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常市村莊綠化美化建設模式分析研究

2024-04-10 20:06王欽昊
林業勘查設計 2024年1期
關鍵詞:美化樹種村莊

王欽昊

(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設計院,哈爾濱 150008)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地區的居民環境和生態環境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村莊綠化美化建設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村莊綠化建設模式為改善農村環境、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這種模式融合了生態保護、景觀設計、農業發展和社區參與等多個方面的理念和實踐,旨在打造更美麗、更宜居的農村環境。通過合理規劃和布局綠化植被、建設綠色基礎設施,積極引導農村農民參與鄉村建設,不僅提高農田生產力和農民收入,還能通過建設農村公園、休閑步道和康養基地等綠色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閑娛樂場所和健康生活方式。

1 村莊綠化美化基本情況

1.1 村莊綠化美化現狀

自“美麗村莊”建設開展以來,五常市全面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工作,在規劃布局上做到一村一特色,一路一風格。村與村盡量做到有效銜接,綠化美化與綜合整治緊密結合,整體聯動,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使鄉鎮產業繁榮、生態優化、環境整潔、設施完善、鄉風文明。走進村莊,滿眼是盛開的鮮花、嫩黃的金葉榆、濃綠的樹籬,一望無際的稻田、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整齊美觀的房舍與格調優雅的農家小院。通過綠化美化建設,全市各鄉鎮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基本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硬化為一體的生態環境格局。

1.2 村莊綠化管理機制

五常市各級鄉鎮在村莊綠化管理上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從根本上、源頭上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建設工作。各鄉鎮黨委、政府都成立了村莊綠化美化建設領導小組,召開村民代表參加村莊綠化美化建設動員會議,通過層層宣傳動員,上下聯動,廣泛發動干部群眾積極投身于村莊綠化美化建設當中,使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村莊綠化美化建設的重要性。引導村民參與,不斷完善村規民約,開展“綠化美化、美麗家園”建設活動,倡導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社會風氣,提高村民參與村莊綠化美化建設的自覺性,形成人人維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同時,還建立了完善的村屯環境后期管護維護機制,由專人管護樹木花草和環境衛生,“一包到底”,安排專人對樹木、環境衛生進行管護和維護工作,使得村莊綠化美化建設成果得以鞏固。

1.3 村莊綠化存在問題

通過積極推進村莊綠化工程,為五常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作出積極貢獻。但要實現創建美麗、宜居的綠色村莊,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總體目標,還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提高社區參與度,并加強相關技術研究和推廣,以實現村莊綠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和提升,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難題。

2 村莊綠化主要內容與建設措施

2.1 建設主要內容

村莊綠化建設的主要內容要綜合考慮自然環境、景觀需求和社區參與,可以打造出宜居、美麗和具有特色的鄉村環境。

1)護村林建設。種植各種適應性強、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包括喬木、灌木和花草等。通過植被的覆蓋,改善村莊的景觀環境,提高空氣質量,凈化水源,保護土壤和生物多樣性,營造宜居的生活環境。

2)街道庭院綠化建設。在村莊的主要道路和街巷兩側或中央設置綠化帶,種植適應性強的綠化植物,如行道樹和花壇等,美化交通環境,提供遮陰和減輕路面反射熱的功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3)公共空地綠化建設。對村莊內的公共空地、廣場和公園等區域進行綠化,設置休閑設施,提供居民休息、娛樂的場所。種植花草、草坪和樹木,打造舒適宜人的活動空間,增加人文氛圍。

4)農田防護林建設。在農田邊緣、水田之間或農田的空地中進行綠化,種植綠化樹木、灌木或經濟作物,形成農田綠網,起到防風固沙、保持土壤水分、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通過推動農田生態工程,實施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保護農田的生態環境。

2.2 建設措施

通過村莊綠化具體措施的實施,可以推動五常市村莊綠化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可持續發展,提升村莊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這也為打造美麗鄉村、構建美麗中國的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

1)制定規劃和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制定村莊綠化規劃,明確綠化目標和措施,并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規,為綠化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特別是對貧困村和偏遠地區,增加綠化項目的資金投入,確保綠化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可持續發展。

2)科學選擇栽植樹種。根據東北地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科學選擇適應性強的林木、灌木和草種,合理布局綠化景觀,確保植物的成活和健康生長。

3)強化管理、增強社區參與。建立健全的綠化管理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綠化項目的維護和管理,確保綠化成果的長期保持和可持續發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綠化工作,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4)加強技術支持和培訓。組織專業人才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村莊綠化工作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培養一支技術過硬的綠化隊伍。

3 村莊綠化建設模式分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推進,全省各地堅持以護村林建設、街道綠化、庭院綠化、休憩場所綠化、廢棄閑置地綠化為重點,以推廣使用鄉土常綠樹種為方向,建設喬灌花草相結合的園林景觀式建設模式,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典型特點的村莊綠化建設模式。

3.1 護村林模式

護村林模式通過混交林營造、選擇高大喬木、形成針闊葉混交林以及合理的株行距設計,可以為農村地區提供有效的防護屏障,保護農田和村莊的安全。

1)護村林的設計應盡量營造混交林,這樣可以有效利用不同樹種的生長特點和根系結構,增加林地的生物多樣性,提高林地的生態穩定性。對于護村林來說,混交林可以增加樹冠的層次、增加樹木之間的相互阻擋作用,從而更好地防止風沙的侵襲。

2)護村林在選擇樹種時,應優先選擇高大喬木。高大喬木具有較為發達的根系和茂密的樹冠,能夠提供更好的風沙阻擋效果。這些喬木通過其堅實的枝干和樹干,能夠有效地抵擋和減緩風沙的侵襲。

3)在護村林的種植過程中,護村林的株行距應保持在2 m×3 m的范圍內。這樣的株行距可以在保證樹木之間有足夠空間生長的同時,也能夠形成相對緊密的林地結構,增加風沙的阻擋效果。

3.2 街道綠化模式

1)圍繞“美房子”“美庭院”“美街路”“美廣場”四位一體發展思路,以綠色為鄉村振興的原色、底色和主色,初步形成了“林水相依、綠水相融、村容整潔、街道綠化”的新格局。

2)在原有樹木整形修剪、留優去劣的基礎上,分段補栽常綠樹種云杉、樟子松和闊葉樹種水曲柳、核桃楸和黃菠蘿等;中間層選擇海棠、紫葉稠李和大果沙棘等觀葉觀花賞果品種;灌木層補栽彩葉灌木球和常綠的云杉球。

3.3 庭院綠化模式

1)結合山村特色,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林果,通過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種植果樹等經濟樹種,并結合樹冠大小、樹種數量的選擇,這樣的綠化方式不僅可以美化庭院環境,還大力發展采摘園、觀光園和農家樂等產業,逐步實現產區變景區,為家庭提供新鮮的水果和經濟收益。

2)通過制定生態建設實施方案,種植山桃、山楂、山核桃、蘋果和黃太平等地產經濟林果,形成了綠色發展、產游結合、特色鮮明的林果產業。

3.4 公共空地、廢棄閑置地綠化模式

將村莊綠化工作同鄉村旅游緊密結合起來,探索留得住鄉愁的生態綠化經濟,通過公共空地、廢棄閑置地綠化模式,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對村莊內的公共空地、廣場和公園等區域進行綠化,設置休閑設施,提供居民休息、娛樂的場所;充分發掘可以利用的廢棄、閑置地優勢,精心謀劃“田園生態民宿游”項目,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業。如建設一批客棧、歸園田居、茶鄉麗舍和鄰家小院等民宿,實現村屯場所和廢棄、閑置地的綠化美化與民宿旅游相結合建設模式。

4 村莊綠化技術路線

4.1 樹種選擇

在村莊綠化中,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適宜的樹種,充分考慮栽植地的位置和地況,盡量選擇鄉土珍貴樹種。應注重選擇具有生態防護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的樹種,這樣不僅可以改善村莊環境,還能保護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發展。

1)對于村莊的迎風面,由于受到風力的沖擊,應選擇具有較強耐風能力的樹種,如楊樹、榆樹和柳樹等。這些樹種的根系發達,能夠牢固固定土壤,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2)在庭院旁和住宅前面,一般可以選擇灌木型或小喬木型經濟樹種。這些樹種不僅能夠增加景觀效果,還能夠為居民提供舒適的遮陰。此外,可以考慮一些果樹種植,既可以觀賞,又能夠豐富居民的食物來源,帶來經濟效益。

3)在農村地區,由于通常沒有下水和排水工程,所以在造林綠化時需要特別注意低洼地排水問題。在低洼處選擇耐水濕的樹種非常關鍵,這些樹種具有較強的耐水能力,能夠適應低洼地區濕潤的環境,并且不易受到水災的影響。

4.2 苗木選擇

為了確保綠化效果和苗木的生長質量,苗木可以按照種類選擇、良種壯苗分級選擇和全程保濕措施。

1)苗木種類。闊葉樹種綠化苗木的地徑應在3 cm以上,才能確保苗木的根系健康,良好地生長并扎根在土壤中;針葉樹種綠化苗木的苗高應在1 m以上,才能確保苗木具有較好的樹干高度和生長潛力,快速形成自然的樹冠;灌木樹種綠化苗木的苗高應在50 cm以上,并且需要具有5個以上的分支,這樣的苗木能夠迅速形成豐富的枝葉,提供更好的綠化效果。

2)良種壯苗。綠化苗木應選擇長勢旺盛、發育良好的Ⅰ、Ⅱ級苗木進行綠化。這些苗木具有更強的生長能力和適應性,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苗木應具有根莖粗壯,這是苗木健康生長的重要指標之一。粗壯的根莖能夠更好地吸收養分和水分,保證苗木的生長和發展;苗木應無病蟲害和無機械損傷。選用無病蟲害的苗木可以減少病蟲害的傳播風險,保證綠化的健康和穩定;同時,無機械損傷的苗木能夠更好地保持生長能力和形態完整性。

3)保濕措施。從起苗、包裝、運輸到植苗的整個過程,必須采取保濕措施。在起苗階段,可以采用覆蓋保濕材料或遮陰措施來保持苗木的濕度,防止扦插苗或播種苗的失水;在包裝和運輸階段,可以采取包裝袋或棉布等材料來包裹苗木根系,避免濕度流失和根系破壞。

4.3 密度與配置

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樹種的密度與配置,可以提高樹木的生長質量和成活率,以實現綠化效果。通過喬木和灌木的合理配搭,以及街道綠化的園林景觀式配置,能夠為村莊帶來綠蔭、景觀和生態效益。

1)村莊綠化建設中,喬木的平均造林密度約47株/667 m2,灌木的平均密度約為49叢/667 m2。這樣的密度可以在保持適當間距的同時,為村莊提供豐富的綠色植被。

2)在護村林的配置上,根據各個區域的造林模式進行調整。其他喬灌混交的綠化區域,可以按照1∶1的比例配置喬木和灌木。這種配置方式既能保持喬木的高大氣勢,又能增加灌木的層次感和豐富度;對于街道綠化,建議采用喬木、灌木和花草相結合的園林景觀式進行配置。這樣的配置方式可以在街道兩側營造出美觀的綠色景觀,既增加了喬木的垂直層次感,又通過灌木和花草的點綴,提升了整體的觀賞性。

4.4 后期管護

苗木栽植后的管護工作至關重要,其中及時澆水和涂白處理是2個重要的方面。通過合理的澆水和水分管理,可以為苗木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其根系發展和養分吸收。而涂白處理則能有效防止樹干受損,提高樹木的抗逆性和生存率。

1)及時澆水。在栽植后應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特別是在干燥的季節,或者剛栽植的苗木不具備足夠的根系吸水能力時,要更加注重澆水的頻率和水量。但要注意避免過度澆水,以免造成根系缺氧和病害的發生。

2)涂白處理。涂白處理應在栽植后盡早進行,并隨著季節的變化進行補涂。同時,涂白處理后要及時做好樹干的矯正,以保證樹木的直立和穩定。

5 結論

1)通過村莊綠化美化建設,村屯的生態功能將得到顯著提升,形成有效的生態防護屏障。森林釋放氧氣,吸收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同時減少光化學煙霧污染和清除放射性物質,具有明顯的大氣凈化和保護人體健康的效果。

2)通過村莊綠化美化建設,村屯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進一步推動了鄉村旅游、康養、觀光、休閑和娛樂等產業的發展。為人民提供高品質的生態體驗和生態服務,讓更多的村屯居民與自然融合、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為豐富村屯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貢獻。

3)村莊綠化美化建設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強了公眾的生態意識和參與環境建設的意識,打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模式,推動鄉村自然資本的快速增值,增加了林業農民的就業機會,實現了百姓富裕與生態美的統一目標。

猜你喜歡
美化樹種村莊
SLOW MANIFOLD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A NONLOCAL FAST-SLOW DYNAMICAL SYSTEM WITH BROWNIAN MOTION?
我的小村莊
村莊,你好
美化生活
常綠樹種在新疆的應用現狀
村莊在哪里
城市綠化樹種選擇,只顧眼前你就輸了
一個樹種的國家戰略
珍貴樹種紅豆樹生態位測定
村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