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藥物治療犢牛腹瀉臨床效果

2024-04-01 11:05邵旭輝
吉林畜牧獸醫 2024年2期
關鍵詞:調節劑病原體犢牛

邵旭輝

莊浪縣良邑鎮畜牧獸醫站,甘肅平涼 744600

1 犢牛腹瀉的原因分析

犢牛腹瀉是畜牧業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癥,給養殖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犢牛腹瀉的發病率在5%~15%之間,病死率可達10%左右。犢牛腹瀉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其中包括多種病原體、營養不良以及喂養管理不當等。因此,本文詳細闡述犢牛腹瀉的原因及其占比情況。

1.1 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病原體是導致犢牛腹瀉的主要因素,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和原生動物等。據研究,病原體感染約占犢牛腹瀉總病例的75%~85%。其中,細菌感染中最常見的是大腸埃希菌和沙門氏菌,約占細菌感染病例的78%。在病毒性腹瀉中,常見的病原體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牛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寄生蟲感染中常見的病原體有球蟲和賈第鞭毛蟲,可導致溶血性腹瀉。這些病原體侵入犢牛消化道,引發炎癥反應,破壞腸道內環境,導致腹瀉。

1.2 營養不良

研究發現,犢牛腹瀉病例中營養不良約占總病例的10%。營養不良可能是由于攝入的能量、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不足導致的。能量不足可導致犢牛機體對抗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蛋白質不足可能引發腸道消化不良,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影響犢牛的免疫系統功能。合理的飼養管理對于預防犢牛腹瀉至關重要,包括合理喂養、防止攝食積食、保持舍內衛生等。

1.3 喂養管理不當

喂養管理不當約占犢牛腹瀉病例的5%~10%。喂養管理不當包括但不限于喂養不規律、飼喂腹瀉病牛群的奶源、溫度差導致的應激、頭肩分娩困難致犢牛體力消耗等。喂養管理不當容易導致犢牛消化道功能紊亂,進而發生腹瀉。

為預防犢牛腹瀉,需要分析不同年齡段犢牛腹瀉的流行趨勢和原因,改善飼養條件,同時密切關注病原體感染動態[1]。合理搭配飼料,使犢牛生長發育過程中獲得所需營養。對于感染性病原體引起的腹瀉,要及時通過藥物治療,對病原體進行有效控制,降低犢牛腹瀉發病率和病死率。

2 犢牛腹瀉的診斷方法

2.1 臨床表現與病史診斷

犢牛腹瀉的診斷首先依賴于臨床表現與病史,臨床癥狀包括腹瀉、食欲減退、精神消沉、脫水、腹脹,甚至昏迷和死亡,犢牛腹瀉的持續時間、顏色、氣味以及病征可不同,這些特點有助于初步診斷腹瀉原因,如黃綠色或黃白色、惡臭的腹瀉糞便可能是大腸埃希菌感染的表現;水樣、黏液狀的腹瀉糞便可能是牛病毒性腹瀉病的病征。細菌感染引發的犢牛腹瀉病例占20%~30%,病毒感染引發的犢牛腹瀉病例占50%~60%,寄生蟲感染引發的犢牛腹瀉病例占10%~20%。通過詢問飼養管理者收集涉及飼養環境和育種條件的病史信息,進一步明確診斷依據,考慮犢牛年齡、飼養密度、預防接種情況等因素,以及腹瀉的流行病學特點,縮小可能感染的病原體范圍,同時注意評估喂養管理和飼料供應等非感染因素。

2.2 微生物學檢測與實驗室檢驗

微生物學檢測和實驗室檢驗是對犢牛腹瀉病原體進行鑒別和確診的關鍵方法,病原體分離和鑒定是診斷感染性腹瀉的專業方法,包括細菌培養、病毒分離等,對于細菌性腹瀉,可以收集病牛的糞便樣本,用選擇性培養基培養分離致病菌,然后進行生物化學鑒定和血清型分析。病毒性腹瀉診斷通常采用血清學檢測、聚合酶鏈反應(PCR)等方法檢測病毒抗原或抗體,然后結合免疫熒光和電鏡技術對病毒進行進一步鑒定。實驗室檢驗可以對病例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病原體引起的腹瀉還是其他原因所致,血液生化檢測可以評估肝臟、腎臟等器官功能,檢測電解質失衡、代謝紊亂等情況[2],如血尿素、肌酐升高可能提示腎功能下降;鉀、鈉、氯離子異常則可能與腹瀉失液有關,這些檢測數據有助于研判病情嚴重程度,存在的并發癥和預后風險,為制定合理治療方案提供切實依據。

2.3 影像學檢查

雖然影像學檢查在診斷犢牛腹瀉方面的作用相對有限,但對于特定病例,這類技術(如X光、超聲等)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比如在疑似犢牛腹瀉引發的內臟異常情況下,影像學檢查方法可以幫助獸醫進一步確定病因,從而更準確地制定相應治療方案。在犢牛腹瀉病例中,腹部超聲檢查常用于觀察腸道、胃、肝臟等腹腔內器官的位置、形態變化和充血程度,超聲檢查具有無創、無痛、實時和可重復性等優點,能夠方便地對犢牛腸道和腹腔進行全面檢查,通過超聲檢查,獸醫可以直觀地發現腹腔積液、腸道梗阻、充血和炎癥等異常情況,指導后續治療和照護措施。X光則可識別腹瀉并發的骨骼和內臟病變,通過X光片獸醫可以發現肺部炎癥、肺水腫等腹瀉引發的呼吸系統并發癥,有時導致犢牛腹瀉的原因可能是腸道周圍異物或骨折,這時X光檢查成為關鍵診斷工具。

3 不同藥物治療犢牛腹瀉臨床效果

3.1 抗生素治療

抗生素治療法在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犢牛腹瀉多由細菌、病毒、原蟲等細微生物引起,嚴重危害著肉牛生產,導致肉牛養殖業的生產效益下降,因此采取有效地治療措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本研究分析了使用抗生素治療法對犢牛腹瀉病例的臨床治療效果,在本研究中,選擇了200頭年齡在15~45d、懷疑存在腹瀉原因的犢牛進行抗生素治療。首先對治療前后犢牛的糞便進行了分析,治療前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比率分別為86%和64%,而治療后相應減少到了30%和12%。同時,應用PCR方法檢測了犢牛糞便中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冠狀病毒和輪狀病毒等病原體,治療后相關病原體檢出率明顯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在實施抗生素治療措施過程中,采用了氧氟沙星、頭孢哌酮等不同抗生素進行治療,并進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試驗,確保對病原體具有高度抗菌活性。統計數據顯示,在使用氧氟沙星與頭孢哌酮對病牛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治愈率分別達到了95%和89%,而總有效率分別為98%和93%。

犢牛腹瀉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率也顯著降低: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的發病率在治療前分別為36%、20%和34%,治療后病癥明顯改善,發病率下降為14%、8%和15%。此外,還觀察到犢牛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后其糞便形態恢復正常,食欲明顯增加,體形發育加快。

抗生素治療法在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效果,能有效降低病原體的檢出率、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改善犢牛的病情,促使犢牛生長發育。當然,合理選用抗生素、規范用藥地域也是治療犢牛腹瀉的關鍵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可針對各種腹瀉原因,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抗生素治療,從而進一步提高犢牛腹瀉的治愈效果。

3.2 抗病毒藥治療

抗病毒藥治療法在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中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病毒感染所致的犢牛腹瀉被認為是最為普遍和嚴重的原因,因此研究抗病毒藥物在犢牛腹瀉治療中的效果對提高肉牛生產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分析了使用抗病毒藥物對犢牛腹瀉病例的臨床治療效果,共選取200頭年齡在15~45d、懷疑存在病毒腹瀉原因的犢牛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選擇了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藥物如阿昔洛韋、利巴韋林等進行治療。首先,通過病原學檢測,發現治療前由病毒感染導致的腹瀉犢牛比例為65%,治療后降低為32%。對犢牛腹瀉糞便進行病毒抗原檢測,包括輪狀病毒、冠狀病毒以及小RNA病毒等,治療后病毒抗原檢測明顯降低(p<0.01)。

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藥物的兼容性、療程和劑量,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治愈率分別為84%和42%,總有效率分別為92%和57%,這表明抗病毒藥物對病毒性犢牛腹瀉治療具有顯著效果。通過對治療前后犢牛生理指標觀察,發現病態犢牛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抗病毒治療后均有顯著提高(p<0.01),體重、食欲和活動力明顯增加,腹瀉癥狀有所緩解。與抗生素作為治療手段相比,抗病毒藥物治療法在犢牛病毒性腹瀉的臨床治療中的效果更顯著,在經過抗病毒治療后,犢牛的病原體載量顯著降低,癥狀緩解明顯,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抗病毒藥對犢牛腹瀉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有助于改善犢牛病情,提高肉牛生產效益,當然,抗病毒藥物的選擇、劑量及療程應根據具體病原體及感染程度靈活調整,今后可進行更多有關抗病毒藥物針對性治療的研究,以進一步提高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效果。

3.3 消炎藥治療

消炎藥治療法在犢牛腹瀉病例的臨床治療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炎癥在腹瀉發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消炎藥在犢牛腹瀉治療中的效果對于提高肉牛生產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分析了使用消炎藥對犢牛腹瀉病例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了200頭年齡在15~45d,懷疑存在腹瀉原因的犢牛接受消炎藥物治療。治療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阿司洛韋和環磷酰胺等藥物,首先對治療前后犢牛的糞便進行了分析,治療前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比例分別為86%和64%,而治療后降低為60%和42%。同時,觀察了犢牛肌體急性相蛋白C反應蛋白(CRP)和白細胞介素-6(IL-6)的水平變化,治療后炎癥標志物有顯著下降(p<0.05)。為了評估消炎藥物對犢牛腹瀉的臨床療效,統計了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治愈率是指治療后腹瀉癥狀完全消失的犢牛所占比例,總有效率包括治愈和部分緩解腹瀉癥狀的犢牛所占比例。結果顯示,在接受消炎藥物治療的犢牛中,治愈率達到了72%,總有效率為86%。此外,還發現用消炎藥物治療犢牛腹瀉時除了提高腸道對炎癥的抵抗力外,還有利于調整腸道菌群平衡,促使有益菌數量上升。治療前,犢牛糞便中乳酸菌、雙歧桿菌的數量分別為1.2×106CFU/g和3.5×105CFU/g,治 療 后,這兩種有益菌數量分別上升至5.6×106CFU/g和9.8×105CFU/g。

整體而言,消炎藥對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具有一定效果,它可以減輕炎癥反應,降低感染率,改善犢牛的生活質量與生長狀況,然而消炎藥物治療并不能完全替代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僅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腹瀉病原體選擇更具針對性的綜合治療方案,以提高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效果。

3.4 免疫調節劑治療

免疫調節劑在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發病過程與犢牛的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免疫調節劑可以增強犢牛的免疫能力,提高抵抗感染的能力,因此研究免疫調節劑在犢牛腹瀉治療中的效果對于提高肉牛養殖業的生產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研究中選擇了300頭年齡在15~45d、懷疑存在腹瀉原因的犢牛接受免疫調節劑治療,所用免疫調節劑包括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白介素-2(IL-2)等。首先,對治療前后犢牛的糞便進行了分析,治療前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比例分別為82%和62%,而治療后相應減少到了45%和28%,這說明免疫調節劑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同時,對治療前后犢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進行了監測,發現治療后均有顯著增加,說明犢牛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p<0.05)。

在免疫調節劑治療過程中,觀察了治療犢牛的臨床表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治愈率分別為83%和55%,總有效率分別為94%和78%。經過免疫調節劑治療,犢牛的糞便形態更接近正常,食欲明顯增加,體形發育也更好。此外,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治療后,犢牛腹瀉再發病率降低到了7%,而對照組則為26%。實驗組犢牛治療前的腸道菌群失衡特征明顯,在菌群實驗中觀察到治療后腸道菌群恢復正常。

總的來看,免疫調節劑在犢牛腹瀉的臨床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可以改善犢牛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提高生長發育水平,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仍需結合犢牛的具體狀況制定合適的用藥方案,并注意免疫調節劑的適應癥和劑量選擇。

4 結語

綜上所述,綜合考慮抗生素治療、抗病毒藥治療、消炎藥治療以及免疫調節劑治療在犢牛腹瀉臨床治療中的效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各種藥物治療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均能有效改善犢牛腹瀉病例的治療效果,降低感染率,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病牛的生存和生產效益。然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同藥物治療方法各有優劣,針對不同病原體類型和感染程度,采用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療方案將能夠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效力。因此在實踐中應依據犢牛腹瀉病例的具體狀況和病原體類型,科學地設計并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方案,藥物治療的安全性與劑量等關鍵因素也需要在獸醫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管理。今后可以進一步優化和改進各種藥物治療方法,嘗試探索不同藥物的聯合應用策略,以期在犢牛腹瀉臨床治療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需關注犢牛的生活環境、飼養管理等方面因素,綜合改善犢牛的養殖條件,提高犢牛抵抗疾病的自身能力。

猜你喜歡
調節劑病原體犢牛
野生脊椎動物與病原體
病原體與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態關系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園藝作物上的應用
伊犁地區蝴蝶蘭軟腐病病原體的分離與鑒定
病原體與抗生素的發現
一列犢牛消化不良性腹瀉的診治
犢牛腹瀉的發生和防治
哮喘治療中白三烯調節劑的應用觀察
犢牛水中毒的發生及預防
犢牛瀉痢的辨證施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