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文人茶道的回歸

2024-03-31 04:27晏楠
茶道 2024年1期
關鍵詞:茶會茶道文人

晏楠

2023年11月29、30日,全國各地130多位茶人茶聚蘇州本色美術館,130多種美好茶生活的方式,展現了一場傳承400多年的明代文人茶道,穿越時空,品味中華4700年茶文化。

這是國內首次以“明代文人茶道”為主題的茶事活動,放眼當下國內,茶文化和以茶為載體的東方美學的興盛,孵化和催生了各種形式和主題的茶會,而如此大規模的東方美學茶會尚不多見。

01以茶為宴,融眾雅意

空靈的《心經》字字入心,著唐服的女子手提竹絲燈、手握香爐,走燈、行香,香煙蘊染,茶會將起,尺八聲蒼勁、悠遠,古琴聲沉靜、祥寧,或是來自人身至深處的呼麥,一起將賓客置于茶會的場域,短暫地與現實割裂。在那個當下,安住眼前,體會游走時間之外,穿越空間之中的曼妙。

同樣的場地,每年的主題和場景布置不同,且都為茶人們親力親為,不假他人之手,每次都耳目—新,這得益于策劃者回香老師二十多年在茶道文化的修為。

2022年的主題“一個一個”仍歷歷在目,一根根竹子做成的竹燈連成一片,一位位茶人沖破重重阻礙相聚,燭光搖曳里是互相給予的溫暖和力量。

今年以“茶宴”為題,“一句楓林晚,吃茶在江南”,邀四方賓客,姑蘇城里,大運河畔的東方美學殿堂里吃茶話經年。

走過并不算愜意的—年,在臨近年末的十一月,將盡染的楓林、燦黃的銀杏借助高科技搬進室內,一襲宣紙長卷做一長席,設十聯席,主人和賓客相望而坐,待水沸,主人款然瀹茶,致以最深情地款待,三盞茶后,賓主閑聊,話今日茶味、茶趣。

蓬松若雪的蘆葦下,再分設六席,每一席行茶手法全不同,皆為明代文人茶道行茶手法,在長席之外,讓客人接觸更多不同形式的明代文人茶??腿穗S意而坐,于席而遇,皆緣分使然。

一室之內,爐煙起,壺中松濤陣陣,盞中茶煙裊裊,人臉上笑容漫溢。

茶道是綜合的美學,一場明代文人茶,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提供了一場美學盛宴。

02明代文人茶生活的再現

1639年,朱元璋下令“改團為散”,從此改變了傳習數百年的飲茶方式。散茶沖泡的方式,開始在文人士大夫和庶民百姓間流傳。而飲茶方式的變革并不會消除文人們閑雅的本性,他們只會重新創設玩物和重新定義吃茶之事,裝散茶的茶葉罐、更適宜沖散茶的紫砂壺、沖茶的手法等都很快出現,行茶的儀軌,也在文人和禪師日復一日的瀹茶中形成某些定式。

在日本被公認為重要的煎茶史料的《青灣茶會圖錄》,記錄下了在日本大阪青灣舉辦的一場煎茶茶會,茶會為紀念對日本煎茶道做出突出貢獻的賣茶翁高游外誕辰一百周年。圖錄里所繪的器具樣式、稱呼、陳設位置都與明代文人書房無二致,使人恍若有一種在重回明代茶會的錯覺。

這是目前,我們尚能看到的關于明代行茶方式的最重要記錄,而這種在日本被稱作煎茶道的行茶手法,就是起源于我國明代的散茶沖泡法。

回香門的五周年大茶會上,所有行茶儀軌取自日本煎茶道,結合中國茶的特點,選擇適合沖泡中國茶的茶道具,呈現了一次完滿的具有明代文人雅意的茶事盛宴。

03是回歸,更是復興

“習茶道愈久,愈能深刻地感受到根植于茶道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在茶文化興盛的當下,能有機會把我在外所學教授給更多的國內茶人,讓大家受益,或者有所啟發,我都義不容辭地堅定去做?!被叵憷蠋熣f。

2018年,受蘇州本色美術館館長陳翰星邀請,回香老師首次在國內開課。從當時國內對煎茶道幾乎完全的陌生,到如今,有276名學生遍布全國,23位同門獲得教授資格,在全國23個城市教授明代文人茶道。一路走來的這五年,在外人看來是順風順水,能知其中艱辛者,非回香老師和長期跟隨的學生,外人皆難知。

“我們并不是因為是‘大茶會才這樣認真對待,平時,無論是上課,還是小茶會,我們都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很多的同門也都是參加過我們的茶會后,有所觸動來上課的。所以,無論是第一年還是第五年,還是以后很多年,我們事茶的初心不會變,我們所希冀的未來也會—年比一年更堅定?!?/p>

這五年,回香老師和眾同門,相繼啟動了“—城一席”、

“尋香訪舍”等活動,在廣州、深圳、敦煌等成功舉辦茶會,也繼續發揚“禪茶一味”的禪茶精神,在蘇州寒山寺、廣東大佛寺等舉辦禪茶會,推廣明代文人茶道的同時,也為禪茶精神的傳播貢獻力量。

“只有很深很深的緣分,才能在同一條路上走了又走,同一個地方去了又去,同一個人見了又見?!?/p>

時光,在歡樂中浮游。那些只夢見光明的人,在這里體會光明,贊美生活。

責任編輯/吳少宇 美術編輯/李雪

猜你喜歡
茶會茶道文人
體驗茶道魅力
論新時代中國茶道精神
文人與酒
文人吃蛙
茶道人生
宋代文人愛睡覺
文人與石
《茶道六百年》
“茶會”九問九答
偏離的茶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