合項目,行業企業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政府對企業授予“教育企業”資質,為企業頒發學徒培養資質證書,使企業贏得社會聲譽,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改變行業企業單純生產性、營利性的功能和屬性,使行業企業兼具“教育性”和“功利性”雙重屬性,成為校企利益的命運共同體。資本價值是指行業企業一方面借助高職院校的信息與技術,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達到提高企業銷售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不斷通過產教融合項目為自身儲備符合崗位需求的潛在人才,滿足企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2. 行業企業貢獻的績效指標分析

校企合作是教育問題的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問題[6]。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性質不同致使利益訴求也存在較大差異,但其利益沖突是非對抗性的,二者在人力資源、技術技能、經濟產業服務等方面有共同目標和共同利益追求[19]。而校企共同體的構建是雙方解決利益訴求沖突,謀求利益最大化,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小化浪費”,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共贏的有效途徑。在共同體構建的基礎上,行業企業一方面借助高職院校的人力、智力優勢,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卡脖子”難題,促進新產品的研發、科技成果的落地;另一方面,行業企業將經濟上的獲利反哺高職院校,為院校教學改革、實訓基地建設、學生獎助學金的設置、職業技能競賽的舉辦提供資金支持。此外,行業企業擔負起為高職院校培養師資的任務,切實提升“雙師型”教師水平。

3. 行業企業組織戰略的績效指標分析

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是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培養適應企業崗位需要人才的一種教育模式。在此種人才培養模式下,育人過程是將高職院校的理論知識與行業企業的崗位實踐操作知識,高職院校的顯性知識與行業企業的隱性知識相結合,按照理實一體、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方式,培養高職學生的崗位技能,并在實踐操作中磨練意志,使學生逐步具備職業操守和工匠精神。當然,在現代學徒制育人的過程中,離不開行業企業導師的指導。行業企業可在企業內部建立企業導師選拔和優化制度,將德技兼備的能工巧匠輸送至高職院校,或以“企業專家進課堂”“企業導師工作室”的形式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課程建設。企業導師把企業真實項目帶入課堂,以“真實工作情境”為核心,推進課程改革,破解人才培養供需層面的“兩張皮”和人才培養從知識到應用層面“最后一公里”的難題[20]。

4. 行業企業組織流程的績效指標分析

行業企業一方面同高職院校通過研討會的形式,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并就雙方共同開發課程進行協商。為提高課堂趣味性,企業可通過選派能工巧匠進課堂,給同學們講述包括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企業管理流程等在內的一線案例,既能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又能提高同學們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另一方面,能工巧匠們也可適時對專職教師予以指導,拓寬專職教師的視野,提升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整體教學能力。當然,企業也可在征得高職院校同意的情況下,結合實際項目授予能工巧匠“創業導師、駐校名師、產業導師”等身份頭銜,提升能工巧匠們進校當導師的意愿。與此同時,能工巧匠可在校內設立大師工作室,讓師生們在校內接觸前沿知識和技能,既能推進理實一體化,又能讓師生們被大師所承載的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所感染,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們的職業觀念和行為理念。

5. 行業企業組織能力的績效指標分析

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是行業企業除本職工作外的第二項工作,與以往熟悉的工作相比,難度更大,挑戰性更高,需要行業企業具備協調能力,協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協調學生和行業企業的關系。校企合作價值共創需要將課程理論內容與技能培養相互融合,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發、生產、銷售是行業企業日常的主要活動,教學工作是其不擅長的領域。為此,行業企業需要與高職院校相互協調,共同商討協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安排、任務項目設計等。當然,高職院校學生在行業企業執行項目任務時,有可能受到預期報酬、未來前景等因素的影響,出現消極怠工、偷懶抵觸等行為[21]。為此,行業企業需要適時協調與學生的關系,避免產生道德危機。與此同時,行業企業還需具備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行業企業搜集、加工大量復雜信息,與高職院校實現價值共創的戰略能力。行業企業要更好地參加產教融合項目,需要與高職院校、政府建立長期對話機制,持續搜集、加工各方信息。一是產教協同信息,包括產教協同育人信息、產教協同創新信息。行業企業通過與高職院校交流,了解在校學生學習數據,能夠實時了解適配崗位的人才培養信息,對準員工的能力情況有所知曉。當然,高職院校專家信息也是行業企業必不可少的搜集要素。行業企業可借助高職院校的專家,為自身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提供智力支撐。二是外部信息,包括地方性政策和職業教育會議、賽事信息。對地方性政策信息的關注有助于行業企業明確政府給予產教融合補貼落地的時間及形式,改變產教融合流于形式的局面。對職業教育會議、賽事信息的關注有助于行業企業以履行社會責任的形式承辦賽事,形成社會宣傳輿論,打造自身形象,給企業帶來潛在的隱性利益。

參考文獻:

[1] 施芬,葛慧靜.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共創機理研究[J].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100-106.

[2]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Pitman.1984:407-423.

[3]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2-13)[2022-02-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 關晶. 企業充分參與 現代學徒制成功的前提[N]. 中國教育報,2014-10-27(6).

[5] 張瑞軍,章雯. 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實證研究[J]. 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1(3):64-68.

[6] 石偉平,郝天聰. 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元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3-97.

[7] 陳子季. 以大改革促進大發展 推動職業教育全面振興[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5-11.

[8] 劉曉寧.高職新興專業群高質量發展的四維邏輯與優勢進階[J]. 職教通訊,2022(4):31-41.

[9] 唐春霞,謝麗琴,李昱. 區域經濟發展視域下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邏輯與策略:基于對湖南省70所高職院校138個省級一流特色專業群建設的分析[J]. 職業技術教育,2020(33):55-60.

[10] 方燦林,張啟明. 資源庫: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基礎、要求和表征[J]. 現代教育管理,2019(8):71-75.

[11] 林徐潤.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路徑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0(50):1-3.

[12] 李存園,岑潔玲,雷志成. 高職專業群建設的政策演進、內在邏輯及改革對策[J]. 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2(6):7-14.

[13] 張建東,陸江兵. 公共組織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14] 王紓,宗誠. 高職院校專業群組織管理:現實意義、實踐困境與理性對策[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16-22.

[15] 任占營.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變革意蘊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16] 劉林山. 類型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要義、現實問題與推進策略[J]. 教育與職業,2022(7):36-43.

[17] 韓煒,楊俊,胡新華,等. 商業模式創新如何塑造商業生態系統屬性差異:基于兩家新創企業的跨案例縱向研究與理論模型構建[J]. 管理世界,2021(1):88-107,7.

[18] 王振洪. 校企利益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及其實現路徑[J]. 中國高教研究,2014(2):78-80,94.

[19] 張建梅. 基于專業群的校企命運共同體構建邏輯與實踐策略[J]. 中國高教研究,2022(10):103-108.

[20] 鄭玥,瞿才新. 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 教育與職業,2022(16):51-55.

[21] 丁長峰. 道德危機與逆向選擇:代理人理論下企生互動困境及其破解策略[J]. 教育評論,2018(1):45-48.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 Co-Creati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keholders

——Based on Performance Prism Model

SHI Fen

(Fujian Hwa Nan Womens Colleg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value network system formed by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ross the border. The subjects create value together through mutual trust, benign interac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capacity complementarity.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prism model,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value co-cre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stakeholder satisfaction, stakeholder contribution,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business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with a view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value co-cre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specialty group; value co-creation; performance prism model; stakeholder

(責任編輯:程勇)

基金項目: 2021年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賦能、價值共創與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成效的關系研究”(GA2021011)

作者簡介: 施芬(1983—),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社會化營銷。

猜你喜歡
價值共創專業群利益相關者
高職專業群建設的機理、理論、動力和機制
基于地方產業結構的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建設
關于政府審計幾點問題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公立大學財務治理的研究
高職院校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基于專業群建設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發展的探討
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數據分析
價值共創理論下的小米手機數字營銷模式分析
利益相關者視域下有色金屬行業現代學徒制長效推廣機制的構建
價值共創活動對顧客價值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