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傳統家訓的歷史嬗變與多維解析

2024-04-07 16:58向燕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5期
關鍵詞:家訓中華家庭

向燕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南寧 530001)

人類文明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傳承。家庭的出現使得文明傳承有了直接的對象與場所。父輩需要對后輩進行家庭方面的穩定教導及自身經驗的傳授,便有了口頭告誡、文字著述,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現象——家訓。家訓以一種特有的文獻形式流傳在中華民族的家庭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訓,說教也?!?家訓主要是指父母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的直接訓示、親自教誨,也包括兄長對弟妹的勸勉,夫妻之間的囑托。它屬于家庭或家族內部的教育,是隨家庭的產生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形式,并隨著家庭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1]。該文通過梳理中華傳統家訓歷史發展變化,以及多維解析其存在的意義,了解古代家訓代代相傳的方式和歷久彌新的原因,揭示中國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根源,以期為新時代家庭家風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1 中華傳統家訓的發展歷程

中華傳統家訓浩瀚精深,是我國古圣先賢智慧的結晶。傳統家訓從萌芽到繁盛,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家訓文化體系。根據我國歷史朝代變化,以及家訓形式、數量等特點,中國傳統家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5 個時期:先秦的萌芽期、兩漢魏晉的生成期、南北隋唐的發展期、宋元的成熟期和明清的繁盛轉型期。

1.1 先秦時期:中華傳統家訓的萌芽期

先秦時期是中華家訓的萌芽期。史書中記載的最早家訓是周公訓誡兒子伯禽和侄子武成王的家訓。周武王滅商后,周公的封地在魯地,由于周公要輔佐朝政,只能讓自己的兒子伯禽代為就位?!墩]伯禽書》 就是周公在伯禽遠赴封地魯任職時告誡兒子的一段話:“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薄安恢t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刹簧鳉e!” 告誡兒子不要因為自己是國君就驕橫,要禮賢下士、謙恭自律。周公在《尚書·無逸》中告誡他侄子周成王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要記住先王創業的艱辛,了解百姓的疾苦,勤政愛民。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家庭教育思想也頗多。例如,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就在《論語》《孟子》中闡述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理念??鬃与m然沒有專門關于家庭教育思想的論述,但在《論語·季氏》中記錄了他與兒子孔鯉的對話,蘊含著一定的家庭教育思想?!磅広叾^庭。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 ’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對他兒子學《詩》《禮》的重視,只有學《詩》《禮》才能講好話、立好身,從這也透露出孔子重視五經修身的思想。而關于孟子家庭教育的思想,影響最廣、最深的是孟母的 “擇鄰而居” 和 “斷機教子” 的故事,體現出孟母重視教育環境對人的影響,以及父母以身作則的教育理念。另外,《周易》中有專門的《家人》卦,談論家庭成員的分工及關系:“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业勒?;正家而天下定矣?!保ā吨芤住ぜ胰恕罚娬{家庭成員應該各司其職,家庭和睦則天下安定。

先秦時期的家訓,主要以口頭問答的方式記錄下來,并經過后人回憶、整理把一些語言、行為保存在史書或子書中。這一時期的家訓具有事物發展初期的特點,內容不全面、思想不系統、形式不成熟、目標不明確,是中華傳統家訓發展的萌芽階段。

1.2 兩漢魏晉時期:中華傳統家訓的生成期

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遍郡國?!薄叭蝗喂壹s,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這兩句中的 “家約” 是 “家訓” 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逗鬂h書·邊讓傳》中 “家” 與 “訓” 首次出現在一起,蔡邕推舉賢才邊讓時說:“髫齔夙孤,不盡家訓?!?意思是不要讓幼小的孩子失去父母,得不到父母親的教誨、教導。這里 “家訓” 的意思主要是長輩對晚輩的教誨、教導??芍?,“家訓” 一詞在漢代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此外,家書、門風、門法等也成為新的家訓形式?!段簳畈鳌酚涊d,西漢有 “萬石門風”,東漢有 “陳紀門法”。兩漢魏晉時期開始出現以文獻形式流傳的家訓,比較有名的如劉向《戒子歆書》、鄭玄《戒子益恩書》、諸葛亮《誡子書》和《誡外甥書》、嵇康《家誡》等,還有許多流傳廣泛的帝王家訓名篇,劉邦《手敕太子》、劉恒《遺詔》、曹丕《誡子》、劉備《遺詔敕后主》。同時,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劉向《列女傳》、班昭《女誡》、蔡邕《女訓》等專門論述女子教育的家訓,表明人們開始重視女性的家庭教育,并強調女性品德修養的重要性,如蔡邕在《女訓》中提出:“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飾,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盵2]心像人的臉一樣,需要認真修飾,如果不修飾就會被塵垢掩蓋,邪惡的念頭就會入侵。

兩漢魏晉時期的家訓,從先秦時期的口頭形式轉變為以文獻記錄的形式在家族中流傳,無論在數量還是內容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樣。這一時期的家訓主要以警示、啟示、告誡的方式教育后代,也成為家訓發展的一種自覺狀態。

1.3 南北朝隋唐時期:中華傳統家訓的發展期

中華傳統家訓真正快速發展,并以專著形式存留,應該是在南北隋唐時期。在這期間產生了對后世影響顯著的家訓文本,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已成為古代家訓的典范,不僅以專著的形式出現,而且闡述了兒童啟蒙、父母以身作則、嚴慈相濟等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等思想。南宋藏書家陳振孫評價其為 “古今家訓,以此為祖”。清代學者王鉞稱其 “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另外,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是一部強調人君之道的政治文獻,系統地呈現了我國帝訓思想,深受后世帝王的重視。除《顏氏家訓》《帝范》之外,宋顏延《庭誥》、梁徐勉《誡子崧書》、李恕《誡子拾遺》、狄仁杰《家范》、盧僎《盧公家范》、姚崇 “六誡” 等,成為這一時期家訓的代表,為傳統家訓后續成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除了專著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家書、家訓詩等不同形式的家訓文本,成為家訓專著的補充形式。例如,洪奕《洪奕家書》、陸機《家誡》、白居易《家訓十則》《贈內》、孟郊《勸學》、杜甫《宗武生日》《元日示宗武》《又示宗武》、韋應物《送楊氏女》等。

南北朝隋唐時期是家訓迅速發展的階段,不僅有專門的文獻記錄,而且思想、內容、形式也較前期有了較大的發展。家訓中對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規范,特別是修身、治學、處世、為人等方面,以儒家經典為主要載體,把儒家文化中的價值觀念作為家訓為人處世的依據,其中 “修齊治平” 也成為當時家訓的主流思想。

1.4 宋元時期:中華傳統家訓的成熟期

宋元時期的經濟發展,以及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家訓的大眾化。宋朝的重文政策及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使得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家訓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宋朝有包拯《包孝肅公家訓》、陸游《放翁家訓》、司馬光《溫公家范》、袁采《袁氏世范》(被后人稱為《顏氏家訓》之亞)、朱熹《家禮》《朱子訓子帖》、葉夢得《石林家訓》等;元朝有鄭太和《鄭氏家范》、鄭泳《鄭氏家儀》、陸象山《居家制用》、許衡《許魯齋先生訓子詩》等。這一時期的家訓文獻開始由貴族家訓時代轉向社會家訓時代,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家訓熱。隨著家訓數量的迅猛增長,宋元時期出現了另一種家訓形式——家訓集?!段墨I通考·經籍考》著錄,第一部家訓總集是北宋中葉由孫頎編纂的《古今家訓》[3]。另外,南宋年間學者劉清之搜集了先秦至宋朝的家訓內容編纂成《戒子通錄》,是中華家訓文化的總集,收集范圍從《禮記》《儀禮》到南宋時期的家訓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此書是 “博極群書”“采摭反復”。

宋元時期是中華傳統家訓發展的成熟期,家訓不僅在數量上較之前有了快速的增長,而且形式由家訓專著變為家訓集,范圍由世家大族的家庭滲透到平民百姓的家庭中,使得家訓走向了大眾化、平民化的道路,具有普遍的社會教化功能。

1.5 明清時期:中華傳統家訓的鼎盛轉型期

明清時期的家訓,由于社會的轉型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家訓的鼎盛期,由明初至鴉片戰爭前,主要表現為家訓得到進一步的繁榮與發展,數量較之前達到最多,而且寫作語言接近白話文,更容易理解。比較有名的有明代的朱元璋《皇明祖訓》、朱棣《圣學心法》、明成祖的徐皇后《內訓》、高攀龍《家訓》、吳麟征《家誡要言》、姚舜牧《姚氏藥言》、許相卿《許云邨貽謀》、霍韜《霍渭厓家訓》、周怡家訓《勉諭兒輩》等。清代的有康熙《圣諭十六條》和《庭訓格言》、雍正《圣諭廣訓》、傅山《霜紅龕集·家訓》、王夫子《示侄孫生蕃》和《示子侄》、張履祥《訓子語》和《示兒》、朱柏廬《治家格言》、張英《聰訓齋語》、鄭板橋《諭麟兒》、孟超然《家誡錄》、汪輝祖《雙節堂庸訓》等。第二階段是傳統家訓的轉型期,起止時間為鴉片戰爭至清朝末年,主要表現為中華傳統家訓在西洋文化的沖擊下,出現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家訓:一類是以洋務派為代表,在家訓中推崇西方經世致用的思想,如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訓》、左宗棠的《致孝威、孝寬》;另一類是以維新派為代表,在家訓中增加了民主、平等、獨立的思想,如梁啟超寫給子女的三百多封書信,對子女的興趣、情感、事業等都給予建議,并在書信中表現出尊重子女個人意愿思想。

明清時期的家訓發展到了鼎盛階段,是中華傳統家訓中最全面、最繁盛的時期。不僅在數量、內容、形式上更多樣,而且體現了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傳統家訓面臨著新的轉型與突破。鴉片戰爭后,西學東漸給傳統文化帶來較大的沖擊,傳統家訓的發展也處于轉型階段,在新的環境中需要自我革新才能開出新的花朵。

2 中華傳統家訓的多維解析

中華傳統家訓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與社會、文化、教育和思想之間相得益彰。社會、文化、教育、思想因素影響著傳統家訓在歷史中的變遷。同時,傳統家訓也影響著社會、文化、教育、圣哲思想的發展邏輯,從這4 個維度解析能更好地展示出傳統家訓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

2.1 社會政治維度:社會發展的縮影

傳統家訓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家庭,不僅與家庭教育關系密切,而且也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相關聯?!凹覈瑯嫛?的社會政治制度使得家訓迅速發展起來。家國文化與家國同構相互依存,互為表里,家國同構為家訓對家庭成員濡化價值觀提供了實際載體,家訓把孝悌、忠信、守禮等作為家規、族規落實到家庭成員的日常人倫行為中,為家國同構提供理論論證[4]。傳統家訓不僅指明家庭成員人生價值方向,促進家庭穩定發展,還有利于維護封建國家統治,形成家國一體的思想理念。如《桐城戴氏家規》規定,國課務必遵限完納,若有抗欠拖延,“治以家法,速令清完”[5]。家訓是統治階段價值觀滲透到家庭中的一種形式,為封建階級的統治進行了合理辯護,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凹覈惑w” 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得以延續發展的重要政治思想?!抖Y記》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薄肮?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將家庭中的 “孝” 與國家的 “忠” 相結合,把家訓延伸到國家的國訓,形成家國同構。傳統家訓與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縮影,反映出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系,透露出社會發展的現狀。

2.2 文化維度: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統家訓的內容是歷代文人十分關注的焦點,從先秦時期《論語》中孔子要求孔鯉讀《詩》《禮》,到宋朝陸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說:“愚謂人之愛子,但當教之以孝悌忠信。所讀須先六經論孟,通曉大義。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中華經典文化成為家訓中子女學習的重要內容。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篇》中說:“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盵6]強調子弟學習《禮》《傳》《詩》《論》的重要性。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引用:“《書》言九德,所謂寬、柔、愿、亂、擾、直、簡、剛、強者,天資也;所謂栗、立、恭、敬、毅、溫、廉、塞、義者,習為也?!盵7]袁采引用《尚書》的內容,勸諫后人學習的重要性。古代長輩喜歡以圣人之言教導后輩,傳統經典書籍就成為家訓思想的主要來源,家訓也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途徑。這無形中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另外,家訓自身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特有的一種形式,它的傳承與發展也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傊?,傳統家訓是中華民族家庭智慧的結晶,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繼承和發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訓是長輩把生活經驗傳遞給子孫后代,以延續家庭的血親為目的,用最家常的語言方式,傳遞著人生的智慧。家訓在傳承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民族精神,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家訓以其獨特的方式傳承著中華文化,奠定了其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價值。

2.3 教育維度:傳統教育的一種形式

我國古代教育中,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社會教育對于兒童來講接觸比較少,并不能從中得到太多的教育資源,而學校教育是有地位的人才能享受的教育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教育應運而生,是少年兒童從出生開始接觸到的最直接的教育形式。麥惠庭認為:“以前在大家庭主義最盛行的時候,所有生下來的人,是直接屬于大家庭,而不是屬于社會,因為這時社會是以家庭作單位,每個人對于家庭的關系是直接的,而對于社會是間接的?!盵8]中華民族重視家族的延續與發展,更加注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家訓是培養良好家風的具體行為規范,是進行家教的具體方式方法,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家庭化,是社會意識形態內化為個人意識形態的中介[9]。傳統家訓的出現與發展,體現了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需求,彌補了我國古代教育的不足。宋代文學家蘇轍在《古今家誡》中提出:“父母之于子也,愛之深,故其為之慮事也精,以深愛而行精慮,故其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盵10]古代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愛不能僅關注子女當下的生活,必須為其考慮深遠??傊?,傳統家訓是祖輩對家庭教育思考后凝結的教育智慧,向后輩傳播人生經驗、感悟的一種方式。從內容、形式、目標來看,是古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

2.4 思想維度:古圣賢思想的凝聚

家訓的存在必定與歷史背景、社會發展相關,是一個民族在歷史演繹過程中民族精神培育和凝練的主陣地。家訓不僅是告誡子孫后代如何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也是人生智慧的凝練。如竹林七賢的嵇康在《家誡》中提出:“人無志,非人也?!?強調立志對人的重要性,反映了他注重立志成人。明代龐尚鵬的《龐氏家訓》中提出:“孝、友、勤、儉四字,最為立身第一義,必真知力行,奉此心為嚴師?!?突出了立身的4 個方面——孝、友、勤、儉。明末清初的傅山在《家訓》提出16 字格言:“靜,淡,遠,藏;忍,樂,默,謙;重,審,勤,儉;寬,安,蛻,歸?!?表明他在為人、處事、立身方面的思想。曾國藩在《諭紀鴻》中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強調讀書的目的是讓子孫成為明事理的君子,而不是只為做官。節儉思想是中國歷代家訓共同提倡的倫理主張和普遍認同的道德規范[11]。例如,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提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體現了朱柏廬崇節尚儉的治家思想。包拯在《包拯家訓》中提出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要求子孫后代清正廉潔。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闡述了修身、治學等經典語句,如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影響深遠。以先賢為榜樣,去除欲念,心胸開闊,志向遠大等,成為后世家庭中家訓的典范。中華傳統家訓不僅是古代圣賢的人生經驗,也是思想的匯集處,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是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中華傳統家訓文化的厚度、廣度及深度,透露著濃濃的血緣親情,鑄造著中華民族的品行,為當代家庭教育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

3 結束語

傳統家訓是中國古代家庭訓誡子孫的家庭教育方式。從先秦到清朝末年,家訓的發展與演變逐漸理論化、系統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存在,深刻體現了古人在社會政治、文化、教育、思想中的價值觀念與民族精神。傳統家訓從微觀層面推動了家庭的家風家教建設,教育子孫后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從宏觀層面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家訓不僅是一種家庭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歷久彌堅的強大精神支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傳承、發揚、創新中華優秀傳統家訓文化,對規范和引導當代家庭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價值與作用。

猜你喜歡
家訓中華家庭
家庭“煮”夫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戀練有詞
家訓伴我成長
《朱子家訓》(四)
《朱子家訓》(二)
《朱子家訓》(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