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科學精神的考古學與高中歷史教學融合研究

2024-04-08 13:21樊世文
中學歷史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華夏中華文明考古

樊世文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文化基礎包括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兩個方面,科學精神是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爸鲝埧茖W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不迷信權威,提倡懷疑、批判、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盵1]歷史作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融合的綜合性學科,培養中學生科學精神,既是學科任務,也是黨和國家給與的時代任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考古學與科學技術融合,使用碳14測年、穩定同位素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發展了物理考古、農業考古、生物考古等分支學科,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突破。在歷史教學中,以學科融合思想為指導,適時、適量、適度引入考古學科學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以物理考古樹立求真求實精神,以農業考古培育開拓創新精神,以生物考古涵養質疑批判精神,培養高中學生科學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時代任務。

一、物理考古:樹立求真求實精神

物理考古是考古學和物理學融合,用物理方法研究文物的斷代、起源等問題的一門科學?!吨型鈿v史綱要》中表述武王伐紂為公元前1046年,但如何得來并沒有解釋。教學中可以適時引入物理考古資料,樹立學生求真求實精神。

【案例一】

材料一:武王克商的年代,歷代學者分歧很大,形成了至少40余種結論,最早為公元前1130年,最晚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因此殷墟的年代自然漂浮起來,商前期和夏的年代就更難以認定。

——仇士華、蔡蓮珍《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碳14年代框架》

材料二:1997年長安縣豐鎬遺址發掘了編號為97-SCMT1的探方。時代相當于文王遷豐到武王克商之間。從中采集樣品,做了碳14測年,得到年代數據為前1050年到1020年之間。1976年陜西臨潼出土的利簋,銘文記載武王于甲子日克商,結合《國語·周語》“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得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

——江林昌《來自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報告》

師:夏商周斷代工程為什么能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認可?

生:碳14測年提供了精確的數據和證據??脊叛芯颗c科學研究相結合。

生:歷史研究與自然科學、考古發掘、文獻研究、天文學研究相結合,相互印證,多學科交叉研究。

師:如何理解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意義?

“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衛真理,不求實就不是科學?!盵2]求真求實精神是在探索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惟上、不惟書、不惟眾、只惟實。對武王克商年代斷代的研讀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求真求實精神:首先,治學要有求真求實的責任感。中國與埃及古文明、古印度文明、兩河文明并稱四大古文明。但斷代工程以前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有2000多年沒有建立年代學標尺。對歷史真相的追求、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命感、愛國情感促使中國學術界努力撥開歷史迷霧,推出令人信服的三代年表。其次,治學要有求真求實的態度和方法。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每一個結論都要有證據,是科學研究的必備準則。斷代工程不以孤證立論,不以主觀臆斷,以歷史學、文獻學、古天文學、考古學、碳14測年的研究事實相互印證,為龍的傳人尋根提供了科學有力的證據。

二、 農業考古:培育開拓創新精神

農業考古研究農林牧漁業的遺跡、遺物,探討農業的起源和發展,考查人類社會的社會分化、分工和經濟、技術的發展。在探討“中西方進入文明社會不同標準”時,適量引入農業考古資料,培育開拓創新精神。

【案例二】

材料一:古城沒有發現稻田遺跡,但宮殿區附近發現了多處成堆的碳化稻谷遺存,南面的池中寺遺址發現了200000千克碳化稻谷。經過同位素測定分析,源于不同的產地,推測來自城外的不同村落。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諸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

——陳雍《解讀良渚文明中國早期國家形態特征及其研究路徑》

材料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沖破“文明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據中國的材料,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即: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以國家的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

——王巍《河南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地位》

師:農業考古如何印證良渚文明是早期國家形態?

生:出土大量稻谷說明農業生產發達,可供養大量人口。食物的儲存為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生:稻谷來自不同村落,說明古城和周圍的村莊存在明確和緊密的從屬關系。最高統治者占有大量社會財富,具有動員、組織人力財力的權威和能力,證明良渚文明已具備國家早期形態的特征。

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文明標準的創新給我們哪些啟示?

開拓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氣獨辟蹊徑,有能力開拓新的領域,敢于創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盵3]“創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潛能,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這種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創造力?!盵4]農業考古的探討幫助學生理解開拓創新精神的內涵:第一,要有拋棄舊思想舊標準的勇氣。按照西方標準,中華文明只能從發現甲骨文的商代開始,只有3300年的歷史。但中國學術界發現“三要素”是西方基于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來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中美洲的瑪雅文明無冶金術,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并未使用文字。商代文明已經非常發達,甲骨文十分成熟,之前應當有相當漫長的積累過程。因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敢于質疑西方標準,建立中國標準。第二,要有創立新思想新標準的努力。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20年間對良渚、陶寺、二里頭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對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進行了科學的研究與論證,以豐碩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關鍵證據,尋找出支持中國標準的史實和事實。第三,要有創立新標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研究方法上勇于創新,與自然科學相結合,應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和研究方法,以農業考古為代表的20多個自然科學學科、數十種技術投入研究使用。創新的研究方法、成果讓中國標準最終獲得西方學術界的認同。

三、 生物考古:涵養質疑批判精神

生物考古是利用出土的人類遺骸遺物,重建古代人群的生活樣貌。其中穩定同位素分析是根據食物來源不同,人體的骨骼和牙齒中的穩定碳同位素不同的原理,揭示先民的食物構成、生存方式,勾勒出社會發展的經濟輪廓。在講授“華夏認同”時,適度引入生物考古材料,涵養學生的質疑批判精神。

【案例三】

材料一: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中外歷史綱要(下)》

材料二:內陽垣遺址位于山西省鄉寧縣,是中原地區與北方草原聯系的通道。春秋時期,鄉寧先為戎狄領地,后被晉國占領。遺址發掘墓葬101座,出土了車馬器、銅制陶制容器、玉器、骨器等,絕大多數屬于晉文化系統。

——許文勝《鄉寧內陽垣清理一批夏、春秋時期墓葬》

材料三:研究選取23個先民個體的牙齒作為測試分析對象。穩定同位素分析發現,所有樣品明顯體現C4類特征,表明先民的食物主要以肉類為主。

——裴德明《山西鄉寧內陽垣遺址先民食物結構分析》

師:內陽垣遺址先民食物為什么會以肉類為主?

生:先民的食物來源于畜牧業或狩獵,并沒有廣泛種植和食用黍粟。說明在經濟上以畜牧業為主,受戎狄影響很深。

師:這是否和教材表述的“華夏認同”矛盾?

生:矛盾。教材表述的華夏認同是蠻夷學習華夏,考古材料證明的是華夏族的胡化。教材表述的華夏認同并不能反映真實全面的民族交流交融。

生:不矛盾。戎狄蠻夷和華夏族雜居交融的過程,是不同部族、民族相互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影響,是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才能形成開放包容的華夏文化,進而發展為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

質疑批判精神是指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能多角度,辯證的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5]質疑批判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是學生需要不斷發掘鼓勵的重要品質。在歷史教學中,應精心創設情境,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質疑批判精神,鼓勵學生追求真理。首先,質疑批判精神要求學生以事實為依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基于教材,歷史上華夏族與戎狄蠻夷交流中,因為華夏文化的先進性,“以夏變夷”確實是主流;基于生物考古資料,華夏族“變于夷”,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并不少見。華夏認同過程中的“以夏變夷”、“變于夷”才是歷史不同層面的細節和事實。其次,質疑批判精神要求學生能多角度、辯證的判斷和評價:“華夏是蠻夷戎狄異化又同化的先進產物?!盵6]正是華夏文明的開放、包容,不斷學習、融合各兄弟族群的文化,保持了文明的先進性;以文化引力,消化了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沖突,保證了文明持久性,最終融合凝聚成有共同文化趨向的民族共同體。

2021年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指出要“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于育人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首先要求歷史教師做研究型教師: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研究考古成果,汲取考古學中的科學養分,開發考古課程資源,以跨學科研究,跨學科教學的方式培養高中生科學精神。其次要求歷史教師做“大先生”型教師:文理兼通,感性與理性、人文與科學并重,專家知識與文化素養有機融合,以知識視野寬、教學思路寬、情懷胸懷寬的“大先生”姿態,有效培養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

【注釋】

[1] 鄧偉志:《社會學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393頁。

[2] 劉家杰:《科學真理與科學規范》,《科學與無神論》2000年第3期,第13頁。

[3] 黃濟:《教育哲學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56頁。

[4] 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71頁。

[5] 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國教育學刊》2016年第10期,第1頁。

[6] 張正明:《先秦的民族結構、民族關系和民族思想——兼論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第4頁。

猜你喜歡
華夏中華文明考古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綻放,華夏之美
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謎
華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一場約架,變了華夏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華夏擷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