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的新質生產力: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

2024-04-10 08:12李政崔慧永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學技術

李政 崔慧永

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2.003

歡迎按以下格式引用:李政,崔慧永.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的新質生產力: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29-144.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2.003.

Citation Format:

LI Zheng, CUI Huiyong.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notation,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 path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4(1):129-144.Doi:10.11835/j.issn.1008-5831.pj.2023.12.003.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代以創新為引領增強國有經濟‘五力研究”(22AZD032);吉林師范大學2022年度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

李政,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Email:1282280618@qq.com;崔慧永,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不僅對東北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新質生產力是由于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質的不斷提升而呈現出來的更為先進的生產力形式。新質生產力在本質上屬于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范疇,具有實踐性、全面性、發展性的性質。新質生產力外顯于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上,這些構成要素質量的提升即“勞動者”素質的持續提升、勞動資料的改進與廣泛應用、勞動對象的不斷擴張、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管理水平的顯著提升等,形成了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條件。依據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條件,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路徑主要有:一是通過提升教育質量、培育世界一流企業、促進產業發展以培育高質量的“勞動者”;二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升勞動資料及科學技術這兩個要素的質量;三是建設超大規模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實現勞動對象的擴展;四是加強黨的領導與培育企業家精神以實現企業管理的變革。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科學技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國統一大市場;勞動者素質

中圖分類號:F042;[F0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24)01-0129-16

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對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而言,沒有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也就沒有自身的發展與進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也進入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東北振興,多次到東北視察和調研,并圍繞東北振興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視察時又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新的重要概念。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對黑

龍江省和整個東北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

任何概念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新質生產力也不例外。在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之前,相關研究已經存在,但尚未形成對新質生產力進行深入研究的客觀環境與條件。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背景下,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在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開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與過去大相徑庭。在此背景下,加快形成與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新質生產力變得日益緊迫。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成為歷史必然。

(一)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

2023年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二十周年。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省視察工作并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習近平總書記連續提及“新質生產力”,充分表明這一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對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大意義。

(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前學界的相關研究

20世紀80年代中期,學術界開始出現類似“新質生產力”相關提法。如楊廣文[3]認為,“新質的生產力通過自身的質變量變而引起某一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總和發生根本的變革……看不到新質生產力已經破土而出的幼芽是錯誤的”,“總的來說,生產力質的變化帶來的明顯的經濟效益,必然要求和推動量的變化……這就又為新質的生產力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這一飛躍,新質的生產力就會帶來新的量變”,“這說明,我國的生產力總和當中有世界上水平最高的新質生產力”。由此可見,楊廣文是在區分事物的量變與質變、新舊事物比較的意義上提到新質生產力的。他的提法僅僅是通過對比而得出的簡單的推論,且混淆了“新質的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的差別,將二者等同起來使用,說明他還沒有將新質生產力作為新的獨立范疇進行研究。此后,胡瀟[4]、周延云和李琪[5]、王學榮[6]、張黎明和周曉宇[7]等與楊廣文也曾在相同意義上使用“新質生產力”這一提法。不同的是,周延云和李琪、張黎明和周曉宇認為信息生產力是一種新質的生產力;王學榮認為生態生產力是當代生產力的新質態;廖才茂[8]在其論文摘要的第一句強調,“知識生產力是不同于物質生產力的一種新質生產力”,而在正文中只有一處強調“以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為主導的生產力是一種新質的生產力”;高偉梧[9]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更替的決定因素角度提出新質的生產力;張忠良[10]在其文中多次提及新質生產力,只是將新質生產力與先進生產力在含義相同或相近的意義上加以使用。

總之,雖然早期一些學者使用了新質生產力及其類似的概念,但他們都沒有系統地概括與闡釋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至多只是站在“舊的生產力”或“原生產力”“傳統生產力”的對立面,在矛盾思維模式中形成的自發的文字表述。也就是說,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前,新質生產力的相關研究已經出現,但還沒有上升到系統的理論層面,也未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

(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對學界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后,立刻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相關學術期刊和媒體陸續刊發有關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文章。有關新質生產力的研究,開始深入化、系統化、理論化,并與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等研究相結合,對有關實踐起到指導作用。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考量,在能夠檢索到的文獻中,較為典型的關于新質生產力研究的學術論文,涉及新質生產力的多維視角:關于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的研究(蒲清平、向往[11],周文、許凌云[12],令小雄、妥亮、金喆威[13],姚樹潔、張小倩[14],等等);關于新質生產力實現路徑的研究(胡瑩[15],柳學信、曹成梓、孔曉旭[16]等);關于新質生產力理論、歷史、現實邏輯的研究(李政、廖曉東[17]等);關于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的研究(蒲清平、黃媛媛[18],高帆[19],張林、蒲清平[20],等);關于新質生產力與創新發展的研究(周紹東、胡華杰[21]);關于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徐政、鄭霖豪、程夢瑤[22-23]);關于教育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貢獻的研究(李奕[24]);關于新質生產力下產業發展方向與戰略的研究(劉志彪、凌永輝、孫瑞東[25]);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指標構建與時空演進的研究(王玨、王榮基[26])。這些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大參考價值,為進一步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與內涵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對于人類而言,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活動就是物質資料生產活動,這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會形成兩個方面的關系:一個是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這就是生產力;另一個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一于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緊密聯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一)新質生產力的本質

新質生產力概念的內核是生產力,屬于生產力范疇。從本質上講,生產力專屬于人類,是人類的生產能力和利用自然并與自然相處的能力的體現。自然界包括人之外的生物是不具備這種生產力的。自然界以及各種生物,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了,遵循著自己的獨特軌跡運動;在人類誕生以后,自然界以及各種生物依然按照原本的軌跡運動。自然界中的任何自然現象,其發生都不會有意識地針對人類去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優良環境亦或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惡劣環境,不管人類是否能夠、是否愿意都必須接受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界的自然活動。而各種生物的活動也不會有意識地針對人類去采取支持或反對人類生存的態度,對人類的影響非常有限,其活動只是生物自身生命存在的要求,是生物的無意識的本能活動。人類活動作為一種獨特的存在,首要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活動就是生產活動。與自然界的自然活動、各種生物的本能活動不同,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有意識的活動,是滿足人類自身需要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人類是生產活動的主體,沒有人類參與其中的活動不是生產活動,自然界的自然活動、生物的本能活動都不屬于生產活動范疇。人類生產活動的規律即經濟規律是有人類參與的規律,而自然界的自然活動規律即自然規律以及生物自身運動的規律是不需要人類參與的。因此,生產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經濟規律是人類特有的活動規律。自然活動產生的巨大力量是自然力,生物活動產生的活力與力量是生命力,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作用力就是生產力。生產力異于自然力,也異于生命力。生產活動專屬于人類,生產力也專屬于人類,生產力的本質就在于“人”,生產力是“人”的生產能力。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亦稱為社會生產力。生產力就是社會生產力,而社會生產力的稱謂則突出了生產力的“人”的本質。新質生產力在本質上仍然是生產力,是人類在與自然界斗爭和相處中展現出來的一種“新質”的生產能力。

(二)新質生產力的含義

新質生產力屬于生產力范疇,“新質”是生產力的特征的規定性。新質生產力中的“新質”即“新的質態”,也就是“新的形態、新的形式”之意。新質生產力是嶄新的、更先進的、更高層次的、更高質量的、更高效率的、更現代化的生產力,其落腳點在于生產力水平之高度發展。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考量事物自身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事物的量變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事物的質,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部分質變,但是事物一旦發生了質變,該事物就否定了自身。依此可知,新質生產力在質上屬于生產力范疇,就是說人類在自然界面前表現出來的生產能力的基本規定性是沒有改變的,新質是表明生產力水平由量的大幅度提升而引起的部分質變,所以,“新質”就是“新的質態、新的形態、新的形式”。

新質生產力中的“新質”表面上看是“新的質態、新的形態、新的形式”的意思,它還有更深層含義。事物的質變與量變是有區別的,生產力與生產力構成要素并不等同。生產力自身質的規定性是人的生產能力,而生產力量的規定性恰恰是通過生產力構成要素的狀況體現出來的。一方面,生產力構成要素的“量”可能增加,例如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人、財、物等各種要素數量增加,表現為生產規模擴大,產品數量增多,毫無疑問,這是生產力量的變化;另一方面,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質”也可以提升,例如使用了全新的原料、采用了包含全新技術的更為先進的機器設備、提升了管理水平等,這些要素的質的提升都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產品數量也增多,但這種情況依然還是生產力在量的規定性的變化。無論生產力構成要素在“量”上的變化還是在“質”上的變化,生產力的本質即“人的生產能力”并沒有改變。以往學者們對生產力的質變與量變的理解,其實都是在生產力構成要素質變與量變的意義上講的,生產力的質變、生產力的躍遷是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質變,是生產力由于量變引起的局部質變。由上述分析可得,如果將新質生產力中的“新質”解釋為“嶄新的本質”,那么“新質”就是特指生產力構成要素出現了“嶄新的本質”即質變,是因為生產力構成要素出現了質的提升,所以生產力表現為全新的形式,出現新質生產力。

鑒于新質生產力的“新質”有兩層含義,概而言之,新質生產力是由于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質的不斷提升而呈現出來的更為先進的生產力形式。

(三)新質生產力的性質

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超越,在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顯示出更為明顯的實踐性、全面性、發展性等性質。

1.實踐性

新質生產力并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具體把握的概念,具有實踐的性質。新質生產力外顯于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上,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科學技術、管理等要素也是生產力不可或缺的要素。新質的要素既包括要素自身素質、品質、質量等的明顯提升,還包括要素在“質”上的顯著躍升即要素自身的質變。新質的要素加入生產力,便會出現新質生產力。因此,研究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研究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在量的方面的大幅度提升,更為關鍵的是研究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在質的方面的提升問題。這是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擺在人們面前的實際問題,也是人們最為關心的、最想解決的實際問題。

2.全面性

由于新質生產力外顯于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所有的構成要素都能夠體現生產力的狀況,所以新質生產力涵蓋了幾種要素或者全部要素的量與質的提升所形成各種形式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超越了以往只為突出強調某一種生產力構成要素的作用與意義而提出來的生產力形式,例如知識生產力、生態生產力、信息生產力等生產力形式。新質生產力將各種生產力形式涵蓋進來,概括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因而更加科學。

3.發展性

新質生產力是相對傳統生產力而言的。簡單工具的使用相對于原始人的雙手是一種新質生產力,銅制、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相對于簡單工具的使用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大型機器裝備的使用相對于銅制、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如此等等??梢?,生產力是不斷發展進步的,構成生產力要素的質是不斷提升的,這也決定了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具有動態性質的概念,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發展的觀點與態度去對待。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一個科學的概念,就必定要具有前瞻性,必須是發展的。未來的生產力是超越了當代生產力的新質生產力。

三、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條件

生產力構成要素中的一個要素或者幾個要素或者全部要素,在量上、質上的大幅提升會呈現新質生產力,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生產力構成要素為切入點,分別考察每一種要素引起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條件,這樣既簡化了研究過程,降低了研究難度,也將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一)勞動者素質的持續提升

勞動者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27]208的載體,即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生產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狀況體現與決定著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是全部生產力構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任何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由勞動者發明創造的,任何先進的生產工具都是由勞動者制造和使用的,任何生產勞動都必須有勞動者的參與。沒有勞動者,任何科學技術都不會出現、更談不上進步,任何先進的生產工具都是一堆廢物,任何產品都不會被生產出來。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主觀要素,是唯一的“活”的要素,發揮著能動作用。沒有勞動者,就不會形成生產勞動,就沒有一切。勞動者的素質決定生產力的狀況,高素質的勞動者與高水平的生產力是相匹配的,沒有高素質的勞動者一定不會出現高水平的生產力?;诖?,新質生產力的出現要求有高素質的勞動者,現代社會要求高素質的勞動者要持續提升自身素質。持續提升素質的高素質勞動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本質要求。

生產勞動從來都不是僅僅依靠單獨個體能夠完成的,而是社會生產。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勞動者集體勞動的結果,因而生產力是人類以某種集體的形式與自然界形成一定的關系。從原始社會以氏族公社為單位的生產勞動,到進入文明社會后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勞動,再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化大生產,人類之所以能夠存在并發展到今天,依靠的就是社會生產。在現代社會中,社會生產的基本單位就是企業,從生產力角度考察,企業就是勞動者的集合體,是馬克思所講的“總體工人”[27]393。企業普遍存在著、活動著,企業是生產力的載體,新質生產力仍是由企業承擔的。

具有某種同類屬性的企業的經濟活動的集合就構成了產業,產業是勞動者集合體即企業之間的再一次集合,也就是同類“總體工人”的集合,屬于更高級別的社會化生產形式。產業是社會分工不斷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產業是經濟之本,也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產業的發展能夠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出現。

(二)勞動資料改進與廣泛應用

勞動資料亦稱勞動手段,是勞動者承擔勞動的傳導體,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運用的資料,是使勞動者的勞動和勞動對象聯系起來的媒介物。勞動資料是劃分經濟時代的標志,馬克思這樣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保?7]210先進的勞動資料不斷地被發明與廣泛使用是新質生產力的最為直接的標志。

勞動資料的內容很豐富,在生產工具、基礎設施和能源設施三大類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人類勞動和其他生物活動的一個根本的區別,就是人的勞動一開始就是在使用生產工具的條件下進行的。舊的落后的生產工具會逐漸被新的先進的生產工具所代替,生產工具的進步代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人類社會的進步?;鸬氖褂?、弓箭的發明和使用,特別是石器的廣泛使用是原始社會的代表性生產工具,銅制生產工具是奴隸社會的代表性生產工具,鐵制生產工具是封建社會的代表性生產工具,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是以復雜的機器體系作為標志的生產工具。生產工具在一定意義上延長和擴大了人的器官,突破了人自身的生理限制,因而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三次工業革命表現為生產工具的突飛猛進: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工作機的誕生為開始,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實現了生產工具對勞動者雙手的解放;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實現了生產工具對勞動者“體力”的極大增強;第三次工業革命即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方面的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這些生產工具在多方面同時發展了勞動者的素質,原子能讓勞動者力大無窮,空間技術工具讓勞動者長出翅膀,生物工程工具讓勞動者具有看透自身的透視力,最為重要的是電子計算機讓勞動者擁有了超強計算能力,這種超強計算能力將是未來發展的前提與基礎。新一輪產業革命處于正在進行時,它將是以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相結合為基礎的多領域百花齊放式的生產工具的誕生與使用為標志。在電子計算機的超強計算能力與互聯網的超強連接能力的作用下,生產工具將會實現迅速地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各領域的新質態的生產工具將不斷被發明與使用。

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嶄新的、先進的勞動資料總會逐步代替舊的、落后的勞動資料,嶄新的、先進的生產工具總會逐步代替舊的、落后的生產工具,勞動資料越來越先進,生產力水平越來越高,這樣就會出現新質生產力。

(三)勞動對象的不斷擴張

勞動對象是勞動者通過勞動資料將勞動施加于其上的東西,是被勞動直接加工改造的對象。最初的勞動對象是自然界物質,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界物質都是勞動對象,只有進入生產過程的自然界物質才成為勞動對象。即使到今天,仍然有未被發現、未被利用的未知領域:人類不能完全自由地翱翔太空,對宇宙中占物質總量95%的暗物質還是一無所知的;人類不能完全自由地暢游海洋,還不能駐足海洋底部;人類仍然沒有完全了解自身,還不能治愈癌癥之類的疾??;諸如此類的人類未解的自然之謎不在少數。如果實現了某一領域的重大突破,未知領域轉變為已知領域、未知自然界物質轉變為已知自然界物質并進入生產過程,這無疑會出現新質生產力。

已經進入生產過程的自然界物質,經過人類勞動加工后轉換成為有利于進一步勞動加工、可以生產更多更豐富更優質的產品、能夠滿足人的更多更新更高層次的需求的物質資料,這樣的物質資料就是原料。原料既可以說是已知的,因為它已經進入了生產過程,勞動者正在運用勞動資料對其進行加工生產;原料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未知的,有的原料的物理的、化學的屬性可能未被發現,如果發現并且利用了原來未被發現的某種原料的屬性,這也會提高生產力水平。石油的用途很廣,古人發現石油時只是將其作為燃料使用。到了近代,人們先是從石油中提煉出煤油,然后又提煉出汽油,分解出各種化工原料用于制作染料、藥品、合成纖維等,石油分解后剩余的殘渣即瀝青用來鋪路。石油諸多用途的發現與利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是逐步實現的而不是同時被發現和利用的。未來石油會有新用途被發現和利用雖然不是定論,但這卻是一種現實的可能。

未被加工的自然界物質成為勞動對象、經過加工以及深加工的原料作為勞動對象,導致勞動對象范圍擴展,這取決于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帶來的先進生產工具的應用,而且更主要的是取決于勞動者。無論如何,離開了勞動對象是無法形成生產力的,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形成新質生產力。

當今世界,市場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28],具備勞動對象的屬性。市場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市場產生的需求信息是現代生產不可或缺的內容。沒有市場需求信息參與的生產是盲目的生產,盲目的生產容易造成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而出現過剩的現象,這就是無效生產。無效生產導致資源錯誤配置,造成資源浪費、效率降低,從而破壞了生產力。市場需求信息是生產的指示燈,生產中必須包含市場需求信息,這樣才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生產力。市場會在量上產生更多的需求、在質上產生更豐富、更高級的需求,這就刺激生產必須生產出更多、更新、更優質的產品以滿足需求,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市場還會孕育新技術,促進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躍升,離開了市場,新技術會像植物失去了陽光、空氣、水和養料一樣逐漸枯萎。市場滋養了新技術,新技術促進生產力的提升,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明確指出,“開辟一個新市場”是創新的基本形式之一,新市場又孕育新技術以提升生產力水平。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各種要素合理配置,完善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的體制機制,支持產業發展,實現發展效率和發展動力變革??梢?,開辟新市場,能夠孕育新質生產力。

(四)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構成要素,馬克思早已經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29],鄧小平同志也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0]??茖W技術是一種特殊的要素,本身是抽象的存在,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即滲透到載體之中,通過載體呈現出來??茖W技術滲透到生產力其他構成要素之中,在融合的過程中提升其他要素的素質、質量??茖W技術與勞動者相融合,表現為勞動者學習與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將其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勞動者就可以操作先進的生產工具,有利于勞動者作為主觀要素的主觀能動作用更好發揮,提高生產勞動效率;同時,勞動者通過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不斷積累與反復應用,量變達到質量,實現科學技術的創新??茖W技術與勞動資料相融合,表現為勞動者將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制造上,促使生產工具得以改進與革新,增強生產工具的功能,提高生產工具的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茖W技術與勞動對象相結合,表現為勞動者勞動范圍的擴展與勞動內容的豐富,這樣勞動者能夠大顯身手,生產出更多、更優質的產品以滿足自身的需要??茖W技術與生產管理相結合,表現為管理的方式與方法得以改進與提升,降低各種不必要的損失,減少與化解不必要的矛盾

,明顯提升管理績效??梢?,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其他要素有非常巨大的影響。

生產工具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程度的測量器,是實物形態的表象,科學技術是生產工具的靈魂。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會有先進的生產工具的出現,也就不會出現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與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以隨手撿起的樹枝、石塊等自然物作為生產工具實現生產力的提升,這應該是最初的技術。經過歲月漫長的積淀,人類開始有意識地打磨石塊,出現了石質的生產工具,與此同時,火的廣泛使用、弓箭的發明與使用,這不僅僅就意味著技術的進步,甚至可以看作科學的誕生。銅的冶煉與鑄造及廣泛應用,鐵的冶煉與鑄造及廣泛應用,這是人類在科學技術史上向前跨越的一大步。到了近代,以蒸汽動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人類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技術的發現與廣泛應用為標志,人類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人類完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三次工業革命也被稱為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在科學技術史上登上了新臺階。每一次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都帶來了生產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使人類社會得以向前發展。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進行,這將是以計算機與網絡為基礎,以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等技術革新為標志的科學技術革命,這是當下乃至未來的新質生產力的標志。

(五)管理水平的顯著提升

管理的作用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成為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之一。在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中,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要素,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形成生產力,生產過程都不能發生;科學技術是滲透型的要素,通過與各種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融合,提升各種要素的質量,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意義重大;管理是生產力中最為抽象的要素,是一種無形的“粘合劑”,將各種生產力構成要素聯系起來。

“人”是生產力的本質,這個“人”是通過生產關系聯結起來構成的人的“集體組織”。只要有集體組織存在,就需要管理活動。只有通過管理才能使所有個體達成一致的目標,實現任何單個個體無法實現的目標,這才維系了集體組織的存在。脫離集體組織的單個個體是無法生存的,人的集體組織性也即人的社會性。人類誕生之時就具有社會性,就需要管理活動存在,管理活動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管理是對集體組織中各種資源進行整合的活動,也就是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合理配置的活動。具體而言,管理就是尋找并確定各種要素之間的最佳配比關系以獲得最優結果的活動,是形成生產力的條件。任何生產活動都必須具備生產所需的各種要素,如果沒有管理活動,這些要素就不能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生產力,只能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通過管理活動,各種生產要素被“黏合”在一起,而且是按照最佳配比關系很好地“黏合”在一起,各種生產要素才能釋放各自的潛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獲得預期的效果??梢?,管理活動是使生產要素變成現實生產力的條件。

管理既是形成生產力的條件,又是創造生產力的源泉。生產力不僅有一個能否實現的問題,還有一個效率水平高低的問題。在各種要素一定的情況下,生產活動能夠取得什么樣的結果并不是完全確定的,這與管理活動有密切關系,生產力的狀況就直接取決于管理的水平。各種要素沒有在最佳配比關系上結合,生產活動亦可以進行并取得結果,但是此結果不是最優的,效率可能非常低,這就是低水平的生產力,是低水平管理的結果。通過協調各種要素之間的配比關系,使之越來越接近,甚至達到最佳配比關系,相同要素的投入就會獲得更大,甚至最優的結果,這就實現了高水平的生產力,這也是管理的作用與意義,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管理水平決定了人類以何種狀況去面對自然界,也就是決定了社會生產力能以何種程度發揮出來。馬克思在論述“協作”時指出,“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27]378。任何集體勞動都需要管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管理是創造這種集體力的源泉。二戰后日本的經濟騰飛被總結為是靠“技術”和“管理”兩個翅膀使經濟飛起來的,相比之下美國人將自己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成功概括總結為“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

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僅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一定條件下,管理可以創造更新更高的生產力。管理活動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但人類并不是在最初就意識到管理的作用,那時只是無意識的管理、依靠經驗的管理。直到近代,在真正的科學管理出現以前,科學技術是走在生產活動前面的,表現為許多資本主義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并不高,根本達不到生產技術上的設計與要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企業生產的狀況發生了改變,由于科學管理理論誕生,使企業的管理活動實現了從經驗向科學的飛躍,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才大大提升。管理科學是近代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科學之一,新的管理理論的不斷出現充分證明,人們已經認識到技術與管理都非常重要,必須真正把技術和管理看作經濟快速發展的兩個車輪??梢?,管理的革新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也會形成新質生產力。

四、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路徑

人類社會的進步最終決定于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還是靠發展生產力,因而我們必須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一)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要素的提升:培育高質量的勞動者

簡單意義上的勞動者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新質生產力不僅僅要求個體勞動者素質的提升,更需要“總體工人”的勞動者即企業,以及“總體工人”的集合體即產業不斷提升“素質”。

1.提升教育質量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根本

勞動者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勞動者素質的持續提升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最為核心的內容,新質生產力最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高素質的勞動者就是人們常講的“人才”。黨的二十大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31]。一個社會,既需要從事科學研究、引領發展方向的高端型人才,也需要各領域出類拔萃的專業型人才,還需要精通業務的操作型人才。一個勞動者可能在上述各種“才”的方面不是那么明顯,但是態度端正、認真負責、積極努力,總是能夠保質保量地、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生產過程也離不開這種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這種勞動者也是人才。正是因為擁有各種人才,才使得生產力有了高質量發展的可能。尊敬、珍惜、厚待、善用各種人才,激發每一位人才的創造力,使其潛力成功地轉換成為現實力,這才是一個社會應該而且必須要做的事情。一種真正的、全面的、正確的人才觀非常必要。

人才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的結果,因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基本路徑,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根本所在。這是簡單的邏輯,也是經常被忽視的因素,更是不容易落到實處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中已經指明:“經濟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振興是一個相輔相成、循序遞進的統一過程,其基礎在于教育?!保?2]也就是說,只有辦好教育,才能獲得新質生產力需要的各類人才。辦好教育、培育人才,主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依靠外部力量辦教育,必將出現被“卡脖子”的現象。美國對我國的遏制是全方位,教育領域亦是如此,限制中國學者參加國際學術交流、設置留學生留學的障礙等種種低劣行徑,其目的無非就是破壞我國教育事業對人才培養的安排,延緩我國人才培養的腳步?;诖?,我們要重視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中國的教育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之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以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深化教育改革與創新增強動力,堅定文化自信,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重視教育,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加大教育投入,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勇于奉獻的教師及教師隊伍。教育強,才能培養高素質人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與獨特的文化底蘊,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已經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的人才。我國教育要走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遵循教育規律,加快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我們的教育要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引導人才具有愛黨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我們要優化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打好基礎、儲備長遠,既要培養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教育水平提高了,一個社會的人才數量就會越來越多,人才整體質量就會持續提升,高素質的勞動者這一要素就形成了,生產力必然不斷呈現新品質。

2.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體

企業是生產力構成要素中勞動者的集合體,是社會形式的“總體工人”的勞動者,是社會生產、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在當今社會,站在國家層面來看,企業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單位,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細胞,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企業是沖在最前面的主力軍,要大力扶植、支持、促進各類企業發展壯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與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33],促進各類企業健康發展。黨中央高度重視行業領軍企業以及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支持其改革與創新,加大力度對其培育,使其快速成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集聚于企業,推動企業主動開展各種類型的創新活動;鼓勵企業走出去,不僅利用好國內市場、國內資源,還要利用好國際市場、國際資源,提升企業全球資源配置與資源整合能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更好結合,保護和激發企業活力,打造更多優秀企業。

促進企業發展、增強企業實力,要普遍施策、突出重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世界一流企業是那些在全球市場上經過激烈競爭勝出的優秀企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特別強調,要“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先進的世界一流企業”[33],我國需要有一批實力雄厚的世界一流企業。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主體是各類企業,市場是檢驗企業是否優秀的尺度。衡量世界一流企業的要素即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每個要素都包含了豐富的可量化指標,而且各個要素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并形成一定的邏輯關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要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各類企業無論是央企、地方國企、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都應該有自己卓越的產品,形成卓著的品牌,做優做強做大企業規模,成為冠軍企業或領軍企業,通過科學合理的現代化內部治理結構鞏固自身的地位,同時重視創新、保持創新優勢以增強發展動力,這樣才能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3.促進產業發展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產業作為同類“總體工人”的集合,以更高的社會生產形式承載著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判斷,正是從產業尤其突出強調“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角度提出來的,可見,產業發展與新質生產力密不可分,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可以而且必然

促進形成新質生產力。

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發展,要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傳統產業既能穩定經濟增長,又可以改善民生福祉,其價值與意義不容忽視。傳統產業不等同于落后產業,在一定意義上講,傳統產業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重點內容。傳統產業要通過引入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使自身煥發新的巨大生機和活力。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減少無效低效產能;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推動企業向數字化、精細化、柔性化生產方式轉變;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支持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

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發展,重點要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未來產業。顧名思義,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巨大發展潛力,能夠取得又大又好的綜合效益,是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被定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必須要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它是改變全球經濟格局的中堅力量,是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重要抓手。謀劃、布局、培育未來產業將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等領域中展開。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進行具有前瞻性意義的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提升整體產業發展效能;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產業生態環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研發投入支持力度,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實現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瓶頸;準確定位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功能,發揮各自優勢,激發活力,促成“國”“民”合作,在“國民共進”中提升產業實力;強化人才支撐,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組合拳,充分調動和激發各層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釋放人才活力。

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發展,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產業并不是獨立的,是一個有機系統。建設與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包括新型基礎設施、交通體系、現代能源體系、水利基礎設施等;二是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具體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不斷優化升級制造業、建設現代化的產業鏈供應鏈,積極采取制造業降低成本與減輕負擔行動等;三是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具體要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化、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品質化、擴大服務領域的改革開放等;四是前文提及的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等。

(二)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資料及科學技術的提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生產工具是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生產力水平最直觀的標志。但是,生產工具只是一具外殼,科學技術才是生產工具的靈魂。生產工具與科學技術這兩種要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融合得最為緊密的兩種要素。生產工具的進步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就不會出現生產工具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在生產工具的進步上??萍己吭絹碓降偷纳a工具會越來越快地走進垃圾場。先進的生產工具的問世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則源于創新驅動??梢?,創新驅動是提升生產力水平的關鍵。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源自科技創新[34],新質生產力就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和內生動力的生產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35],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一是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具體要做到:轉變與提升科技管理職能,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規劃政策引導;完善財政科研投入體制,改變部門分割和小而散的狀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組織管理的方式;健全科技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二是不斷健全運用知識產權的保護體制。在戰略層面重視知識產權,健全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具體而言,要加快知識產權立法的腳步,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進程;增強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和行政執法的執行力度;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平臺等。三是積極促進科技開放與合作。在既開放包容又互惠共享的基礎上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更為積極、主動地融入全球的創新網絡。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第一,要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在重大創新領域加快構建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提升國家級創新基地,推進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科研力量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第二,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制定和實施涉及重大戰略的科學計劃與科學工程,提前布局,專心攻克科技難關。第三,堅持不懈,加強基礎研究。創建有利于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系統,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要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與優化支出結構,實行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稅收優惠政策;要建立與健全符合科學規律的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等。第四,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科學中心以及地方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方面的資源庫、大數據中心、高端交流平臺等設施,提高數據信息的共享水平與使用效率。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積極為企業創新提供條件。一是有針對性地、有側重地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實施創新活動。二是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整合提升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大力支持建設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打造新型共性技術平臺,鼓勵各類企業融通創新,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打好企業創新的基礎。三是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通過進一步向企業開放國家科研平臺、科技報告、科研數據,積極鼓勵中小企業使用科技成果實現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推進創新創業機構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等措施,從外部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支撐。

(三)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對象的提升: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統一大市場

沒有勞動對象,不能形成生產力。除自然界物質與原料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呈現新質外,最為重要的勞動對象就是市場了。作為最稀缺的資源,超大規模的統一市場蘊藏著無限機遇。對我國而言,加快建設制度更加完備、結構層次更加優化、更具有影響力與吸引力的統一大市場,既是推進深層次改革、促進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的主動選擇,也是暢通經濟循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統一大市場是肥沃的土壤,能夠孕育出新質生產力,這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大戰略。

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統一大市場,發揮我國的市場資源優勢,需要以內需為根基,循環暢通,不斷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國內統一大市場循環暢通起來,關鍵要使供給和需求對接好。在供給方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暢通產業鏈供應鏈,釋放供給能力,還要提升供給水平,讓供給的產品更加適銷對路,以高質量供給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在需求方面,堅定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不斷完善與加強基礎設施,帶動企業和社會投資,促進就業和居民消費,釋放我國巨大的市場需求潛力。

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統一大市場,需要完善促進國內大循環的各項制度。一方面,要進一步規范不當的市場競爭、市場干預等行為,打破各種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顯性壁壘與隱性壁壘。另一方面,要做好“五個統一”:一是在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社會信用制度等各方面分別實現各自的統一;二是升級流通網絡、暢通信息交互、豐富平臺功能,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統一;三是積極建立健全統一的要素市場,打造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統一;四是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的高水平統一;五是積極提升市場監管效能,推進市場監管的公平統一。

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統一大市場,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功能,加快建設高標準的統一市場體系,讓“看不見的手”大顯神通,把“蛋糕”做大做好,實現效率與效益雙豐收。但是市場并不是萬能的,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的缺陷,會導致資源錯誤配置、周期性震蕩等問題,這就需要政府的存在。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在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保持經濟穩定、優化公共服務、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使“看得見的手”大顯身手,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僅要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各司其職,各盡其能,而且更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西方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有本質的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把市場的優勢,與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完美地結合起來,讓“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握手”。

(四)新質生產力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強黨的領導與培育企業家精神

企業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單位,是由多個“局部工人”集合構成的“總體工人”的組織形式,其中必然離不開管理這一要素。在其他要素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管理水平決定了生產力的實現程度,即管理水平越高,生產力實現率越好,勞動生產率越高,反之,管理水平越低,生產力實現率越差,勞動生產率越低。甚至還可以這樣講,在一定的限度內,管理水平可以彌補其他生產力構成要素的短板,例如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企業在技術落后、面臨技術封鎖的局面下,能夠實現從技術“跟跑”到技術“并跑”甚至在某些領域的技術“領跑”的轉變,與企業自身管理水平的變革提升不無關系。生產越是發展,科學技術越是進步,越是需要管理的變革與提升。

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國企業要健康發展,首要的事情是保持正確的方向,把握正確的方向成為企業管理的頭等大事。在我國,正確的方向是由中國共產黨指引的,因此,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是企業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非公有制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包括混合所有制企業在內,都要服從黨的領導。企業加強黨的領導是由相應的體制機制實現的,通過加強工作機制,使黨的重大方針和重大戰略、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的重大任務得以貫徹和落實,保證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企業加強黨的領導并不是黨要包辦一切,而是發揮為企業把方向、定戰略、議大事、保落實的作用。在實踐中,企業加強黨的領導就要加強企業內黨的建設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為驅動,釋放科技創新的潛力,充分發揮科技進步的作用,錨定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標準,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管理活動的決定性因素是管理者,管理活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者的素質,一個出色的管理者要具有企業家精神。熊彼特講的企業家精神并不是簡單地等同于一般意義的商人、管理者、首席執行官、投資者或資本家所具有的素質或能力,而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和氣質[36]。在我國,包括宋志平、寧高寧、方洪波、潘剛、劉漢元等企業管理大師們一致認為[37],企業家精神的內核是創新進取精神。評價一位企業管理者是否優秀、是否具有企業家精神,可以從五個方面考量:一是具有創新進取精神,能夠帶領企業持續創造優異業績;二是具有厚德修身的品格,值得企業員工尊敬和追隨;三是在逆境中能夠堅韌不拔地帶領企業渡過難關;四是具備責任擔當,關鍵時刻勇于擔責;五是具有家國情懷,以民族復興為己任。企業家精神對于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有重大意義,中國經濟的成功主要歸功于企業創新及其背后的企業家精神,擁有一批勇于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38]。并不是每一個企業的所有者、創始人都能稱為企業家,他們只是企業的管理者或高層管理者、最高層管理者,只有擁有企業家精神這種特質的企業所有者、創始人才有資格稱為企業家。在企業之中,并不是每一位企業管理者都天生具有企業家精神。因此,有必要對企業的所有者、創始人以及企業中的管理者進行教育,使其擁有企業家精神。培育、弘揚企業家精神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將企業家與民營企業老板聯系并捆綁在一起的認識是錯誤的,堅決抵制與批駁弱化甚至否定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家等錯誤的言論與做法,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兩個毫不動搖”,消除企業家的后顧之憂,使其輕裝上陣。企業家、管理者要帶領企業創造價值、獲得利潤,他們多分得一些經營獲得的財富是理所應當的,要保護他們的個人財產不受侵犯,鼓勵他們大膽創新。企業家、管理者要敢于冒險,勇于創新,這可能面臨失敗的局面,整個社會要有寬容的態度,包容他們經營的失敗與帶來的損失,激勵他們不斷進取。大力宣傳企業家、管理者的社會貢獻、先進事跡,凝聚崇尚創新創業正能量,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社會價值感。讓企業的管理者擁有企業家精神,不僅可以激發企業的活力、提升經營效益,還能孕育出新的企業和企業家,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提供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EB/OL].(2023-09-09).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EB/OL].(2023-09-08).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32.htm.

[3]楊廣文.關于生產力的質和量[J].晉陽學刊,1985(2):24-28.

[4]胡瀟.歷史辯證法的輝煌:論毛澤東關于社會生產方式矛盾分析的科學性[J].廣東社會科學,1994(1):28-34.

[5]周延云,李琪.生產力的新質態:信息生產力[J].生產力研究,2006(7):90-92.

[6]王學榮.從傳統生產力到生態生產力:揚棄與超越[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15,28.

[7]張黎明,周曉宇.論信息生產力的質態變化、特征與價值[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5):108-111.

[8]廖才茂.試論知識生產力及其生成條件[J].當代財經,2000(9):3-7.

[9]高偉梧.生產力的質變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基礎[J].商業經濟文薈,2002(6):58-61.

[10]張忠良.我國現代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層次性、階段性與黨的“三個代表”作用[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7-9.

[11]蒲清平,向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內在邏輯和實現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77-85.

[12]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13]令小雄,妥亮,金喆威.新質生產力的三重向度:時空向度、結構向度、科技向度[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273-282.

[14]姚樹潔,張小倩.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戰略價值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12-128.

[15]胡瑩.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點及路徑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66-75.

[16]柳學信,曹成梓,孔曉旭.大國競爭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45-155.

[17]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146-159.

[18]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11.

[19]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127-145.

[20]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 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 (6):137-148.

[21]周紹東,胡華杰.新質生產力推動創新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247-255.

[22]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23]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助力高質量發展:優勢條件、關鍵問題和路徑選擇[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2-22.

[24]李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教育貢獻:來自首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10):11-14.

[25]劉志彪,凌永輝,孫瑞東.新質生產力下產業發展方向與戰略:以江蘇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23(11):59-66.

[26]王玨,王榮基.新質生產力:指標構建與時空演進[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1):1-17.

[2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77.

[2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3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3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32]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73.

[33]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EB/OL].(2022-02-28).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2/28/content_5676110.htm.

[34]新華社.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EB/OL].(2023-03-06).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06/content_5744931.htm.

[35]新華社.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8-05-2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99599.htm.

[36]向松祚.熊彼特對于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的強調是具有突破意義的[EB/OL]. (2020-03-13).https://www.163.com/dy/article/F7K8TAUC0519A8F3.html.

[37]吳立群.何謂企業家精神[EB/OL].(2023-10-08).https://new.qq.com/rain/a/20231008A05J5400.

[38]吳曉波,吳東.中國創新驅動的演化:從追趕到超越追趕[J].China Economist,2023(4):86-114.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notation,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ffective paths

LI Zheng1a,2, CUI Huiyong1b,3

(1. a. China State-owned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b. Institute of Economic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P. R. China; 2. Institute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P. R. China; 3. Institute of Marxism,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P. R. China)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hich is not only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but also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more advanced form of productivity 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productivity. In essenc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arxist productivity, with the nature of practic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developmen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manifested in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productiv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se constituent elements include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abors, the improvement and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objects of labor,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forming the conditions for nurtu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main formation path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is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cultivating world-class enterprises,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labors; the second is to deeply implement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third is to build a large-scale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to realize the expansion of objects of labor; the fourth is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ntrepreneurship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quality of the workforce

(責任編輯? 彭建國)

猜你喜歡
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創新團隊風采展示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1)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