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團改散:中國茶史的標志性轉折

2024-03-31 17:09陶德臣
茶道 2024年1期
關鍵詞:農書茶類制茶

陶德臣

廢團改散在中國茶葉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這一事件實現了從團餅茶主導到散茶主導的革命性、根本性變革,為當今中國乃至世界制茶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一標志性轉折是如何形成的?

明代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將此大功記在明太祖朱元璋頭上。他鄭重其事地說:“國初四方供茶,以建寧、陽羨茶品為上。時猶仍宋制,所進者俱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日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置茶戶五百,免其徭役。按茶加香物,搗為細餅,已失真味。宋時又有宮中繡茶之制,尤為水厄中第一厄。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吸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乃不知我太祖實首辟此法,真所謂圣人先得我心也。陸鴻漸有靈,必俯首服;蔡君謨在地下,亦咋舌為退矣?!?/p>

廢團改散的真正原因真的如此簡單嗎?當然不是!它是中國茶類長期發展的必然產物。

散茶:唐已有之

散茶亦稱散葉茶,主要包括葉茶、芽茶、末茶。葉茶是用較大芽葉制成的散茶;芽茶是由較細嫩原料制成,芽葉完整,沒有壓制成型;末茶是將茶葉磨制成粉,也不壓制成型。散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炒青散茶生產、飲用。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載,茶采下后,“斯須炒成滿室香”,“自摘到煎俄頃余”,說明嫩芽采下從炒制到煎茶,不需花費太多時間。這是至今發現的關于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記述的蒙頂石花中的散芽,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述的雀舌、麥顆、片甲、蟬翼茶,元代的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等茶均是著名散茶。宋代散茶異軍突起,蒙頂石花、峨眉白芽茶、峽州紫花芽茶、雙井白芽、廬山云霧、寶云茶、日鑄雪芽等都很有名。

散茶具有加工簡單、飲用方便的優勢,在中國茶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特突優勢。歷史上,散茶制造從未斷絕,民間也擁有—批忠實消費者。唐朝已有加工、飲用散茶的情況,宋代中期以后,散茶愈來愈受到歡迎,更多文獻記述到散茶,很多人熱衷把家鄉的茶說成是“草茶第一”,這說明社會上對散茶日益重視,誘發人們對散茶的品評和家鄉茶葉的推崇。元代王禎《農書》講到元朝的茶共有三類:茗茶、末茶、臘茶,茗茶就是草茶和葉茶,與末茶一起,都是宋代人講的散茶,它們排在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茶才講到團餅茶臘茶。雖然“臘茶最貴”,制作也很“不凡”,但民間消費有限,“惟充貢茶,民間罕見之”。撰刊于明代洪武初年的《草木子》,講到團餅茶的制作情況,其形制比宋代要簡約得多,而“民間止用江西末茶,各處葉茶”,一般人都不愛團餅茶。團餅茶制作麻煩、所費太巨是主要原因。此外,團餅茶飲用不方便也是重要原因,因而在民間不受歡迎,也沒有什么市場。

團餅茶:從極致到衰落

團餅茶亦稱團茶、餅茶、片茶等,是將鮮葉經蒸青、搗碎、壓模、烘干而成。唐宋是團餅茶的興盛時期,唐代顧渚貢茶、宋代苑貢茶都是專門用于進貢皇室的團餅茶。團餅茶是一種古老的茶類,它的制作至少始于三國時代。唐代陸羽《茶經-七之事》引三國魏張揖《廣雅》稱:“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碧拼髁鞑桀愂菆F餅茶,宋代更是團餅茶的歷史巔峰。宋代歐陽修《歸田錄》有:“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為一斤,慶歷中,蔡君謨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造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彼未苻缎捅痹坟暡桎洝份d:“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彼位兆谮w佶《大觀茶論》說:“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眻F餅茶形狀有方有圓,大小不一。唐代餅茶表面無紋飾或圖紋簡單,宋代餅茶表面龍鳳紋飾極為講究,各種進貢的大小龍鳳餅茶都有吉祥的茶名,如萬壽龍芽、無疆壽比、瑞云翔龍、長壽玉圭、太平嘉瑞等。明代,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頒發廢團興散詔令,團餅茶最終才被淘汰,但卻在邊銷茶中得以保留,找到了生存土壤。

團餅茶從興盛走向衰落直至被淘汰,具有深刻原因。從根本上來講,團餅茶生產、制造、飲用到了宋代以后,不可救藥地走入了死胡同。它的制作技術尤其是北苑貢茶的制作技術,力求精益求精,狂熱追求完美,制造工藝在達到爐火純青的同時,卻帶來了巨大負面后果,成為茶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團餅茶生產技術比精賽湛,爭奇斗艷,不計成本,并不是為了適應商品生產需要,而是為了滿足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這種完全脫離社會根本實際、鉆牛角尖式的御用化生產,最終必然難以為繼,其衰落也是歷史的必然。宋代團餅茶生產技術的發展,對當時及以后中國茶葉生產發展沒有起到多大正面作用。團餅茶衰落后,對茶進行壓緊的技術僅用于邊銷茶的生產中。但邊銷茶以價廉物美著稱,它完全不同于宋代貴族化的團餅茶。

團散轉換:完成于宋末元初

團餅茶生產歷史雖然同樣悠久,至唐代才成為主流制茶工藝。唐宋時期的茶書無一例外均是以團餅茶來闡述茶葉制造工藝,介紹茶葉制造技術,這反映了團餅茶在當時茶葉制造、飲用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陸羽《茶經·三之造》載茶“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這里講的是團餅茶的制作方法。北宋時,團餅茶制造水平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元明時期,團餅茶在茶書中的地位不斷下降,已經完全退居次要位置。元代的一些農書主要介紹蒸青和蒸青末茶一類散茶制造方法,一般不講或很少涉及到團餅茶制造工藝。王禎《農書》茶葉“采造貯藏”重點介紹了蒸青散茶的制作方法。云:茶葉“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為佳?!薄安捎?,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令乾,勿使焦。編竹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氣?!边@是中國歷史上對散茶或蒸青散茶采制工藝的最早完整記錄。王禎《農書》講團餅茶的采制方法就只有“擇上等嫩芽,細碾入羅,雜腦子諸香膏油,調劑如法,印作餅子制樣,任巧候干”這幾個字,還說“此品惟充貢獻,民間罕見之”,說明團餅茶在民間已沒有必要多提的事實。明代,團餅茶就更沒有市場,此時的茶書基本上只講炒青綠茶散茶制造方法。錢椿年輯《茶譜·采茶》說:“惟在采摘之時,天色晴明,炒焙適中,盛貯如法?!蓖缆?茶箋·焙茶》強調:“茶采時,先自帶鍋灶入山,別租一室;擇茶工之尤良者,倍其雇值。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過焦,細細炒燥,扇冷方貯罌中?!备咤ポ嫛恫韫{·采茶》也說:茶“粗細皆可用,惟在采摘之時,天色晴明,炒焙適中,盛貯如法?!睆堅础恫桎?造茶》載:“鍋廣二尺四寸,將茶一斤半焙之,候鍋極熱始下茶。爭炒,火不可緩。待熟方退火,徹入篩中,輕團那數遍,復下鍋中,漸漸減火,焙干為度?!痹S次紓《茶疏-炒茶》、羅廩《茶解》、高元濬《茶乘·制法》都系統介紹了炒青綠茶加工過程中殺青、攤涼、揉捻、焙干等全套工序和技術要點。明代茶書講到制茶都只講散茶制造法,以介紹炒茶散茶為主,偶也涉及曬青散茶、蒸青散茶制法。

鑒于散茶優勢及團餅茶存在的問題,團散轉換局面在宋末元初已經完成。早在南宋時期,團餅茶的鼎盛時期已經過去,團散轉換的跡象十分明顯。正如明代謝肇淛《五雜俎》所說:“‘《文獻通考》: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龍團舊法,散者則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漸以不蒸為貴矣”。這表明,宋末元初時期,終于實現了茶類制造的根本性變革,散茶生產完全壓倒團餅茶生產,炒青散茶成了主要茶類。明代洪武初年撰刊的《草木子》講到團餅茶制作顯然比宋代簡約不少,團餅茶更加沒有市場,散茶大行其道,“民間止用江西末茶,各處葉茶?!鼻窨!洞髮W衍義補》也寫道:“今世惟閩廣間用末茶,而葉茶之用遍于中國,而外夷亦然,世不復知有要茶矣?!?/p>

茗飲之宗:朱元璋鞏固成果

明代初年,團餅茶作為貢品仍然存在。朱元璋順應歷史源流,發布詔書,罷廢貢焙和采造團餅茶,改行散茶,這是對團散轉換結果的理性承認。但這一做法很有法律效用,具有巨大感召力,極大推動了散茶擺脫貢御茶影響,得到全面而快速的發展。明代散茶的全面發展有如下三個顯著表現。

首先,各地散茶名茶的迅速崛起。宋代散茶名品只有日鑄、雙井、顧渚等幾種。明代散茶異軍突起,僅黃—正《事物紺珠》所載較為著名的茶名就有97種。這些茶廣泛分布于山東、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陜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重慶等16省區。這些茶大多數是商品茶,是明萬歷以前一、二百年發展起來的新茶名。

其次,綠茶制茶技術得到新發展。包括炒青在內的散茶是唐以前就存在的古老茶類。對于其散茶生產工藝,直到元代王禎《農書》才簡單提到了蒸青散茶制作過程。宋末元初是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向散茶為主的轉變時期,殺青大多采用蒸而較少用炒,這是從緊茶向散茶轉變的自然痕跡。雖然從殺青、揉捻、焙干已系統介紹了整個工序,但和明代文獻所載制茶技術相比,則要粗糙、原始不少。正如聞龍《茶箋》所云:“諸名茶,法多用炒,惟羅界宜于蒸焙?!背伺d和長興之間羅岕茶還用甑蒸外,明代所有高檔茶一般殺青之法都只用炒。唐宋茶書中,講制茶只講團餅制法,元代農書中,團餅茶制茶工藝已降為次要地位,甚至不再被提及,主要或只講蒸青散茶的制造。關于茶的制造技術,古代茶書和農書中都是選擇或主要介紹當時飲用和生產的主要茶類。明代,社會上飲用和生產的茶葉以炒青為主,茶書中講到制茶一般也就只介紹炒青散茶的生產流程和工藝,相關制茶技術的介紹,遠比過去茶書和農書中記載的內容更為具體和詳細。

再次,為他類散茶崛起創新了條件。明清花茶生產出現“百花盡窨”的發展局面。紅茶、烏龍茶這兩種新散茶出現于明末,得益于明代散茶發展的巨大推動,最終又使明清兩代成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術全面發展的時期。這兩種散茶特別是紅茶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得到飛速發展,成為近代中國茶葉繁榮的支柱茶類,這與茶葉史上廢團改散這—標志性局面的形成不無關系。

總之,廢團改散作用重大,影響深遠,在中國茶葉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值得人們充分重視。

責任編輯/楊巍 美術編輯/蔡林

猜你喜歡
農書茶類制茶
中國傳統制茶
邱志誠著《宋代農書研究》出版
茶類植物在園林景觀藝術設計中運用
唐代農書“稀見”現象探析
月令體農書中獸醫知識書寫特點探析
不同茶類加工工藝對福建水仙茶兒茶素組分和生物堿的影響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PLC自動化技術在制茶中的應用
茶類產品央衛視廣告投放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