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競爭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

2024-04-10 11:35柳學信曹成梓孔曉旭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柳學信 曹成梓 孔曉旭

Doi:10.11835 / j.issn.1008-5831.pj.2023.12.001

歡迎按以下格式引用:柳學信,曹成梓,孔曉旭.大國競爭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45-155.Doi:10.11835 / j.issn.1008-5831.pj.2023.12.001.

Citation Format: LIU Xuexin, CAO Chengzi, KONG Xiaoxu.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4(1):145-155.Doi:10.11835 / j.issn.1008-5831.pj.2023.12.001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雙碳目標下碳信息披露體系設計與效果研究”(22&ZD145);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四五時期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研究”(20GLA07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黨組織嵌入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微觀機制及其治理效應”(72002141)

作者簡介:

柳學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曹成梓,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孔曉旭(通信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kongxiaoxu@cueb.edu.cn。

摘要: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大國競爭背景下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戰略判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加速產業轉型的新發展階段,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動能,關系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是以引領國際經濟體系變革、重塑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的,從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演化升級應該包含國際競爭、國家優勢和企業發展三個層面整個生產范式的轉變。文章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理論支撐,提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構建包括三個維度:一是微觀載體——打造世界一流企業;二是中觀治理——提升國際競爭優勢;三是宏觀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章將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融入中國當前的發展戰略中,從轉變企業發展范式、重塑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建設新的全球治理體系三個方面提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改革路徑,三條路徑相輔相成、協同發力,共同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注入活力,使得生產力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大國競爭背景;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042;[F0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24)01-0145-11

一、研究背景與學術進展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1]。這是在分析總結各國產業體系建設一般規律和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戰略判斷,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現階段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的謀劃和布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加速產業轉型的新發展階段,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動能,關系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2],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第一,傳統生產力的不可持續性是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嚴峻挑戰?;诠I化的傳統發展范式是以物質財富生產和消費為中心的,伴隨著高物質資源消耗、高碳排放和高生態環境破壞行為,導致了不可持續的全球氣候變化風險、自然資本和生態恢復力的枯竭[3]。傳統生產力過分強調社會生產力,割裂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4-5]。第二,傳統生產力模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應對現階段中國的發展困境。傳統生產力理論強調勞動力和資本的作用,但在當前第四輪工業革命浪潮中,中國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勞動力成本在全球范圍內已不具有優勢[6]。而且,西方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和推行逆全球化,導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正在發生新的演化,對中國提升國際競爭力優勢帶來了挑戰[7-8]。第三,傳統生產力難以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當前中國經濟轉型進入關鍵期,我國傳統制造業、房地產業作為主要引擎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目前正在進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期[9]。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技術發展路線和產業競爭格局帶來了重大調整,大大增強產業發展的不可預見性,對產業結構的目標、合理性和效果帶來了沖擊[10]。因此,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工業革命后形成的傳統發展范式開始落幕,一個新的發展范式開始興起。這將為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帶來關鍵動能,為中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為世界帶來可持續的綠色繁榮。

當前,大數據、分布式、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相互融合、相輔相成而形成的大數據技術體系為生產力的躍遷提供了技術支持,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成為可能。目前學術界從與新興產業的關聯、價值創造、產業布局等不同角度詮釋了新質生產力的含義,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提供了參考。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節點,理解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必須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立足于中國產業體系發展的新階段和新環境,從宏觀層面規劃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和可行路徑。在這個意義上,現有研究還存在著如概念清晰度有待提升、理論機制研究缺乏、實踐路徑缺乏針對性等薄弱之處。鑒于此,本文系統地回溯、梳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有關部署要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基礎,對新質生產力進行概念界定與內涵豐富,闡述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率先探索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有效路徑,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的產業發展模式,使得生產力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

二、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政策背景與內涵特征

(一)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政策背景

生產力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11]。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全世界優化資源配置能力的增強,經濟全球化會不斷發展。當今世界經濟增長、治理、發展模式存在必須解決的問題,最迫切的任務是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當前,經濟領域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治理滯后、全球發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亟須創新增長方式,把握好新一輪產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機遇[12]。在這一背景下,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意義在于,如果中國能夠以新的生產力范式推動國際經濟體系變革,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其經驗必將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在第四輪工業革命浪潮中,中國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和技術創新的快速進步,使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感受到巨大的競爭壓力。美國與其盟友一起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體系脫鉤,企圖重建基于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全球供應鏈與全球產業鏈,在一些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領域將中國排除在外[13]。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14]。在此特定發展階段提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意圖,是在面對國際復雜形勢下,全面解決制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土產業鏈體系中的關鍵卡點和堵點問題,夯實中國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優勢,強化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內生能力的關鍵一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會成為中國經濟“換道超車”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實現共同富裕,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15]。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變革為技術路線和產業格局促使中國產業體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創造了條件,其產業體系發展范式從工業經濟主導型轉變為服務經濟主導型、發展動力從依靠資源投入為主轉變為依靠技術進步為主[16]。但存在諸如創新和人才要素尚未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發展中存在內需動力不足以及外需的不穩定性增強等問題[17]。與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要求相比,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環節、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差距較大、綠色低碳水平不高、部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創新驅動投入產出效率偏低等方面[8]。因此,新質生產力義無反顧地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動能,面向前沿領域及早布局,提前謀劃變革性技術,夯實未來發展的技術基礎,是不容錯過的重要戰略機遇,是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的先手棋。

(二)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全面清晰地闡釋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特征是理論認識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必須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2]。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和應用,使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18]。以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為主要增長動能的傳統發展范式,無法應對中國面臨的險峻國際形勢,無法滿足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無法持續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新的發展動能必須考慮到自然資本面臨的枯竭問題,以可持續、有彈性和包容的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3]。因此,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擺脫高度依賴物質資源投入和高碳排放傳統增長范式,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為新的增長引擎,具有可持續性、競爭性和包容性的新生產范式,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生動力,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是助力國家在未來發展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新發展范式。

第一,從發展理念看,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可以適應國際新規則,改造生產格局的新發展范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球治理體系只有適應國際經濟格局新要求,才能為全球經濟提供有力保障[19]。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使得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遭遇挫折,一定程度反映出當今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缺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要創新增長方式,把握好新一輪產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機遇,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過程中注意創造新的就業機會[12]?!靶沦|生產力”的政策意義在于,如果中國能夠以新的生產力范式推動國際經濟體系變革,助力和諧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其經驗必將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第二,從發展內容看,新質生產力本身是一種競爭力。新質生產力是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基礎,依據中國高質量發展階段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基于科技創新和顛覆性技術突破帶來的產業階段升級大背景提出的。生產力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級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就是“生產力”[20]。傳統生產力理論強調勞動力和資本的作用,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的加速,生產要素的演化已經發生。生產力的變革是指生產力水平的躍進,一般是由科技革新引起的[21]。當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必定會引發生產力核心因素的變革,從而產生新質生產力。

第三,從發展方式看,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工具。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驅動生產力向更高階段演化。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帶來的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強調了知識、創新和信息技術等因素的重要性。新質生產力指的是能夠代表新興技術、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形成新興產業的生產要素或生產要素的總和。當下中國,生產力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調整,引發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深刻變革,從過去依靠要素驅動擴大規模銷路,轉向依靠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使創新驅動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動力?,F有文獻也指出,新質生產力應該是一種是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更高質量的新型生產力[22]。

三、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經濟正處在動能轉換的換擋期,傳統增長引擎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新技術雖然不斷涌現,但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23]。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本身就是以實現國家發展戰略、提升國際競爭優勢、引領全球治理為目的,強調向新發展范式轉變。從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演化升級包含整個生產范式的轉變,本文提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構建包括三個維度:一是微觀載體——打造世界一流企業;二是中觀治理——提升國際競爭優勢;三是宏觀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而言,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結合大國競爭格局下我國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闡釋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

(一)微觀層面: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誰能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得先機、贏得主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重視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兩會”會議上強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24]。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企業面臨著通過轉型升級,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以及通過技術創新更好地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任務[25]。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創新能力提升—一流企業打造—強化國際競爭優勢”之間具有深刻的內在邏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也是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出,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同時,習近平經濟思想也強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治理現代化的良性互動[26]。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引領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形成合力,最大限度激發內生增長動力[27]。在此意義下,企業層面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應該從內部治理能力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兩個方面入手,以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抓手,形成高效低耗的新質生產力。從內部治理能力看,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科學技術通過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多要素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 可以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管理資源和實踐,實現更好的生產效率。有助于企業提高盈利能力,降低資源消耗,促進可持續發展。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國競爭加劇以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等重大挑戰在當下形成歷史性交匯,這也為我們創造了重要的戰略機遇。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發揮市場效率讓“無形之手”充分施展,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助力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二)中觀層面:提升國際競爭優勢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是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頂層設計,根本是要立足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提出正是基于國外以及我國現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新變化。當前,中國產業升級進程已經觸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傳統優勢產業領域,并開始慢慢動搖相關國家在世界產業競爭格局中的壟斷地位,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F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必須依靠國際市場、全球產業鏈布局以及分工合作,不斷提高我國的核心競爭力[28]。因此,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需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大局,從產業布局和產業分工兩方面入手,提升我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重塑我國國際競爭優勢。

在產業布局方面,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等領域加強布局。我國要著眼于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力,明確產業發展

的角色定位,通過加強產業分工合作,主動服務和融入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抓住

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機遇,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產業分工方面,應重點定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產業內分工方面,應該體現差異化發展,定位在高端產品,滿足高端需求;在產品內分工方面,應聚焦產業鏈高端環節和“卡脖子”高技術中間產品,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三)宏觀層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深化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以此來提升中國經濟治理效能,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12]。習近平經濟思想在深入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基礎上,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提煉出中國經濟發展實踐最本質的規律,并以此指導經濟工作,不斷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取得了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新的偉大成就[29]。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30]。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大國更應該有大國的樣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30]。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演進的大國競爭背景,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不僅體現了中國致力于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崇高目標,也彰顯了中國將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31]。在現實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歷史大趨勢[3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充分認識到國際形勢的復雜性,尤其西方霸權主義國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的威脅和挑戰[3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增強我們在國際上說話辦事的實力。我們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但也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34]。這一主張不僅是指導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有效手段,也為形成并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更高的效率和姿態建設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中國方案。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下,應該從經濟、政治、社會三個層面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力量。

四、新質生產力的構建思路和實現路徑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中國應對當前復雜國際形勢的關鍵一招,更是基于中國經濟全面進入內需驅動型發展階段規律的科學判斷和前瞻性把握,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從引導全球治理、應對國際競爭、轉變企業發展范式的角度,對傳統生產力的發展范式進行深刻轉型,需要對企業價值創造模式、國際競爭力優勢創造、引領全球治理的范式進行快速、深遠、持久的變革。新質生產力是轉型時期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解答,更有其內在的實踐要求,應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在實踐指導中的基本要求,多措并舉協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一)微觀層面:轉變企業發展范式

第一,以創新為驅動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萍紕撔率撬茉炱髽I核心競爭力的第一動力。首先,強化基礎研究。企業在從事基礎研究的主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企業可以從經濟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中找準科學問題,克服長期以來的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度不夠的問題,并有效緩解國外對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由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科研機構和產業聯盟等單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醫藥健康等重點產業鏈核心零部件開展研發合作,解決“卡脖子”問題、補齊短板,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能力。其次,加強應用研究。加大產研創新攻關,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的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政府可以打造技術創業平臺,為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一站式”服務,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協同轉化和應用,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

第二,以數字化重構企業發展范式,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打造一批能夠在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中占據支配地位,形成在技術標準、價格制定、供求關系等方面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當前,我國企業發展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如何培育體現中國現代企業制度和管理特色的世界一流企業是亟須解決的問題,為提升我國市場的高效性、活躍度、連通性和開放性提供有力支撐。當前,以數字創新技術加速產業升級和商業模式重構將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選項,以一流的數字化推動中國企業發展成為世界一流企業,重構企業發展范式,是打造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數字化轉型是以技術為核心能力的轉型,聚焦企業自身的核心技術能力和業務場景,打造以信息化創新發展應用為基礎的核心技術能力,是重構企業發展范式的關鍵,也是

打造

世界一流企業的前提。

第三,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更好地結合“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發揮市場機制、市場主體和資本的力量,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宏觀政策調節,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有序發展。以市場化為引領,優化制度環境,是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堅持企業主導地位,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一體化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充分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讓企業敢闖、敢投、敢擔風險,在公平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政府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配套,建立更加有效靈活的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著眼于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按照整體謀劃、漸次推進的原則,配套完善促進新質生產力建設的相關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

(二)中觀層面:重塑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前,我國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需要依靠“創新驅動產業”和“產業牽引創新”,實現產業不斷迭代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F代化產業體系不是簡單拼盤若干高端產業和龍頭企業,而是聚合新老產業、大中小和國內外企業,打造融通融合、供需互補和開放安全的集群生態。一方面,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依靠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鞏固壯大以高精尖產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根基;另一方面,要以產業結構體系和創新體系再造為著力點,強化產業牽引創新,加快基礎、核心技術攻關,解決重點產業鏈中的難點問題,為我國產業鏈補短板、鍛長板作出應有貢獻。

第一,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新時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15]。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正在改變國際經濟競爭格局,以數字賦能促進實體經濟智能化發展是現階段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路徑。引導實體經濟對接應用5G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云平臺、節能減碳、環保裝備等領域智能升級解決方案,助力制造實體經濟的生產流程和模式創新。政府可以設立智能化轉型升級專項基金,支持實體經濟圍繞全價值鏈環節,按需、分類和有序開展智能化轉型。

第二,在產業轉型方面,要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齊頭并進發展,以技術創新引領傳統產業高端化改造,鞏固優勢行業領先地位。首先,著力夯實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要引導和支持傳統產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投入。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15]。要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推動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發揮好政府示范引導作用,大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鼓勵和支持傳統行業企業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改造升級,打造競爭新優勢;要把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底座,通過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數智化、綠色化轉型,做大做強高端制造業,為實現產業牽引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第三,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行業和未來產業?!笆奈逡巹潯本V要指出,要“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謀劃未來產業”。首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強化全球競爭力。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積極創建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領域、跨產業、跨集群深度融合,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前沿科技、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深度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鏈條,形成一批產業鏈條完備、產業特色鮮明、領先優勢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其次,前瞻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搶抓全球科技前沿發展機遇,適度超前布局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碳減排與碳中和、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光電子、新型存儲器、腦科學和腦機接口、未來網絡等未來前沿產業,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研發創新、場景應用、融資上市、風險投資的全方位支持力度。

(三)宏觀層面:建設新的全球治理體系

第一,經濟層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掃清結構性障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承接國際中低端產業的轉移,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經濟循環發展模式,對提升經濟發展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受新冠疫情和國際政治經濟局勢變化的影響,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呈現抬頭趨勢,國際經濟大循環的動能明顯減弱,中國原有經濟循環發展模式也面臨嚴峻挑戰。因此,黨中央作出了“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的戰略安排,明確新時期開展經濟工作要堅持以擴大內需為基點,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培育更加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在外部環境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的情況下牢牢把握好發展的主動。

第二,在政治層面堅定不移全面擴大對外開放,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的調整,為新質生產力的擴散提供外部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新時期,面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35]。國家可以通過國際合作來分享實踐經驗和促進技術轉移,以擴大市場,提高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社會層面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環境才能促使企業和居民個體具有充分的活力,并且保障生產要素在企業間、行業間、地區間實現高效率配置。通過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能夠更好地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適宜的營商環境和制度保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五、研究總結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大國競爭背景下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戰略判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先進制造技術加速產業轉型的新發展階段,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動能,關系我國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傳統生產力具有不可持續性,不能很好地應對中國發展困境,不能持續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目前學術界從與新興產業的關聯、價值創造、產業布局等不同角度詮釋了新質生產力的含義,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提供了參考。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節點,提出的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必須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因此,本文以高質量發展階段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為引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理論支撐,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為基礎,對新質生產力進行概念界定與內涵豐富,闡述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率先探索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有效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發展目標,結合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指出了生產力躍遷發展的路徑和方式,對我國企業發展、產業升級和新的國家范式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和應用,使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14]。以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為主要增長動能的傳統發展范式,無法應對中國面臨的嚴峻國際形勢,無法滿足中國新發展階段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無法持續推動企業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下的可持續發展。新的發展動能需要以可持續、有彈性和包容的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2]。因此,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擺脫高度依賴物質資源投入和高碳排放的傳統增長范式,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為新的增長引擎,具有可持續性、競爭性和包容性的新生產范式,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生動力,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是助力國家在未來發展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新發展范式。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本身就是以實現國家發展戰略、提升國際競爭優勢、引領全球治理為目的,形成的是新的發展范式轉變。從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演化升級包含了整個生產范式的轉變,本文提出“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構建包括三個維度:一是微觀載體——打造世界一流企業;二是中觀治理——提升國際競爭優勢;三是宏觀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從引導全球治理、應對國際競爭、轉變企業發展范式的角度,對傳統生產力的發展范式進行深刻轉型,需要對企業價值創造模式、國際競爭力優勢創造、引領全球治理的范式進行快速、深遠、持久的變革。本文將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融入中國當前的發展戰略中,從轉變企業發展范式、提升國際競爭優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個方面提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改革路徑,三條路徑相輔相成、協同發力,共同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注入活力,使得生產力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國際和國內發展的戰略定位。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 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EB/OL].(2023-09-09).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

[2]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6):4-11.

[3]朱民, Nicholas Stern, Joseph E.Stiglitz, 等. 擁抱綠色發展新范式:中國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J].世界經濟,2023(3):3-30.

[4]陳彩棉.論生態生產力觀對傳統生產力觀的揚棄和超越[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5.

[5]穆艷杰,董矚宏.生產力生態化躍遷發展的邏輯理路[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124-131.

[6]洪永淼.從當前世界變局看中國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想的重要意義[J].財貿經濟,2022(9):19-22.

[7]張杰,張晨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大風險與應對策略[J].開放導報,2022(4):21-27.

[8]許召元,許振凌,劉凡,等.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要方向與重點任務[J].改革,2023(8):1-13.

[9]任保平.“十四五”時期我國高質量發展中供給側的動力重塑和新動能培育[J].學術研究,2020(12):85-89.

[10]原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我國產業政策轉型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20(1):84-94.

[11]求是網.習近平總書記談如何正確認識和引導經濟全球化走向[EB/OL].(2020-12-17).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0-12/17/c_1126873186.htm.

[12]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J].求是,2020(24):4-11.

[13]洪永淼.從當前世界變局看中國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想的重要意義[J].財貿經濟,2022(9):19-22.

[14]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李克強李強作重要講話[EB/OL].(2022-12-17).http://www.ncha.gov.cn/art/2022/12/17/art_2664_178722.htmL.

[15]習近平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 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EB/OL].(2023-05-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061869295569964&wfr=spider&for=pc.

[16]林善浪.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任務和重要路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5):24-40.

[17]余泳澤,段勝嵐,林彬彬.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實困境與政策導向[J].宏觀質量研究,2021(4):78-98.

[18]陳江生.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及中國機遇[J].人民論壇,2021(13):22-25.

[19]關于全球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怎么看[EB/OL].(2020-12-28).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0-12/28/c_1126921292.htm.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馬文保,劉曦.生產方式在何種意義上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J].現代哲學,2021(6):41-47.

[22]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37-148.

[23]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J].求是,2020(24):4-11.

[24]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綜述之二[EB/OL].(2023-03-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850872648106611&wfr=spider&for=pc.

[25]周文,劉少陽.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治理效能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經濟問題,2020(5):3-16.

[26]周文,施炫伶.論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與世界意義[J].理論月刊,2023(10):67-78.

[27]周中勝,李卓,周胡迪.“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理論邏輯、戰略方向與實現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38-48.

[28]申珅,祁苑玲.習近平關于現代化產業體系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及重要價值[J].理論視野,2023(5):34-40.

[29]蔣永穆,亢勇杰.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堅持和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22(9):1-12.

[3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1]何星亮.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J].人民論壇,2019(21):6-10.

[32]雷江梅,施文峰.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價值共識的凝聚[J].理論月刊,2021(10):31-41.

[33]吳慶軍,王振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最新研究動態與展望[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10):93-97,109.

[34]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35]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EB/OL].(2023-08-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332015006729448&wfr=spider&for=pc.

The 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LIU Xuexin, CAO Chengzi, KONG Xiaoxu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P. R. China)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s envision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light of Chinas development stag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hanging develop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backdrop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comprehensive, and long-term strategic assessment. As we enter a new phase marked by the rapid application of next-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ccelerate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through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becomes not only an imperative for dri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shaping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but also a crucial driving force in building a modernized economic system. It holds the key to Chinas strategic advantage in futur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essenc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volves transforming the entire production paradigm from traditional productivity to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ith a focus on lea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reshaping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raws theoretical support from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 and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outlines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irst, at the micro-level, it emphasizes the creation of world-class enterprises; second, at the meso-level, it highlights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ird, at the macro-level, it undersc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he paper integrat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to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presents a tripartite reform agenda, emphas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models, the restructuring of modern industrial landscap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global governance framework as the key driver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mation. These three pathways complement and reinforce each other, working in synergy to inject vigor into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suring that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aligns more effectively with Chinas strategic focus on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context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責任編輯? 彭建國)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