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云山漢王陵四銖半兩鑄地考析

2024-04-05 16:02倪泳
江蘇地方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銅山東陽錢幣

倪泳

2023年1月12日,盱眙大云山漢王陵博物館正式開館,館中琳瑯滿目的珍貴文物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在大云山漢王陵發掘過程中,陵墓主人是誰一直充滿懸念,也引起眾多媒體的關注。因為墓中沒有發現印璽等直接的實物證據,考古人員最后根據墓葬形制、規格、墓室結構,以及出土的玉棺、金縷玉衣、漆器、金銀銅器、玉器和四銖半兩等物品,確定一號墓墓主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哥哥—江都王劉非(前168—前128)。[1]大云山一號墓中出土1噸多重四銖半兩,總數達10余萬枚之多。據〔同治〕《盱眙縣志》、〔康熙〕《天長縣志》、〔隆慶〕《儀真縣志》及〔嘉靖〕《六合縣志》等地方志記載,西漢初吳王劉濞(前215—前154)曾經在東陽一帶“即山鑄錢”,那么劉非墓中的四銖半兩是不是劉濞所鑄?

一、漢初東陽為劉濞轄地

公元前221年,秦設東陽縣。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當時東陽縣四境為:南界廣陵、北界淮陰、西界盱眙、東臨大海。轄地大致包括現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淮安市淮安區南部,金湖縣、寶應縣、洪澤縣全部及安徽省天長市北部,縣治為現盱眙東陽古城遺址所在地(今江蘇省盱眙縣馬壩鎮東陽村)。

秦末,西楚霸王項羽升東陽縣為東陽郡,郡治位于現東陽古城,廣陵縣(今江蘇省揚州市)屬之。東陽郡范圍包括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西漢元狩六年(前117),漢武帝封皇子劉胥為廣陵王,東陽縣屬廣陵王國,直到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存在400多年的淮南重鎮東陽才被廢。

《史記》記載,漢高帝六年(前201)春,劉邦廢楚國,立劉賈為荊王,建都東陽?!稘h書·紀·高帝紀下》亦記載:“(高帝六年)春正月丙午,韓王信等奏請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劉賈為荊王?!备叩凼荒昵?,淮南王英布反,東掠荊地,劉賈被英布所殺。年僅二十歲的劉濞以騎將身份跟隨劉邦征戰,大破英布軍,立下戰功。因為吳郡接壤東越等國,需選壯王鎮之,公元前195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改當年劉賈所封的荊國為吳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國都于廣陵。劉濞作戰剽悍勇猛,性格桀驁不馴,而且精于謀略,野心勃勃。他在封地內冶銅、鑄錢、煮鹽,積累了大量財富,雄踞一方。

二、吳王劉濞“即山鑄錢”

西漢初年允許民間私自鑄錢。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漢興,接秦之弊……于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薄爸列⑽臅r,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故吳,諸侯也,以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故吳、鄧氏錢布天下,而鑄錢之禁生焉?!睗h初因為秦錢太重不便于流通,命老百姓另外鑄錢,結果出現了不少不足量的半兩錢,最小的不足10毫米,重量僅0.5克左右,當時人稱為“莢錢”。呂后時行“八銖錢”,不久又行“五分錢”,即其重量為半兩之五分之一。漢文帝五年(前175),“更鑄四銖錢”,文曰“半兩”,直徑約23毫米,重3克左右,一直到漢武帝當政前期,均鑄造使用這種四銖半兩。

《史記·佞幸列傳》記載漢文帝“賜鄧通蜀嚴道(今四川省滎經縣)銅山,得自鑄錢”,從而使“‘鄧氏錢布天下”?!妒酚洝峭蹂袀鳌酚涊d,劉濞在封地內,“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所謂“即山鑄錢”,就是將從銅礦中開采出來的礦石就地熔煉,鑄造為錢,這樣可節約運力,降低成本。

銅是鑄錢的原料,有銅就有錢。劉濞招納各地逃亡人士與“任俠奸人”私鑄錢幣獲得大量財富,成為漢代諸侯王中的首富。南北朝時期鮑照在《蕪城賦》中形容吳國鼎盛時期的繁華景象:“當昔全盛之時,車掛轊,人駕肩。廛闬撲地,歌吹沸天。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眳菄粌H“百姓無賦”,而且“卒踐更,輒與平賈”,漢朝統治者征兵役時,吳國替百姓出錢雇人代為服役。另外還“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即逢年過節時,劉濞還親自去看望境內有名望的人,并大肆賞賜百姓。

由于經濟實力雄厚,劉濞“乃益驕溢”,他不斷擴大自己的割據勢力,與朝廷分庭抗禮。前元三年(前154),漢景帝采納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削奪王國封地。劉濞聯合楚、趙等七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以重金懸賞激勵手下將士:凡斬殺漢軍大將者,賞金五千斤;斬殺列將,賞金三千斤;斬殺裨將,賞金兩千斤;斬殺兩千石官員,賞金一千斤。后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中央廢除?!捌邍畞y”被平定后,漢朝統治者吸取教訓,重新收回鑄幣權。

三、古代東陽境內有銅礦

中國冶銅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以前,夏商時期盱眙一帶就出產銅?!渡袝び碡暋分姓f:揚州“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币饧磽P州一帶的貢品是金、銀、銅、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鳥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兑葜軙肪戆恕奥毞浇狻狈Q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即揚州一帶的地利物產是銅、錫、竹、箭。這里的揚州是指包括盱眙在內的廣大區域,〔光緒〕《盱眙縣志稿》卷一有“盱眙在淮水南,為禹貢揚州之域”,并進一步解釋:“揚州界至淮而南,至海以東也?!钡街艹?,包括盱眙在內的淮河流域冶銅業已相當發達,西周青銅器上金文中幾次提到周朝東征淮夷,掠奪青銅器?!对娊洝旐灐ゃ酚涊d了魯僖公征淮夷,建造“泮宮”宴請群臣的情況。結尾是:“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币馑际巧钤诨春恿饔虻幕匆墨I來珍寶,既有大龜和象牙,還有南方優質的青銅器。

古代礦業多是找礦開礦合二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棄之。古代人總結了許多尋找礦產的經驗?!豆茏印さ財怠分杏涊d軒轅黃帝和大臣伯高的一段對話:“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绷硗?,古人在長期實踐中發現,凡是銅礦富集的地方都會出現一種花瓣顏色多為藍色或紫紅色的奇特植物,這種花草也被稱為銅草花。銅草花學名海州香薷,看起來像草,其實是一種沒有葉子的小花。古人尋找銅礦時,首先到處尋找這種花草,有大量的銅草花的地方,下面必定有銅礦。

古代采銅全靠人工挖掘,為了提高效率,首先要選多個不同的點進行開挖,如果向下挖到一定深度還見不到銅礦石,便立即放棄這個坑洞,重新選擇其他地點開挖,如果有礦石便以此處為中心向四周擴展。因為開采方式落后,銅產量不大。

東陽周邊有多處銅礦,最近的地方是銅城(今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銅城位于高郵湖西岸,距離東陽僅20里。據《史記》記載,銅城是秦漢時期的古城,西漢吳王劉濞在此冶銅鑄幣,并筑土城?!餐巍场俄祉艨h志》卷一記載:“天長銅城鎮距東陽二十里,相傳為濞城,尚有鑄錢遺址?!薄部滴酢场短扉L縣志》卷二記載:“銅城,西北四十五里,舊載吳王濞所筑,于此鑄錢?!?/p>

2004年11月,安徽省文物工作者在銅城鎮附近紀莊發掘了一座漢墓,墓主謝孟,字子翁,為當時東陽縣官員。墓中發掘出一組木牘,共34枚,系漢代東陽縣官府檔案資料,上面書有2500余字,內容豐富。木牘正反兩面分別題名“戶口簿”和“算簿”,為迄今發現的最早古代戶口檔案。據戶口簿記載,東陽縣6個鄉當年上報臨淮郡9169戶,40970人;算簿計算出下一年服徭役的總人數22054人。這說明西漢時期銅城在東陽轄境內,而且當時東陽縣人口達4萬人以上。[2]

不僅銅城產銅,在東陽附近的大銅山和小銅山(位于今江蘇省儀征市西北),以及冶山(位于今南京市六合區)都有銅礦,均為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的地方?!猜c〕《儀真縣志》卷二記載:“大銅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志相傳為吳王劉濞鑄錢之所。小銅山在大銅山東麓相連接,亦濞鑄錢之所?!薄布尉浮场读峡h志》卷一記載:“冶山在縣東北五十里,相傳漢吳王濞鑄錢之所,因名?!?/p>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一“南直三”記載:“冶山,亦在(天長)縣南五十里,漢吳王濞冶鑄處也。銅城鎮在(天長)縣北四十五里。漢吳王濞即大銅山鑄錢處,后因以名鎮?!薄蹲x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三“南直五”還記載:“大銅山,在府西北七十二里。又有小銅山,在儀真縣西北二十五里?!吨尽吩疲骸詽h吳王濞即山鑄錢處?!闭f明現在的儀征市[3]、南京市六合區在漢初都是劉濞的封地[4]。

鑄造錢幣需要用水冷卻,所以古代錢幣鑄造地點一般選擇河邊。銅城、大銅山、小銅山、冶山都處于禹王河邊,〔光緒〕《盱眙縣志稿》卷二記載:“古禹王河,治東北圣人山下:由盱眙圣人山歷黑林橋,至天長桐城(即銅城)鎮、楊村,繞縣境之金牛山、新簧巷、木溪圩、堠子鋪、王子廟數十里而至東南方山,下儀征之白茅坂以達于江?!薄部滴酢场躲糁葜尽肪砹d莫之翰《申請按跡開疏禹王古河詳文》云:“查盱眙縣治東二十里,有圣人山,山下有禹王河,據土人咸稱為大禹治水導淮入江之故道。汴宋時尚通舟楫,為東南運道,迨宋南渡以迄元明日就堙塞。而明初又于山麓穿渠之處增土筑斷,以避祖陵風水反跳之嫌。其見在河形深淺不一,始盱眙,歷天長、六合以達大江,在在皆有遺址?!绷硗?,銅城有銅龍河流過,銅龍河古稱濞水、沛水,發源于盱眙縣境內,流經今天長市大通水庫和安樂水庫,貫穿銅城鎮,從龍崗河口處匯入高郵湖。在大銅山西麓還有胥浦河,胥浦河古名“銅山源”,是史前形成的自然河流,春秋時期即載入史籍。清〔嘉慶〕《續修揚州府志》記載:“胥浦在縣西十里,源自銅山以西,下出以江,舊有伍子胥廟,浦因以名。相傳子胥解劍渡江處?!边@些地方都具備古代冶銅鑄造錢幣必須的水源條件。

四、西漢各類四銖半兩特征

四銖半兩始鑄于漢文帝劉恒前元五年(前175),罷廢于漢武帝劉徹元狩五年(前118),歷文、景、武三朝50余年,經過了前后兩個發展階段。以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6年鑄行的三銖錢為分界,在此之前的四銖半兩一般被稱作“文景四銖半兩”,此后的四銖半兩被錢幣學界稱作“武帝四銖半兩”。在四銖半兩的斷代分類方面,“文景四銖半兩”和“武帝四銖半兩”有何明顯區別,現在很難說清楚。

以全國各地出土的文、景時期四銖半兩實物來看,錢徑22毫米—25毫米,平均為23.5毫米;穿徑8毫米—11.1毫米,平均為9.1毫米;重量1.8克—2.8克,平均2.3克。錢圓穿方,文字清晰方正,筆劃方折?!鞍搿弊稚喜繛樽笥曳秸?,第一橫劃的兩端均有上折;“兩”字多為“雙人兩”(即“兩”字內為雙人字,并分長人字、短人字兩種),也有“連山兩”(即“兩”字內成波折形)、“十字兩”(即“兩”字內成十字),以及“兩”字上橫的長度與下部同寬等類型。

對于武帝四銖半兩,近代以來學術界較普遍的看法是鑄有外廓,清人李佐賢在《古泉匯》中主此議。今人錢劍夫在《秦漢貨幣史稿》中亦曰:“這次所行的‘半兩錢,既不是恢復秦錢,也不是沿用文帝的錢,而是新造的一種帶有輪廓的半兩錢?!蓖醌I唐在《中國古代貨幣通考》中評論此種論點時說:“恢復半兩錢前,曾鑄三銖,三銖多有外廓,彼為武帝時錢,說者因以半兩之有廓者,亦為武帝時錢?!钡?,1975年3月,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出土了有文帝十三年(前167)準確紀年的四銖半兩,這些錢幣大都有外廓,之前以有無外廓來判斷文景四銖半兩與武帝四銖半兩的分類斷代方法發生了動搖。[5]而且西漢各個時期四銖半兩上還有各種不同的紋記,形狀多樣,位置也不固定,這也給區分各個時期四銖半兩帶來很大困難。

關于劉濞鑄錢的特征,現在錢幣學界也沒有確定說法。劉濞所鑄錢幣數量甚巨,“七國之亂”后,劉濞和鄧通所鑄的四銖半兩早已與漢文帝所鑄的錢混合在一起使用了,一般人不易辨別。漢代劉歆《西京雜記》中稱:“文帝時,鄧通得賜蜀銅山,聽得鑄錢。文字肉好(錢幣的方孔或圓孔稱穿或好,穿外的錢體稱肉),皆與天子錢同,故富侔人主。時吳王亦有銅山鑄錢,故有吳錢,微重,文字肉好,與漢錢不異?!币馑际菨h文帝時,鄧通獲賜蜀郡銅山,聽任鑄錢。文字邊孔皆與天子所鑄錢幣相同,所以富埒天子。當時吳王劉濞也有銅山鑄錢,所以有吳錢,微重,文字邊孔與漢代中央政府所鑄錢幣無異。

不過有錢幣研究者認為,鄧通與劉濞的鑄錢與當時國家法定錢幣并不相同,各自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古錢幣收藏家鄭家相在論述鄧通與漢文帝所鑄造四銖半兩不同之處時說:“鄧通半兩,凡徑漢尺一寸至九分許,重四銖至四銖弱,文字氣息同文帝四銖錢,而較嚴正。面上下及背左右,具有高起銅塊,或面上下刻有陰文紀數者,是也?!币簿褪钦f,鄧通四銖半兩與漢文帝四銖半兩主要標志都一樣,區別是鄧通四銖半兩的錢面上下及背左右具有高起的銅塊,或者錢面上下刻有陰文紀數。[6]著名古錢幣專家孫仲匯談到“四銖半兩”時稱:“據說北魏時人猶能辨認出西漢吳王、鄧通的鑄錢來。說明它們都有獨特的標記,亦即后人說的版別?!?/p>

從錢幣質地上來說,漢初政府鑄造的法定四銖半兩為青銅材質,為銅、錫或鉛等金屬的合金,色澤青中泛微黃,銹色為灰綠色。而劉濞鑄錢是以開采出來成色不高的原始銅所鑄,兩者在銅質上有較大差別。

20世紀80年代初,筆者在盱眙收集到數枚漢代四銖半兩,其中一枚與常見四銖半兩明顯不同。該錢直徑約24毫米,重量為2.2克,正面和背面既無外廓也無內廓,外緣不太規整,有毛邊及毛刺等。除錢身較薄,錢面粗糙不太平整外,在與正面“半兩”兩字相對應的背面有明顯凹陷下去的溝印,可能是因工匠鑄造技術不到位,或是為了節省銅料使得錢身較薄,銅液冷卻后收縮過多造成的。此錢銹色發黑,與一般青銅錢幣繡色呈灰綠色也大不相同,鑄造材料似為原始銅,無論是從錢幣的材質還是鑄造水平來看,都很像劉濞鑄錢。

五、大云山漢墓錢幣多為劉濞所鑄

從有關劉濞鑄錢的史料記載來分析,劉非陵墓中出土的大量四銖半兩當系劉濞所鑄,或者混雜有許多劉濞鑄錢。

漢初荊王劉賈建都于東陽,雖然后來劉濞和劉非等將都城定在廣陵,但東陽是漢代皇帝外戚的居住地,而與大云山緊鄰的小云山是堂邑侯陳嬰的家族墓地所在。這些諸侯王與東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應是劉非選擇在東陽大云山修建陵寢的重要原因。

漢時東陽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劉濞在位時間長達42年,鑄造了數不清的錢幣。他在東陽境內的長洲澤設太倉貯糧儲錢?!逗鬂h書·志第二十一》“郡國三”載:“東陽故屬臨淮。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薄疤笔恰皹O大”“最大”的意思,所謂“太倉”,就是諸侯國最大的倉庫,劉濞在東陽所鑄錢幣可能也要儲存于“太倉”中。

漢景帝三年(前154),劉濞兵敗被殺后,漢景帝改吳國為江都國,徙封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治故吳王所屬之地。劉非在位二十七年,于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十二月病死。因為劉濞發動叛亂被平定后,朝廷不允許諸侯王及民間私鑄錢幣,所以劉非在位期間不可能鑄造錢幣。從劉濞被殺到劉非去世時間僅相隔20余年,劉濞生前在東陽一帶鑄造及儲存的大量四銖半兩和其他物品也就成為劉非的財富。漢代社會視死如生,認為人死以后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生活,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質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設法帶到另外一個世界,因此王侯將大量財富用于身后之事。當時東陽的冶煉鑄造和漆器等手工制作業非常發達,大云山漢墓距離東陽古城僅1千米,劉非利用東陽生產的物品作為陪葬品非常方便,同樣,他將劉濞遺留的四銖半兩隨葬在陵墓中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參考文獻

[1]李則斌,陳剛,盛之翰.江蘇盱眙縣大云山漢墓[J].考古,2012(7).

[2]紀春華,喬國榮,王震,等.安徽天長西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6(11).

[3]張敏,孫慶飛,李民昌.儀征張集團山西漢墓[J].考古學報,1992(4).

[4]吳學文.江蘇六合李崗楠木塘西漢建筑遺跡[J].考古,1978(3).

[5]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整理組.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5(9).

[6]余永恒.“鄧氏錢”布天下辨析[J].四川文物,1996(5).

猜你喜歡
銅山東陽錢幣
錢幣翻倍
趙佗與北流“銅山”
讓鄉村小學生科學素養落地生根
———南京市江寧區銅山小學科技教育掠影
人大代表約見制度的東陽實踐
組合錢幣
突騎施錢幣和突騎施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東陽:大樹底下長出草
例析一元二次不等式組解集
錢幣保存各有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