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正骨手法聯合筋傷膏治療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的臨床效果

2024-04-03 06:26王生王向紅王開峰史娟張建和袁麗霞
系統醫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正骨腕關節橈骨

王生,王向紅,王開峰,史娟,張建和,袁麗霞

酒泉市中醫院,甘肅酒泉 735000

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老年人群有較高的發病率,患者常見關節疼痛、關節腫脹等臨床癥狀,若未及時治療,將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2]。近年來有研究指出,中醫正骨手法用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治療中已取得顯著成果,有助于患者骨折愈合,但單一中醫正骨手法仍會因患者年齡、骨折程度等因素影響而臨床效果[3-4]。有學者指出,骨折端血供是影響骨組織生長的重要因素,故為促進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并加速骨折斷端愈合,改善骨折處血液循環十分必要[5]。筋傷膏是常見的中醫外敷治療方法,通過將中藥材碾碎加蜂蜜等制成膏劑,外敷于患處而發揮治療作用,組方中當歸、紅花、川芎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行氣止痛等功效,與中醫正骨手法相結合,可提高療效[6-7]。本研究選取2018 年3月—2020 年3 月酒泉市中醫院收治的100 例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初步探討中醫正骨手法聯合筋傷膏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100 例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掛號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n=50,西醫復位)和觀察組(n=50,中醫正骨手法聯合筋傷膏)。觀察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60~71歲,平均(63.51±1.02)歲;骨折原因:跌傷23 例,墜落傷20 例,車禍傷7 例;骨折部位:右側27 例,左側23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1~69 歲,平均(63.42±1.03)歲;骨折原因:跌傷23 例,墜落傷21 例,車禍傷6 例;骨折部位:右側28 例,左側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2023-056)。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確診;受傷至入院時間≤2 h;符合手法復位適應證者;均為單側骨折者;年齡≥60 歲;既往無精神疾病史、無認知功能障礙者;為發生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并發癥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既往骨折等相關疾病史者;伴腕部占位性病變者;心、肝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合并內分泌、血液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西醫復位。取仰臥位或坐位,于骨折端注入利多卡因麻醉,起效后由一名醫生握住患者的近肘關節處,另一名醫生握住患者患手行掌屈指偏復位,時間為5 min,復位后選擇小夾板固定,后用繃帶包扎,用三角巾固定懸吊于胸前。

觀察組采用中醫正骨手法聯合筋傷膏治療,將患者肘部屈曲90°,由兩位醫生對患者前臂進行牽引,其中一名醫生固定前臂中部,另一名醫生將雙手拇指對橈骨遠端背側緊壓,其余手指托提橈骨近端掌側,牽引開發生重疊移位的骨折塊后立即掌屈尺偏,然后內旋腕部,完成復位。復位后采用筋傷膏外敷,組方桃仁15 g,紅花15 g,當歸15 g,生地黃30 g,川芎15 g,赤芍15 g,三棱30 g,莪術30 g,三七30 g,全蝎30 g,將上述中藥研成細粉,加蜂蜜調和制成膏劑,將其涂于10 cm×10 cm 紗布上,厚度約2 mm,外敷貼于患處,連續外敷7 d 后換藥1次,連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于治療3 個月后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評價療效。顯效:經影像學檢查顯示,患者骨折完全復位,腕關節功能恢復;有效: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復位良好,腕關節功能輕微受限,患處偶有痛感;無效:患者復位不佳,愈合不良,腕關節活動仍未改善;其中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臨床指標。記錄住院時間、腫脹緩解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統計患者治療3 個月后的骨折愈合時間。

疼痛情況及腕關節功能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8]對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分值區間0~10 分,得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采用改良加特蘭德-韋利評分(Gartland-Werley,GW)[9]評價患者治療前后腕關節功能,優秀:0~2分;良好:3~8 分;中等:9~14 分;差:≥15 分。

腕關節活動度。采用量角器對患者治療前后背伸度、掌屈度、旋后度,所測數據越高,表明患者腕關節活動度越高。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臨床指標、疼痛評分、腕關節功能評分及腕關節活動度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為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腫脹緩解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d]

?

2.3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及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GW 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VAS 評分、GW 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及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量表,GW:改良加特蘭德-韋利評分;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4 兩組患者腕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腕關節活動度各指標均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背伸度、掌屈度、旋后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腕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腕關節活動度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3 討論

作為臨床常見的腕部骨折類型,老年群體可因骨代謝異常、骨質改變等發生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范圍常見于橈骨遠端關節面以上30 mm 處,以疼痛、腕關節活動障礙等為主表現,若未及時治療,將影響患者腕關節活動度,降低生活品質[10-11]。目前西醫針對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治療仍以常規切開復位、夾板內固定術等干預為主,雖有一定效果,但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多為老年群體,骨質脆弱,手術治療可能會引起腕關節黏連、骨折愈合不全,患者恢復不良[12]。區別于常規切開復位等西醫治療,中醫正骨手法更為保守,操作簡便,不僅可復位骨折部位,還能起到一定固定作用,能更好地維持骨折端穩定,但部分患者復位后骨折處仍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腫脹感及疼痛感[13]。在中醫理論學中,骨斷筋傷是引起骨折后腫脹、疼痛的主要因素,患者骨折后血溢脈外,容易聚集于皮膚腠理處,使氣血運行受阻,導致患者骨折局部發生疼痛、腫脹等,故治療也應以活血化瘀、消瘀通絡及行氣止痛為主[14-15]。

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88.00%)(P<0.05),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腫脹緩解時間、疼痛緩解時間更短(P均<0.05),提示中醫正骨手法聯合筋傷膏可提高臨床療效,促進康復。符通[16]研究表明,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采用中醫正骨手法治療的總有效率(95.74%)更高,與本研究存在一定差異,推測與本研究在中醫正骨基礎上,還聯合筋傷膏治療有關。中醫正骨手法不僅能更好地對骨折斷端部位進行固定,還能對固定夾板靈活調整松緊,同時中醫正骨手法還能對骨折斷端的穩定度有顯著的維護作用,輔以筋傷膏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接骨生肌。筋傷膏為本院自制的外敷藥,組方中紅花、當歸為君藥,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功效;生地、川芎為臣藥,可涼血止血、消腫止痛;赤芍、桃仁、三七為佐藥,可清熱化瘀、疏通經絡,全蝎、莪術為使藥,可鎮靜止痛、破瘀行氣,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接骨生肌之功效,而外敷筋傷膏可使藥性從毛孔入腠理,通經貫絡,能充分發揮藥效,與中醫正骨手法相配合,有助于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改善腕關節功能及活動度,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進一步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VAS 評分、GW 評分更低,背伸度、掌屈度、旋后度更高(P均<0.05),表明中醫正骨手法聯合筋傷膏可緩解疼痛度,改善腕關節功能及活動度。究其原因,將中醫正骨手法與筋傷膏外敷相結合,共同用于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患者治療中,可互相補充、合作增盈,進而加速腕關節功能恢復,緩解疼痛程度。

綜上所述,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患者應用中醫正骨手法聯合筋傷膏可促進康復,改善腕關節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猜你喜歡
正骨腕關節橈骨
帶血管蒂橈骨瓣逆行轉位治療舟骨骨不連12例
《天臺山道家功夫正骨真傳》讀評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累及腕關節MRI表現及其分布特點研究
寒濕痹阻及濕熱痹阻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腕關節MRI表現的相關性研究
講述正骨人的故事
高頻彩超與磁共振成像對類風濕性腕關節早期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
平樂正骨手法源流淺述
岳陽張氏正骨氣血理論之以氣為先
Y型小骨鎖定鈦板治療橈骨頭骨折
關于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第三屆《腕關節損傷新技術學習班》的通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