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探析

2024-04-07 04:21余緒鵬劉念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式二十大

余緒鵬 劉念

(1.上海應用技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418;2.喀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0)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思政課教師的主要任務。在現有的幾門本科生思政課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史綱”)的內容體系是相對穩定的,教師為學生主要講解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的中國歷史,但這又不是純粹地講歷史,而是通過歷史學習引導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好,更加堅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1]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歷史與現實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只有將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入到“史綱”課程教學當中,才能達到本課程學習的主要目的。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綱”課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是貫徹整個行為過程的思路、原則和方法?!笆肪V”具有一般思政課的普遍特性,也有基于課程自身的鮮明特點,這就決定了其理念的不同特性。這個特性集中體現在“歷史”中,以“歷史”來說明政治,來闡釋政治,來觀照政治,因此在將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綱”教學中,應堅持以史為據、學史明理、讀史增信等基本理念。

(一)以史為據,講清二十大精神植根于歷史的事實依據

黨的二十大精神涉及很多重要觀點和重要論斷,作為理論層面上的這些觀點和論斷不是憑空而生的,背后都有著清晰的邏輯線索和深厚的歷史依據,根植于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根植于1840 年以來的中國近現代史,植根于1921 年以來黨的艱苦奮斗史,植根于1949 年以來波瀾壯闊的新中國史,植根于1978 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史,植根于2012 年以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盵2]在“史綱”課教學中,可以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進去,即便是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那段歷史,實質上也屬于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道路的前期探索,整個過程都充滿著無限的艱辛。其中有哪些艱辛,有過什么抗爭,有過哪些經驗,這些都應該依托于基本的史料,構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規律之間的關聯性,并從具體的歷史坐標闡釋歷史結論,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中國式現代化。

強調以歷史事實為根據,目的是讓學生信服,同時這也是對于教師的基本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許多新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在融入“史綱”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出現這樣的不良傾向:在講到二十大精神時,會“孤立”地提到新論斷新理論,卻很難與歷史事實結合起來,或者在講解某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和歷史結論時不能聯系二十大精神。如果這樣,兩者就處于相互割裂的狀態,形成了“兩張皮”現象。既然要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要以歷史事實來說明道理,以歷史事實為根據來闡釋新思想新理論,而不是在課堂上提到二十大精神,提到某個新觀點。當前“00 后”大學生具有許多新特點,信息獲取途徑多,網絡運用比較熟練,他們不再認可毫無根據的觀點,也不喜歡僵化的說教。在“史綱”課教學中,只有將理論建立在扎實的歷史事實根據之上,才能達到歷史與理論的有機統一,才能達到“史綱”課的育人效果。

(二)學史明理,闡釋二十大精神植根于歷史的理論邏輯

在不少人看來,“史綱”課的內容都是屬于過去的“歷史”,由此可能會形成這樣一個認識:“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是其他思政課的事,不屬于“史綱”課的任務。然而,“史綱”雖然是在講“歷史”,但這不僅是一門歷史課,更是思政課、政治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其他幾門思政課一樣,“本質是講道理”,同樣要求“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3]要講清楚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的道理,要講清楚兩大歷史任務與“四個選擇”之間關系的道理,要講清楚中國近現代史主題與主線、主要矛盾以及使命關系的道理,等等。[4]由此,在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綱”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來明白這些道理,要闡釋清楚二十大精神的理論邏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2]教師就可以將“三個務必”融入進“史綱”課講解中,幫助學生理解“三個務必”是對“兩個務必”的思想升華,豐富了內涵,擴充了外延,展現出標準更高的時代擔當。

作為理論層面上的二十大精神,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也許有點抽象,甚至像是“空中樓閣”。但是新時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理論思維,就是對祖國和民族的未來負責。通過歷史過程來闡釋理論發展,通過歷史比較來明白理論變遷。這里的比較可以是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比較,新中國與舊社會的比較,社會主義制度與封建剝削制度的比較,改革開放前后的比較。當然,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貫徹落實,應該是生動的,教師可以在“史綱”課程中運用歷史敘事方式,飽含深情地將歷史故事向學生娓娓道來,還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等實踐教學形式,甚至通過沉浸式體驗來感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比如,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不少人對民營經濟發展有很大偏見,安徽蕪湖的“傻子瓜子”曾經飽受爭議,后來鄧小平一錘定音,并在南方談話中明確中國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由此引導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道理。

(三)讀史增信,感悟二十大精神植根于歷史的政黨自信

二十大報告中有14 處提到了“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開篇就要求全黨同志“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并在“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部分中提出“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并將“堅持自信自立”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一。由此可見,黨的自信是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內容,這正好契合了“史綱”學習的目的,教師可以將其融入“史綱”課教學之中。通過學習中國近現代史,通過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能夠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能夠理解中國共產黨帶來的“三個深刻改變”,[5]由此而感悟到黨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

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悟政黨自信,目的是要增強大學生自身對于黨和國家的信心,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師可以通過講授我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來引導學生堅定并增強道路自信??梢詮奈覀凕h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從我們黨不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引導學生堅定理論自信??梢詮奈覀凕h對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的艱辛探索中,可以從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從我們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引導學生堅定并增強制度自信??梢韵驅W生闡述革命文化、創業文化、奮斗文化都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要引導學生從革命戰爭年代鑄就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中傳承紅色基因,還要引導學生從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偉大抗疫精神、北京冬奧精神等時代精神中堅定并增強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 “史綱”課的重點內容

黨的二十大精神包含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觀點,需要融入“史綱”課教學的內容很多。教師應做到有選擇地融入,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千萬不能“照單全收”,因此就不宜將所有能夠與“史綱”結合的內容都給“塞進去”。需要在遵循上述三個基本理念之前提下,將二十大精神中能夠最大程度達到本課程目的的內容融入進“史綱”課教學過程中。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準確把握百年奮斗的歷史主題

黨的二十大是在黨成立一百周年之后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大會。此前在建黨百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5]黨的二十大報告有9 次提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個重要知識點,也是一個理論富礦區。在“史綱”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把握這一歷史主題。特別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奮斗與過去各種政治派別的救亡圖存之間的關系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從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也就是1840 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19 年五四運動前夜,眾多的努力抗爭都以失敗告終,關鍵在于沒有代表人民,沒有帶領人民,沒有發動人民,而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努力奮斗則始終以人民為中心。這就決定了前后階段的努力抗爭在性質上具有根本區別。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主題鮮明地體現了無產階級性質,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整體利益。

在這100 多年間,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勇于犧牲、敢于斗爭,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再經過不斷地探索與總結、不斷地改革與完善,把極度貧窮落后的中國逐步變成持續走向繁榮富強、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把一個在世界上處于邊緣化的弱國變成了一個在世界上有著重大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強國??梢酝ㄟ^展示不同時期的各項數據指標,呈現黨帶領人民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奮斗成果,引導學生牢牢把握這一歷史主題,并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曲折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同時幫助學生從過去能夠理解現在,從現在能夠展望未來,形成對中國近現代史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整體性認識。在“史綱”課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從一開始就融入進去,并能夠貫穿課程始終。當然,在具體的章節中,需要做到詳略得當,在角度上也可以不盡一致。

(二)深刻闡釋“兩個行”的理論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盵2]這個重要論斷實質上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肯定了中國共產黨 “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第二個方面是肯定了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第一個方面是表明結果,第二個方面是說明原因,“兩個‘行’ ”是應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合適答案。事實上,原因之中還有原因。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行? 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系統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不僅經過俄國革命被證明而且經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被證明了的科學真理,是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相統一的學說。在“史綱”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以上內容都融入進去。尤其是要將“兩個‘行’ ”的理論邏輯闡釋清楚,這是二十大精神的一個亮點。

就“兩個‘行’ ”而言,前一個“行”是基礎與前提,后一個“行”是目的與旨歸?!笆赂锩宦暸陧憽?,支離破碎的中國迎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也通過中國化走上了一條不斷發展不斷革新的道路。既然這是一個具有時間延續性的過程,其必然就內含著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包含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實際情況。在艱巨而復雜的革命、建設與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根據具體時代做了內涵的提升和外延的拓展,從而達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正因為帶有了中國元素和時代烙印,馬克思主義才始終煥發活力。這些都屬于“兩個‘行’ ”的理論意蘊和邏輯展開。如果要再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還可以重點把握好以下三點內容:一是本質要求,也就是“為何而化”;二是核心內容,也就是“化什么”;三是科學方法,也就是“如何化”。

(三)系統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脈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盵2]這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脈絡和歷史邏輯。西方工業革命之后,不少國家紛紛進入現代化,但中國仍然在封建道路上緩慢爬行,地球天平呈現出東降西升的態勢,中華民族逃離不了落后挨打的局面。自那時起,志士仁人就認識到,只有走現代化道路才能使國家強大起來。在一盤散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里,不少人都提出了各自的現代化方案,但都沒有成功,很難有一支政治力量能承擔起領導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解決了現代化事業的領導力量問題,馬克思主義又為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正確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2]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觀點和看法,特別是關于社會主義本質、性質和特征等方面的經驗原則和理論總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系統回答,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中國式特征。這一基于中華大地和中國實踐基礎上的原創性理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在戰略部署上實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指導原則上強調五大發展理念,在權力運行方式上強調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建設上要求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在外交目標上強調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論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把新發展格局作為實現路徑,把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新形勢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不斷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行動指南和實踐原則,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發展理論的新飛躍。

(四)全面解讀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奮斗史。尤其是建黨以來,無數先烈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篇章,許多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困難堅韌前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賡續紅色基因,凝練可貴精神。其中,建黨先驅們“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盵5]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精神,也是高校思政課在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盵2]這一論斷需要在“史綱”課教學中得到進一步闡發。教師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來源與生成,以及其構筑與賡續、精髓與實質,特別要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包含了哪些偉大精神。

在200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 周年之時,中央有關部門牽頭組織,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由群眾評選“100 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 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這些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精神史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英雄模范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鑄就了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紅巖精神等。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英雄模范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不畏險阻、艱苦奮斗,在一窮二白的廢墟上搞生產,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了美麗的圖畫,鑄就了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英雄模范們敢于打破條條框框,不斷進行大膽嘗試,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孕育創造了改革開放精神、抗洪搶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英雄模范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鍛造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等。

三、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綱”課的具體建議

“史綱”課主要講授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至今180 多年的歷史,教材按照時間順序分為10 章,為了分析方便,將這10 章內容依照下述的5 個歷史時期來進行劃分。在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綱”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這5個歷史時期是否緊密聯系,以及學生應當掌握的核心要點,有側重地將其融入“史綱”課教學中去,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發展主線及內在規律。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對應“史綱”教材第一至第三章的內容。在第一章中講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時,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論述,在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2]的基礎上,通過對比西方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國強必霸”的邏輯,引導學生從中感悟到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區別。在第二章中講到各種救國方案失敗的教訓時,教師可以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深刻闡釋了不管是農民階級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發起的洋務運動還是維新派發起的戊戌變法等各種探索均以失敗告終,無法改變中華民族處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之中的狀況,它們失敗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教訓各不相同,但失敗的原因卻有共同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力量太過強大,而開展救亡圖存的各類政治勢力卻難免具有歷史局限性,不能真正代表人民,不能站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上,因此也就不能依靠人民力量。由此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這樣一個規律: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一切社會變革和發展的主體力量,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在第三章中講授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講清楚: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以及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和領導力量,辛亥革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未能探索出中華民族復興的前進方向。這就可以揭示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在這里,教師可以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引導學生加深對這一規律的認識,使他們更加堅定道路自信。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這一時期對應著“史綱”課教材第四至第七章的內容。在第四章講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時,教師可以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融入教學講解中,深刻闡釋: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肩負起重要的歷史使命。在這里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歷史敘事法來講述1921 年前后一批有志青年的故事。比如毛澤東、周恩來、陳喬年作為那個年代的青年,他們正在想什么,正在做什么,以此來引導學生樹立理想,并將自身自覺融入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在第五章講到遵義會議時,教師可以結合黨的自我革命思想,通過講述遵義會議上黨深刻分析并徹底糾正自己的錯誤,對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進行深刻分析,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遵義會議之所以是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關鍵在于黨敢于自我糾錯,自我革新。在第六章講到抗日戰爭時,教師可以結合 “三個務必”之 “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抗日戰爭中英雄人物的事跡,如講述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趙一曼在作戰中受重傷被擄,忠貞不屈,慷慨就義,向學生說明中華兒女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表現,進而引導他們從中感悟到中華民族敢于斗爭的風骨。在第七章講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兩個務必”思想時,教師可以結合“三個務必”,向學生闡明“三個務必”是我們黨洞悉歷史規律、立足時代大勢作出的重大判斷,是對“兩個務必”的繼承與發展,體現出我們黨的歷史主動和歷史自信。

(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這一時期對應著“史綱”課教材第八章的內容,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將二十大精神具體融入進去。一是在講到共和國的成立與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國際環境和國內狀況的雙重挑戰。在這里,教師可以進行歷史敘事,即通過講述故事來引導學生明白道理。比如在講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時,以長津湖戰役為例,當時的志愿軍部隊缺衣少食、兵力不足,甚至冒著接近零下40 攝氏度的嚴寒,與美軍最精銳的王牌部隊作戰,通過這些講述來引入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重要思想。還可以通過敘述楊根思、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模范的先進事跡來揭示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二是在講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時代精神時,教師可以圍繞著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將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等偉大精神融入到教學中去,可通過講述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如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七一勛章”獲得者張桂梅推動創辦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貧困山區女孩夢圓大學。由此引導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發揚時代精神。

(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這一時期對應著“史綱”課教材第九章的內容。一是在講到第一節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提到的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等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引導學生認識到法治建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講到“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時,教師可以結合二十大報告對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的論述,可以通過講述2019 年西方介入的香港暴亂事件,導致城市運作陷入半癱瘓狀態,市民無法正常生活,深入探究其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香港的滲透,而后我們黨和國家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平息了暴亂,保證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一國兩制”,增強國家觀念和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三是在講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制定時,教師可以聯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總的戰略安排的論述,從 “三步走”戰略到如今的“兩步走”戰略,從鄧小平提出的“我們開了大口,20 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6]從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小康之家”,[6]到當今的中國式現代化,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對中國式現代化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不斷完善,增強學生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志氣、骨氣、底氣。

(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

這一時期對應著“史綱”課教材第十章的內容。一是講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取得的系列成就時,教師可以結合“兩個行”的重要論斷,指出新時代十年的偉大成就的原因,“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在面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面對著中西關系的不穩定性,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指導實踐,不斷回答時代之問,從而引導學生堅定理論自信,增強理論自覺。二是要講清楚“兩個確立”的重大意義。黨的二十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中提出:“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取得的?!盵7]由此引導學生明白“兩個確立”是順應時代的呼喚。教師可通過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經受住了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與考驗,比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揮和親自部署下,中國共產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打贏了“武漢保衛戰”,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還有開展反腐敗斗爭、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等,從這些案例中都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兩個確立”是有效應對復雜局勢的必要選擇,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必然擔當。三是要結合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經濟新常態要求,深入闡釋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爸袊伯a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激勵其在新征程上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結語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綱”課是當前的重要教學任務,因此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教研課題。教師應準確把握“史綱”課的“歷史”特性,并堅持以下理念:以史為據,講清二十大精神植根于歷史的事實依據;學史明理,闡釋二十大精神植根于歷史的理論邏輯;讀史增信,感悟二十大精神植根于歷史的政黨自信。在融入內容時,教師應做到有選擇性的融入,準確把握百年奮斗的歷史主題,深刻闡釋“兩個行”的理論內涵,系統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脈絡以及全面解讀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融入的具體做法上,教師可以將10 章內容劃分為5 個歷史時期,有側重地將二十大精神融入“史綱”課教學中去。當然,教無定法,每位教師在將二十大精神融入所授課程中,都會基于自己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并選擇自己所認為適當的二十大精神要點融入進去。但也需要認識到,二十大精神融入所授課程,融入“史綱”課教學,在融入的理念、融入的內容和融入的具體做法上必然有共通之處。當前,在全黨上下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教師可以將“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思政課”這類課題的探討納入進主題教育的過程之中,從而在教學工作中加強自身學習,在自身學習過程中推進教學工作。

猜你喜歡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式二十大
二十大頌
喜迎黨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基礎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三位一體式教學研究初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教學路徑研究
新形勢下中國夢教育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