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扶貧是寧夏反貧困實踐的鮮明特色

2024-04-05 12:31牛國元陳海洋馬媛媛
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 2024年2期
關鍵詞:特派員寧夏科技

牛國元 陳海洋 馬媛媛 馬 娟

(1.寧夏回族自治區對外科技交流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2;2.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特派員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3.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科技發展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4.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之根,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懈動力??萍紕撔碌闹匾瓌t是要尊重科技創新的規律,而科技創新的規律是在不斷總結、梳理科技創新史的過程中發現的,編纂《寧夏科技扶貧志》的意義就在于此。通過大量史料客觀審視寧夏科技扶貧事業史,發現大量科技工作、許多科技人乃至全區科技事業的亮點都體現在科技扶貧中??萍挤鲐毥洑v了探索起步、快速發展、全面攻堅三個階段,隨著寧夏科技扶貧工具、模式及制度的不斷創新演進,較為完備的科技扶貧服務體系得以形成,為寧夏扶貧開發提供了科技力量,為持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作出了積極貢獻。

1 寧夏科技扶貧事業所經歷的主要階段

1.1 探索起步階段

科技扶貧是原國家科委于1986年面向貧困地區提出的一項重要反貧困戰略舉措。在眾多扶貧方式中,科技扶貧是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1986年起率先在大別山區開展的科技扶貧工作,通過科技扶貧團和科技人員到貧困地區第一線示范推廣先進科學技術,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引導現代生產要素向貧困地區逆向流動,提升了貧困地區干部群眾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能力。中國科學院從1987年初就開始在遼寧努魯兒虎山區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同時也積極參加了寧夏南部山區、粵北山區、沂蒙山區、大別山區和湘西地區的科技扶貧工作。2006年9月,科技部、商務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新疆烏魯木齊隆重召開了“中國農村科技扶貧創新和長效機制探索”項目啟動會,就聯合實施引進先進環保技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項目達成聯合行動協議。在該項目實施階段,從全國15個省份選取30個縣作為項目實施點,其中浙江、福建、廣西、內蒙古、新疆、寧夏6個省區被定為先行啟動科技特派員模式的試點省份,并將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有選擇地向全國推廣[2]。2009年4月,科技部科技扶貧辦公室在寧夏銀川召開科技部科技扶貧工作交流會,進一步明確了科技扶貧工作部署,提出重點推進幫扶貧困地區農村科技工作。2010年9月,科技部又在寧夏銀川召開“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工作推進會”,這次會議上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寧夏模式”被確定為農村科技創業工作的亮點在全國推廣,這為較長時期內寧夏科技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

1.2 快速發展階段

科技扶貧一直是寧夏扶貧開發戰略的重點。自2001年10月開展包村扶貧工作以來,寧夏科技廳從科技扶貧入手,派工作隊進駐西吉縣吉強鎮酸刺村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駐村工作隊通過推廣新型適用技術、培養新型農民、提供資金支持等手段,使定點幫扶村的面貌得以明顯改善[3]。2004年4月,為解決寧夏南部山區經濟貧困、文化滯后、觀念保守陳舊等制約扶貧開發進程的社會問題,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后,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扶貧辦和自治區科協聯合開展脫貧攻堅科技服務行動,組織數百名科技專家深入貧困地區送政策、送技術,有效推動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并逐步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2007年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關于集中信息資源建設信息中心平臺的決定》,在全國較早啟動實施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工程。2008年8月,經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同意,《自治區科技廳關于建立信息科技特派員隊伍服務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得以印發,寧夏科技廳組織開展了信息科技特派員的認定工作,引導和支持信息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自主創業,通過實施“科技引領、產業富民”戰略,寧夏科技扶貧工作者走出了信息化發展的新路子[4]。

1.3 全面攻堅階段

2011年初,寧夏啟動實施了中南部地區35萬生態移民工程,該工程是寧夏“十二五”期間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寧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搬遷工程。當年寧夏計劃用5年時間,按照“山內的問題山外解決,山上的問題山下解決,面上的問題點線解決”思路,重點將寧夏中南部山區極度貧困的35萬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近城鎮的區域,然后再用5年時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最終目標是要把寧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移民扶貧攻堅示范區,確保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5]。2011年9月,圍繞35萬生態移民扶貧工程的實施,寧夏回族自治區設立生態移民科技專項資金5 000萬元,計劃在 “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技術培訓、信息服務、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的科技幫扶“四個全覆蓋”工程,引領生態移民新村加快發展[6]。2012年4月,在研究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常委(擴大)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提出在全區各級黨政機關和科研單位選派科技脫貧致富指導員,幫助貧困村開展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寧夏科技廳聯合自治區多家部門第一時間從全區科研院所、高校、涉農事業單位及市縣科技系統選拔100名科技人員,與100個貧困村建立結對幫扶關系[7],該項工作是當時寧夏在非生態移民村實施的又一項重要科技惠民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開展科技扶貧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寧夏科技廳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脫貧攻堅的各項工作部署,堅持推進科技扶貧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2020年底,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寧夏,正式宣告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取得這一巨大成就的過程中,科技扶貧成為重要助推力量和鮮明特色。

2 科技扶貧成為寧夏反貧困實踐特色的主要表現

2.1 注重戰略部署,科技扶貧成為寧夏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內容

早在20世紀90年代,《寧夏“雙百”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就明確提出了針對西海固地區的“科技承包、科技培訓、科技扶貧項目推動、科技扶貧示范”科技扶貧戰略?!秾幭霓r村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年)》提出“在制定扶貧計劃、確定項目過程中,必須把科學技術推廣和運用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秾幭幕刈遄灾螀^扶貧開發“十二五”規劃》再次提出“積極開展貧困鄉村農業技術培訓、優良品種推廣、科技信息發布和科技示范活動,大力推進良種良法和適用技術向貧困農戶輻射擴散,不斷提高科技對扶貧開發的貢獻率”。201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制定了針對西海固地區100萬貧困人口的“分類施策、分類扶貧”脫貧致富措施。其中,對于生活在不適宜居住、不適宜發展環境中的35萬扶貧對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對于65萬具有就地發展條件的貧困人口,實施“四到”工程,即基礎設施到村、產業項目到戶、培訓轉移到人、幫扶責任到單位?!八牡健惫こ痰拿總€環節都有明確的科技支撐內容[7]。

2.2 實施科技扶貧支撐專項,推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成為科技扶貧的重要途徑

在寧夏脫貧攻堅工作中,片區扶貧的重點已不再是解決“貧”,而是擺脫“窮”,即如何致富的問題。依靠科技開展產業扶貧是寧夏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針對“百萬生態移民工程”實施中就地脫貧與移民新村致富產業存在“空白”的嚴峻現實,寧夏科技管理部門設立了“科技扶貧專項”,每年支持1 000萬元經費,圍繞種子繁育、農產品加工、節水農業、防沙治沙與生態建設、中藥現代化、農業高新技術、農業科技基礎建設等8大重點領域,實施以重點解決60項重大農業技術、攻克10項農業產業化關鍵技術、示范推廣30項農業綜合配套新技術為主要內容的“8613”農業科技工程。實施該工程的核心任務是支持100個貧困村加大馬鈴薯、西芹、草畜等特色產業新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應用。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工程,使寧夏的玉米、馬鈴薯等主要農產品實現了更新換代,蔬菜品種由過去的10余種發展到近百種,水產品由傳統的4個品種擴展到8個類型20多個品種。通過新技術、新品種在寧夏生態移民新村的示范推廣,有效提高了寧夏扶貧產業的發展水平。

2.3 建立互動協作關系,深入開展對口幫扶成為科技扶貧的重要渠道

1996年5月,黨中央作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確定福建寧夏兩省區建立對口扶貧協作關系。福建沿海8個經濟實力比較強的縣市對口幫扶寧夏8個國家級貧困縣。扶貧協作關系建立以來,閩寧兩省區通過“福建技術+寧夏轉化”“福建市場+寧夏產品”“福建企業+寧夏資源”等形式,推動閩寧科技扶貧協作從單向扶貧解困到經濟合作、產業對接、商貿往來互利共贏,拓展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協作為基礎,多領域全面合作的區域合作發展路徑。閩寧雙方陸續圍繞菌草、馬鈴薯特色種植為主的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草畜產業等引入企業以延伸產業鏈。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經福建省招商引資落地寧夏地區的產業項目達908個;截至2024年1月,閩寧產業園共引進落戶企業10余家。閩寧兩省區把福建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與寧夏貧困地區的土地、特色農產品和勞動力資源有機結合,有效帶動了寧夏貧困地區現代農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2.4 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加強貧困地區信息化建設成為科技扶貧的重要形式

信息閉塞是制約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生產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2006年,寧夏建立了農業科技“110”服務網絡,有效地整合了寧夏農業信息資源,完成了寧夏興農網平臺建設,建立了網絡遠程可視系統,開發出寧夏農村實用技術數據庫、農業專家數據庫、涉農企業數據庫,完善了智能農業專家系統,開通了熱線服務電話5050110,積極開展遠程會診、遠程交流、遠程培訓、熱線咨詢等服務。2010年,為進一步提升“農技110”信息服務模式的發展質量,按照自治區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統一部署,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西部民族地區電子農務平臺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的實施,開通了“12396”全區統一特服號碼,建立了國家寧夏農業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平臺,到2007年建成了一個具有上下聯動、互為一體、傳輸方便的區、縣(市)、鄉三級農業科技110服務網絡,實現了寧夏特色農業產業生產管理的智能診斷。全區所有行政村實現了村村有信息服務站,村村通網絡,實現了信息化在全區農村的全覆蓋。農村信息化使得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寧夏有效促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2.5 重視創業式扶貧,開展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成為聯結科技與農戶的重要橋梁

在寧夏組織實施的科技特派員創業式扶貧,實現了科技與“一家一戶”小生產的有效結合,極大提升了貧困地區農業科技含量、組織化程度以及和市場的有效聯動,在服務“三農”、培養新型農民方面發揮了特殊作用。僅就生態移民工程實施中的科技特派員創業活動來看,寧夏針對35萬搬遷移民,共設立了234個移民點,每個移民點至少選派一名科技特派員入駐,深入主導產業發展的各環節開展服務,逐步形成“科技特派員+基地+農戶”“科技合作組織+企業+農戶”等發展模式,提高了生態移民新村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科技服務效率。從實踐來看,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在政府引導下,適應市場機制、具有創業性質和助推科技與其他要素的有機融合的技術推廣思路,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特派員受益、經濟社會發展的“多贏”目標。

2.6 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富有成效的扶貧攻堅道路

2005年,自治區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自治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下發了《關于推廣平羅縣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經驗的通知》,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在助推寧夏扶貧攻堅發揮積極作用,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一,2008年12月,作為經國務院同意、原銀保監會確定的全國首家省級聯社改革試點單位,原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在和銀川市聯社合并的基礎上,改制組建了寧夏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形成了省級聯社自上而下持股縣級聯社的改制模式,這在全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起步階段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第二,寧夏農村金融機構種類非常齊全,很多種類具有創新價值。2008年5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后,寧夏成為國內少數幾個對此做出迅速反應的省份。寧夏農村金融機構種類之齊全與工作創新水平,在全國都具有代表性。第三,寧夏農村小額貸款機構數量多、規模大、運作模式豐富。根據市場需求,寧夏小額貸款公司創新推出了科技特派員型、招商引資型、教育助學型、婦女創業型、助殘就業型和反貧困型6種運作模式。寧夏農村小額貸款機構在覆蓋面(目前已覆蓋全區)、實際到位資金規模和機構數量方面,都處于全國前列。

3 寧夏科技扶貧進程中所形成的主要模式

3.1 “定點幫扶”模式

自2001年10月包村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自治區科技廳從科技扶貧入手,先后在西吉縣酸刺村、黨岔村和海原縣羅山村開展定點幫扶工作,進一步提升“農技110”信息服務模式的發展質量。在自治區有關部門和市縣的支持配合下,探索出了“項目帶動、產業促進、專家指導、技術推廣”的幫扶模式。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先后實施800多個科技項目,投入經費約3億元,開展農業新品種、高效種養加等重大關鍵技術攻關,推廣轉化先進適用技術,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二是引導支持區內外上百名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指導服務。特別是中國農科院、寧夏農科院、寧夏大學的一批專家在科技助力馬鈴薯、硒砂瓜、草畜等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緊抓福建農林大學派菌草技術扶貧工作隊到彭陽縣幫扶契機,針對土壤氣候條件,經過反復研究試驗,推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打造以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為主的農業產業園區,開辟了一條高效農業發展之路,并將成果推廣到區內的鹽池、海原等縣。

三是建立30多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有效提高了寧夏中南部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尤其是支持寧夏林業研究所將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基地建在六盤山下的涇源縣,受到時任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肯定。

四是引導科技特派員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帶項目、帶技術、帶信息,以技術入股、資金入股等形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科技創業扶貧新機制。僅“十一五”期間,寧夏中南部地區實施科特派項目260多個,投入經費數千萬元,參與項目實施的農民增收近17%。

3.2 以“上黃基點”為典型的“三化兩提高”模式

1972年1月24日至2月12日,根據周恩來的批示,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寧夏固原地區工作座談會。1974年國家科委、國家農委組織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蘭州沙漠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學院等大院大所的二百多名專家,先后到寧南山區進行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在此基礎上開展《寧南山區水土流失治理與自然資源綜合利用定位研究》。同期,寧夏科委組織寧夏農科院、寧夏農學院的專家在彭陽、涇源、固原等縣建立了三個基點,1986年又在鹽池沙邊子建立治沙基地(1991年擴展到鹽池北六鄉沙漠化治理與沙產業開發),建立了一批以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治理、農業生態建設、科技扶貧為主的國家和自治區級綜合治理科學試驗示范基點,在1986—1996年被統稱為“寧南山區八大科技示范基點”,八大基點為寧夏科技扶貧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8]。以河川鄉的上黃村基點為例,“干旱、低產、貧困和荒漠化加劇”是上黃村最典型的生態特征,1982年,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專家們在上黃村建立了國家級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基地,經過100多位專家20年的實驗研究和探索,總結出“三化兩提高”和“三大技術體系”的“上黃模式”?!叭笔侵钙碌靥萏锘?、宜林荒山綠化、平川高效集約化;“兩提高”是指生態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形成以冬麥改制為核心的旱作農業增產技術,以早酥梨、紅梅杏等水果為主體的高效庭院經濟技術、以退耕還林種草和舍飼養殖技術為主要內容的農林牧結合“三大技術體系”[9]。2004年,上黃村的林草覆蓋率從1982年的1.87%提高到60%,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47.5元提高到2 100元。昔日貧窮落后的上黃村,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農業生產走向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向高效集約化轉變,農民生活水平得以持續提升。上黃模式還為我國同類地區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提供了有益參考。

3.3 科技特派員“寧夏模式”

寧夏作為科技部確定的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重點試點地區,在學習借鑒福建省“南平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先期開展的“科技創業行動”實踐經驗[10],創造性地在全區開展以“立足科技項目,突出科技創業;實施體制創新,注重金融推進;堅持市場導向,實行三線推進”為主要內容的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寧夏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突出創業、重在服務,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政策扶持、機制創新,項目帶動、金融跟進,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聯農共富,多方共贏”為主要特色的“寧夏模式”?!皩幭哪J健陛^好地實現了政府意志、群眾愿望、市場對接、產業發展的多贏目標,實現了科技與“一家一戶”小生產的有效結合,得到了科技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2004年9月,科技部在銀川市召開“全國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現場會”,向全國推介了“寧夏模式”。

3.4 生態移民“四個全覆蓋”模式

圍繞35萬移民工程的實施,以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以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為載體,寧夏制定了《自治區生態移民新村發展科技支撐方案》,啟動實施了在全區生態移民新村實現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技術培訓、信息服務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四個全覆蓋”工程。其主要措施是在每個生態移民新村至少選派一名科技特派員,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開展創業帶動,逐步形成“科技特派員+基地+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提高生態移民新村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科技服務效率。通過堅持每年對服務移民新村的科技特派員進行創業政策和能力培訓,再由科技特派員對移民開展示范培訓,2011—2016年間累計培訓移民3萬人次以上。

3.5 科技脫貧致富指導員“百人團”模式

2012年,寧夏啟動“百人團”工作計劃,100名科技脫貧致富指導員入駐貧困村后,圍繞貧困村生態環境狀況、農業生產條件、貧困群眾基本情況、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等,通過編制發展規劃找準了駐村扶貧的切入點,明確了幫扶村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積極出謀劃策,發揮優勢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解決了幫扶村的發展難題。強化技術培訓,培養科技示范戶和致富帶頭人,發揮了先行先富者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建立示范基地,強化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升了農技推廣成效。成立經濟合作組織,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搭建了從產品向商品轉化的平臺。依托項目及指導員的組織和培養,匯聚智力資源,為自治區儲備了初具規模、經驗豐富、作風扎實的科技扶貧人才隊伍。通過實施“百人團”工作計劃,貧困村從事特色優勢產業的農戶覆蓋面達80%以上,熟練掌握1~2門致富技術的農戶達8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該計劃覆蓋人口約20萬,占當時寧夏全區貧困人口總數近20%,實現了科技服務與基層需求的緊密結合,在解決貧困村缺乏致富帶頭人和領路人問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7]。

4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需要厘清的問題

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開創未來。當下,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需要厘清以下5個問題。

4.1 調整優化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思路

在履行“抓戰略”的職能中,堅持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公益思想,謀劃科技賦能的方式方法,深挖資源潛力,加快構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方法得當的科技賦能鄉村振興路徑,精準施策、持續發力,切實體現更大作為。

4.2 進一步暢通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運行機制

在履行“抓改革”的職能中,加快建立健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瞄準機制和選擇機制,切實健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監督管理體系,加快重組優化政府農技推廣資源,盡快賦權部分科研機構先行成為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單位,加強技術推廣和商業模式創新,全力構建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技術、政府行政推動、基層農技力量實施、市場力量參與、廣大農民配合的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組織機制,增強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內部動力,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

4.3 著力提高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持續效益

在履行“抓長久”的職能中,持續增強科技賦能的持續性和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從科技扶貧的長期實踐來看,由于受經濟發展基礎較弱、部門資源協同調動效率不高等因素的影響,科技扶貧效益缺乏持續性。特別是由于受急功近利短期行為的影響,盡管農業科技成果不斷問世,但真正在鄉村得到推廣的科技成果仍然不多。因此,有必要著力提高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持續效益。

4.4 切實提高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市場對接度

在履行“抓銜接”的職能中,解決扶貧開發中政府主導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問題??萍假x能鄉村振興仍然要直接面對小規模同質性的生產,部分農戶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仍然較弱,由于多數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部分農戶對“雙重風險”之外的新技術推廣與應用持謹慎態度。該問題亟待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得以有效解決。

4.5 切實強化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體制保障

在履行“抓服務”的職能中,從創新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入手,持續提升農村基層科技自我管理和資源配置能力。建立健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監督評估體制,合理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促進有關部門之間能夠有效溝通協調,進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更多科技力量。

猜你喜歡
特派員寧夏科技
農民為什么歡迎這樣的特派員
專職科技特派員進駐架起農民與產業的致富橋
來自寶島的農業科技特派員
寧夏
科技助我來看云
寧夏煤電博弈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寧夏
科技在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