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導注意:讓學生在美術鑒賞活動中“聚焦”

2024-04-04 15:05夏學凡
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聚焦初中美術

夏學凡

[摘 要]審美鑒賞是審美主體心底深處的一種震動傳達到鑒賞者心靈的過程。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精心預設、正視沖突、多元互動、敞亮開放,有效引導學生的注意;不僅要引導學生轉變注意點,而且要讓學生彼此注意點重疊、交融;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讓學生注意異化,而應當讓學生的注意有所聚焦,將學生的注意點引向“焦點”。引導學生的注意、轉變學生的注意、敞亮學生的注意,能充分發揮注意的審美鑒賞功能,彰顯注意的審美鑒賞價值。

[關鍵詞]初中美術;引導注意;鑒賞聚焦

[中圖分類號]? ? G633.9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3-0025-03

注意是一種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中,注意被界定為“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1]。人的注意是有選擇性、指向性的。深入的、持久的注意能讓注意對象的表象獲得保持。注意還能對學生的心理活動進行控制、調節和監督。在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注意。當然,引導學生的注意要有分寸,不能越俎代庖、讓學生的注意異化,成為一種“非我”的注意。引導學生的注意有助于讓學生在美術鑒賞活動中有所“聚焦”。作為教師,要深度思考、探究的是:引導學生注意什么?怎樣引導學生的注意?

一、精心預設:引導學生的注意

學生的美術鑒賞活動是一種主體性的活動。當一幅美術作品呈現在學生的眼前時,畫面中的“強刺激”(如強烈的色彩、變異的構圖等)往往會首先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的注意總是有選擇性的,當學生注意到“這一點”時,往往會遺忘、遮蔽“那一點”[2]。清晰的、全面的注意是十分不易的。為此,在引導學生進行美術鑒賞時,教師要深入解讀作品,把握作品鑒賞的重點、難點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注意,讓學生注意應該注意的地方。

精心預設注意的引導,不僅要求教師深入把握美術鑒賞對象,而且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教師只有把握學生的具體學情,才能圍繞美術鑒賞對象對學生的美術鑒賞注意作出科學的、合理的預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一定的鑒賞任務和一些推動學生鑒賞的相關問題,以此來啟發、引導學生。在教師的精心預設下,學生美術鑒賞對象中的注意點會對學生發出“召喚”,誘導學生注意,甚至會讓自身成為學生美術鑒賞的焦點。精心的預設能讓學生美術鑒賞對象中的“相關方面”凸顯出來,積極地與學生的感官相關聯,尤其是與學生的視覺感官相關聯。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教材八年級下冊“情感的抒發與理念的表達”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發現學生在美術作品鑒賞的時候,往往會停留在“這一幅作品畫了什么?”的層面,而沒有領悟作品的深層意蘊、情感,更沒有從美術學科的形式、要素等方面來鑒賞。顯然,這種美術學習是膚淺的。

為了提高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筆者對教材中的美術作品進行深度研究,進而對學生美術欣賞的對象進行預設。以詹建俊先生1959年創作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的鑒賞教學為例,筆者在教學中預設了以下幾個問題:這幅畫的構圖、造型有怎樣的特點?這幅畫的筆觸、肌理怎樣?色彩有什么樣的特點?這幅畫有怎樣的意境?有了問題的指引,學生不僅能對整幅作品進行整體性觀照,而且能從構圖、意境、筆觸、色彩等方面進行鑒賞。如此,學生就能感受、體驗、領略到詹建俊先生大氣勢的構圖、意象化的造型、抒情詩的意境、寫意性的筆觸、表現性的色彩。具體來說,就是五壯士與狼牙山熔鑄在一起的構圖,讓我們感受到英雄與山河同在;作品中人山相連、人比山高,突出了英雄的高大形象;筆觸的闊大猶如雕塑一樣將狼牙山五壯士的高大形象定格;青銅色調更是表現了一種英雄悲壯的氣息,等等。有了筆者的精心預設,學生的美術鑒賞就能從淺顯走向深刻。

二、正視沖突:引導學生的注意

學生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其自身觀點往往會與他人的審美鑒賞觀點發生沖突。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審美鑒賞沖突,并化解學生的審美鑒賞沖突。從某種意義上說,審美鑒賞沖突的審美存在促進了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不斷提升。過去,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審美鑒賞的過程中,往往會用已有的、約定俗成的審美鑒賞觀點去影響學生。這種做法無疑會破壞學生審美鑒賞的建構性、創造性。正視學生的審美鑒賞沖突并引導這種沖突,就能引導學生的注意。

沖突往往發生在學生與作品的對話之中。在審美鑒賞之中,不同學生存在審美經驗、審美認知、審美思維、審美想象等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審美鑒賞差異,適度介入學生的審美鑒賞,并對學生的審美鑒賞進行啟發、引導、點撥。這樣的一種介入不同于教學預設,它是一種現場性、動態性、生成性的介入。在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語言、表情、手勢等對學生進行暗示、啟發。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美術教材九年級下冊“各具特色的歐美美術作品”時,筆者放手讓學生鑒賞西方美術作品。當學生看到了蒙克的《吶喊》這幅作品時,筆者聽到學生在小聲議論:“這畫的是什么???”“好像是瞎畫的一樣”“我也能畫出這樣的畫來”……顯然,這部分學生與美術作品沒有形成一種真正的對話,因而也就沒有形成一種審美的共鳴、共振。這也不奇怪,有些學生習慣于欣賞古典作品,對一些現代作品、后現代作品還沒有形成體認。

如何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對學生的審美鑒賞進行評判,也不能對學生的審美鑒賞進行簡單否定。在教學中,筆者這樣引導學生:這位學生說得不錯,乍一看,扭曲的畫面確實難以引發我們的情感共鳴,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幅作品的作者蒙克,孩提時他的母親、姐姐就病故了,而且父親和妹妹還患有精神疾病。就這樣,疾病、精神錯亂、對死亡的恐懼伴隨了作者的一生。經過筆者的介紹,有的學生開始將作者的身世與其作品關聯起來思考,有的學生將題材與作品、作者身世結合起來思考。這種多元化的思考、探究催生了學生的諸多發現:“這幅作品表達的就是一種對疾病、精神錯亂、死亡的恐懼”“作品表達的是一種歇斯底里的呼號、哀號”,等等。這時,筆者順勢引導學生:“你們能說出作者是怎樣表達這樣的情感的嗎?”如此,學生自然會從美術表現要素、表現方法等方面對作品展開解讀。于是,更深層次的美術審美鑒賞呼之欲出?!白髌分猩实睦渑?、明暗等的強烈對比,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極度的悲傷、壓抑”“作品中扭曲的線條讓我感受到一種惶恐、不安”“作品中‘呼嘯的色彩與‘暴動的線條‘廝打在一起,能營造出一種令人不安的場景”,等等。正是在筆者層層深入的引導下,學生的美術審美鑒賞從淺顯走向了深刻、從模糊走向了清晰。學生借助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表現手段,洞悉了畫家心靈的悲慟。

三、多元互動:引導學生的注意

引導學生的美術鑒賞,需要促成學生積極的互動。在引導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不同學生的鑒賞感受、體驗呈現于同一個互動空間,學生的審美鑒賞接受公眾的審視,形成一種“公眾的意見”。很多時候,這種“公眾的意見”會與審美鑒賞主體的意見不一致。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一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態度,讓學生的美術審美鑒賞走向開放。在美術教學中,審美鑒賞越開放,就越能激發學生審美鑒賞的主觀能動性,就越能彰顯學生審美鑒賞的獨特性。

多元互動的過程就是促成學生審美鑒賞互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美術審美鑒賞的豐富性、差異性的“注意點”逐步生成。在與作品對話、他人的對話、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美術審美鑒賞能產生諸多新的視點。教師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審美鑒賞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引發思維的碰撞。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一部分內容時,對于立體畫派著名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一幅作品,有的學生發現了作品的漫畫風格,有的學生發現了作品的斷裂、拼湊,有的學生發現了作品中穩定的三角形構圖,還有的學生發現了作品顏色簡單(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等等。學生的每一次發現都為他們的美術審美鑒賞注意打開了一扇窗。在多元互動中,學生能感知到亂而有序的構圖,能體會到壓抑無力的色彩,能捕捉到扭曲異化、騷動的形象,等等?;诿佬g要素的審美鑒賞,能讓學生認識、了解到作品控訴的內容和作品的象征意義。在整體畫面審美鑒賞中,學生的視點不斷地游移、轉換,因而會不斷有新的發現。

四、敞亮開放:引導學生的注意

在引導學生的美術鑒賞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打開”作品,不斷地讓作品呈現出新的注意點,呈現出新的美術形式;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一種開放鑒賞的態度,讓學生在鑒賞活動中善于傾聽、接納、反思、批判。鑒賞不能封閉,不能讓學生的注意點固化甚至僵化。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轉移注意點,還要善于創造學生的注意點,要注重注意的延伸、拓展,讓學生擴大、延續、拓展注意點。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創新鑒賞,讓學生鑒賞認知更深入、情感更投入、行動更融入。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20世紀中國美術巡禮”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鑒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在引導學生欣賞的過程中,筆者不斷啟發學生,發掘學生美術鑒賞新的視點。首先,筆者引導學生整體鑒賞畫面,讓畫面中普通、貧困、苦澀、枯瘦且布滿溝壑的臉沖擊學生的靈魂。學生能從塌陷的眼睛里感受、體驗到父親凄楚、迷茫而又富有善意的、懇切的目光,這種目光既是緬懷過去,又是期許未來。學生能從畫面中父親干裂、焦灼的嘴唇感受、體驗到父親的飽經風霜;能從父親那大而粗糙的手中,隱隱約約地看到手指的傷痕,看到傷痕上滲出的鮮血,等等。其次,在引導學生整體鑒賞的基礎上,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局部性、細節性的鑒賞,從而不斷開發學生美術鑒賞的新注意點。如在《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中,嚴密的三角形構圖,突出了畫面的穩固,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心靈震撼。在《父親》這幅作品中,冷色調、黑褐色的皮膚讓人感覺到一種勞動人民的無形力量;黃色的背景能讓人感受到父親身上特有的煙葉味,感受到父親的肌膚在抖動、血液在奔流”等。隨著視點的不斷轉換,學生的美術審美鑒賞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建構、新的創造。在對《父親》的美術鑒賞深度挖掘中,學生能深入到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捕捉到人物復雜的性格特征。面對《父親》,學生能感受到一種逼人的燒灼感,尤其是《父親》中的那種被疲勞摧殘、被太陽暴曬而布滿皺紋的臉龐,讓學生印象深刻。在審美鑒賞中,《父親》成為我們精神上共同的“父親”,成為中華民族滄桑歷史的有力見證。從這個意義上說,《父親》能深深地打動無數人。

審美鑒賞是審美主體心底深處的一種震動傳達到鑒賞者心靈的過程。教師要善于“聚焦”,將學生的注意引向焦點。如此,學生的審美鑒賞才能趨于有效。在美術鑒賞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真善美”,讓學生能感受、體驗到作品內在思想、情感、文化與精神的脈動。在引導學生美術鑒賞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一些感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體驗、多一點感悟。

[? ?參? ?考? ?文? ?獻? ?]

[1]? 尹小斌.美術應試教育的現狀及其對高等美術教育的影響[J].中國美術教育,2006(4):7.

[2]? 周渝.《畫家的畫室》:一個隱含社會變革進步理想的真實寓言[J].新美術,2011(2):58-65.

猜你喜歡
聚焦初中美術
實現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初中美術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聚焦與多元化戰略決策方法
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個性化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解析電影《聚焦》的敘述風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