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漿AT3、PC、PS水平與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發病的相關性研究

2024-03-30 08:26涂彩霞張永頂馬雯婷李艷婷李亞平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4年6期
關鍵詞:抗凝栓塞血漿

涂彩霞 張永頂 馬雯婷 李艷婷 饒 琳 李亞平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1 病理醫學部 2 心血管醫學中心,廣東省深圳市 518052

靜脈血栓栓塞癥作為臨床常見的隱匿性疾病,常被分為深靜脈血栓與肺栓塞兩種類型,由于致死率與復發率均較高,近年來也成為醫學界共同關注的疾病。而目前認為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病機制不僅與感染、腫瘤、外傷等獲得性因素有關,還與獲得性抗凝蛋白缺乏、遺傳性因素等也存在一定聯系,當抗凝系統不平衡,容易增加血栓發生的危險因素[1-2]。血漿抗凝血酶Ⅲ(AT3)、蛋白C(PC)、蛋白S(PS)是臨床常用于評估抗凝系統的指標,而關于分析與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相關性報告較少。為此,本文對血漿AT3、PC、PS水平與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發病的相關性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在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0例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時期在本院接受體檢的100例健康人員作為正常對照組。研究組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46.32±3.45)歲;正常對照組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24~79歲,平均年齡(47.02±3.34)歲。兩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研究組患者結合臨床相關檢查及臨床體征符合靜脈血栓栓塞癥診斷標準;②生命體征穩定;③臨床資料完整;④依從性較好。(2)排除標準:①預計生存期<6個月;②認知功能障礙或患有精神疾病;③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④伴有惡性腫瘤及肝腎疾病;⑤伴有嚴重感染及傳染性疾病。

1.3 方法 標本采集與檢測:采用無菌一次性血凝真空管采集受檢者空腹靜脈血液3mL,用離心機(生產廠家:安徽中科中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Lc-10c低速離心機)以3 000r/min離心10min,完成后院內全自動凝血儀(生產廠家:法國思塔高,STA-R Evolution)檢測。用發色底物法檢測血清血漿抗凝血酶Ⅲ(AT3)、蛋白C(PC)。

1.4 觀察指標 根據檢測結果分析研究組陽性缺乏AT3、PC、PS表現,包括各項指標單獨缺乏與同時缺乏抗凝蛋白,并記錄三項指標水平和分析相關性。

2 結果

2.1 兩組遺傳性危險因素比較 正常對照組未出現AT3、PC、PS抗凝蛋白缺乏表現,而研究組PS缺乏率最高(20.00%),除AT3、PS同時缺乏項外,其余指標均比正常對照組顯著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遺傳性危險因素比較[n(%)]

2.2 兩組血漿AT3、PC、PS水平比較 研究組血漿AT3、PC、PS水平均比正常對照組顯著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AT3、PC、PS水平比較

2.3 AT3、PC、PS三項指標Logstic回歸性分析 對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性分析發現,血漿AT3、PS與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生呈負相關(P<0.01),血漿PC變化對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生無較大影響(P>0.05)。見表3。

表3 AT3、PC、PS三項指標Logstic回歸性分析

3 討論

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生機制比較復雜,在病情發展過程中存在血小板、纖溶酶以及抗凝因子等指標明顯改變,近年來隨著醫學研究不斷跟進,發現在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發展過程中相關抗凝物質起著重要作用[3-4]。相關研究發現[5],血漿中AT3、PC、PS活性會對抗凝與纖溶作用造成一定影響,當活性下降時,會促使抗凝與纖溶作用降低,使得血液呈高凝狀態,長時間會導致血栓形成[6-7]。因此,關注血漿中AT3、PC、PS變化對評估和治療靜脈血栓栓塞癥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結果顯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研究組PS缺乏率高達20.00%,并且血漿AT3、PC、PS水平均更低,血漿AT3、PS與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生呈負相關。由此可見,抗凝蛋白缺陷對于靜脈血栓栓塞癥的發展有著明顯促進作用,同時該類患者存在明顯的AT3、PC、PS活性低表現。AT3作為人體最主要的抗凝物質,主要通過結合精氨酸—絲氨酸肽鍵相而形成,具備有效的抗凝作用,而PC、PS作為PC系統的抗凝蛋白,具備較強的抗凝活性,能夠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纖溶酶激活物質,以發揮抗凝與纖溶作用[5,8]。而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由于在發病期間凝血因子的失活,使得大量PC、PS被消耗,從而呈現活性下降表現,并且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先天性抗凝蛋白缺乏表現,這也是造成PC、PS水平較低的原因,同時在共同作用下,AT3無法合成凝血因子,從而難以發揮抗凝作用[9]。因此,AT3、PC、PS水平越低則說明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增加,因此臨床在評估、診斷以及治療該病時需密切關注三項指標變化,以此來調整防治方案。

綜上所述,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發病會隨著血漿AT3、PS下降其發生率上升,因此臨床積極監測與血漿AT3、PC、PS水平變化對預防、診斷及治療靜脈血栓栓塞癥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抗凝栓塞血漿
糖尿病早期認知功能障礙與血漿P-tau217相關性研究進展
血漿置換加雙重血漿分子吸附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細胞因子的影響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對心房顫動相關輕度認知障礙的影響
水蛭破血逐瘀,幫你清理血管栓塞
CHF患者血漿NT-proBNP、UA和hs-CRP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中藥影響華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進展
介入栓塞治療腎上腺轉移癌供血動脈的初步探討
體外膜肺氧合在肺動脈栓塞中的應用
腦卒中后中樞性疼痛相關血漿氨基酸篩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