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鄉鎮實踐與發展路徑探析

2024-04-10 02:38張學良潘婷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鄉村振興

張學良 潘婷

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1.001

歡迎按以下格式引用:張學良,潘婷.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鄉鎮實踐與發展路徑探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1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1.001.

Citation Format: ZHANG Xueliang, PAN Ting.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tow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4(1):1-17.Doi: 10.11835/j.issn.1008-5831.jg.2024.01.001.

基金項目: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2023年度科研創新計劃重大項目(2023SKZD14);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CXJJ-2022-428)

作者簡介:

張學良,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Email:zhang.xueliang@mail.shufe.edu.cn。

摘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已經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鄉鎮作為中國城鎮體系中最基本的地域綜合體,其發展逐漸以滿足人民生活為立足點,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展開了深刻的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給全面推進中國鄉鎮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全力推進鄉鎮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必須認清中國鄉鎮在新時代發展中的地位,深入分析中國鄉鎮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特征和現實基礎,以探尋鄉鎮實現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徑?;诖?,文章提出鄉鎮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組成,鄉鎮是建設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是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支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引擎。進一步,文章從鄉鎮的歷史發展和現實條件出發,論述了鄉鎮在經濟活動發展區、人口流動集聚區、歷史文化傳承區和宜居生活典范區建設上具有堅實的基礎。在經濟發展上,近代以來鄉鎮經濟活動功能已初具雛形,鄉鎮企業的興起促進了鄉鎮工業的發展,繼而推動鄉鎮承擔更多的經濟活動;在人口流動上,城—鎮—鄉之間的人口流動更加頻繁,隨著鄉村振興和鎮的發展,鄉鎮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鄉鎮的人口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在歷史文化上,名鎮、名村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價值,從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到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體現出鄉鎮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特色景觀的營造;在宜居生活上,建設美麗宜居鄉鎮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在產業體系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生態環境治理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針對中國鄉鎮發展的現實基礎,文章提出推動中國鄉鎮現代化發展的路徑和舉措。在堅持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上,要從“四高理念”出發做實中國鄉鎮現代化發展的基礎,以擴大對外開放,實現高水平開放;以促進經濟要素活力,助力高質量發展;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打造高品質生活;以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探索高效能治理,以期為全面提升中國鄉鎮現代化發展質量、制定精準的鄉鎮發展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鄉鎮;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城鎮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24)01-0001-17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已經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自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的成果,是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所取得的創新性突破。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化,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標。鄉鎮是我國城鎮體系中最基本的地域綜合體,是經濟、社會、文化等活動的最早發生地,在我國城鄉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鄉鎮強則縣域強,縣域強則市域強?,F實中,鄉鎮既承擔著經濟發展的基礎重任,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它的發展不僅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也帶來了農村的進步,關乎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國家強盛,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在鄉鎮層面具有深刻的實踐。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終取得了全國革命的勝利,與廣大農村農民結下了革命情誼,這為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2]。1958年我國農村成立“人民公社”,其數量在短短七年內由23 630個增長至80 956個,這是以工業為指導、農業為基礎進而加快重工業建設所必需的經濟基礎。隨著以后十多年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人民公社”的數量于1978年減少至52 781個。1983年農村普遍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人民公社”改為“鄉鎮”

資料來源:《新中國五十年農業統計資料》。,農產品和農村勞動力的積累推動著鄉鎮的發展。1984年鄉鎮總數為92 476個,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逐步撤鄉并鎮,鄉鎮總數逐年減少,同時,鄉鎮發展的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在20世紀80、90年代,隨著鄉鎮工業的崛起與發展,上海的工程技術、管理能力向蘇南鄉鎮地區轉移擴散,帶動了一批批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城鄉之間的人口和技術流動使鄉鎮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得以豐富。2001年,鎮的數量首次超過鄉的數量,鎮占比由1984年的7.77%上升至51.3%,鄉占比由92.23%下降至48.7%。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時提出,要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梢钥闯龅貐^的發展逐漸從縣域下沉到鄉鎮。2019年,僅僅位列全國百強鎮第17位的浙江省溫州市龍港由鎮改市,這不僅是行政級別的提升,更意味著從“鄉鎮”到“城市”的跨越,標志著鄉鎮的重要地位推動城市格局的大變遷,也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里程碑。在這一過程中,我國不斷調整行政區劃結構,簡化繁瑣的行政結構,優化行政區鄉鎮數量,鄉鎮總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鎮的數量占比逐漸上升,鄉的數量占比逐年下降。歷經撤縣設市、撤縣設區等行政區劃調整浪潮,鎮的數量得以保持長期穩定。至2021年,鎮數量達到21 322個,占鄉鎮級行政區劃比例為55.3%,鄉數量為8 309個,街道數量為8 925個(見圖1、圖2)。鄉鎮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變遷體現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鎮的使命與擔當。

新時代,不斷拓展和深化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抉擇,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鄉鎮發展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極為重要;鄉鎮又是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載體,是城鎮化建設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現階段鄉鎮的發展,相比于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價值和意義。因此,本文立足于鄉鎮的歷史發展和現實條件,論述鄉鎮在未來建設中應充分發揮其在經濟活動發展、人口流動集聚、歷史文化傳承和宜居生活典范方面的優勢和基礎,明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鎮發展的實踐和路徑,以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為抓手,促進中國鄉鎮的現代化發展,打造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鄉村振興樣板和示范,在小尺度和更加精準的區域范圍內做好鄉鎮現代化發展的文章。

一、新時代中國鄉鎮發展的重要性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鎮發展問題,在調研中曾提到,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這意味著在理順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要順好鄉鎮的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給全面推進中國鄉鎮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認清中國鄉鎮在新時代發展中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诖?,本文從新時代鄉鎮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出發,提出鄉鎮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建設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融合以及實現鄉村振興方面的重大作用。

(一)鄉鎮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組成

中國式現代化不能僅僅是城市的現代化,也要體現鄉鎮的現代化,鄉鎮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組成部分。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需要不斷地同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城鎮化也逐漸轉化為城鎮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3]。在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現實形勢下,鄉村發展可以促進城鎮發展,城鎮發展可以帶動鄉村建設。但是鄉村并非完全服務于城鎮,鄉村振興已成當務之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著眼于增強應對國際風云變幻的底氣,守住國際安全的底線。因此,鄉鎮的現代化是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結合,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程中,城市—鄉鎮—農村構成了我國內循環經濟發展圈。鄉鎮作為經濟發展圈的重要一環,一頭連結城市,一頭連接農村,在經濟發展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成為國內大循環中的重要網絡節點。一方面,城鄉經濟循環是夯實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4],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大部分鄉鎮承擔著最基礎的農業功能,關系著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使命。在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中,鄉鎮相比于城市,區域空間較為遼闊,人口規模較大,自然景觀較多,產業類型復雜,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潛能、消費活力和產業動能,在實現中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鄉鎮是建設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城鎮化過程是一個人口、物質、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的多維綜合過程[5]。中國的新型城鎮化不僅僅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城鎮化,也是中國鄉鎮的城鎮化。鄉鎮是中國城鎮化發展中的后備力量,是建設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城鎮化的工作,對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不斷作出規劃引領要求。2014年我國開始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推動小城鎮發展與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相結合、與特色產業相結合、與服務“三農”相結合。此外,我國逐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鼓勵發展特色小鎮;同時深入推進經濟發達鎮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激發經濟發達鎮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綜合實力的提升,城鎮化的建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國始終強調城鎮化建設要“以人為核心”,從“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到“推進以縣域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的空間形態不斷作出調整和優化。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小尺度、跨區域、相對精準的都市圈建設被認為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而都市圈則是城市群發展中不可逾越的階段[6]。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城鎮化建設的空間形態需要更加精準和細化,需要進入優化創新發展和提升質量的新時期,鄉鎮是此進程中不可輕視的重要一環,更是不可分割的重要載體。在靠近中心城市的鄉鎮,在城市群、都市圈內部的鄉鎮,其城鎮化水平相對于遠離中心城市和非城市群、都市圈內的鄉鎮的城鎮化水平要高,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和地理資源稟賦,能夠借用中心城市龐大的市場規模和豐富的資源獲得發展,以此推動城鎮化的進程。

(三)鄉鎮是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支撐

城鄉融合發展是國家一直重視的問題。這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城鄉融合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對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其中提到 “完善小城鎮聯結城鄉的功能,探索創新美麗鄉村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模式,盤活用好鄉村資源資產”。2022年國家發改委印發《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提到要持續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由此可以看到,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過程中,鄉鎮作為城鎮化的空間形態之一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鄉鎮,尤其是大城市周邊的鄉鎮,為農村腹地提供較高水平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7],既吸納農村人口到鎮區就業和生活,也允許城鎮特別是大城市人口去農村落戶(這在交通、通信發達,人口老齡化和農村生態化條件下更是如此),從而促進城鄉之間的人員流動,避免農村貧困、空心化等“農村病”;另一方面,有些發展較好的鄉鎮通過建立產業園區承接大中小城市的產業疏解和消費升級,通過借用規模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一些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大城市病”。鄉鎮作為城市和農村的過渡,在很多設施和項目的建設上也是一種過渡,是融合發展的橋梁[8]。通過產業創新、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發展,重點鎮、特大鎮和特色鎮的建設已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支撐。

(四)鄉鎮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引擎

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于農村。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9]。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其中提到要“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加快小城鎮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揮小城鎮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此外還要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梢娻l鎮在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引擎地位。在鄉村振興的推進過程中,我國堅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不斷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形成城鄉互動、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在鄉村振興的推進中,不可忽視鄉鎮的作用。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規模小、碎片化,鄉鎮在鄉村振興中肩負著提供全面、優質公共產品的功能,鄉鎮政府在充分了解農村居民的需求,更加熟悉農村的現實情況下,能夠更加有效地執行鄉村振興戰略,這對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保障居民生活等至關重要。

二、中國鄉鎮現代化發展的現實基礎

為全力推進鄉鎮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必須深入分析中國鄉鎮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特征和現實基礎,探尋鄉鎮實現現代化發展的新路徑。因此本文立足于鄉鎮的歷史進程和現實條件,從經濟活動的發展區、人口流動的集聚區、歷史文化的傳承區和宜居生活的典范區等方面,深入論述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鄉鎮現代化發展的基本特征和堅實基礎。

(一)經濟活動的發展區

近代以來,中國近現代意義上的鄉村集市逐漸成熟,鄉鎮的經濟活動功能就已初具雛形。19世紀時期,由于商品交易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一般會在鄰近區域設立集中交易的市場;有些規模較大的鄉村,其商業發展程度等同于一般小城鎮。有些村鎮,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及商品資源的豐富性,成為人口和商品集聚的貿易中心。如當時廣東省的獅山鎮、江西省的景德鎮,其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形成了專業化的市場分工和完善的市場交易[10]。 20世紀80年代的江南地區,這種現象更是普遍。一些以工商活動為主要功能的鄉鎮,商業覆蓋范圍廣,彼此之間經濟聯系密切,這里宜居宜業,成為農村的經濟活動中心[11]。

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興起促使鄉鎮經濟蓬勃發展。1949年前,我國工業落后,廣大農村只有鐵、木、泥、石、篾“五匠”以及磨、粉、油、豆腐“四坊”等手工業,工業領域基本一片空白。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開展鄉村基層體制改革,經過鄉與行政村并存、人民公社等一系列的改革,直到1958年以后才開始興辦一些企業,但中國鄉鎮的發展經歷了相對動蕩和艱難的一段時期,鄉鎮企業在此后的十余年內也沒有發展起來。進入20世紀70、80年代,鄉鎮企業才在一些地方逐漸發展起來。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社隊企業要有一個大發展”,從而正式確定了鄉鎮企業(1984年社隊企業改名為鄉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此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得到了蓬勃的發展[12]。1978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僅為493.07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約30%,在接下來的十余年間,鄉鎮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鄉鎮企業個數由1978年的152.43萬個增加至1987年的1 750.25萬個,從業人員數由2 826.56萬人增加至8 805.18萬人,鄉鎮企業總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也保持在25%以上;2012年,鄉鎮企業個數總計達到3 204.4萬個,從業人員數高達16 642.5萬人,總產值突破666 047.1億元。江蘇省是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其鄉鎮企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63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9 510.2億元;在全省工業總產值中,鄉鎮工業總產值為8 449.5億元,占比64.1% ,近 “三分天下有其二”

資料來源:《江蘇農村經濟50年》(1949—1999)。。鄉鎮企業從20世紀80年代的迅速崛起到90年代的跳躍式發展,不僅帶動了鄉鎮工業的發展,扭轉了農村傳統經濟結構,打破了“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二元經濟格局,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吸引人口集聚,成為城鄉經濟市場化改革和以工哺農的先導力量,推進了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的光輝成就統計資料》(1949—1984)。。見表1所示。

隨著鄉鎮工業的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鄉鎮所承擔的經濟活動也與日俱增,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看,2020年江蘇昆山玉山鎮在全國鄉鎮中排名第一,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0億元,如果將它和所有縣(不含縣級市)相比較,其預算收入可進入前三行列;如果將所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排名前1 000的鄉鎮(見圖3)和所有縣相比較,這1 000個鄉鎮的預算收入將超過19%的縣,排名前500的鄉鎮超過了38.88%的縣。由此可見,有些經濟發達鄉鎮的經濟發展程度可與縣市相提并論,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上頗有貢獻。那些承擔著大量經濟活動的鄉鎮,其鄉鎮部分甚至是全部被設置為開發區,獲得了國家、省級等各種優惠政策的扶持,實行了“鎮區合一”的發展政策,進而在發展現代工業、現代農業或者現代服務業的過程中,逐漸成為集“生活、生產、生態”于一體的空間區域。

(二)人口流動的集聚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量的鄉村人口迅速向周邊城鎮聚集,產生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鎮和鄉的重要性不斷凸顯。中國的人口流動表現為以省內流動為主,以“鄉村—城市”流動為主的穩定發展模式[13]。鎮作為連接農村和城市的主要節點,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在流動人口的遷移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聯系起來的城鄉融合關系也更加密切。

現階段人口在城—鎮—鄉之間的流動更加頻繁,鄉鎮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也在明顯增強。根據國家統計局定義,流動人口(遷移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及以上的人戶分離(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流動人口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社會變遷狀況,進而反映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通??梢圆捎萌丝诹鲃訌姸?,即區域內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來反映該區域對人口的吸引力。因此本文使用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計算流動人口(包括總流動人口、省內流動人口和省外流動人口)分別在城市、鎮、鄉村層面的流動強度,這種方法可以規避由于地域空間范圍變化所引起的人口總數變化的干擾[14],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見,2010—2020年間,城市、鎮、鄉村流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值都有所提升,三個地域層面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都在增強,其中城市的流動人口強度從4.02上升到5.21,鎮的流動人口強度由1.88上升到3.39,鄉的流動人口強度由0.47上升到0.79。隨著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人口在城市、鎮、鄉村之間的流動更加頻繁,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也使得城市吸引的流動人口成為城鎮化的主力軍。

進一步地,通過計算兩年期內流動人口強度的比值,進行城市、鎮、鄉村之間的比較。結果顯示,在流動人口強度的比值上,鎮(1.8)大于鄉村(1.67),兩者都大于城市(1.3),鄉鎮流動人口占比幅度變化相對于城市更加明顯。雖然城市仍然是吸引流動人口的主要節點,但是隨著鄉村振興和鎮的發展,鄉鎮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流動人口來工作和生活。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兩年期內省內外人口流動強度的比值都超過1,省內流動人口變化幅度都比省外流動人口變化幅度要高,這意味著跨鄉鎮街道和跨區縣的近距離流動成為趨勢。

鄉鎮在人口集聚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21年,建成區范圍內鄉鎮以占全國0.51%的面積,集聚了全國14.58%的常住人口。從更廣泛的空間范圍看,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鄉鎮集聚了約全國3/5的人口,其中23%的人口居住在鎮,36.15%的人口居住在鄉村,工業化的轉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推動著人口向鄉鎮地區集聚。從東中西地區的分布看,中部鎮的人口占比最高,為28.12%,高于西部鎮22.92%的人口占比和東部鎮20.95%的人口占比,東北地區鎮的人口占比僅為16.65%。從鄉村人口占比看,西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鄉村人口占比都較高,均超過了40%,高于東北地區鄉村32.29%的人口占比,而東部地區鄉村人口占比則不超過30%。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鄉鎮人口都超過了城市人口,而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的鄉鎮人口則與其城市人口數量相當。見表3和表4所示。

(三)歷史文化的傳承區

中國萬年以上的農耕歷史和五千年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優秀的物質和文化遺產。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其中提到在城鄉建設中要系統保護、利用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這對延續歷史文脈、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系統完整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協調好歷史與現在、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同時也要協調好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與城市的關系。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歷史地段、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是有機整體,承載著不同時期的歷史價值。目前我國擁有名城、名鎮、名村的數量分別為141、312和487個,在同級行政單元中的占比分別為42.34%、1.46%和5.86%。

從文化保護層面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由住建部、國家文物局根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等規定,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并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審核確定的。截至目前,已經公布了七批歷史文化名鎮,旨在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鎮村人居環境的改善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有機結合起來。這些歷史文化名鎮歷史底蘊深厚,代表著當地村鎮的文化與傳統,體現出地區的民俗民風,是小尺度區域精神文明的一種表征。我國歷史文化名鎮目前已有312個,多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和四川數量最多,均為31個;其次是浙江,為27個;其余零星分布在各省份,呈現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特征。

從資源利用層面看,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是國家住建部和旅游局聯合開展的小鎮評選結果,旨在推動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的發展,加快鎮村旅游業發展,保護村鎮自然環境、田園景觀、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特色產業資源,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內需,提高當地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和改善人居環境。目前,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已經有573個,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中部地區,分布較為分散。從歷史文化的傳承到特色景觀的營造,體現了鄉鎮歷史的傳承以及當地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弘揚,具體地,也是在社區、生態、田園三者景觀結構上的相互映照。

(四)宜居生活的典范區

2016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出《關于加快美麗特色?。ǔ牵╂偨ㄔO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城鎮功能,補齊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短板,打造宜居宜業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滿足人們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也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亩址结?。建設美麗宜居鄉鎮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從現有的發展情況看,在小尺度相對精準的空間范圍內建設宜居生活的樣板,鄉鎮有基礎也有條件。我國住建部已經連續公布四批美麗宜居小鎮、美麗宜居村莊示范名單。美麗宜居小鎮體現在小鎮風景美、街區美、功能美、生態美和生活美。宜居宜業是核心,美麗是特征,綠色是特色。目前美麗宜居小鎮共有190個,零星分布在各個省份,是其他小鎮建設學習的范本。

宜居須先宜業。從產業興旺的視角看,國家級特色小鎮目前有403個,各省份也在積極規范發展地方級特色小鎮,目前各省份特色小鎮清單約保留有1 600個特色小鎮

數據來源于2021年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例行發布會。。特色小鎮以產業立鎮,培養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以分布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邊等優勢區位或者有發展條件的其他區域,助力當地鎮區的經濟發展。

鄉鎮更加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用于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上,建制鎮由2015年的1 646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 788億元;而相同年份的鄉,則由134億元增加到175億元。近年來,隨著城鄉融合的不斷推進,鄉鎮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得到完善。以2021年為例,建制鎮的供水普及率已經超過90%,鄉的供水普及率也在逐年提升;鄉鎮的燃氣普及率和污水處理率在6年間提升了10個百分點;綠化覆蓋率、生活垃圾處理率等指標也都有所提升。見表5所示。

在公共服務配套上,醫療和教育一直是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鄉鎮衛生院屬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鄉鎮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起著重要作用。2020年,我國平均每個鄉鎮擁有衛生院機構數為1.19個,相比于2015年增長了2.6%,也就是說,平均每個鄉鎮至少擁有一個衛生院,能夠滿足鎮民和村民的基本醫療需求。近年來,鄉鎮衛生院的衛生技術人員數也在不斷增長。從學歷考察看,2020年大學本科及以上的衛生技術人員占比高達22.2%,遠高于2015年8.7%的占比,學歷構成比例整體都在提高。從專業技術資格考察看,正高和副高的人員比例也由2015年的1.2%和0.1%分別提高到2020年的3%和0.2%??梢?,鄉鎮醫療人員的整體配置水平都在提高,鄉鎮的醫療基礎條件在不斷完善。見表6所示。

從教育資源看, 截至2019年,鄉鎮共有學校174 417所,其中高中6 821所,初中38 824所,小學128 772所;鄉鎮教育主要是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平均來看,相當于每個鄉鎮有0.23個高中、1.28個初中和4.26個小學;從教師數量看,鄉鎮共有教師10 541 104名,師生比例約為1∶7,能夠滿足當地學生的基本教育需求。近五年來,鄉鎮師資水平也在不斷提升,本科畢業的教師比例由2015年的59.85%提高到2019年的70.52%,研究生畢業的教師提高了0.71個百分點;??萍耙韵碌慕處煴壤蠓陆?。由此可以看出,鄉鎮師資隊伍的整體建設水平在不斷提高,這大大有利于鄉鎮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見圖4和表7所示。

鄉鎮的宜居還體現在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生活品質的提升上,越來越多的田園鄉鎮建設起來,以養生、康養、休閑為主題的鄉鎮也吸引著更多的游客甚至居住人口前往。一些靠近大城市中心的邊緣小鎮,成為人們周末度假、休閑放松的好去處。

三、以“四高理念”推動鄉鎮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鄉鎮發展,是歷史命題,也是時代課題。鄉鎮是中國社會最基礎的單元,承載著中國幾千年文明傳承與現代化發展協調統一的根本。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等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式鄉鎮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逐漸成為探索的焦點。部分鄉鎮圍繞如何提升經濟績效展開有益探索,但鄉鎮的發展不應只是傳統意義上經濟的增長,還需要處理好鄉鎮產業、創新、人才和居住環境等之間的邏輯關系,共同提升鄉鎮的發展活力?;诖?,在堅持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中國式鄉鎮現代化發展的“四高理念”,以擴大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提升高品質生活、創新高效能治理為發展路徑,力爭將鄉鎮地區打造成為宜業、樂居和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鄉鎮,為全面提升鄉鎮發展水平、制定鄉鎮現代化發展政策提供參考。

(一)擴大對外開放,實現高水平開放

高水平開放是推進城鎮化發展的核心路徑。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鄉鎮的高水平開放既強調對外開放,也必須加強對內合作,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依托區域合作和協調發展實現鄉鎮內的微循環,同時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進一步擴大鄉鎮外循環的廣度和深度。鄉鎮的高水平開放,也是推進鄉鎮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以商招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體系中,鄉鎮逐漸成為經濟循環圈中的重要一環,鄉鎮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對外開放,還要對內合作,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一方面,細分招商引資項目,根據本地發展需求引進一些專精特新項目,全面帶動鎮域經濟的發展動能,提高鄉鎮生產的活力;合理布局低密度、生態型總部經濟發展空間,重點引進全球或地區性企業總部、研發總部,發展外向型經濟。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資上,以產(產業鏈)招商、以尚(企業)招商、以智(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招商,主動參與項目推介會,讓本地的企業走出去,讓外面的企業進得來,形成雙向互動的產業發展格局。

第二,建立人才引進機制。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到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的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人才是對外交流的窗口,在鄉鎮的對外開放上,不可忽略人才引進的重要性。一方面,建立人才進鄉進鎮引入機制,創新城鄉人口雙向流動機制,加強人才引進力度,讓人才愿意來、融得進、留得??;鼓勵從鄉鎮出去的高學歷者、知識分子和企業家等去鄉鎮干事業和養老,回饋“江東父老”。另一方面,汲取傳統鄉鎮文化精髓與踐行現代化理念相結合,吸引人才創新創業之后適當進行人才配套機制改革,通過優化人才管理、人才培養、人才評價、人才激勵方案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助力鄉鎮發展。

第三,加快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強化對外開放。中國有一些鄉鎮憑借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發展交通、旅游、會展以及特色產業等經濟。例如浙江省的橫店鎮,擁有全國第一個鎮域綜合機場,利用其四通八達的地理區位優勢,依托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平臺,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海南省的博鰲鎮,作為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所在地,是世界一流的國際會議中心,依托亞洲論壇的重點配套項目和瓊海博鰲國際機場,擴大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對絕大多數鄉鎮,一方面需要完善自我交通網絡體系的建設,通過高速公路、高鐵、城際鐵路、城鄉專班等綜合交通的強鏈接,促進區域創新要素對流,帶動鄉鎮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鄉鎮需要提升交通品質,降低交通壁壘,依托交通設施實現鄉鎮與市縣的互聯互通,帶動人員流動;通過“一鎮一品”“一鄉一品”打造鄉鎮特色IP,以“交通+旅游”擴大對外開放,促進鄉鎮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促進經濟要素活力,助力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推進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目的。高質量發展強調的是發展的可持續性,即經濟增長的方式由傳統的規模速度型的粗放式增長,要轉向質量效率型的集約式增長[15]。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鄉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既要強調經濟發展的活力,也要強調經濟發展的質量。

第一,完善鄉鎮行政體系,編制鄉鎮發展規劃?;卩l鎮基層政權和本職工作的具體實際,要繼續健全鄉鎮的行政組織機構。目前國家—省—市—縣—鄉鎮的五級空間規劃體系已經達成共識,《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已于2019年頒布,但是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指南仍然在探索中。鄉鎮空間單元作為我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最底層,鄉鎮工作起著“托底”和“固本”的雙重作用,編制鄉鎮發展規劃,對認識鄉鎮發展現狀、以鎮帶村聯動發展、指明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應以實現各類資源要素的統一配置為前提,構建簡潔實用的鄉鎮空間規劃體系,以建立鄉鎮全域一張“藍圖”為主要內容,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發展、要素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因素,科學布局鄉鎮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三生”空間。

第二,推動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產業創新升級??v觀世界長盛不衰的鄉鎮,必然擁有強勁有力的產業增長極和聚合點,通過聚焦細分市場需求,以當地優勢主導產業為切入口,貫穿于產業鏈的特定環節,形成專業性強的產業集聚區域,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目前大多數鄉鎮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較為分散,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鄉鎮應該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特色,制定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定位和目標,制定鄉鎮產業發展目錄,引導產業空間高效集聚利用,發揮當地龍頭企業的作用。另一方面,編制鄉鎮“產業鏈基礎資源圖”“產業鏈斷鏈風險圖”和產業“合作清單”“建議清單”以及“揭榜清單”,合理推動建設產業園區,形成“孵化在市縣,生產在鄉鎮”的協同創新模式,更近距離對接中心城市的優質資源,集聚更多高端創新要素。

第三,積極融入發展圈層,區域協同穩步推進。一般而言,越靠近大城市的鄉鎮往往發展得更好,它不僅擁有大城市豐富的就業機會,也有小鄉鎮較低的居住成本;而一些毗鄰城市邊界的鄉鎮由于遠離城市中心,可能發展相對落后。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區位條件的鄉鎮需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的發展。一方面,毗鄰大城市的鄉鎮需要不斷地優化營商環境,借用大城市的發展能級和發展功能,主動承接大城市的功能疏解,融入“都市圈經濟”“都市區經濟”,實現自身發展能級的提升[16]。另一方面,靠近省際邊界的鄉鎮需要主動尋求合作,利用好毗鄰邊界的特殊地理優勢,共建聯動體制機制,共商市場準入機制,共建產業合作平臺,共享先進做法和經驗,發揮交界區域的“蝶變效應”,實現“1+1>2”的要素整合效果。例如河南省靈寶市的豫靈鎮,是典型的三省交界地,通過與毗鄰區域潼關、芮城等地的積極合作,進行產業轉型,實行產城融合的發展策略,與潼關共建豫陜合作先行試驗區,打造中西部省際邊緣地區的合作樣板。

(三)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打造高品質生活

高品質生活已成為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價值取向。在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目標下,中國式現代化定位在促進人的現代化[17],作為現代化重要方面的城鎮化,也始終堅持“以人為核心”。鄉鎮的發展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和期許,順應廣大人民的心聲和向往,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為廣大鄉鎮群眾帶來更優質、更舒適、更全面的生活體驗。

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當前多數鄉鎮面臨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鄉鎮在市政設施維護、道路修建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當前鄉鎮發展首先要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作為突破口和切入點。一方面,加強鄉鎮內部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全力打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后一公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礎性公共服務問題,保障鄉鎮基礎設施建設要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當地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合理確定鄉鎮基礎設施配置和標準,避免“一刀切”或“空心村”造成的投入浪費。另一方面,實施鄉鎮道路暢通工程。加快建設高效的農村公路骨干網絡,推進鄉鎮對外快速骨干公路的建設,以加強鄉鎮產業鏈、旅游鏈、資源鏈的建設;推動鄉村公路主干道與村公路的連接,打通鄉鎮之間的“斷頭路”和“斷尾橋”,加強鄉鎮與外部地區的鏈接,暢通區域往來。

第二,創新公共服務治理模式。國際經驗表明,公共服務的管理可采用購買或者外包的方式獲得,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也能夠降低公共服務的投入成本,例如佛羅里達州政府在1999年至2007年期間,實施了130多次私營化和競爭性外包,節約了5億多美元[18]。一方面,鄉鎮空間尺度小,治理范圍和治理對象更加精準,在這樣更加精準的尺度上創新公共服務治理模式更加容易實現。鄉鎮可以引入企業參與當地的公共服務治理,以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提高公共服務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另一方面,倡導居民參與公共服務的建設。讓居民參與公共服務治理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項目,對公共服務的質量進行評價與決策;鼓勵鄉鎮弱勢群體成為志愿者,參與公共服務的提供,提高民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同時也提高了居民對本鄉鎮的融入感和認同感。

第三,打造友好鄉鎮生活圈。一方面,鄉鎮應該強化公共服務供給,構建服務便利共享、覆蓋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鎮村15分鐘社區生活圈,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落實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同時持續優化生態環境,優化人居環境能夠更好地服務于鄉鎮功能的完善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有利于人才引進和企業集聚。另一方面,創新鄉鎮生活方式,因地制宜發展休閑服務業,面向年輕人群體可以建設一批時尚消費項目,發展咖啡館、健身房、電影院、購物中心等休閑娛樂商業業態,形成網紅打卡點,打造集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沉浸式綜合商業街區,增強鄉鎮的生活舒適度,打造具有高顯示度和獲得感的品質生活。

(四)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探索高效能治理

高效能治理是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效能治理是一種綜合能力的繼承,體現的不僅是政府的主導能力、治理能力與操作方式的創新能力,也是信息化與數字化的運用能力,政府、企業、市場和社會組織的協同能力以及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19]。鄉鎮的高效能治理不僅強調基層治理對本地社會及居民產生的積極作用,也要強調跨區域的正向影響。

第一,健全鄉鎮社會治理機制?;鶎由鐣卫硎钦麄€社會治理的核心,鄉鎮作為社會治理的基層單位,是構建和諧美麗中國的基礎,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這一奮斗目標的重要環節。一方面,鄉鎮建設應該更加精細化、均衡化,建設成熟的經濟、社會綜合治理體系,強化鄉鎮協同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區域治理的能級,為居民創造安全、便利、有序的生活環境,避免“產城分離”的困局。另一方面,鄉鎮社會治理應該實現由“點上治理”到“全域治理”的轉變,創新運行機制,建立包含指定代建、購買服務、科學定價、激勵約束、改進監管、自身建設等綜合運行機制;鄉鎮社會治理可由政府主體轉變為“政府+企業+民眾”的“三位一體”治理模式,實現鄉鎮共治、居民自治和企業專治,實現政社合作、政企合作和政民合作。以西塘鎮為例,西塘鎮在景區治理過程中引入央企,以“繡花功夫”推進精細化治理,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民眾參與”的三位一體的新型社會管理模式。

第二,加強鄉鎮黨建引領治理。2021年7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中提到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一方面,鄉鎮在社會治理中要以黨建為引領,堅持健全基層治理中黨的領導體制,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久之計和固本之舉,發揮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關鍵作用,不斷強化和鞏固黨建引領成果。另一方面,完善黨建引領的社會參與制度,以黨建帶群建,履行好組織、宣傳、凝聚和服務群眾的職責,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與毗鄰鄉鎮成立聯合黨支部,打造黨建聯合體,共同加強黨建治理建設,探索毗鄰黨建工作;聯合舉辦“鄉/鎮長論壇”,拓寬鄉鎮治理的內涵和外延,協同推進鄉鎮治理現代化。

第三,與時俱進重視鄉賢治理和青年才俊下鄉興鄉。作為鄉村傳統文化的守望者、新時代道德的模范者以及村民耳熟能詳的“正能量”,鄉賢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改善鄉村治理現狀上起著“領頭羊”的作用。一方面,黨和政府始終是繼承和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倡導者和引領者,而鄉賢治理正是這種優良文化傳統在鄉村(鎮)治理中的具體體現,因此,鄉賢是黨和政府發展本地經濟文化的得力助手,基層組織應加強與鄉賢的聯系,通過網絡等平臺將常年在外與深耕本地的鄉賢聯系在一起,鼓勵鄉賢為本地區的發展建言獻策。 另一方面,鄉賢治理是鄉賢文化的傳播和延續,應重點發揮鄉賢的“熟人效應”,及時解決矛盾糾紛問題,熱心開展公益事業,以更加精準貼切的服務回饋家鄉,實現鄉村振興。此外,由于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雙重沖擊,城市青年尤其是大學生就業率較低問題很是突出,動員和吸引知識青年返鄉、下鄉和興鄉是解決城市青年就業和鄉村振興的有效方案之一。如廣東動員30萬知識青年返鄉、下鄉和興鄉便是一個實際案例。

第四,加快數字鄉鎮建設。以信息化推動鄉鎮治理模式創新,推進治理水平現代化,建設數字鄉鎮,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一方面,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將物聯網、通信系統等納入鄉鎮公共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鄉鎮治理理念的結合;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網格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大數據平臺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鄉鎮數字大腦,構建鄉鎮管理治理體系,推動網格化的數字管理,讓數字技術更好地應用于鄉鎮規劃、鄉鎮建設等各個環節上;以提高居民辦事便利性和效率為出發點,運行“一網統管”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不斷提高治理的精準性。例如烏鎮,通過抓住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機遇,開展智慧治理、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教育和智慧交通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鄉鎮數字治理。由此,讓鄉鎮共享數字經濟紅利,不斷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加速推進鄉鎮數字和數字經濟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恒山.城鎮村企聯動實現鄉村振興[J].宏觀經濟管理,2019(7):10-12.

[2]張亞光,畢悅.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探索與實踐經驗[J].管理世界,2023(1):41-56.

[3]洪銀興.論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學維度[J].管理世界,2022(4):1-15.

[4]張學良,楊朝遠.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提高國內大循環覆蓋面[N].光明日報,2023-03-17(11).

[5]張學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道路該怎么走:《以人為本的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研究》書評[J].財貿研究,2021(12):106.

[6]張學良,林永然.都市圈建設: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J].改革,2019(2):46-55.

[7]楊傳開,朱建江.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困境與路徑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8(11):1-7.

[8]方創琳,趙文杰.新型城鎮化及城鄉融合發展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J].經濟地理,2023(1):10-16.

[9]魏后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底線思維[J].中國農村經濟,2022(12):2-6.

[10]蕭公權.中國鄉村:19世紀的帝國控制[M].張皓,張升,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11]費孝通.小城鎮 大問題(續完)[J].瞭望周刊,1984(5):24-26.

[12]蕭冬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歷史和機制分析[J].中共黨史研究,2021(5):46-59.

[13]周皓.中國人口流動模式的穩定性及啟示:基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的思考[J].中國人口科學,2021(3):28-41,126.

[14]湯爽爽,周婧,鄧穎慧,等.江蘇省流動人口城—鎮—鄉分布的時空分異與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2022(12):3055-3071.

[15]楊羊,張學良.科學有序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N].光明日報,2022-05-24(11).

[16]汪增洋,張學良.后工業化時期中國小城鎮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19(1):62-80.

[17]洪銀興.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J].經濟學家,2022(11):5-12.

[18]許光建,吳茵.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國際經驗比較與借鑒[J].人民論壇,2013(32):24-25,256.

[19]李建偉,王偉進.社會治理的演變規律與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J].管理世界,2022(9):1-15,62.

Th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township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ZHANG Xueliang, PAN Ting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P. R.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s out that China has successfully promoted and expanded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the basic regional complex in Chinas urba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s has gradually taken the satisfaction of peoples life as a foothold, and has carried out profound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wnships. To fu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wnships,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ese townships to recognize the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stic basis in the whol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explore the new path of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townships modernization i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ownship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nstruct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a strategic engine for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urther,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townships, the paper discusses that townships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development area, population flow gathering are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rea and livable life model area.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unction of township economic activitie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in modern times. The rise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industry, and then promoted township to undertake mor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erms of population flow, the population flow between city, town and countryside is more frequent. With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the attraction of towns to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and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function is more prominent. In term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famous towns and villages carry the cultural valu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From the famous town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o the famous tow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tourism, it reflects the inheritan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In terms of livable life, building beautiful livable township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townships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upporting public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basis of Chinas townships develop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townships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four high concept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township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o open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achieve a high level of opening up, to promote the vitality of economic factors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and create a high quality of life, and to innovate social governance models and explore efficient governanc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as townships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formulating accurate townships development policies.

Key words:

township;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urba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責任編輯? 傅旭東)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鄉村振興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保定市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現代物流業發展路徑研究
民間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困境與出路
鄧小平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