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暗示療法結合認知行為干預對抑郁癥患者認知偏差及自殺意念的影響

2024-03-27 08:23楊璐
基層醫學論壇 2024年8期
關鍵詞:認知偏差抑郁癥

楊璐

【摘要】 目的 探討心理暗示療法聯合認知行為干預(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吉安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抑郁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取CBT干預,觀察組加用心理暗示療法,對比2組抑郁情緒、認知偏差、自殺意念和生活質量。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認知偏差問卷(congnitive bias questionnaire,CBQ)中的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評分低于對照組,非抑郁-非歪曲評分高于對照組,自殺態度問卷(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中的自殺者態度、安樂死態度、自殺行為性質認識、自殺者家屬態度評分高于對照組,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 quality of life-100,WHO QOL-100)的心理、精神、環境、生理、社會關系、獨立性、一般健康和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暗示療法聯合CBT能夠減輕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糾正認知偏差,減輕自殺意念,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抑郁癥;心理暗示療法;認知行為干預;認知偏差;自殺意念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8-0118-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74

抑郁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精神障礙性疾病,患者表現為懶動少語、認知能力差,不愿意與他人交流,并會出現妄想、幻覺,甚至自傷或他傷,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抗抑郁藥治療抑郁癥,但患者個體差異較大,部分患者經藥物治療后抑郁癥狀改善并不明顯,仍然自我封閉,不配合醫護工作,治療依從性差,影響疾病控制效果[2]。CBT是以心理學、行為學為理論基礎,通過糾正錯誤認知、思維,以減輕個體不良情緒,提高依從性[3]。心理暗示療法是通過語言、情景等暗示影響患者心理活動,改變患者身心狀態,并獲得患者信任與順從,被廣泛用于神經癥、癔癥、強迫癥等精神類疾病的康復治療中。本研究選取260例抑郁癥患者,經分組對照,探究心理暗示療法聯合CBT對患者病情改善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吉安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抑郁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23~52歲,平均年齡(31.15±5.60)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87±0.53)年;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及以上20例。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22~53歲,平均年齡(32.07±5.78)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94±0.62)年;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及以上18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抑郁癥[4]診斷;HAMD[5]評分≥17分;接受抗抑郁藥物治療。

排除標準:認知障礙,無法溝通;肝腎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等。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CBT,40 min/次,1周/次,持續12周。(1)以健康手冊、視頻播放、講座等形式向患者介紹CBT相關知識,強調該干預模式對病情改善的重要作用,與患者互動,建立護患信任。(2)引導患者思考自身情緒與行為的關系,組織病友會,引導患者分享交流經驗,配合情景模擬、正反案例法直觀演示情緒與行為影響的關系;語言引導患者如何分辨哪些情緒對病情有益、哪些情緒對病情有害、哪些行為對情緒管理有益、哪些行為對情緒管理有害。(3)引導患者思考認知與心理關系,并傾聽患者訴求;針對不合理負性評價與信念,及時予以反駁與鼓勵;鼓勵患者說出影響情緒的經歷,進行詳細剖析,協助患者從其他角度看待這些經歷,重構認知。(4)鼓勵患者每日記錄情緒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醫護人員根據情緒日記記錄結合之前的談話內容,與患者共同反思,糾正錯誤認知。(5)鼓勵患者勇于面對抑郁情緒,再次詢問抑郁情緒出現的原因,著重提問患者之前回避的問題,表達內心真實想法。

觀察組加用暗示心理療法,60 min/次,1周/次,持續12周。(1)語言與表情暗示。護患交流時可重復強調治療效果良好,予以患者充分的贊揚,并面帶微笑與患者溝通。(2)尊嚴暗示。尊重患者知情權,每項醫療操作前均告知目的與重要性,征求患者意見;有他人在場時不談論病情,與患者單獨溝通時不可使用敏感詞語。

(3)同伴與家人暗示。選擇1例基本康復的抑郁癥患者作為同伴暗示者,同伴與患者單獨交流,耐心分享經驗、康復心路歷程,并傾訴疾病治療期間遇到的困難及克服方法;讓患者家屬向他人稱贊患者長處,確保這些話能夠被患者知曉,暗示患者具備很多優勢。(4)場景暗示。選擇電視劇或電影中常見工作場景、生活場景的矛盾沖突事件,合理安排患者進行觀看,鼓勵患者點評主角行為,并進行正向引導。

1.4 觀察指標

干預過程中,主要觀察指標如下。(1)抑郁情緒。以HAMD量表評價患者抑郁情緒,包括認知障礙、焦慮/軀體化、睡眠障礙等7個因子,其中10項應用0~4分計分,7項采用0~2分計分,總分54分,評分>17分則存在抑郁,評分高則抑郁障礙越嚴重。(2)認知偏差。用CBQ問卷[6]評價患者認知偏差,包括4個維度,分別為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非抑郁-非歪曲,均為25分;非抑郁-非歪曲評分越高,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評分越低,表示認知偏差越小。(3)自殺意念。用QSA問卷[7]評價患者自殺意念,包含對自殺者態度(50分)、安樂死態度(25分)、自殺行為性質認識(45分)、自殺者家屬態度(25分),評分越高表明自殺意念越輕。(4)生活質量。采用WHO QOL-100量表[8]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含心理(20項)、精神(4項)、環境(32項)、生理(12項)、社會關系(12項)、獨立性(16項)6個領域、一般健康和生活質量(4項),1~5分計分,總分100~500分,評分越高則表明生活質量越高。以上所有指標于干預前、干預后評價。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抑郁情緒

干預前,2組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HAMD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1。

2.2 認知偏差

干預前,2組認知CBQ問卷中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CBQ問卷中的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評分更低,非抑郁-非歪曲評分更高(P<0.05),見表2。

2.3 自殺意念

干預前,2組QSA問卷中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QSA問卷中的自殺者態度、安樂死態度、自殺行為性質認識、自殺者家屬態度評分更高(P<0.05),見表3。

2.4 生活質量

干預前,2組WHO QOL-100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WHO QOL-100量表中的心理、精神、環境、生理、社會關系、獨立性、一般健康和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見表4。

3 討論

抑郁癥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其與生物化學、遺傳、神經內分泌等多個因素有關,且家庭矛盾、人際關系、工作壓力、經濟壓力等會進一步增加發病風險[9]??挂钟羲幬锸悄壳芭R床治療抑郁癥的主要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抑郁癥狀,緩解病情[10]。

抑郁癥患者心理抗壓能力較差,一旦受到負性生活事件、負性語言刺激,病情容易復發,出現思維反應遲緩、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等典型癥狀。如果不加以控制,病情加重可能出現自殺行為。故臨床還應輔以有效的干預手段[11]。

本研究中,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HAMD量表、CBQ問卷、QSA問卷、WHO QOL-100量表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心理暗示療法聯合CBT用于抑郁癥患者中,可緩解抑郁情緒、認知偏差,減輕自殺意念,改善生活質量。CBT是以認知技術為基礎的干預手段,包括認知理論和行為干預2個部分。CBT不僅重視外顯行為的矯正,還重視正本清源,認為造成錯誤行為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認知,通過引導認知重建以糾正外顯不良行為,從而解除不良情緒與行為,在建立良好護患基礎上循序漸進引導患者積極思考認知與情緒的關系,配合多途徑健康教育,糾正患者不合理行為與思維,從而減輕對情緒的影響。情緒日記便于醫護人員掌握患者情緒變化原因并采取有效談話,以針對性地糾正患者認知,而且情緒日志能幫助患者認識到自身情緒、行為二者之間的關系,明白情緒與行為管理的重要性,進而促使患者有意識地進行情緒管理,減輕抑郁癥狀。心理暗示療法是予以患者正向積極的暗示,消除或減輕不良情緒,以達到改善身心狀態的目的。開展心理暗示療法,以語言、表情間接性、有目的性地向患者傳達某種正向的信息或觀點,促使患者選擇有利于病情的行為或信念并主動調整情緒,激勵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主動采取積極行為,從而緩解抑郁癥狀,提高康復信心,減少自殺想法。護患交流時避開疾病敏感詞匯,避免負性語言刺激患者而加重病情,配合同伴與家人的心理暗示,使患者獲得來自他人的幫助與關懷,不僅能增強患者治療信心與生活信心,還可使患者對生活充滿希望,從而降低患者自殺意念。心理暗示療法、CBT共同實施可協同增效,糾正患者不良心理與行為,緩解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生活信念與生活質量,降低自殺傾向。

綜上所述,心理暗示療法聯合CBT用于抑郁癥患者中可獲得理想效果,糾正患者認知偏差,減輕抑郁情緒與自殺信念,提升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認知偏差抑郁癥
游戲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探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關于當代高知女性婚戀問題研究
三種抗抑郁癥藥物治療伴軀體疼痛癥狀的抑郁癥患者的對比研究
對一例因抑郁癥有自殺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聯合米氮平治療老年抑郁癥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的療效及安全性
避免認知偏差,促進孩子成長
消費者眾籌購物決策的認知偏差及實證研究
抑郁癥患者腦電圖檢查的臨床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