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碩士研究生《生命科學綜合》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探索

2024-04-06 12:51李玉珍王英志王澤芳何濤宋丹丹李培峰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24年5期
關鍵詞:基礎醫學研究生醫學

李玉珍 王英志 王澤芳 何濤 宋丹丹 李培峰

二十一世紀生命科學和醫學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在于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A醫學是生命科學和醫學持續發展的根基,是決定生命科學和醫學原始創新的動力和活力[1]?!渡茖W綜合》課程是適應新時期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于2021 年新開設的課程,該課程是研究生必修課,授課時間較長,共108 個學時。如何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實現價值重塑、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是《生命科學綜合》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為此,《生命科學綜合》課程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在教學方案、課堂教學、課程的考核和學生的調研以及教師的日常培訓和考核中全方位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以期實現“思政”與“專業”交融,提升課程思政育人質量,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同時為其他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1 強化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期碩士研究生培養和醫學教育的需求

1935 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開學典禮上問了三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著名的“愛國三問”實際上追問教育要培養什么人這一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這三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代問下去、答下去!”[2]2020年7 月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的研究生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3]。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3]。2020 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4],其基本原則是:以“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和教育強國建設。加強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的教育,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同期,在教育部舉行的2020 教育金秋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5]。該文件明確指出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機制。由此可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強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務。

2 目前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重視和培養,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6-7]。擴招以后,必將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帶來挑戰[8-9]。針對研究生擴招后會帶來什么影響以及在擴招的背景下如何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關鍵[10-11]。特別是在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索中發現,針對本科生群體探索的經驗較多,針對研究生群體的研究相對不足。用課程思政作為關鍵詞,在中國醫院知識倉庫、中國知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和萬方醫學網分別檢索到了5 654篇、33 747篇、3 009 篇和3 029 相關文獻,但是在這些文獻中,四個數據庫分別只有1.96%、0.24%、0.63%和1.48%聚焦研究生課程思政(表1)??梢娧芯可n程思政的現狀不容樂觀。

表1 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現狀

3 《生命科學綜合》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生命科學綜合》課程是2020 年新開設的碩士研究生必修課,課程面對的大部分學生是應屆生或大學畢業不久的畢業生。這一階段的學生通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正處于獨立階段和叛逆心理并存的特殊成長期,容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2)現行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與部分社會不良現象之間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代青年對價值觀教育的認同度。(3)從小的成長環境和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現“精致的利己主義”。(4)社會和就業競爭壓力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主義思想,更加關注專業課的學習,而對價值觀教育熱情不高。針對上述問題,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研究生教學的關鍵問題。

《生命科學綜合》課程的教學對象是醫學生。醫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存在以下特點:(1)學制長,課業繁重,思政課受學生重視程度和出勤率影響。(2)醫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醫學相關工作,直接和間接為人這個主體服務,“醫學是一門需要博學的人道職業”??梢?,各種不良價值觀的形成很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3)醫學講求奉獻、救死扶傷,人們對于醫學工作者的道德要求普遍更高。(4)近年來社會上發生的各種惡劣傷醫事件,一定程度上影響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谏鲜銮闆r,這就需要課程在教學中注重醫德醫風教育,著重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在培養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綜合素養和人文修養[12]。

4 碩士研究生《生命科學綜合》課程思政總體思路和路徑

4.1 碩士研究生《生命科學綜合》課程思政總體思路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是理念、目標,該理念和目標需要有機地整合到專業教學中去[13]。因此,課程思政的總體思路是以教師自身認同為基礎,傾注思政元素,以課程知識要點為基礎,挖掘思政元素,以課堂講授主線為基礎,融入思政元素,達到潤入無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課程思政目的。

4.2 碩士研究生《生命科學綜合》課程思政路徑

4.2.1 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頂層設計中

以理論知識、前沿進展、臨床科研思維和技術方法為“土壤”,以人文知識為“養分”,以思政理念為“種子”,根據學科屬性和課程特點,全新設計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充分體現課程的專業性、通識性、思政性特色。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的教學目標。

4.2.2 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方案的具體實踐中

在教學方案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準把握課程思政的著力點、關鍵點和落腳點。即:深刻分析專業課程內含的思政契合點,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內容巧妙設計至教學方案中。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過程中,將思政教育無印痕地嵌入至教學內容中,通過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方式對學生開展思想引領和精準灌溉。

4.2.3 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師的日常培訓和考核中

育人先育己。課程思政建設是對教師政治思想、專業功底、職業素質等各方面的一次綜合性檢驗。因此,教研室將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師的日常培訓和考核中。(1)加強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專業知識的全方位提高,培養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2)加強教師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的引領作用,在教的過程中實現智育和德育的融合。

4.2.4 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的教學互動中

通過課堂互動,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狀態和思想狀況。根據了解的情況,實時動態地修訂思政融入點、思政元素,確實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和認識存在的問題,實現課程思政的針對性教學效果。

4.2.5 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的考核和學生的調研中

通過考核和調研,了解課程思政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認真總結和反思,從而使思政要素和課程知識合理有機地結合,使思政要素和課程知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課程思政的潤物無聲、精準灌溉。避免生拉硬拽、生搬硬套。

4.2.6 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工作新機制

課程思政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建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教學新模式,提煉教學新內容,從而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工作新機制,確保課程思政工作不斷更新換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5 碩士研究生《生命科學綜合》課程思政案例設計

《生命科學綜合》課程是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基礎醫學研究的里程碑式發展為牽引,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能力基礎上,著重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課程內容既包括每個專題知識產生的背景及里程碑發展,又包括當前研究的焦點、熱點、瓶頸問題。同時還展示了相關領域研究的思維方法和實際應用,并展望了未來發展的趨勢、臨床轉化的前景。因此,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

5.1 突出基礎醫學研究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

基礎醫學是衛勤保障持續發展的根基,是決定衛勤保障原始創新的動力和活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發展和科學探索的加速演進,推動全球醫學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醫學研究前移[14-15]。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中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也從2016 年的“三個面向”升級為2020 年的“四個面向”[16],標志著“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已經上升到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同樣的高度??v觀臨床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根本上源自基礎醫學對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和規律認識。21 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的前沿是醫學,醫學關乎國計民生[5]。只有從基礎研究起步,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階段擺脫陪跑狀態,進入領跑行列。碩士研究生剛剛踏入科學研究的大門,要讓學生了解基礎醫學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2 彰顯“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特點,培養學生崇高的職業精神

醫學研究生未來工作的服務對象是人,他們直接或間接掌握著人的生命權和尊嚴權,這是醫學職業區別于其他職業的最大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8 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用“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16 個字高度概括了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的職業精神,同時也賦予了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光榮使命[17]。這種崇高的職業精神教育需要滲透、貫穿在《生命科學綜合》課程的始終。

5.3 激發學生熱愛基礎醫學研究,提倡奉獻精神

基礎醫學是對機體生命現象、奧秘和疾病的發生機制進行研究和解讀,研究和解讀的過程相對漫長而充滿波折,需要耐得住和分子、細胞、動物打交道的寂寞,且難以獲得滿滿的短期成就感,特別是在重大原始創新的初期,可能會多次遭遇挫折、失敗?;诖?,相對于臨床醫學專業來說,愿意選擇基礎醫學專業的優秀學生依然有限,后備人才資源不足?!渡茖W綜合》課程的教學要以中國無數基礎醫學科學家感人事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熱愛基礎醫學研究,滲透和引導學生樹立奉獻精神。

5.4 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醫學發展歷史實際上是一個創新的歷史,創新是醫學的基因和初心,是醫學的生命線,因此,課程的教學不應只停留在對具體知識的講解,而是需要自始至終貫穿創新理念。比如,在講授專題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向同學們講述知識產生的背景及里程碑發展,從人文教育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知識產生的前因后果,從中思考知識產生過程中蘊含的創新思想,培養學生建立創新思維模式。在講授焦點、熱點問題時,要結合臨床和科研案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升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展望未來發展趨勢、臨床轉化前景時,要始終貫穿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

5.5 滲透精誠協作的團隊精神

中國醫學發展到現在,更需要從0 到1 的引領性、原創性研究成果。這種發展趨勢盡管離不開個人的力量,但是單打獨斗的工作模式已無法適應基礎醫學發展的迫切需求。這種發展趨勢是科研團隊的系統工程,需要把具備不同優勢的人才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具有獨特優勢的科研團隊,聯合各個優勢團隊,形成強強聯合,從而把小團隊凝聚成大團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每個人有精誠協作的團隊精神,把自己完全融入團隊之中。

經過2 年的試運行,《生命科學綜合》課程的教學獲得了良好的開端,很好地實現了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學科的前沿進展為切入點,以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優化整合為牽引,激發學生探索與研究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課程思政仍然存在一定問題:(1)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和專業知識契合點及有機融合有待于進一步提升。(2)課程思政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同向同行,協同效應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下一步,將針對上述問題對課程思政進行進一步改革,使課程思政成為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教育過程,使學生和教師在課程思政的實踐過程中雙向收益,共振增效。

猜你喜歡
基礎醫學研究生醫學
醫學的進步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醫學、生命科學類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