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因湖作,湖因詩雅

2024-04-05 16:02白露露
江蘇地方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姚鼐風雅嘉慶

白露露

歷史上,南京莫愁湖曾是一方默默無聞的小湖,后經過多次大規模興筑樓閣和修葺擴建,文人墨客們經常聚集于此,酬唱賦詩,莫愁湖逐漸聲名鵲起,清乾隆時莫愁湖更被譽為“金陵第一名勝”。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寧知府李堯棟重修莫愁湖并發起詩歌唱和活動,袁枚、袁樹、姚鼐等名家均有和詩,這是莫愁湖歷史上第一次群體性詩歌創作活動,留下了大量佳作。嘉慶二十年(1815),由姚鼐作序、僧人恒峰整理刊刻的《莫愁湖風雅集》將這一詩壇雅事完整而詳細地記錄下來。此后以莫愁湖為中心的風雅唱和愈加頻繁,莫愁湖遂與文人結下不解之緣,文人游湖詩興大發,留下諸多詩歌,莫愁湖因這些詩歌而揚名,又會吸引更多文人游賞,二者相互成就,詩因湖作,湖因詩雅。

一、李堯棟修葺莫愁湖并賦《棹歌》20首

明初,莫愁湖首次進行大規模開發,于湖濱修筑樓閣10余座,后來莫愁湖被朱元璋賞賜給中山王徐達,成為徐府的私家園林。經過百年風雨沖刷之后,莫愁湖已不復往日榮光。明末,吳應箕在《留都見聞錄》中描述莫愁湖的荒涼景象:“兩岸松楸成列,丘冢累累。予嘗秋深過之,殊覺瑟冽;而湖曲亦萑葦蕭然,大有江汀澤畔之意?!盵1]此時的莫愁湖蕭瑟冷清,鮮有人跡,湖旁樓閣衰頹欲傾,瓦礫滿地。直到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莫愁湖方才迎來一次大規模修葺重建。清馬士圖在《莫愁湖志·自序》中記載了這一事件:“歲在癸丑,李松云太史出典江寧郡事,公余多暇,往來莫愁湖上,輒稱為金陵第一名勝。惜其傾頹,捐俸為建郁金堂三楹,又于堂西補筑湖心亭,雜植花柳,以仍其舊。落成后,招僚友宴賞,太史先賦‘棹歌二十首,以示與民同樂之意。自此,公卿士女爭和于湖上者無虛日。斯湖之名,遂因太史而益彰矣?!盵2]3

李堯棟(1753—1821),字東采、松云,號松堂,浙江山陰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乾隆五十八年,李堯棟任江寧知府,閑暇之余多次游賞莫愁湖,當時莫愁湖邊有華嚴庵,庵內有勝棋樓,但都已破敗衰頹。李堯棟不忍其荒涼,于是捐俸修葺華嚴庵,興建郁金堂三間,并補筑湖心亭于堂西,在湖邊雜植花柳,基本恢復了莫愁湖的盛時風貌。知府自捐俸祿重建莫愁湖已是一樁雅事,但李堯棟卻并沒有止步于此。除了財力上的資助,李堯棟對莫愁湖名聲的宣揚也是不遺余力。在莫愁湖修繕完畢后,李堯棟不僅游賞湖光,還多次舉辦宴會,廣邀文人雅士對莫愁湖風光酬唱賦詩。

李堯棟素好風雅,又喜游賞山水,為表與民同樂,便領頭先賦《乾隆癸丑初夏重修莫愁湖作棹歌二十首》[2]72(以下簡稱《棹歌》)?!惰琛分饕宫F了莫愁湖的自然風光之美與歷史文化之韻,體現出李堯棟對莫愁湖的了解與喜愛。詩之首章點明莫愁湖的地理位置,在石城門外,其后“無復年時舊酒壚”“人不到”“劫灰余”等描寫,均表明莫愁湖修葺之前的荒涼,人跡罕至。莫愁湖歷經歲月侵蝕,又遭華嚴庵大火之劫,毀壞程度可見一斑,如此起筆,表現出李堯棟對莫愁湖破敗景象的惋惜,同時這也是其捐俸修湖的根本緣由。

莫愁湖視野極為寬闊,可縱覽遠景,號稱“一景之內又收八景”。所謂“八景”實際又分為“遠近八景”,其中“遠八景”包括鐘阜晴云、石城霽雪、清涼環翠、冶麓幽棲、秦淮漁唱、報恩塔燈、雨花閑眺、牛首煙巒。[2]13-18李堯棟《棹歌》中亦有提及莫愁湖之曠覽,如“東望鐘山翠障開”“南看木末雨花臺”“隔江九里山明滅”“清涼山色全當面”等詩句。關于莫愁湖的“近八景”,李堯棟在詩中有較多刻畫,如“樓奉中山異姓王,亭當少婦郁金堂”之郁金堂、“不隨棋局換滄?!敝畡倨鍢?、“生憎湖水千年碧,只洗繁華不洗愁”之湖心亭等,這些湖邊建筑是莫愁湖自然風景的組成部分,其所承載的文化記憶,為莫愁湖增添了幾分歷史韻味。再如“茭苽塘里蘆花飛”的茭苽塘、“漁兄漁弟輸漁稅”的漁村、“臨水家家養鴨兒”的鴨欄等,生動地展現了莫愁湖周邊的田園風光,充滿生活氣息。

二、諸家和詩之作

宴席之上,李堯棟所作的20首《棹歌》傳誦一時,和者眾多。袁枚曾在寄給李堯棟的信箋中記述了當時文人唱和的盛況:“聞修葺莫愁湖,真盛德事!作《棹歌》二十章,清妙絕倫。一時和者如云而起,枚所見不下百余首?!盵3]125其中有作40首和詩的鄧嘉縝,作32首和詩的馮煦,作20首和詩的袁枚、李奉琳、段琦、陶渙悅等人。據統計,此次唱和詩作約有500首[4]70,不論從參與人數,還是唱和詩作來看,這都是江南詩壇一大盛事。由此可見,時人對李堯棟捐俸修湖一事是頗為贊賞的,文人雅士們更是不惜墨寶紛紛應和而作,具有代表性的名家有袁枚、袁樹、姚鼐等。

袁枚和詩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乾嘉三大家之一。他在給李堯棟的信中描述了當時和者云起的盛狀,還對自己所見的和詩加以點評,明確指出多數唱和詩作所存在的“七病”,并附自作和詩17首,以示慶祝之意。至于為何只有17首而非20首,袁枚則解釋為“以志退避三舍之意”。但《莫愁湖風雅集》中共收錄袁枚和詩20首[3],推測應是袁枚在與李堯棟書信交流后,詩興大發,便又作了3首,以補全20首。

袁枚在南京隨園生活多年,對南京的山水風光十分熟悉,為莫愁湖和詩可謂是信手拈來。從整體來看,袁枚和詩起首“莫愁湖冷幾經年,修葺欣逢太守賢”,總寫李堯棟修葺莫愁湖一事,將未修葺的莫愁湖比作幽閉許久的佳人,此番整飭莫愁湖,就像佳人重新梳妝、整理花鈿,此等比喻貼切而新穎,并為后續描寫埋下伏筆。詩歌層層遞進,將詩人對莫愁湖的贊賞之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其中“欲將西子西湖比,難向煙波判是非。但覺西湖輸一著,江帆云外拍天飛”兩句,更是直白而熱烈地表現出袁枚對莫愁湖的偏愛。在袁枚看來,莫愁湖是足以同西湖相媲美的,甚至還認為莫愁煙雨更勝一籌,極盡夸贊之意。袁詩與李詩一唱一和,角度新奇,不落凡俗。比如,同寫勝棋樓,李詩“鳳臺園圮寺門荒,十廟雞鳴畫壁亡”主要從客觀環境入筆,展現出勝棋樓建筑的滄桑變化。而袁枚和詩則另辟蹊徑寫出“一代元勛異姓王,彈棋賭得小滄浪”,點明中山王徐達巧布“萬歲”棋局獻給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便將此樓賜予徐達,并改名為“勝棋樓”。袁枚從這一歷史典故著眼,卻又不限于“勝棋”故事,“算來還是盧家福,世世王孫替管莊”,把莫愁湖的前主人中山王徐達及其子孫看成替莫愁女管理家宅之人,詩思奇特,不拘一格。

袁樹和詩 袁樹,袁枚族弟,字豆村,號香亭,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工詩而善山水,著有《紅豆村人詩稿》。同袁枚一樣,袁樹對李堯棟捐俸修葺莫愁湖一事也是十分贊賞,曾在游湖宴會上即席賦詩4首,贊頌重修后的莫愁湖之美,其中“喚醒莫愁夢,招邀續勝游”“最難近城市,佳境辟清幽”[5]135兩句直抒胸臆,袁樹受邀赴席,竟覓得如此清幽佳境,喜愛之情自然流露于詩中。

對于李堯棟的《棹歌》,袁樹賦有《莫愁湖棹歌》12章以唱和:“莫愁湖荒涼久矣,癸丑夏,李松云太守捐俸修之,遂為金陵第一勝境。太守自作《棹歌》二十章,征同人共和,勉賦十二章?!盵5]135和詩首章“莫愁湖在水云鄉,歌舞當年草木香”回憶了莫愁湖昔日草木茂盛,歌舞升平之盛狀,但由于久經風雨侵蝕又無人料理,“可惜風煙近零落,鸕鶿飛上郁金堂”,未經修葺前的莫愁湖呈現出一片風煙零落、野鳥亂飛之象。今昔對比,反差極大,袁樹如此起筆,可見其對莫愁湖過往的凄涼破敗感到十分惋惜。隨后,袁樹筆鋒一轉,引出此次唱和的中心事件,即“傾囊不惜捐清俸,金粉裝還六代前”,袁樹頌揚李堯棟的慷慨傾囊,稱贊他是愛好山水的風流人士,把莫愁湖當作美人憐惜,并冠之以“謫仙”名。其后數章則是從不同方面贊嘆莫愁湖風景之美,賦予莫愁湖別樣的文化色彩。

袁樹不僅為《棹歌》作和,更是發揮其繪畫才能,作《莫愁湖圖》一幅,今藏于南京藝蘭齋美術館。該畫記錄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后的莫愁湖之景,清新質樸,韻味十足,使觀賞者仿佛身臨其境。

姚鼐和詩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桐城派三祖之一,素與袁枚、袁樹交游密切,常有和詩往來。姚鼐熱愛山水,與莫愁湖也是頗有緣分,其詩集中收錄了數首與莫愁湖有關的詩。乾隆五十八年(1793)四月,姚鼐受邀與友人共游莫愁湖,留下了《金麓村招游莫愁湖偕浦柳愚毛俟園陳碩士醉中作歌》[6]209,此詩前半部分展現了莫愁湖春景,四月春風尚未停歇,吹散了湖面凝結的水霧,莫愁湖水面如鏡,倒映著白鷺和鳧鳥的盤旋之影,忽然一陣春風拂過,湖面泛起漣漪,將水中樓閣飛鳥的倒影蕩開,一片春光正好。姚鼐在描繪完所見之景后,便將話題引至與莫愁湖有關的英雄人物—中山王徐達,“君不見英雄誰似中山王,一枰昔對明高皇”,徐達受賞后,富貴一時,令無數人追捧,與之相關的軼事傳說層出不窮,但姚鼐卻認為“軼事縱傳何必詳”,并清醒地點出“元功極貴同泯亡”這一歷史本質,即使像徐達這樣的勛貴之臣,氣數散盡后也不免歸于寂滅,待到時來運轉,屠夫販卒亦可稱雄。

夏秋之季,莫愁湖修葺事畢,李堯棟廣邀文人墨客游湖,姚鼐見友人袁樹、陳奉茲、祝德麟等人均有作《莫愁湖棹歌》和詩表彰李堯棟修葺莫愁湖一事,也戲擬4首以和[6]428。后來,乾隆六十年(1795),姚鼐再次同友人在莫愁湖亭宴飲,看著修繕后的莫愁湖,姚鼐作有《金麓村招同浦柳愚毛俟園宗棠圃飲莫愁湖亭作此呈諸君》:“往者此荒庵,吾儕已來眺。但欣云木妍,一覽湖山妙。樓觀俄修飭,欞檻悉光耀?!盵6]222姚鼐對李堯棟修湖之舉大為贊賞,認為莫愁湖修葺后,“既便涉巡游,益足展談笑”。姚鼐描繪了莫愁湖修葺后的無限風光,湖邊草木繁榮,郁郁蔥蔥,環堤雜植蘆葦,一片綠意盎然。湖上白鷺飛翔于煙霧之間,湖面波平如鏡,偶有魚兒跳躍,整體呈現出一種寧靜而祥和的氣息??拷鼨跅U的地方種滿了荷花,荷葉翠綠欲滴,雖然花苞還未綻放,但已經散發出淡淡的香氣,沁人心脾。姚鼐不惜筆墨,鋪陳渲染,極盡莫愁湖之美,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三、《莫愁湖風雅集》的編纂與刊刻

《莫愁湖風雅集》卷首乃是姚鼐所作之序,文末署有“嘉慶二十年歲乙亥季夏六月上浣桐城姚鼐序”,但此文不見于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乃其集外佚文。此文作于姚鼐晚年逝世前,這時的姚鼐年老體衰又纏綿病榻,為文甚少,卻仍拖著病體留下此文,足見其文學研究價值之高,以及姚鼐對莫愁湖喜愛之甚。

據姚鼐所作《莫愁湖風雅集序》可知,此集編成的緣由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寧知府李堯棟修葺莫愁湖,并廣邀文士游湖賦詩。同時姚鼐在《序》中還詳細講述了詩集編纂的經過,由于莫愁湖修葺后景色絕佳,游賞者絡繹不絕,“歷年以來,詩章題于壁者不可勝計”,隨著時間的流逝,壁上所留詩歌“或為風雨摧殘,或為游人竊去”,常有遺失的情況,華嚴庵僧人恒峰“懼其零落,亟命弟子將所存詩幅錄而弆之”[3],恒峰和弟子經過較長時間的整理,并按先后順序將這些詩歌輯錄成帙,題名《莫愁湖風雅集》,后于嘉慶二十年(1815)刊行。集分兩卷,卷一主要收錄了乾隆五十八年參與宴會或游湖諸人的唱和之作,包括李堯棟、袁枚、袁樹、陳奉茲、馬士圖等48人的《棹歌》唱和388首。卷二收錄內容比較雜,包括周寶偀、馬士圖、岳樹仁等28人的135首詩和2首詞,這些詩詞作品或為《棹歌》唱和的補遺,或為后人之吟詠。此外還收錄了嘉慶十四年(1809)天貺節雅集之時韓雍鑒、朱福田等8人的31首詩;嘉慶十五年莫愁湖丹青雅社成員張迺耆、金仙巒、何春圃等8人的27首詩和1首詞[4]81。

今南京圖書館藏有《莫愁湖風雅集》,其標注為清嘉慶二十年(1815)勝棋樓刻本,實則有誤。首先,該藏本的卷三中收錄的第一首詩為陳鑾的《嘉慶戊寅初秋調寄臺城路》,其詩題明確點出創作時間為“嘉慶戊寅初秋”,即嘉慶二十三年。其次,該藏本所收錄的第二首詩歌的創作時間跨度更大,為“道光甲午八月七日”,即道光十四年(1834)。若該藏本確為嘉慶二十年勝棋樓刻本,則不該收錄1815年之后的作品,故而其版本標注有誤。

清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占金陵,莫愁湖遭兵火之災,花草樹木、建筑樓閣付之一炬,《莫愁湖風雅集》刻本亦毀于戰火。直到同治年間,曾國藩飭工重修,莫愁湖方才逐漸恢復舊貌。庵樓落成,曾國藩派人尋覓《莫愁湖風雅集》未果。同治十一年(1872),上元人張鑒(字月樓)游莫愁湖,與華嚴庵僧人壽安交談間得知此事,檢點所攜書匣,竟發現《莫愁湖風雅集》舊本,雖有殘缺,但仍可謂“風雅未亡”。于是張月樓以嘉慶二十年本為底本,經過抄錄補輯后,交給壽安重梓[7]134。據此可以推測南京圖書館藏本《莫愁湖風雅集》應是同治十一年重刊本,或其后再刊本。

《莫愁湖風雅集》的編纂和刊行將乾隆五十八年(1793)莫愁湖棹歌唱和這一詩壇雅事完整而詳細地記錄下來,正如姚鼐在序中感慨:“噫!湖之名勝不可以不著,賢士大夫之題詠不可以不傳,恒峰方外人而耽風雅,亦非尋常緇衣流也!”[3]湖色之美、賢士之詩均借此集得以流傳。翻閱其中的詩歌,讀者除了贊嘆江寧知府李堯棟捐俸修葺莫愁湖的善行義舉,亦能真切地感受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勝”的莫愁湖之美,領略其湖光樓閣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

四、地以文生輝,文以地益秀

詩文與風景名勝總是相得益彰,或是詩文創作以風景名勝為描寫對象,或是風景名勝因詩文傳頌之廣而頗負盛名,這是中國文化區別于其他國家文化的一個鮮明特色。莫愁湖的聲譽與莫愁湖詩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馬士圖在《莫愁湖志·莫愁湖詩借》內,輯錄《金陵圖詠》與《金陵雅游編》中朱之蕃、杜士全、余孟麟、焦竑等人關于莫愁湖景色的唱和詩作,共48律,將其列于志首,“以標斯湖為金陵第一勝境”[2]13。

數百年來,游歷過莫愁湖的名人大家和留下的詩歌作品不計其數。清乾隆時李堯棟發起的莫愁湖棹歌唱和活動,宣揚了莫愁湖的美名,此后以莫愁湖為中心的風雅唱和愈加頻繁,文人活動連綿不斷。據吳小鐵《南京莫愁湖志》載,嘉慶四年(1799)以周寶偀、孫星衍、崔筠谷、曹澹泉為代表的60人在勝棋樓集結詩社,吟詠賦詩,盛況空前,此乃莫愁湖歷史上第一個詩社。嘉慶十四年天貺節,詩人韓雍鑒邀請吳洵、楊欲仁、朱福田等人至莫愁湖亭雅集,分體賦詩,各得佳作。嘉慶十五年張白眉、朱岳云、金仙巒、何春圃招集金陵善畫諸同人,于勝棋樓內結成丹青雅社,眾人“即席各作一幀,張之壁上,以永其傳。爰賦長句,用紀勝地盛筵,并勝友盛事云”[7]27。同治十年(1871)曾國藩主持重修莫愁湖,在樓閣落成后宴請賓客,作圖賦詩,再興風雅。

時過境遷,當初修湖賦詩之人雖已不在,但其所留下的詩歌卻是一份寶貴的文化資源,這些詩歌緣湖而作,因湖而傳,記錄了莫愁湖的歷史變化,是莫愁湖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莫愁湖與詩歌,相互輝映,相得益彰。莫愁湖自然之美吸引了文人游湖,留下佳作,莫愁湖風雅之名漸起,于是更多的文人學者慕名而來,雅集唱和,吟詠賦詩,正可謂“地以文生輝,文以地益秀”。

參考文獻

[1]吳應箕.留都見聞錄[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5.

[2]馬士圖.莫愁湖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20.

[3]釋恒峰.莫愁湖風雅集[M].南京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刊本.

[4]吳福林.莫愁湖史話[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5]袁樹.紅豆村人詩稿:卷13[M]//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姚鼐撰,姚永樸訓纂.惜抱軒詩集訓纂[M].合肥:黃山書社,2001.

[7]吳小鐵.南京莫愁湖志[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姚鼐風雅嘉慶
作為禮物的書籍:姚鼐贈書與桐城派的流傳
乾嘉詩壇“混江龍”姚鼐
佛禪老莊思想與姚鼐文學創作
從嘉慶元年繼德堂觀戲談起
赴一場風雅,賞詩詞中的琴棋書畫
英國發現清代嘉慶朝南??h衙告示考釋
再也不怕了
頌風雅征稿
疏逸文氣 清雅超然
靜守流年亦風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