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寅亮鄉試硃卷點校及釋讀

2024-04-09 18:02王力袁璐
貴州文史叢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點校

王力 袁璐

摘 要:晚清民國時期貴州著名書法家嚴寅亮于光緒十五年參加貴州鄉試的硃卷,現藏于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是貴州較為稀見的科舉史料。硃卷內容包括嚴寅亮的履歷、科份、答卷三個部分。在其答卷中,有四書文三篇、試律詩一首;在其履歷、科份部分,主要是對其家世、從業情況的介紹以及科考成績等信息。以上史料,可補充嚴寅亮生平資料之不足,也可為研究貴州科舉史提供幫助。筆者將相關文獻資料進行點校及釋讀,以期對學界的嚴寅亮研究和貴州科舉史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嚴寅亮 科舉硃卷 點校 釋讀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4)01-0069-11

嚴寅亮(1854—1933),貴州印江人,晚清民國時期貴州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其書法造詣頗高,以善書擘窠大字而聞名。據相關學者研究,“頤和園”匾額即為嚴寅亮所書。嚴寅亮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考中舉人,后參加會試未中,遂就業于國子監。不久后,嚴寅亮返回貴州,在貴州的書院任教。其后又到四川任知縣,辛亥革命后返回貴州,從事教育二十馀年,1933年去世。由于史料散失等因素,嚴寅亮的傳記資料較為少見。不久前,筆者有幸在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見到嚴寅亮于光緒十五年(1889)參加貴州鄉試的硃卷(見圖一),覺得此份史料頗為珍貴,故將其整理點校并進行釋讀,以期對學界的嚴寅亮研究和貴州科舉史研究有所幫助。

嚴寅亮于光緒十五年(1889)參加貴州鄉試的硃卷,為線裝十二頁,頁數相當于目前打印紙單頁的二十四頁。該卷原藏于貴州收藏家舒奇峰處,后被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購入,成為該館科舉類藏品中的珍品之一。時至今日,該卷未見他館有藏。該卷用傳統雕版印刷方式印制,字體呈扁方狀,且豎粗橫細,為清代中后期流行的雕版刻書“硬體字”。清代刻印鄉會試硃卷,多選參試人之履歷、頭場四書文三篇和試律詩一首,嚴寅亮的硃卷亦是如此。

一般來說,清代硃卷所包含的內容有三個部分,即個人履歷(家族譜系)、科份(科舉成績)、答卷,下面分別作介紹:一是履歷部分。除了要寫明本人的基本信息外,還要寫清楚其家族的世系嬗遞及婚姻情況以及受教履歷。受教履歷部分,主要是通過展示個人的師承關系來體現。二是科份部分。主要是寫清本人的科舉成績。在科舉成績中,還要寫清楚本人是哪一科中的舉,名次是多少,閱卷官、主考官名字及考官推薦語等。三是答卷部分。本人的答卷在考試后,可將原卷完整刊出。一般來說,所考的三場文章都可以刊刻出來,但因為清代最重首場,所以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一般只刻印其首場內容,也就是三篇四書文和一首五言八韻試律詩。依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所藏嚴寅亮于光緒十五年(1889)參加貴州鄉試的硃卷內容,現將其依次整理點校及釋讀如下:

一、嚴寅亮硃卷履歷部分的點校及釋讀

(一)嚴寅亮硃卷履歷(家族譜系)部分的原文點校

據該卷所載之嚴寅亮履歷(家族譜系),現點校如下:

派名以德,字潤生,號弼丞,一號澂,行一又行三,咸豐丁巳年四月二十五日吉時生,貴州思南府廩生,民籍,原籍江西袁州府。

入黔始祖諱陵。

高祖諱富,高祖妣氏戴。

曾祖諱啟鳳,積學終年。曾祖妣氏戴。

祖諱九齡,贈文林郎,積學終年。祖妣氏戴,庠生興拔公女,封孺人。

父名傳恕,庠生,榜名永清,號定山,例封文林郎。母氏陳,庠生含章公女,處士鐘瑚公、鐘玥公胞妹,庠生毓崧胞姑,例誥孺人。

具慶下

受業(知)師 謹以先后為序:

德畬戴老夫子,貢生。

用章羅老夫子,貢生。

任道宗老夫子,處士。

耿之楊老夫子,貢生。

梯山鄒老夫子,貢生。

湘皋詹老夫子,舉人,前署印江教諭。

秀夫楊老夫子,癸酉舉人。

文卿馬老夫子,舉人,同知銜,候補知縣。

默存陶老夫子,四川癸酉拔貢,欽加提舉銜,現任甕安縣知縣。

芷升莫老夫子,拔貢,思南府教授。

年伯子衡黃老夫子,癸酉舉人。

秋莊吳老夫子,原任印江縣典史。

伯謙韋老夫子,前任貴州學政,蒙取入學。

海嶠張老夫子,前任貴州學政,蒙取一等補廩。

雪漁楊老夫子,前任貴州學政,蒙取一等第一。

小圃陳老夫子,現任貴州學政。

蓮唐白老夫子,直隸舉人,前任永從縣知縣,乙酉科薦卷。

繹如吳老夫子,庚辰翰林,現署貴筑縣知縣,戊子科薦卷。

次珊趙老夫子,甲戊翰林,現任貴陽府知府,本科總理府。

潤之曹老夫子,辛未翰林,補授銅仁府知府,本科內監試府。

杏村袁老夫子,己酉拔貢,本科監試道。

鶴喬儲老夫子,現任貴州糧儲兵備道,本科提調道。

讓卿黃老夫子,己未進士,現任貴州按察使司,本科監試司。

繩之史老夫子,現任貴州布政使司,本科提調司。

偉如潘老夫子,現任貴州巡撫部院,本科監臨。

鄉試中式第四十名。

會試中式第? ? 名

殿試第? 甲第? 名

欽點

伯曾祖啟龍。從堂曾祖際運,增生。

堂伯叔祖九珍、九瑢、九瑄、九璋。

從堂伯叔祖濟恩,貢生;九讓,拔貢;超凡,庠生。

胞伯傳忠,庠生,榜名芳,號春山,保守備。

堂伯叔憲章,庠生。傳文、國安,庠生;傳烈、傳德、傳薪、傳清、傳湘。

從堂伯叔傳曾,貢生。少陵,庠生,現保守備。春圃,庠生。懋逵,庠生。正倫,庠生。正彝,庠生。正綱,恩貢。正紀,歲貢。修儒,庠生。修理,庠生。以和,庠生。修玉,庠生。

嫡堂兄以仁,佾生。以義,榜名漢賓,己卯科舉人,揀選知縣。堂兄弟懷堂、懷德、寅畏,庠生。謀道、懷盛、懷明、懷潔、懷澂。

從堂兄弟六德,廩生。三德,庠生。漢朋,庠生。爕邦,庠生。培基,庠生。輔弼,庠生。佐清,庠生。載道,六品軍功。仲道,國學。國棟,庠生。興道,庠生。治道,庠生。盡善,庠生。

嫡堂姪錫楨,幼讀。

堂姪懋勛、懋謙、懋益、懋恒、懋豫、懋業。

從堂姪淵然,庠生。燦然,庠生。中寬,庠生。春霆,國學。光漢,庠生。藎臣,庠生。錫陵,庠生。

從堂孫翼之,庠生。守先,庠生。

女弟一 適楊,癸酉舉人,大挑二等,歷署修文、遵義、開州教諭,現任普安縣教諭通野公長子,廩生謙光。

妻戴氏,處士組印公長女、廩生紳印公胞侄女、庠生重熙嫡堂妹。

子錫祺,幼讀。

族繁不及備載,世居府治嚴家坡。

(二)嚴寅亮硃卷履歷(家族譜系)部分的釋讀

上述資料中所說的“派名”,在明清時期是指一個人按家族字輩所起的名字,往往在家乘、族譜中使用?!芭擅缘隆?,指嚴寅亮在其族譜中寫為“嚴以德”。而“寅亮”二字,則出自《尚書·周官》,取意為“敬信天地”。據《尚書·周官》記載:“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漢代儒學大家孔安國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為:“敬信天地之教,以輔我一人之治?!鼻宕鷮W者張映川在《黃帝內經素問詳注直講全集》中也有類似的解釋:“自來圣帝哲王,留心郅治,開億萬載成平之頌、康樂之休者,罔不聿求良相,崇正格非,以宏化寅亮,弼一人而平章伯姓也?!?漢代的孔安國和清代的張映川解釋的意思大致相同,即敬信天地,輔佐君王。從嚴寅亮的號“弼丞”來看,應當就是取的這個含義,這表明嚴寅亮的長輩希望他長大后做一名能夠輔佐君王的良臣。其字“潤生”,則是對“以德”二字文意的一種對應和延伸,有“以美德潤澤蒼生”之寓意。

在嚴寅亮的履歷中,其自謂出生于“咸豐丁巳年”,這一年是公元1857年。但這條信息不一定準確,因為清代的考生在填寫年齡時,往往會出于某種考慮,填一個虛構的時間,這種情況在當時較為普遍。

硃卷中記載的“貴州思南府廩生,民籍,原籍江西袁州府”,說明三個問題:他的學籍、戶籍和鄉貫。嚴寅亮為印江人,因其時之印江縣歸思南府管轄,所以學籍歸思南府學。嚴寅亮在考中舉人前是“廩生”,廩生是秀才的一種,能夠享受清廷撥發的伙食補助,官府每年給其撥發廩餼銀四兩。對廩生撥發伙食補助,只有進入歲、科兩試的一等并為前列者,才有此資格。這也說明,嚴寅亮在參加生員(即秀才)考試時的成績是名列前茅的。清代所說的“民籍”,是對應“軍籍”“官籍”等稱謂而使用的,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戶籍信息。嚴寅亮的戶籍信息寫為“民籍”,說明他出生于普通百姓之家?!霸髟莞笔瞧溧l貫信息,鄉貫即原籍、祖籍,是其祖輩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這個信息說明,嚴寅亮的祖輩曾經居住在江西的袁州府,嚴家是由江西遷徙到貴州居住的移民。從下文所列的“入黔始祖”及“高祖”等信息看,嚴家應當是在嚴寅亮的高祖輩時由江西遷到貴州居住的,到嚴寅亮時為第六代。以清代中期江西人口較大規模遷入貴州的時段以及嚴氏家譜的記載來綜合分析,嚴家在雍正、乾隆年間遷入貴州的可能性較大。至于嚴寅亮家族先輩讀書受教的情況,在其履歷中反映得也比較清楚。在其入黔始祖和高祖的相關記載中,均未提及讀書經歷。從當時外省籍移民遷入貴州的從業情況分析,他們極有可能是務農或者經商者。自其曾祖一代,家族中始有多人讀書。硃卷中言,其曾祖“積學終年”與從堂曾祖嚴際運為增生,都說明了這一點。自其祖父而下,則又進了一步,出現了庠生和拔貢;而且在這一時期,其家族開始與讀書受教的人家通婚,嚴寅亮的祖母便是一位庠生的女兒,其父親一輩更是絕大多數獲取了生員身份,這也體現了嚴氏家族對文教和科舉越發重視。到嚴寅亮這一代,在他中舉以前,已有堂兄嚴以義在己卯科中舉,并揀選知縣。需要說明的是,履歷中的“ 贈文林郎”和“例封文林郎”都不是真正的授官,是后代考取功名后,朝廷對其先人所贈與的一種封號,祖母的“ 封孺人”和母親的“例誥孺人”也是這種情況。文中“具慶下”的意思是指父母雙全,也就是說在他考中舉人時雙親均健在。

在師承關系部分,主要收載兩類老師:一類是受業師,另一類是受知師。據有關學者研究,這二者的收載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受知師是硃卷履歷中記錄人數最多的。在《集成》會試硃卷履歷中,有的卷主單獨歸類‘受知師,有的則混合編排為‘受業知師,也有把受知師納入‘受業師中的”1。嚴寅亮的這份硃卷,就是采用了混合編排的方式。一般來說,狹義的受業師,特指考生進入府州縣學之前的老師,而受知師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他曾擔任過考生的考官。因此,從入學試到鄉試、會試、殿試乃至朝考,這類考官都算考生的受知師。二者的區別大概就在于,前者是直接教育、指導過考生本人的老師;后者則是因考試關系而結成的名義上的老師,凡是閱過本人試卷的都算此類。嚴寅亮這份硃卷中雖然將受業師和受知師混排在一起,但仔細分析便可知道,前半部分為受業師,后半部分則為受知師。

對于嚴寅亮硃卷中所提及的兩類老師,筆者依據相關史料,綜合分析釋讀如下。嚴氏硃卷所列的前五位,均為其受業師,分別是:戴德畬、羅用章、任道宗、楊耿之、鄒梯山。其中,有的可能是本人名字,有的可能是字號,如“梯山”,就很可能是這位“鄒老夫子”的號。這些都是嚴寅亮在進入府州縣學之前的老師,有的可能是私塾教師,有的可能是嚴寅亮專門請教過或指導過他的老師。這些老師均未考中過舉人,五位中有四位是貢生。而任道宗的“處士”之名,則表明他甚至連生員都不是。當然,我們不能據此認為他們沒有學問,事實上,歷朝歷代確有不少默默無聞而頗有學問的啟蒙教師。雖然因為史料缺乏,無法了解這些教師的學問情況,但在嚴寅亮的讀書啟蒙階段,他們對嚴寅亮學問的影響應當是比較大的。自詹湘皋、楊秀夫、馬文卿、陶默存幾人起,均是嚴寅亮的受知師,其排序也正是嚴寅亮參加科舉考試時先后擔任其考官的排序。詹湘皋是其時印江縣學的教諭,是本縣教官,屬于官學老師,而清代縣一級的考試一般由知縣親自主持,所以印江知縣也算嚴寅亮的受知師。莫芷升是思南府學教授,府一級的考試他要參與,自然算是嚴寅亮的受知師,芷升是他的字,本名莫庭芝,清代被稱為“西南大儒”的學者莫友芝,正是他的兄長。

名單中還出現了幾位職位較高的清廷官員,先是幾位學政:包括韋伯謙、張海嶠、楊雪漁、陳小圃。首先,清代設置的學政,全稱是“提督學政”,是清廷派出的分赴各省管理巡察文教事務的最高一級行政官員;其次,學政不屬地方任官的系列,是由清廷直接派出,代其到各省巡察當地文教情況的欽差,任期一般為三年。學政亦稱“督學使者”,所以在文獻資料中,經??梢钥吹接械膶W政自稱“學使”,如清代的貴州學政、南開大學創始人嚴修,就將自己在貴州做學政時所寫日記命名為《蟫香館使黔日記》。而新考中的舉人稱學政為老師的原因,是學政在三年任期內一般要進行兩次全省性的巡考,生員的歲試、科試均要學政來主持,所以全省的生員都要稱他為老師。嚴寅亮硃卷中所列的學政分別是韋業祥、張登瀛、楊文瑩、陳榮昌四人,其實在張登瀛和楊文瑩之間還有兩位學政,分別是林國柱和孫宗錫,因這兩人名聲不佳,在任期間曾遭彈劾,所以考生們也就不愿與之有聯系。

二、嚴寅亮硃卷科份部分的原文點校及分析釋讀

(一)嚴寅亮硃卷的科份(科舉成績)部分原文及點校

據該卷所載之科份(科舉成績)部分,將其原文現點校如下:

貴州鄉試硃卷? 光緒己丑? 恩科

中式第四十名舉人嚴寅亮? 思南府廩膳生? 民籍

同考試官:賜進士出身、候補知縣任? 閱薦。批:義精詞湛,經策詳明。

大主考: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劉? 取,批:法密機圓,經策典贍。

大主考: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陳? 中,批:神完氣足,經策淵茂。

本房原薦批:

首場:運筆輕靈,修詞雅潔;次典贍;三扼重天下,尤詳人所略。詩工。

二場:五藝皆炳炳烺烺,詩文秀雅,禮文精實,尤不負題。

三場:征引侈富。

衡鑒堂原批:首藝清光大來,用筆圓洽;次典麗矞皇;三議論開拓。詩可。

(二)嚴寅亮硃卷科份部份的釋讀

科份頁內容涉及到嚴寅亮的科份、名次、考官、批語等內容,現將其分析釋讀如下:

“光緒己丑恩科”指的是光緒十五年(1889)的貴州鄉試,己丑是當年的干支紀年。恩科是指科舉制度中于正科之外皇帝特許增加的考試。明清兩代規定,每三年一次鄉試,明朝基本遵守了這種時間節奏,到了清朝,則常在兩次鄉試之間增加考試。當時的讀書人把皇帝增加科舉考試的做法視為一種恩典,所以稱其為“恩科”。

在此次考試中,嚴寅亮的名次是第四十名,這與民國《貴州通志·選舉志》中的記載是一致的,而這一科的解元毛緝新是松桃人?!巴荚嚬伲嘿n進士出身、候補知縣任”,指的是第七房同考官任塍,任塍是浙江人,光緒五年(1879)乙卯科中舉,次年考中進士。光緒十五年(1889),任塍在貴州貴筑縣任試用知縣,鄉試時被安排閱卷,是嚴寅亮試卷的主要閱卷人。清代科舉考試的閱卷主要由正副主考負責,但因考生人數眾多,兩個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閱完全部試卷,所以要設置一個閱卷班底,其基本構成單元稱為“房”。全部考生分為若干“房”,批改每部分試卷的考官各負責一房,被稱為“同考官”。同考官沒有是否錄取的決定權,但可以推薦,每人推薦若干試卷到正副主考手中,由正副主考決定是否錄用。嚴寅亮的試卷分到了第七房的任塍手中,正是任塍評閱并推薦了他。

“大主考: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劉”指的是本科副主考劉名譽,“大主考: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陳”指的是本科主考陳中岳,為了證實取中的試卷是由正副主考共同評判的,清代科舉規定,副主考在試卷上寫“取”字,正主考在試卷上寫“中”字,嚴寅亮的試卷也是如此。一般來說,硃卷上會有不少批語,既有單篇的評價,也有整體的評價。在本卷中,任塍所說的“義精詞湛,經策詳明”,就是一種整體性的評價。他認為嚴寅亮的文章“義理精當,文辭精湛”,經學文章與策論文章均翔實明白。劉名譽所稱的“法密機圓,經策典瞻”,是說其文技法純熟,邏輯嚴密,經學文章與策論文章均用典充裕耐讀。主考陳中岳的評價“神完氣足,經策淵茂”,是說其文章一氣呵成,頗有氣勢,經學文章與策論文章引經據典,功底深厚。清代科場衡文以“清真雅正”為標準,對批語有較嚴規定,所以難免會出現一些套話,如果翻閱大量的硃卷,總能發現很多類似的詞匯。因此,嚴寅亮試卷所獲得的評語中,少不了會出現一些套話及類似的詞匯。但這些評語,也只有考中者的試卷里才會出現。因此,嚴寅亮的文章在考官眼中,當然被認為是過硬的,且對于錄取率約百分之一的貴州鄉試而言,其考中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本房原薦批也是整體性的評價,但表述更具體一些,基本上涉及了每一道題目?!笆讏鲞\筆輕靈,修詞雅潔;次典贍;三扼重天下,尤詳人所略。詩工”,是對第一場三篇文章與一首詩的評價,也就是這本硃卷所收的內容?!岸觯何逅嚱员R烺,詩文秀雅,禮文精實,尤不負題”,稱其第二場五篇詩文均佳,都比較切題?!叭龍觯赫饕薷弧?,是稱贊其策論文章引用了大量典故。

三、嚴寅亮硃卷答卷部分的原文點校及釋讀

嚴寅亮硃卷的答卷部分,共有四書文三篇,試律詩一首,現進行整理點校及分析釋讀。

(一)嚴寅亮四書文答卷的原文點校及釋讀

嚴寅亮的四書文共有三篇,其題目如下:第一題是“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此題目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第二題是“人力所通”,出自《中庸》“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第三題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明清兩代的科舉用八股文考試,而八股文有其模式化的格式要求,在嚴寅亮的三篇考試文章中,以第二篇《人力所通》最能體現八股文的格式特點,故以其為例進行剖析,為突出顯示,特打破原書順序,將其放在三篇之末。

1、第一題原文點校如下: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1

經世之學不數覯,圣人所深慨也。夫隱居行義,非其人亦虛語也,乃聞見異矣。子能不深慨之哉。且自有果于忘世之人,期以遠則非。有忍于誤世之人,原其初已謬,考古者每廢書三嘆,愴然于古今人之不相及也。要惟斷在己者,合體用為一原,歷升沈而不改,身未為世用,自責如故,身即為世用,自責仍如故。覺后人閱歷久之,一若即古人之言,以求古人之閑,猶私冀此詣未絕于天下也,然而僅矣。好惡之篤,吾于其人,見聞匪異矣。雖然,人皆獨善,而兼善之量,又將誰寄乎。吾益穆然于古之為是語者。巢由僅高帝代之風,若時際艱難,箕穎中必非名世,蓋明新未裕,平治亦虛談也。癖世外之煙霞,淡局中之饑溺,縱聽流傳于父老,而知天德王道,斷難責諸肥遯者流。管晏非無匡時之略,胡治分風氣,春秋內獨黜權謀,蓋雜霸優為,圣賢不屑道也。野別清流之門戶,朝多不學之公孤,則求干濟于時賢,孰是后樂先憂,直毅然以天下為任。我聞在昔,先民有作,不有所云隱居者乎。隱居奈何,將有所求也。所求未遂,即于其志有缺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古人如相詔也。抑所謂行義者乎,行義奈何將期其達也。所達未真,即于其道有虧焉。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古人不我欺也。斯語也,斯人也,必慎持于顯晦之交,居不損行不加,尚有典刑,不僅歌泣傳之也。而何至所聞異詞,所見異詞。必善觀乎,盛衰之大志,不降道不屈后,有作者方將旦暮遇之也。其庶幾聞所聞而去,見所見而來。然則聞其語即見其人,非吾之幸哉,豈獨吾之幸哉。乃至是而彌切感懷矣,身茍非親逢隆盛,必不能肖其人之底蘊,斯愛而斯傳,縱執簡摩挲,曲繪當年風雨;撫彝浩嘆,艷稱國士星霜。而證以吾所聞其志其道,或未必信而可征也。惟此殘篇歌嘯,直揭其不能不隱,不敢不行之素愿,流齒頰而馀芬。故閱世既深而憐,才轉甚天,靳其人見篤生之不偶,吾珍其語,終寄托之皆虛,百聞不如一見,吾能無感慨系之哉。然至是而彌殷屬望矣,世茍非大至變遷,必不能阻其人之遭逢,忽明而忽晦。第風微伊呂,誰分伯仲之行;世遠唐虞,孰荷君民之任。而實以吾之聞所達所求,豈終至剝而不復也。似此間氣獨鐘,直綜其何謂尚志,何謂明道之本原,并河山而不朽。故源流可合,而升降何分。三代下有其人,何容失之交臂,千百世存其語,非僅托諸空談,習聞何殊習見,吾能無馨香祝之哉。

本房加批:顧視清高,氣息深隱,是不規矩于時墨中討生活者。

2、第三題原文點校如下: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1

教育得人,樂以天下也。夫英才之生,以天下故,得而教育之,云何不樂。且生才者造物之權,而成才者君子之心,使造物不愛才,必輕洩其奇,僅與庸眾爭誕降之靈,何以見重于天下,使君子不愛才,必輕量其質,僅與庸眾守濡染之陋,何以杰出于天下?一旦造物生之,俾萃君子之門,君子成之,以體造物之意,如是才不虛生,而后知造物無憾,君子無憾,此樂以天下之心也。夫樂以天下,君子不徒自樂其樂矣。間嘗過通都大邑之間,歷大澤名山而外,見夫根器本厚,天資獨高,翹然負異,恥與流俗伍,殆所謂英才。非耶。才而重之曰:英充其才,為師儒可也,為將相無不可。風里黨可也,風天下無不可。雖然,才大者嗜奇,貴就正才;廣者易偏,貴就中才;多者易浮易驕,貴持盈而保泰。設與愛才者處,必愀然不樂,以為大木不遇良工,奚成梁棟;美玉不經追琢,胡發輝光。則以教之之術不明,而育之之法未講也。然則教育之者何,以大道常經為主,如飲食衣服之不可離。以天地父母為心,如長養栽培之不可易,天下生一英才,必生一教育英才之人。英才不成,君子不辭其勞,英才而成,天下陰受其福,此中關系之故,豈淺鮮哉?況世風之變,大半倡自儒生,立教者以徒黨相高,受教育者存門戶之見,久之藩籬自潰,攻訐相仍?;蛞云洳抛艄荜?,助楊墨,竟任顛倒錯雜于其中,而毫不為怪,伊誰之責哉?伊誰之責哉?乃不謂君子,于舉世波靡之會,而欣然得之,且合天下而得之。于是君子為天下儲英才,即欲與英才正天下。將見以其才挽天倫之薄,天倫中序樂事焉。以其才起名教之衰,名教中皆樂地焉,一人倡之,眾人附之,今日以君子得英才,而斯道之統有寄。他日以英才得英才,而斯道之緒,更衍于無窮。師師濟濟,繼繼承承,守先之愿償,待后之心遂,天下無賢不肖,皆曰:英才輩出,千載一時也。昔者教育之方,莫善于孔子;英才之盛,無過于孔子之門。君子,愿學孔子者也。謂君子即今日之孔子,英才即七十子也。亦宜雖欲不樂,烏得而不樂,故曰:樂以天下也。

本房加批:通體覷定“天下”二字,掃盡教育公家言。韓子謂“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吾于斯文亦云。

3、第二題原文點校并釋讀如下:

人力所通2

更即所通驗聲名,人力皆圣力矣。(破題)

這是文章的破題部分。破題,顧名思義即點破題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章的“文眼”。破題選擇題目中的任一關鍵字均可,但必須與朱熹的《四書集注》注釋相一致,不準隨意解釋。為突出“文眼”的精煉性,破題的文字一般比較簡短,以兩句為限,最后一字須使用虛詞。嚴寅亮選擇了題目“人力所通”中的“力”字,從“人力即圣力”的角度來議論“力”與“通”的關系。

夫以人力較舟車,通益難矣。乃通其所不能通,不更遠于所至哉。(承題)

這部分稱為“承題”,即承接破題部分,進一步說明題義,并點明文章的主旨。清代科場八股文的承題多為三四句話,頭尾均用虛詞??荚囶}目可以簡短,但寫作時要考慮其出處所在的整句和整段,不可僅限當句而論?!叭肆λā钡纳弦痪涫恰爸圮囁痢?,嚴寅亮在此將人力與舟車對比,提出在交通的方面,人力雖有不及舟車之處,但亦可到達舟車難以達到之處。隱然露出其論述方向將從人的智力層面展開。

至圣之用人力益見,且自披荊斬棘,史紀殊勛,拔木開疆,世傳盛業?;突秃醢鎴D式廓,遐邇咸通,說者謂非人力所至矣。詎知圣人在上,樂得眾民而用之,即合廣土而恢之。州域之遙,非可以道里計也;方輿之曠,非可以奇險隔也。驗感通之靡暨,羨民力之普存,而知至圣之聲名,究無阻滯矣。(起講)

這部分是起講,是對題意的進一步發揮。此部分內容長度并無固定要求,可酌情伸縮。從這里開始,文章要以所引的古人語中之意行文。本文從圣人之力講起,先鋪墊,再轉折。提出圣人所創之績非普通人力所能為。但接下來又提出,圣人正是用眾人之力方成大業,從而在邏輯上將人力與圣人之力聯系起來,以此展開論述。

試由舟車所至之后征之。

杭一葦而破長風,東海南河,泛舟者幸忘跋涉。顧濟盈可慮,猶思我友之須,人功殊足恃也。則知串夷在路,早歌灌栵之修平。

手六轡而遵周道,南轅北轍,乘車者悉履康莊。顧牧事久勞,尚有仆夫之召,人巧莫與爭也。則知群后來朝,共識山川之封濬。(首二股)

從此處即進入首二股。所謂八股,即指考試文章由八個部分組成,兩兩相對,是為四個大股。但在具體操作中,亦可以減少為三大股、六小股,甚至是兩大股、四小股。每一大股的兩小股之間須對仗,起碼是寬對。本文用“試由舟車所至之后征之”一句引出話題,接下來兩股基本屬于工整對仗。首二股在各股中相對簡短,以給后文留出論述馀地。此處兩股條理清晰,上股論“舟之至”,下股論“車之至”,指出舟車之便。

何也?舟所不能至者,人力至焉,車所不能至者,人力至焉。為能通其所不能通也。(出題)

首二股和后文之間常有“出題”,也稱“點題”,是從文字上再把題目點出來,所以這里仍然圍繞“力”和“通”二字用筆,點明人力有過于舟車之處。

上世洪蒙未辟,狉榛錯跡,類非智力所能平?;蛑^疏仡循蜚,半記巢燧奠民之要。而論古恒目為荒唐,不若即圣德之近而可稽者,翕然奉赫灈之聲靈,而無遠弗屆。

四裔禮教未興,疆索殷遙,亦非詐力所能致?;蛑^譯鞮象寄,皆沐中朝服物之靈。而道地恒患其遼闊,不若即圣德之近而易就者,秩然隸統一之規劃,而不介而孚。(中二股)

此部分是文章的中二股,是發揮題意的重要部分,以講深說透為目的。中二股要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在本文中就要回答上一部分提出的“何也”之問,回應“為什么人力能達到舟車所不達之處?”且又由“人力”再進一層論及“圣力”。此二股從時間、空間兩個角度,提出上古時代與遙遠邊裔的教化皆需人為,而又非僅常力可為,唯有靠近“圣德”才能解決,即既要強調人力強于舟車之處,又要呼應破題中“人力皆圣力”的論述。

然而人力固無所不通矣。

間嘗讀禹貢而知幅員之長,自績奏隨刊,始之以奠山川,即繼之以慎財賦。迨聲教訖而成功上告,萬世永賴,明德遠矣。其所通何如乎?無論貢道與賦道,水陸異宜,通之則遐荒無殊牖闥;納秸與納铚,遠近異里,通之則絕域不阻風聲。極至或三百里,或四百里,或五百里,尋源鑿道,皆拱向夫禹甸之畇畇,不幾為步亥之所未及哉。

又嘗讀周禮而見職方之廣,自政隆封建,于邦國觀其始,即于都鄙考其成。迨等制辨而典職專司,司徒率屬,百度舉矣。其所通何如乎?無論司關幾出入,司虣禁斗囂,通之則非窮遠略;山國用虎節,澤國用龍節,通之則可恃長驅。極至或毛而方,或黑而津,或專而長,入貢來庭,悉震懾夫周原之膴膴,不儼然廣輪之無或阻哉。(后二股)

這是文章的后二股。因為沒有八股的最后部分,即“束二股”,所以后二股就要多加發揮,文句多長于前二股和中二股。這本是八股的變體,但事實上到清代后期,此類情況已比較多見,或者可以說,此時期的八股文更多呈現為六股。作者在這部分著墨尤多,引用經典的頻度大大超過前文,上段引用并闡釋《尚書·禹貢》的內容,下段則多引《周禮》,皆以“其所通何如乎”設問并自答,提出“讀經典、濡圣德”則可以“通絕域、至八極”。相當于列舉大量論據來證明“人力皆圣力,終可勝于舟車之通”。至此,議論型文章的諸個要素已具備,且完全展開。嚴寅亮以此種方式論述,主要是想體現其文章論點清楚,論據充分,論證過程富有層次的寫作方法。

所通益遠,非聲名之浹于人力乎。(收結)

這是八股文的結尾部分,稱為“收結”,以一兩句話收束全文。題目有下文者,可總括上文或推闡馀波。嚴寅亮文中所言之“聲名”,是因為《中庸》里的“人力所通”前文有“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之語,故此處亦是一種呼應,提出的“聲名洋溢乎中國”,正與“人力所通”有關。文后依例刻有房考官的批語:“御華佩實,藻不妄抒。后二以《禹貢》《周禮》,分柱云山經,用始鮮明,尤為爽目?!痹撆Z稱贊嚴寅亮此文華實兼備,且不刻意炫才,對《尚書》《周禮》二句經典的引用尤顯效果。

(二)嚴寅亮硃卷中的試律詩點校及釋讀

嚴寅亮硃卷答卷的四書文后,還有試律詩《賦得問菊新詩手自攜得攜字五言八韻》一首,將原文整理點校及分析釋讀如下:

為問黔中事,言歸菊滿畦。遙吟詩自續,臨別手同攜。

信早霜前盼,詞從石上題。重陽來與就,雙管下都齊。

小詠時開牖,傳觀定刮鎞。袖添吳郡本,路傍筑王溪。

梵唄宣俱靜,僧鞋種可稽。何當賡圣制,獻頌許登梯。

本房加批:志和音雅。

嚴詩的題目“賦得問菊新詩手自攜得攜字五言八韻”出自劉禹錫《送義舟師卻還黔南》,原詩內容為:“黔江秋水浸云霓,獨泛慈航路不迷。猿狖窺齋林葉動,蛟龍聞咒浪花低。如蓮半偈心常悟,問菊新詩手自攜。常說摩圍似靈鷲,卻將山屐上丹梯?!鼻宕茍鏊荚婎}多從古詩中摘取一句,并指定用其中某一字為韻,統觀清代多科貴州鄉試的詩題,多有含“黔”字者,像這首《送義舟師卻還黔南》即是如此?!拔逖园隧崱笔且竺烤湮鍌€字,全詩共八韻,每韻含二小句,共十六句?!暗脭y字”意為要以“攜”字所在韻部的字為韻腳?!皵y”字在平水韻中屬上平場中的“八齊”韻部,本詩偶數句的韻腳位置所用諸字“畦”“題”“齊”“鎞”“溪”“稽”“梯”均可與之通押。詩的內容要圍繞“攜”字,且與題目中的關鍵詞匯、原詩的內涵相關,故嚴詩將“菊”“詩”“攜”“僧”相聯系,營造出一種秋日惜別的場景。詩中多有巧妙之處,如“僧鞋”系指一種特殊的菊花“僧鞋菊”,一詞而關聯“僧”“菊”兩要素。末尾“賡圣制”“許登梯”二語既呼應劉禹錫詩末句,又暗喻科舉之“登”,盡顯雙關之妙。清代科場試律詩多有堆砌詞藻而內容空洞者,嚴寅亮之作能做到情辭兼顧,已屬難得。

四、馀論

嚴寅亮是晚清民國時期貴州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其不僅書法造詣頗高,且學問功底極深。由于史料散失等因素,嚴寅亮的傳記資料較為少見。貴州民族大學圖書館所藏嚴寅亮于光緒十五年(1889)參加貴州鄉試的硃卷,是貴州較為稀見的科舉史料。其中不僅有嚴寅亮的履歷、科份、答卷及試律詩,還有眾多考官的評語,通過參閱這些信息,可以更多了解嚴寅亮的家世、從業等情況及早年的詩文創作。筆者將嚴寅亮的硃卷內容進行點校和釋讀,希望對學界的嚴寅亮和貴州科舉史研究有所幫助。

The Col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Yan Yinliang 's Rural Examination Zhu Juan

Wang? Li? ? Yuan? Lu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 Yinliang, a famous calligrapher in Guizhou, participated in the Guizhou provincial examination in the fifteenth year of Guangxu.It is now stored in the library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which is a rare historical material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Guizhou. The content of Zhujuan includes three parts : Yan Yinliang 's resume, section and answering paper. In its answers, there are three articles in Si Shu and Shi Lv shi, and in its resume part, it is mainl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family background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above historical data can supplement the lack of Yan Yinliang 's life data and provide help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Guizhou. The author collat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lso interprets it,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Yan Yinliang and the history of Guizhou imperial examination.

Key words:Yan Yinliang;Imperial examination Zhujuan;Col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責任編輯:李子和

猜你喜歡
點校
古籍文獻點校成果的著作權問題研究
淺談古籍點校對編校工作的啟示
由賈島《長江集》點??雌湓姼柚械耐昝乐髁x追求
由賈島《長江集》點??雌湓姼柚械耐昝乐髁x追求
拾取且珍襲,詠嘆追前賢
“復原”古籍到底算不算作品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古籍點校成果著作權探析
《貴州通志·萬歷志》點校商榷——以“銅仁府”為例
清代臺灣研究資料整理的新成果:評劉榮平、江卉點?!饵S鶴齡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