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仕后梁
——從王審知墓志看韓偓的隱居地選擇與其晚年作品心態

2024-04-07 04:21王云一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五代史墓志福建

王云一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晚唐相較于盛唐、中唐更為衰敗,雖然此一時期詩人的創作及心態比此前更傾向于遠離朝廷,但仍有部分詩人選擇堅持出仕為官并且積極諫言,韓偓便是其中之一。韓偓為晚唐著名大臣、詩人,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出生,在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卒于福建,享年八十二歲。據載,在韓偓十歲時,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有詩贊其曰“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1]稱其文采勝于其父韓瞻。龍紀元年(889)韓偓進士及第,入仕后在昭宗復位與兩次出逃等事件中起到了極大作用,可謂是晚唐時期難得的一位能臣。天祐元年(904)唐昭宗被朱全忠弒后,韓偓便隱居東南,不仕后梁,此間的心態變化在其詩文作品中顯而易見。目前學界對于韓偓研究可分為五個方面:其一是對其艷情詩和《香奩集》的研究;其二是對其各類詩歌思想情感的研究;其三是對其某一、二首詩歌進行文本細讀和具體研究;其四是詩史互證,通過韓偓詩歌來研究唐末五代歷史;其五是對韓偓生平與詩歌系年的研究。整體看,當前學界對于韓偓的研究更關注其詩作本身,而對于其生平,特別是晚年行跡與唐覆滅之關系則討論較少,關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吳在慶所校注的《韓偓集系年校注》,霍松林、鄧小軍所作的《韓偓年譜》等。筆者考察王審知墓志,同時聯系韓偓的詩文等作品及其行跡,探求韓偓晚年隱居之行蹤與心態細跡,以深化學界對韓偓詩作的研究和對晚唐詩壇的了解。

一、王審知墓志與其生平考異

王審知,字信通,《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有傳,但這兩部史書對王審知的記載多有出入,如《舊五代史》中言“大順中,嚴卒”,[2]而《新五代史》卻說陳嚴卒于景福元年(892)。再如《舊五代史》中說 “同光元年,審知卒”,[2]1792而 《新五代史》卻記為同光三年(925)??梢娦屡f《五代史》對王審知的記載并不完全一致。今可見出土的王審知墓志對其生平進行更準確的考證。

王審知墓志為其門吏翁承贊撰寫。首先,據王審知墓志中載,王審知父親為王恁,新舊《五代史》都稱王審知的父親“世為農民”,[2]1791王審知墓志中詳細記錄了“顯考諱恁,累贈太師”,[3]此應是王審知聲名顯赫后朝廷追贈其父親的,墓志載王恁有三子,“時號王家三龍,王其季也”,[3]8可知王審知在兄弟三人中為最小者。其次,王審知墓志中記載“光啟三年,抵于臨汀”,[3]9后又寫到“后六年,侍中捐館舍,天子降玉書,授王金紫光祿大夫、刑部尚書,充威武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當年兼三司發運使”,[3]9考《資治通鑒》,乾寧三年(896)“升福建為威武軍,以觀察使王潮為節度使”,[4]《唐方鎮年表》等亦以此為據,后乾寧四年(897)王潮去世。而光啟三年 (887)后六年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此時并沒有威武軍,故不能以光啟三年(887)來計算,當以大順二年(891)計算為宜。再次,新舊《五代史》并未記載王審知被封為瑯琊王的具體時間,根據王審知墓志可知此次進封在天復年間。同時王審知墓志記載,在后梁開平初年,王審知被封為檢校太尉,在開平二年(908)被封為中書令和瑯琊王,由此可知《新五代史》記載的王審知唐末被封為瑯琊王有誤。通過王審知墓志亦可考證其被封為閩王的確切時間,墓志中載(開平)“三年夏,麻書遠降,檢校太師、守中書令”,其后寫到“翌歲,敕封閩王”,可知王審知于開平四年(910)被封為閩王。墓志中亦載“同光三年春,加扶天匡國翊佐功臣”,[3]9此是王審知最后一次被加封,墓志與《新五代史》都記錄了王審知死后被封為忠懿王,墓志更記錄了被追封的準確時間,“天成元年十二月廿五日敕封忠懿王”。[3]10最后,通過王審知墓志還可以判定其去世之準確時間,墓志中記載王審知卒于同光三年(925),則《舊五代史》所載同光元年(923)有誤,而《新五代史》所記錄的同光三年(925)則是正確的。

綜上所述,通過考釋王審知墓志可以對新舊《五代史》中王審知的傳記作有效補充,全面了解其生平。按同光三年(925)王審知六十四歲去世,則其生于唐僖宗咸通三年(862),光啟三年(887)隨兩位兄長到達臨汀。按《唐方鎮年表》,景福二年(893),其兄王潮被封為福建觀察使,結合《新五代史》,王審知為觀察副使。乾寧三年(896),其兄王潮被封為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被封為副使,第二年王潮去世,王審知被封為威武軍節度觀察處置使等職,不久被加封為尚書左仆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和瑯琊郡開國侯,天復初年被封為瑯琊郡王。在后梁開平二年(908)被封為中書令、瑯琊王,第二年被封為檢校太師,忠勤守志興國功臣,開平四年(910)被封為閩王。后唐同光三年(925)被封為扶天匡國翊佐功臣,不久又被加封為太傅,同年十二月去世。

二、韓偓晚年的隱居地選擇

(一)韓偓晚年隱居之行跡

韓偓于天復三年(903)被貶濮州司馬,而后又被貶榮懿尉、鄧州司馬,可見已被完全排擠出朝廷。按《元和郡縣圖志》,濮州“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5]而榮懿在溱州,溱州“東北至上都三千四百四十里”,[12]744鄧州 “西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5]532上都為長安,又考《舊唐書·地理志》濮州位于河南道,溱州位于江南西道,鄧州位于山南東道,由此可見韓偓晚年被貶路途之偏遠?!短撇抛觽鳌份d,韓偓“龍紀元年禮部侍郎趙崇下擢第”,[6]則韓偓此時已為官十四年。韓偓在此年二月二十日所作的《出官經硤石縣》中寫“謫官過東畿,所抵州名濮”,[7]可知此時其正在赴濮州任上,還未將隱居之想法付諸行動,而縱觀全詩,其絕望之感已非常明晰。不久后韓偓再被貶為榮懿尉、鄧州司馬,而據吳在慶的《韓偓生平詩文系年簡譜》,則其在第二年并沒有全年都在赴任途中,而是暫居湖南,其隱居的想法也是在此年付諸現實,韓偓在此年所作的多首詩也都表現了其隱居之決心,如其《小隱》,詩中有“擬將身世老鋤犁”,[7]118可見韓偓已決心隱居。同年八月唐昭宗被朱全忠所殺,韓偓悲痛欲絕,此亦證明韓偓天復二年(902)所作《冬至夜作》詩中預感朱全忠勢力過大將威脅朝廷之準確。天祐二年(905)韓偓從湖南前往江西,此時朝廷“復召為學士,還故官。偓不敢入朝”,[8]而《韓偓生平詩文系年簡譜》中寫為“時朝廷以復故官召,偓聞而賦詩以示不赴召及哀悼昭宗之情”,[7]1169筆者認為此種說法對于韓偓不再赴朝廷的原因解釋得更為全面,韓偓既有“腕可斷,麻不可草”之決心,[8]5388則其必不是不敢再入朝,而是哀悼昭宗之死,且已知朱全忠將篡唐自立,則自己必不會輔佐朱全忠,況且朱全忠殺害了多名唐朝大臣,如唐末宰相崔胤,在天祐四年(907)正月“貶太子賓客,尋為汴軍所殺”,[9]再如天祐二年(905)六月的白馬驛之禍,亦可見朱全忠之殘暴,而韓偓被朝廷復官亦在此年,且韓偓曾惹怒過朱全忠,故若回朝廷其結果可能亦如白馬驛諸位大臣一樣悲慘。

天祐三年(906)韓偓由江西轉到福建依靠王審知,秋天已到福州,自此一直在福建隱居。而韓偓在福建也是四處飄游,難有定居之所,先住福州,后至沙縣,又到尤溪,最后隱居于南安縣。后梁開平元年(907),朱全忠篡唐自立,韓偓傷感無比,本年有多首詩哀嘆唐朝命運同時感嘆自己晚年飄零的生活,如其《感事三十四韻》,全面回顧了昭宗朝自己的所見所聞,有“詩史”之性質;再如其《秋郊閑望有感》中有“心為感恩長慘戚,鬢緣經亂早蒼浪”,[7]274-275既有感慨昭宗被殺,唐朝滅亡之感,亦有感慨自己年老飄零,四海無家之感。同年早些時候,韓偓聽聞朱全忠再次恢復其官職,依然不為所動,不奉召回朝。開平二年(908),據 《韓偓生平詩文系年簡譜》,“韓偓約本年冬已自福州移居沙縣”。[7]1177開平三年(909),按上述王審知生平,王審知這兩年被不斷加封,且其于開平元年(907)已稱臣于后梁,這為韓偓所深惡痛絕,故此年韓偓打算離開王審知,而中途為王審知追回,此時其亦沒有了相助王審知之想法,只得在福建終此余生,考其此年所作之詩,可知其本于此年打算離開福建,亦知其被迫返回沙縣。開平四年(910),韓偓由沙縣移居尤溪,不久遷到南安縣桃林場,考《太平寰宇記》,“唐長慶二年析南安縣西界兩鄉置桃林場”,[10]而尤溪“在福州城西北八百三十五里”,[10]2000可考知其晚年在福建的行跡。乾化元年(911),韓偓從桃林場遷到了南安縣龍興寺后的葵山,并在此最終安家隱居,《唐宋人寓湘詩文集》韓偓小傳中載“晚年在南安葵山山麓的報恩寺旁建房舍,以為定居之地,時稱‘韓寓’ ”,[11]可為補充。為躲避唐末戰火,同時也正逢自己出貶,韓偓將自己族人大都遷到了福建,而韓偓此時并無官職,故而生活相當清貧,雖依附王審知卻也因不愿為官而難以富裕。乾化四年(914),韓偓妻子裴氏去世,韓偓在《裴郡君祭文》中“猶書唐故官而不用梁年號”,[7]1190亦足見其忠心。后唐莊宗同光元年(923),韓偓在南安縣去世,“葬葵山之麓”,[12]年八十二歲,至此韓偓貶官隱居二十年的生涯結束。

(二)韓偓晚年隱居地選擇之原因

關于韓偓為何輾轉各處最終選擇落腳于福建這一問題一直鮮有人探究,筆者考察王審知墓志對此問題予以探賾。對于王審知治下的福建,新舊《五代史》描寫較少,而王審知墓志則從多個方面進行描寫。

首先,在軍事方面,王審知建立了堅實的防御工事,“創筑重城,繞廓四十余里”,[3]9可見其軍備嚴整。其次,在社會方面,王審知重視教育,廣設學校,“歲聲鹿鳴,廣設庠序”,[3]9同時王審知加強對社會治安的管理,“自是顯七德,敦五常,政和人和”,[3]9可見在其治下社會安定,長幼有序。再次,在經濟方面,王審知懂得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的道理,“公暇之際,必極勸農桑,懇恤耄耋。數千里略無曠土,三十年賣劍買?!?,[3]9可見其重視農業發展,同時王審知修建了甘棠港,促進了貿易的發展,王審知墓志載“王遙祝陰靈,立有玄感,一夕風雷暴作,霆電呈功,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號甘棠港”,[3]9雖有神異色彩,但也透露了王審知修建甘棠港的事跡。由此可見,在戰火紛飛的晚唐五代時期,王審知治理下的福建較為安寧,經濟也不斷發展,同時由于其重視教育,注重文化發展,故而福建相較于當時其他大部分地區也更適于文人士大夫生活。綜上所述,晚年被貶的韓偓經過權衡,最終選擇到福建度過余生。

三、韓偓晚年隱居作品心態與隱居福建之關系

韓偓在貶官隱居這二十年里,共創作了詩一百四十首左右。在這一時期,其詩歌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無論是詠物詩、敘事詩還是抒情詩等其他詩歌,都有濃厚的感情深藏其中。莫礪鋒在其《韓偓〈惜花詩〉 是唐王朝的挽歌嗎》中就曾寫到“此詩在千古的落花詩中卓然挺出,因為它確實是情深意長的‘一首唐王朝的挽歌’ ”。[13]韓偓晚年的這些詩都表現了其對唐王朝命運的哀痛,對自己命運的感慨和對隱居的堅持,同時亦有對隱居地選擇的態度??v觀韓偓這一百多首詩歌,按心態可分為以下八類:

第一類,感慨晚年命運的作品。韓偓晚年貶官在外,四處飄零,生活貧苦,故此類作品在其晚年較多。如其作于天祐元年(904)春的《寄湖南從事》中寫道,“去國正悲同旅雁,隔江何忍更啼鶯”,[7]97此時韓偓離開長安僅一年,其憂愁傷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又如開平元年(907)詩人所作的《向隅》,其頸聯寫道“客路少安處,病床無穩時”,[7]262以極寫實之手法表達了自己的困苦生活。再如《騰騰》詩中有“八年流落醉騰騰”,[7]321亦可見其貶謫生活之苦悶。而福建當時遠離戰火,相對穩定,故而對晚年的韓偓來說當是一個較好的棲身之地,

第二類,決心不再入朝,不仕后梁,決意隱居的作品。韓偓晚年甘心隱居很大程度并不是因為自身對于山水的熱愛,更多是因為唐朝覆滅,自己無意在后梁朝廷為官,守住自己對昭宗和李唐的忠誠而隱居。如其在天祐元年(904)春所作的《偶題》便寫道,“俟時輕進固相妨,實行丹心仗彼蒼”,[7]499可見詩人并不屑于做官,更注重堅守自己的理想。但其也有很多描寫隱居生活,表達隱逸心態的詩,如其在天祐二年(905)所作的《夜坐》中寫道,“無名無位堪休去,猶擬朝衣換釣蓑”,[7]499已明確表達了自己決心隱居的想法。再如其《閑興》《閑居》等詩中都寫了自己的隱居生活,表達了一種隱逸的心態。福建遠離后梁朝廷,韓偓可以遠離官場,其在《秋深閑興》中便以“晴來喜鵲無窮語,雨后寒花特地香”[7]206來表達閑居的安適。

第三類,感慨昭宗之死與唐王朝覆滅,表達對昭宗和李唐的思念,渴望繼續回報昭宗的作品。如韓偓在天祐元年(904)所作的《湖南絕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見惠感事傷懷因成四韻》的最后一聯寫道,“忍淚看天憶帝都”,[7]501作者從一小事入手,想到了昔日與唐昭宗相處的往事,可惜物是人非,昭宗已逝,不由得“忍淚看天”,足見其傷心之重。再如其開平三年(909)所寫的《夢中作》一詩,全篇描寫夢中重回早朝的場景,夢中場景亦是詩人心中所想,表達了詩人對已經覆滅的大唐之無限追憶,希望繼續回報朝廷的情感。

第四類,表達對親友的思念之情的作品。因韓偓晚年居所不定,與親友家人經常分離,故而此類作品也有數首。如其天祐三年(906)寫給兄長韓儀的絕句《寄上兄長》,前兩句即寫道,“兩地支離路八千,襟懷凄愴鬢蒼然”,[7]190考《新唐書》韓儀傳,“偓貶之明年,帝宴文思球場,全忠入,百官坐廡下,全忠怒,貶儀棣州司馬”,[8]5390此時韓偓身在福州,故而有“路八千”之語,全詩極寫對兄長的思念之情。

第五類,回憶往昔歲月的作品,韓偓于貧困的隱居生活中不時便會想起過往,如其在乾化二年(912)所作的《殘春旅舍》,首聯即寫“旅舍殘春宿雨晴,恍然心地憶咸京”,[7]396開門見山交代自己對在長安的歲月之懷念。再如其同年所作的《感舊》,表達了對當時與自己同朝為官諸人的想念之情,繼而表達了對自己在朝為官歲月的懷念。有許多唐朝大臣在唐亡前后來到福建,如翁文贊等,故隱居福建也可與和跟自己命運相似的唐末文人距離更近一些,如韓偓在《李太舍池上玩紅薇醉題》中寫道,“乍為旅客顏常厚,每見同人眼暫明。京洛園林歸未得,天涯相顧一含情”,[7]277便表達了和友人共同懷念往昔的感情。

第六類,表達自己堅守本心,諷刺那些趨炎附勢之徒的作品。如韓偓在天祐二年(905)所作的《息兵》,其尾聯寫,“暫時胯下何須恥,自有蒼蒼鑒赤誠”,[7]165表明自己忍辱負重,決心反對朱全忠之流。再如其在乾化二年(912)所作的《深村》,首聯寫道,“甘向深村固不材,猶勝摧折傍塵?!?,[7]556直言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絕不與那些趨炎附勢之人為伍。

第七類,憂患時局的作品,韓偓晚年亦有作品描寫了唐亡前后的時局。如其在開平四年(910)所作的《自沙縣抵尤溪縣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絕》中寫道 “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7]295可見當時百姓的生活之動蕩。再如乾化二年(912)所作的《八月六日作四首》,以“詩史”之形式記錄了乾化二年(912)所發生的如朱全忠被殺等史實,同時亦追憶過去之事,頗有感慨。

第八類,表達自己樂觀精神的作品。韓偓在晚年隱居生活中雖非常清貧,但亦有少數表達自己樂觀精神的作品。如其在開平元年(907)所寫的《早起探春》就頗言春日之萬物生機,也寫出自己精神矍鑠。同時有數首表達自己因身體恢復而欣喜的詩歌。這些包含樂觀精神的作品也得益于當時福建較為安穩的環境。

從韓偓晚年四處飄零的經歷和其各類作品便可看出韓偓晚年隱居時的心態,也可窺見其為何選擇隱居福建??傮w來看,韓偓晚年感慨自己貧苦的生活,悲苦之情更重,時有感嘆命運多變,思親思友之情流露,同時韓偓堅守自己的信念,絕不出仕后梁,寧愿隱居也不愿與小人為伍。此外,通過其晚年作品可見韓偓隱居時期亦有追憶往昔,思念昭宗,懷念李唐等心態。

四、結語

韓偓是晚唐五代中難得的大詩人,其在為官時期便創作了很多表達自己內心細膩情感的作品,到了晚年隱居時其詩歌達到了更高的水平,表達的心態更為豐富,內心情思更加細膩。通過了解韓偓隱居時期之經歷與心態,兼考王審知墓志,可以更加全面了解韓偓的人生軌跡,發掘其晚年詩歌的創作變化,探察其晚年選擇隱居福建之原因,同時可以了解晚唐五代詩人的生存環境和普遍創作心態。

猜你喜歡
五代史墓志福建
《五代史闕文》所引《五代史》版本考
歷史:現在與過去的對話——以呂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為例
那個夢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宋初詩人李九齡考
福建老年大學之歌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福建醫改新在哪?
賦與唐代墓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