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數據挖掘的白芥子臨床外用特點分析

2024-03-25 01:23陳科旭李秀敏苗明三
世界中醫藥 2024年1期
關鍵詞:白芥子延胡索劑型

陳科旭 李秀敏 苗明三

(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450046)

白芥子為十字花科的干燥成熟種子,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痛消腫等功效[1]。臨床中,白芥子除內服可治療各種炎癥,緩解各種疼痛等外,還可外壓治療近視,在天灸療法中作為發泡藥物,常用于治療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關節炎等多種疾病,此療法有著安全、便利、經濟可靠等多種優勢[2-3]。清代的吳師機提倡外治療法,認為內外治療,理同法異,強調膏藥可以統治百病。白芥子外用穴位貼敷通過對皮膚的引赤發泡作用從而更加促進了藥物的快速滲透吸收[4]。目前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白芥子可外用,但并無具體的外用功能及其用法介紹[5],同時白芥子的臨床外用日益增多,但對其外用配伍規律卻缺乏系統性統計分析研究。因此通過運用現代的信息數據挖掘技術,對白芥子的臨床外用文獻進行統計歸納,并對其外用配伍規律、劑型、用法、主治疾病等進行分析總結,以此為今后更好地完善白芥子臨床外用規律的系統性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來源 在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數據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高級搜索界面進行檢索,文獻來源為“全部期刊”。

1.2 檢索策略 以“外用”或“外治”為“主題詞”且全文含有“白芥子”,時間范圍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的期刊文章。

1.3 納入標準 一次文獻中明確含有白芥子的臨床外用處方,治療方法為組方外用。

1.4 排除標準 復方組成不完全不明確的文獻;綜述類實驗類文獻。

1.5 數據的規范與數據庫的建立

1.5.1 數據庫的建立 按上述標準共篩選出107篇文獻,得到111首方劑。應用Excel 2021軟件對各方劑中中藥(性味歸經、頻次、分類)、劑型、用法及主治疾病進行統計錄入分析。

1.5.2 數據的規范 將數據庫中所包含的中藥名稱、分類、性味歸經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1]及《中藥學》[6]進行統一,如“杏仁”統一為“苦杏仁”,“草決明”統一為“決明子”等。

1.6 數據分析 利用Excel 2021軟件將各數據整理構圖,采用Clementine12.0統計軟件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利用Apriori建模進一步挖掘潛在藥物組合,設置最低條件支持度為15%,置信度為100%,指定前項中包含的最大項目數為5,提升度≥1;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對頻數≥10次的高頻出現的中藥進行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2 結果

2.1 單味中藥使用情況 將篩選所得111首中藥組方中的藥物全部錄入,得到總計187味中藥。其中頻數≥10次的中藥共有21味。除白芥子外,配伍使用頻率較高的單味中藥有細辛(52次,46.85%)、附子(42次,37.84%)、延胡索(30次,27.03%)。見表1。

表1 與白芥子配伍的單味中藥使用頻數

2.2 性味歸經及功效分類分布 結果顯示,使用頻數≥10次的與白芥子配伍的20味外用中藥,藥性以溫性(271次,97.83%)為主;藥味以辛味(384次,62.95%)、苦味(127次,20.82%)和甘味(97次,15.90%)為主;歸經多集中于肺經(299次,24.19%)、心經(245次,21.72%)和脾經(209次,18.53%)。功效分類以溫里藥(141次,34.39%)、活血化瘀藥(107次,26.10%)和解表藥(67次,16.34%)為主。見圖1~2。

圖1 白芥子配伍的單味中藥性味歸經統計分布

圖2 與白芥子配伍功效分類統計分布

2.3 主治疾病 納入標準的111首方劑共治療46種疾病,主要為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炎性疾病等,而出現類似疾病次數>2的共有16種,并以哮喘[16次(小兒哮喘10次),14.41%]和關節炎[11次(膝骨性關節炎8次),9.91%]為多。見圖3。

圖3 白芥子外用方劑主治疾病

2.4 劑型及用法 白芥子臨床外用劑型以糊劑(30次,27.03%)使用最多,其次是餅劑(19次,17.12%)、水煎液(16次,14.41%)、硬膏劑(13次,11.71%)、軟膏劑(12次,10.81%)和散劑(10次,9.01%)使用較多,且尚有酒劑、藥貼、酊劑、浸膏少量應用。見圖4。在給藥方式上,以穴位貼敷(50次,45.05%)和外敷(25次,22.52%)為主,此外,還有熏洗、熱敷、離子導入等多種療法。見圖5。

圖4 白芥子外用方劑所用劑型分布

圖5 白芥子外用方劑不同用法分析

在不同劑型與療法的配合上,餅劑-穴位貼敷使用最多(16次,14.41%),其次是糊劑-穴位貼敷(15次,13.51%)、糊劑-外敷(14次,12.61%)、水煎液-熏洗(10次,9.01%)應用較多。見表2。

表2 白芥子外用方劑劑型-療法應用頻次

2.5 配伍規律分析 關聯規則分析主要選取出現頻次≥10的藥物,以此來分析探究白芥子臨床外用藥物組合規律,Apriori算法處理結果顯示白芥子外用配伍的核心組合12個,其中最常見且與白芥子關聯度較高的配伍中藥分別有細辛、延胡索、附子等。見表3,圖6。

圖6 白芥子外用與配伍中藥的關聯網絡

表3 白芥子外用配伍關聯規則分析(%)

2.6 高頻藥物因子分析 統計檢驗結果得到KMO檢驗值為0.538>0.5,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χ2值為460.136,自由度為210,P<0.001,因子分析結果提取得到8個成分,即8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62.601%,將各藥物納入貢獻值最高的公因子內,最終提取到了8個公因子,其中白芥子與沒藥、乳香、附子的因子貢獻率最高,表明在馬齒莧臨床外用中與沒藥、乳香、附子相關性較高,且在應用中常與甘遂、細辛、延胡索、肉桂共同配伍。見表4,圖7。

圖7 高頻藥物(頻數≥10)因子分析成分圖

表4 白芥子外用配伍中藥因子分析

2.7 白芥子外用配伍聚類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統計軟件中瓦爾德法的聚類分析方法,共得到5類。類1:乳香、沒藥。類2:威靈仙、羌活、透骨草、桂枝、花椒、冰片。類3:肉桂、半夏、麻黃。類4:紅花、干姜、川芎、當歸、白芷、附子。類5:延胡索、細辛、甘遂。見圖8。

圖8 白芥子臨床外用配伍聚類分析圖

3 討論

從頻數分析上看白芥子配伍應用的高頻中藥包括細辛、附子、延胡索、麻黃、甘遂等;功效分類主要為溫里藥,包含細辛、附子、肉桂、干姜等,活血化瘀藥類包括延胡索、乳香、沒藥等以及解表藥麻黃、白芷等;藥味以辛和苦為主,藥性多為溫性,歸經多集中于肺經、心經和脾經;白芥子臨床外用采用多種劑型和用法,主要以餅劑或糊劑的穴位貼敷法為主。白芥子外用治療的疾病主要為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炎性疾病包括哮喘、關節炎、肺炎、鼻炎、癌痛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白芥子臨床多外用于兒童呼吸系統疾病,因肺為嬌臟,易受外邪侵襲,而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形氣未充,極易引發伏痰,導致哮喘等肺系疾病的發作且多為急性,而白芥子在外用治療上,因其具有較強的辛溫刺激之性,能快速的促進藥物的滲入,兒童因其具有肌膚嬌嫩,毛細血管豐富表淺等特點,使其更加容易吸收敷貼藥物,從而療效也更為顯著。此外,敷貼療法因其安全便捷等優勢,尤其適合兒童使用[7-10]。

《本草綱目》中提到白芥子有辛溫發散之性,可溫肺豁痰利氣,祛邪止痛之功等[11]。故與溫里藥配伍溫中散寒、與活血化瘀藥配伍通絡止痛、與解表藥配伍解表散寒,同時在外用治療方法上以穴位貼敷為主,穴位貼敷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辨證論治、整體觀念和經絡學說選擇合適的人體穴位,并貼敷中藥劑來刺激人體經絡穴位,從而達到調理臟器、疏通氣血的目的[12]。而白芥子等藥物辛香發散刺激性強,易促進藥物的穴位滲入與傳導。在理論指導上,傳統中醫的“經絡”“天人相應”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學說理論對白芥子的外用穴位貼敷治療起到了一定的借鑒意義[13],因白芥子及其配伍外用藥多為辛散溫通類,故在時令選擇上,以三伏、三九天應用較多,如三伏貼、三九貼等,能更徹底地祛除體內陰寒之氣,提升人體內的陽氣,起到抵抗外寒的能力等。

白芥子外用配伍關聯規則分析中共得到核心組合12個,支持度較高的有白芥子-細辛(化痰止咳藥-溫里藥)、白芥子-延胡索(化痰止咳藥-活血化瘀藥)、白芥子-附子(化痰止咳藥-溫里藥)、白芥子-麻黃(化痰止咳藥-解表藥)等,可見白芥子在臨床外用時常與溫里藥、活血化瘀藥、解表藥等配伍使用。

白芥子臨床外用配伍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可將藥物大致分為5類,分別為類1:乳香、沒藥。類2:威靈仙、羌活、透骨草、桂枝、花椒、冰片。類3:肉桂、半夏、麻黃。類4:紅花、干姜、川芎、當歸、白芷、附子。類5:甘遂、延胡索、細辛。其中類1中乳香,沒藥這一組藥對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功效明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二藥等分為末外用則具有較好的消腫散瘀止痛、去腐生肌、拔毒收口作用,常用以治療瘡瘍潰爛、久不收口者[14]。類3中白芥子配伍麻黃、肉桂為陽和湯中主祛邪類的藥物,陽和湯是外科治療陰疽證的常用方劑,具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等功效。針對該方溫陽養血化痰的功效,現代醫家多在此方的基礎上加減應用于臨床多科疾病的治療,且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如在內科的呼吸系統疾病中,許多醫家在陽和湯的基礎上加入法半夏這一味中藥來增強其燥濕化痰之功[15]。類5中白芥子配伍延胡索、甘遂、細辛為三伏貼的基礎方,白芥子配伍細辛能溫肺化痰、散寒通絡,再加入具有通經絡、瀉水飲的甘遂、延胡索,使水行而痰消[16]。多用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小兒哮喘等疾病。其結果與關聯規分析則大致相同。

總體而言,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白芥子臨床外用藥物搭配規律、劑型用法、主治疾病等整理分析研究,可發現白芥子臨床外用廣泛,多用于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及炎性疾病等,且多以三伏貼中的藥物為基礎方加減并配合穴位貼敷進行治療。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為白芥子現代臨床外用和開發提供依據,具有一定借鑒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無。

猜你喜歡
白芥子延胡索劑型
白芥子(李源恒)《人間有味是清歡》《暫放塵心游物外》
《辨證奇聞》中白芥子的運用規律探討
農藥劑型選擇及注意事項
延胡索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
寒痹方對佐劑型關節炎大鼠的治療作用
鎘污染對延胡索生長和鎘積累的影響
治咳嗽痰喘
不同劑型藥物需要注意用法區別
紫杉醇新劑型的研究進展
HPLC法測定三香健脾膠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