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詞教學,貴在引發“讀者之意境”

2024-04-01 20:55李贈華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詩詞教學

李贈華

【摘 要】讀詩可以使人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引發每個人心中獨特的“讀者之意境”,是詩詞教學唯一正確的打開方式。引發讀者之意境的途徑很多;可以循人類的音樂天性,吟誦詩詞樂之美;可以品母語的豐富韻味,賞析詩詞文之美;可以借兒童的想象世界,感受詩詞境之美;可以引情感之天然共通,體驗詩詞情之美。

【關鍵詞】詩詞教學 讀者感受 詩詞意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詩,可以使人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p>

虎年初始,央視春晚和北京冬奧會對古詩詞作品的解讀、應用、創作、展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放異彩,不僅令國人大呼驚艷,內心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倍增,更令外國友人嘆為觀止,無不折服。

這些令人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的作品,是創作者對詩人作品的二度創作,呈現的是一種源于又有別于詩人和作品的獨特意境!這種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關于意境,袁行霈先生認為可以分成三類:詩人之意境、作品之意境和讀者之意境。顯然,央視《憶江南》作品呈現的意境,源于詩人內心構想的意境又異于之,也源于詩詞作品呈現之意境而異于之,這是讀者—導演和所有創作者、演繹者結合自身知識、生活儲備,結合時代主題,借助當代科技手段,對詩詞進行個性化解讀后,形成獨特的感受而創造的全新意境,一種獨特而鮮活的“讀者之意境”。

事實證明,無論是古代圣人孔子等,還是今天的學者,無論是專業的創作人員,還是普通的青少年學子,能讓他們真正走進詩詞,喜歡詩詞,感受“詩教”魅力的,只有他們自己的“讀者之意境”。引發每個人心中獨特的“讀者之意境”,是詩詞教學唯一正確的打開方式。

小學生盡管年齡小,閱歷淺,離古代詩詞創作背景有一定的距離,然而他們始終接觸的是母語,始終成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河中,他們內心同樣擁有引發自己“讀者之意境”的火種。詩詞教學的責任,就是因詩而異,點燃這些星星之火!

一、循人類音樂天性,吟誦詩詞樂之美,開啟學生的“讀者之意境”

詩樂同源。詩詞作品,首先是聲音和音樂的藝術。葉嘉瑩先生一生致力于詩詞吟誦藝術,正是因為她堅信:“對詩歌的高聲誦讀,實在應該是使得人們內心中可以引生出的一種興發感動之生命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培養訓練之方式?!薄端驮拱参鳌肥翘瞥娙送蹙S的一首送別詩,連他本人都始料不及。就在他那個時代,此詩不僅被捧為“紅詩”,詩人們還紛紛引用,如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更被人們轉化為彈唱曲目《陽關三疊》,廣為流傳。一直以來,中華詩詞學會劉琴宜老師以及語文教學專家徐建順、戴建榮等,都結合自己的藝術之長,致力于詩詞吟誦和吟唱研究。很多學校也堅持將吟誦和吟唱融進校園文化,變革詩詞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到陌生又熟悉的詩詞韻味。這些都表明,詩詞學習先從吟誦入手,是引發學生“不會作詩也會吟”之“讀者之境”的基本方式。

二、品母語豐富韻味,賞析詩詞文之美,啟發學生“讀者之意境”

千古流傳的詩詞,都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品,無疑也是鍛煉思維最精妙的載體,更是引發學生“讀者之意境”的有效通道。唐代詩人孟浩然一生沒有做官,卻受到同時代眾多詩人的敬仰。詩仙李白稱“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之所以如此受人尊重,是因為他一生始終保持高潔的人格。這在他的大量詩作中都有流露與表現,如《過故人莊》。教學這首詩時,只要引導學生從詩詞句中品味出“故人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就能很好地“看見”一個高潔的孟夫子形象。孟浩然寫這首詩,既是對故人的感謝和欣賞,更是自身追求的一種表白。

如教學《回鄉偶書》這首詩時,可以抓住賀知章“到底是不是客”讓學生品析詩句。他應該是“客”:“兒童相見不相識”,這里都沒有人能認出他來了;“近來人事半消磨”,他對家鄉的人、事、景物都非常陌生了。他不應該是“客”,因為“鄉音無改”,他仍然說著家鄉話;“老大回”,回,就是回家?!按猴L不改舊時波”,家鄉的鏡湖見證了他童年時代的美好時光。正是因為是客又不是客,非客又像極了客,兒童這一“笑問”,不由地讓賀知章內心感慨萬千,思緒萬里:我到底是誰呢?教師順勢引導,可以讓學生繼續探究古代詩人的“客”文化。

三、借兒童多元想象,感受詩詞境之美,放飛學生“讀者之意境”

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從結構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一首古詩,都是詩人想象力創造的一個獨特空間:心靈空間、物理空間、歷史空間、虛擬空間等。作為讀者,只有展開自己的想象,才能對接空間,觸摸詩人的情感世界,進而創新空間,放飛自己的“讀者之境”。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游園不值》,是詩人葉紹翁的經典之作。詩題“游園不值”中的“值”是“遇到”的意思。興沖沖而來,卻吃了一記閉門羹,按常理,詩人心里一定是不爽的。但是,整首詩中我們不僅沒有感受到詩人的不快,反而體會到的是他如獲至寶的大喜。這是因為詩人認為此次游園不值卻“物超所值”。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詩人這種獨特的感受呢?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不錯的策略—一枝紅杏出墻來,到底詩人看到了怎樣的滿園春色呢?請學生盡情想象一番。學生想象的春色一定是豐富多彩的:里面是一片杏林,成群的杏花怒放枝頭;園內是個百花壇,除了杏花,還有各種各樣的花,五彩繽紛;園內花香四溢,蝶舞蟲鳴。接著,教師繼續追問:詩人如果推門而入,看到的景象會比這些更美嗎?一定有學生認同,園內的景色一定比他想象的更美。但也有更多學生反對:因為園子里說不定什么都沒有,只有這一枝紅杏。有的學生說,即使園內景色很美,那也只是一個園子,而他想象的,可以是無限空間里的美景,更是自己的春色。結論孰對孰錯并不重要了,他們感受到想象的魅力才是最可喜的。因為這一枝紅杏,讓詩人,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關不住的春色,看到了新的生機和希望,這才是最美妙的“讀者之境”。

四、引情感之天然共通,體驗詩詞情之美,激揚學生“讀者之意境”

觸景生情,是人類的一種情感規律,因為有它,情動而后辭發,我們今天才擁有了豐富的古詩詞等文化寶藏。而從學習的角度來說,觸景生情,也應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只有讓學習者“觸”到與創作者類似的景,他們才能“生”出與創作者類似的情,從而生發出真實而有效的共情,走進自己的“讀者意境”。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自十七歲少年王維之手,該詩卻成了千古絕唱,正是因為它擊中了所有中國人的“團圓心結”與“親情思緒”。因此,學習這首詩,除了可以從王維當時創作的背景入手讓學生體會他“獨在異鄉”的離愁別緒外,更應該設置遷移性問題,調動學生的情感經驗,以激發他們內心的感動。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每逢佳節”引發學生思考:這天底下,到底有哪些人“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引導學生不斷舉例,不斷擴大這個人群:逢年過節,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特別想回老家;我們身邊的鄰居一到過節,就會相互問“回老家嗎”;逢年過節,記者總會去采訪不能回家的醫生、戰士等,他們也特別想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擴展:王維之前的古人,他們會不會“每逢佳節倍思親”呢?未來,人們會不會“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其他國家的人是否也會這樣呢?這樣一來,學生立刻明白了“團圓”與“親情”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共有的情感,它伴隨著人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如此,學生就不難理解王維的這首詩為什么千古傳唱了。因為他用一個“每逢佳節”就把所有人、所有節日的情緒及思緒都收進他的“手心”。它代表了節日里所有中華兒女的團圓情結。只要遇到一個節日,不管是傳統的文化節日,還是特殊的節日,想表達內心思緒,我們腦海中蹦出來的一定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游子吟》這首詩,沒有華麗的字眼,只有精確的比喻,但詩人就是通過這種毫無修飾的語言,通過幾個細節,把全天下母親的辛勞、無私、慈愛、善良都刻畫了出來,沒有人能夠抵擋這三十個字背后的語言魅力和母愛魅力。教學時,教師同樣可以提出一個遷移性問題:天底下還有哪些母親,也在為孩子的一生“臨行密密縫”呢?引導學生結合聽到的、感受到的、大量的事例,他們自然會心生感動:每個人的母親,每一天都在密密地縫織、操心子女的人生,世間最可敬可愛的人,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親。

滴水穿石,涓水成流。當一首首詩詞,于有聲中,于無形中,悄然引發學生自己的“讀者之意境”,使其在心靈深處泛起哪怕是一片小小的漣漪,總有一天,集一絲星火,他們的“溫柔敦厚”會由內而外地破殼而出,茁壯厚實,燎向遠方。不遠的下一個舞臺,源于他們“讀者之意境”的作品,便會驚艷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0.

[2]葉嘉瑩.迦陵各體詩文吟誦全集(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猜你喜歡
詩詞教學
淺析小學語文詩詞鑒賞教學實踐方略
中職語文詩詞教學之我見
詩詞教學:共構言語與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進詩意
詩詞教學:共構語言與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進詩意
初中語文詩詞教學初探
對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探討
注重詩詞教學,提高語文素養
關于詩詞補充教學的兩點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