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江森工林區稀有林木定向培育設計及其對生態影響分析

2024-04-10 20:06盧丹陽
林業勘查設計 2024年1期
關鍵詞:林分林木樹種

盧丹陽

(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設計院,哈爾濱 150008)

發展珍稀林木,是建設健康穩定森林生態系統,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培育優質木材資源,推進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森林培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是改善森林生態環境必要措施,通過新造林、補植補造、封山育林、中幼林撫育管理和山火防范等措施來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同時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開展天然次生林修復提質增優,促進森林系統穩定性,增加林區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環境改善具有重要意義。東北森工林區林分主要為天然林,全面保護天然林,加強次生闊葉林修復提質,開展林下補植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間伐修復,調整楊樺等天然次生林結構,培育紅松、東北紅豆杉、水曲柳、胡桃楸和黃檗等珍稀林木,能夠有效改善東北森林帶結構,促進東北林區林業可持續發展。

1 項目區基本概況

1.1 地理位置

中國龍江森工所轄重點國有林區位于43 °30′~49 °01′N,127 °01′~134 °05′E,包括小興安嶺和完達山、老爺嶺和張廣才嶺等山脈,施業區跨全省8個地級市、18個縣(市),下轄23個林業局有限公司、393個林場所。

1.2 地形地勢

1)區域為多山地形,地勢起伏顯著,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主要山脈有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才嶺和老爺嶺。小興安嶺為塊狀中斷塊皺山和塊狀皺低山,中山所占面積不大,大面積為低山丘陵,海拔300~800 m;東部完達山為塊狀皺低山,山脈與小興安嶺相似,海拔不高;完達山向南延伸2條平行的山脈,為巖漿巖中低山,一般海拔為400~800 m。

2)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主要為古生代花崗巖,形成巨大巖體;而完達山主要為白堊紀中酸性火山巖,老爺嶺和太平嶺主要為花崗巖、玄武巖。

1.3 河流水系

區域內河流密布,水資源豐富,是東北亞陸地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之一,是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和綏芬河四大水系主要發源地和涵養地。大小河流358條,以中、小河(支)流為主,流域總面積為12.39萬km2,總長度為 1.18萬km。小型水庫58座。

1.4 氣候條件

全林區屬于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冬季漫長,氣候寒冷;春季氣溫回升快,風大干旱;夏季炎熱,雨水適中,水熱同季,利于林木生長;秋季短促,早霜危及農作物成熟。光照時數2 500 h,積溫2 345.9 ℃,年平均降雨量640 mm,無霜期為120~90 d。

1.5 土壤條件

1)該區域分布的地帶性土壤有棕色針葉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黑鈣土;非地帶性土壤有白漿土、草甸沼澤土、泛濫地草甸土和泥炭土等。

2)地帶性土壤按海拔垂直分布。棕色針葉林土是本區寒溫帶針葉林下的地帶性土壤。分布在小興安嶺海拔800 m以上和東部山地(主要是張廣才嶺)海拔1 000~1 200 m以上;暗棕壤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完達山、張廣才嶺和太平嶺等東北東部山地,在小興安嶺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東部山地(主要是張廣才嶺)多分布在海拔1 000~1 200 m以下。

3)黑土、黑鈣土是本區的主要農業土壤。黑土主要分布在本區的中部低山平地,黑鈣土分布在本區的西部低山平地;非地帶性土壤草甸沼澤、泛濫地草甸土、泥炭土和沙土等分布在本區的山間溝谷,河流兩岸。

1.6 野生動植物資源

1)區域擁有野生動物408種,其中東北虎、東北豹、紫貂、黑熊和白頭鶴等國家級保護動物15種;地方重點保護動物69種。

2)野生植物近2 000種,占東北地區植物種數的2/3,其中,東北紅豆杉(紫杉)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種。

3)藥用植物500余種,主要有人參、防風、黃柏、刺五加、五味子、黃芪和柴胡等國家重點保護類中藥材植。

4)食用植物40余種,主要是以刺嫩芽、蕨菜、老山芹為主的山野菜,以紅松子、核桃、榛子為主的堅果,以藍莓、樹莓、藍靛果、沙棘為主的漿果,以榛蘑、元蘑、羊肚菌、猴頭菇、松茸為主的野生食用菌。

2 培育類型設計

2.1 培育模式設計

珍稀林木培育模式按照《“十四五”全國珍稀林木培育實施方案》中的培育模式設計。根據東北森工林區樹種特性、立地條件等,科學選擇珍稀樹種及伴生樹種,合理控制初植密度,適當密植。為了加強對天然次生林的提質修復培育,提高林分質量,設計以小班實地為標準,實行定向培育。選擇珍稀林木生長地天然次生闊葉林分,經過多次采伐,立地條件較好,但珍稀林木樹種數量自然恢復較少,或由于林分競爭珍稀林木生長較慢的林分作為珍稀林木提質培優地塊,確定東北森工林區珍稀林木設立定向培育模式,即采用提質培優和改造培育2種培育模式。

2.2 主要培育措施

珍稀林木培育根據森林類型、發育階段、林分密度、生長狀態、競爭程度、立地條件及培育目標,在對林木實施分類或分級的基礎上,合理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長伐、衛生伐、撫育補植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森林培育措施。

1)間伐撫育。對郁閉度較大影響珍稀林木生長的林分,采取適度間伐。伐除影響珍稀林木生長的干擾樹,保留紅松、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紫椴和柞樹等珍稀林木及適當數量符合立地條件生長的伴生樹種。在林中空地或林冠稀疏處,合理補植珍稀樹種。每667 m2保留珍稀樹種目的樹達到50株(含)以上。

2)撫育補植。對需要補植的林分,補植樹種根據立地條件和林分類型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進行選擇。對立地條件適合恢復為針闊混交林類型的闊葉林分,可選擇主要補植紅松;對適合三大硬闊生長的闊葉林分,可以選擇補植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和紫椴等珍稀樹種。

3)林下補植。由于受到林下遮陰、林木生長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為提高補植成活率,補植樹種苗木標準要高于新植林人工造林苗木標準,選擇Ⅰ、Ⅱ級以上優質大苗,條件允許時提倡使用超級大苗或容器苗。整地和未成林前撫育可參考新植林未成林造林地撫育。

2.3 提質培優設計

提質培優主要采用撫育方式改善林分。根據林分分布均勻狀況和林分結構可分別采取全面撫育、局部團塊狀撫育、帶狀撫育、上方撫育、下層撫育和定株撫育等方式進行撫育補植作業。

1)全面撫育。適用于目的樹種分布均勻的幼、中齡林。撫育時,對林分全面進行撫育間伐與補植的作業方法。

2)局部(團塊狀)撫育。適用于目的樹種或灌叢分布不均,且在同一林分內各塊郁閉度相差懸殊的幼、中齡林。撫育時,只對需要撫育與補植的林分進行局部(團塊狀)撫育間伐的作業方法。

3)帶狀撫育。將林地劃分為若干帶狀地塊,并在帶狀地塊中進行撫育與補植[1]。通過帶狀撫育使林地形成交互排列的透光廊狀帶和間隔帶的林分。在進行采伐時,采伐帶應與主要風方向垂直,這樣可以有效防止因風力導致的折斷和倒伏。帶狀撫育是一種有效的林地管理方法。

4)上方撫育。適用于復層異齡和人工天然混交幼、中齡林。撫育時,需要伐除部分上方妨礙目的樹種或目標樹生長的干擾樹,并保留不影響目標樹生長的輔助木,解放下層目的樹種的作業方法。

5)下層撫育。適用于中齡純林。撫育時,伐除下層被壓木等干擾樹,保留目標樹和輔助樹,增大保留木生長營養空間的作業方法。

6)定株撫育。在同一穴中,種植或萌生了多株幼樹的幼齡林,在采用有效的疏伐時,需根據合理的保留密度,選擇伐除質量差、長勢弱的林木,同時保留質量好、長勢強的林木,以確保保留木有足夠的空間進行適宜的生長。

2.4 改造培育設計

改造培育林分選擇條件為林相殘破、生長量下降的林分,林分結構需改善的林分和能提高林地生產力的林分。改造培育補植樹種根據適地適樹原則選擇紅松、水曲柳、胡桃楸、黃菠蘿和紫椴。補植苗木選擇Ⅰ級以上優質大苗,條件允許時提倡使用超級大苗或容器苗。每667 m2種植珍稀樹種30株(含)以上。

1)林相殘破、生長量下降的林分。選擇林相表現為破損、殘缺或長勢下降的退化林分。這些林分通常受到病蟲害、自然災害或不當管理等因素的影響,需要進行改造和培育。

2)林分結構需改善的林分。優先選擇具有較差結構的林分進行改造培育。這包括減少林分中過密或過疏的個體,增加樹種多樣性,提高林分的空間層次結構和競爭優勢。

3)能提高林地生產力的林分。選擇能夠通過改造培育來提高林地生產力的林分。這可能包括選擇生長速度較快、生產力較高的樹種,采取適當的栽培措施來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地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3 項目對生態與社會影響研究

3.1 生態影響研究

通過珍稀林木的培育經營活動,對區域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固碳釋氧和凈化空氣等方面具有促進作用,增加森林碳匯儲備量和林地肥力;通過改善林分結構,有利于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通過減少森林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需要積極實施低碳經營策略。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方面,應采用生物和物理等環保的綠色防治手段。同時,在林下經營過程中,要杜絕環境污染,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并加強森林防火工作[2]。

3.2 社會影響研究

珍稀林木培育項目的實施對社會產生了多重影響,包括提供就業和創收機會,緩解生活困境,建設完備的森林生態服務體系,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1)提供就業和創收機會。珍稀林木培育項目的實施,為林區人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從項目的規劃、管理到實施,都需要專業人才的參與,例如林業技術人員、種植工人和管理人員等。同時,通過林木培育活動,產生的林產品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為當地居民提供創收機會。

2)緩解勞動力剩余和生活困難。由于天然林停止商業性采伐,可能導致一部分職工勞動力剩余和生活困難。珍稀林木培育項目的實施為這些受影響的人員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緩解了其生活困境,改善了就業狀況。

3)建設完備的森林生態服務體系。珍稀林木培育項目的實施有助于建設完備的森林生態服務體系。通過培育稀有的林木品種,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和性能,例如水土保持、氣候調節和防風固沙等。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滿足公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

4)促進可持續發展。珍稀林木培育項目的實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合理規劃和管理珍稀林木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使森林資源能夠持續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促進了林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1)通過珍稀林木培育項目對林分結構、低效林比例等方面的調節提高林分質量,使森林資源的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這不僅能夠為森林經營管理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為森林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環境恢復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項目建成后,不僅提高森林質量和環境質量,還可創造一定經濟價值。逐步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真正讓林區百姓共享生態建設成果。

2)為了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應嚴格按培育模式設計作業,做到設計和現地一致,選擇科學合理的培育方式,做到適地適樹;加強進苗質量管理,并加強對珍稀林木培育地塊的監督檢查;加強后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撫育等管護措施要有效落實。

3)各級部門應自上而下建立項目領導小組,落實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用好用足政策,做好用地、資金保障,確保各項培育任務落到實處,做好協調服務和檢查督導工作。聯合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設計院協助做好技術指導工作。加強各林場技術人員和職工管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司其職,保障人力資源和施工質量。

猜你喜歡
林分林木樹種
撫育間伐對油松林下灌木多樣性的影響
4種人工林的土壤化學性質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4種闊葉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常綠樹種在新疆的應用現狀
試論高大林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天敵昆蟲在林木病蟲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討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城市綠化樹種選擇,只顧眼前你就輸了
一個樹種的國家戰略
亞熱帶地區典型林分氮保留能力的差異及δ15N空間垂直分異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