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述是小說的高級吸引力

2024-04-11 02:48
青春 2024年4期
關鍵詞:蠻牛河南師范大學壁壘

胡學文(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再叫三聲》是一篇寫成長的小說,作者膽子比較大。一開始,我以為只寫蠻牛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后來看他上高中了,故事的時間線拉得更長。這篇小說優點很多,比如語言很精致,也貼著人物寫。但有一些地方,我覺得還需要改動一下。首先從童年、少年一直到高中往后這么長的時間,你得有東西去填寫,哪一部分是重點?如果童年時代、少年時代、高中時代都是重點,對一個短篇來說,這是不合適的。那么該以哪段時間作為重點?不如在結構上調整一下,比如說出走,直接在寫高中出走的時候把少年時代的出走帶出來,結構上就比較緊湊了。戰線拉得太長很危險,一定要注意,這塊兒不能太偷懶。我覺得這是個有能力的作者,但有時候寫得有些透了,比如說蠻牛一開始到了縣城有一個問題,他怎么回家呢?是在那兒坐著的時候碰到了三叔。巧合是可以的,但是盡量不要巧合,如果實在沒有其他解讀,你寫蠻牛正好碰見他三叔,三叔把他捎回來,還讓他祖母知道,這是可以的。但還有沒有其他方式?這是可以考慮的。我覺得在結構上要調整一下,限制在一天或幾天之內,這個小說會比現在好很多。另外就是結尾,我們寫小說當然要考慮它的意義,但這個意義也未必要多么大。在這篇小說的結尾,比如說蠻牛要去西北,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需要支教老師,有些話我們可以不明著寫出來,可以暗示或者干脆把它去掉。過去比如歐 ·亨利的小說,它很圓滑,開頭交代了什么,末尾一定要有一個結局?,F代作家寫小說已經不喜歡這種方式了,因為過去的小說雖然告訴你最后結果是怎么樣的,但同時把我們的思維限制住了,我們現在有很多作家寫開放性的結尾,留出更多的寓意和思考空間。這篇小說的結尾也未必要說得這么清楚,后面那些我覺得完全可以刪掉,或者用文學性的語言表達出來。

南飛雁(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再叫三聲》的作者應該是個北方人,因為他對山區的一些理解,能夠讓我體會到小時候的想法和感觸。我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最大的夢想就是到縣城里面轉一轉,因為我出生的地方離縣城非常遠,那個時候覺得縣城就像另外一個世界,但我年紀非常小,也沒有交通工具。當我后來真的去了縣城,整個白天我是沒有任何意識的,具體干了什么完全記不住,只是覺得自己完成了一個夢想。所以當我看到《再叫三聲》里面蠻牛自己買了個雞腿坐在那兒,三叔非常奇妙地出現,又把他領回家,整個過程一下把我拉回七八歲的時候。所以說有時候閱讀就是能夠在不經意間帶給你生命中某些片段的重復和再現。

但是《再叫三聲》里面出現的人物有點多,比如三叔,他從中間出現把蠻牛帶回家,短篇小說的篇幅那么有限,你安排了這樣一個人物,你又對他有過幾次比較重點的描寫,還講了幾句他的前史,如果是這樣處理一個人物的話,在短篇小說里面他肯定是要承載一些功能的。但后來這個人物幾乎就沒有了,用我們的話叫“寫沒了”,其實這對小說的完整性是一個很大的傷害。就這一點來講,《再叫三聲》里面對人物塑造的克制程度還需要再加強。但我們看《再叫三聲》里面,尤其是蠻牛跟那個男同學之間的對話,就顯得有一些冗長,當然我明白,這是為了給蠻牛去新疆做一個鋪墊,兩個男生在真實生活中也會有這樣大段的對話,但我們反映到小說里面,你不可能永遠按照生活的尺子去比量我們所有的文學作品。有時候在處理生活素材經驗的時候,一定要根據作品的路子和氣質來處理對話。在整個文學創作里面,對話是最難寫也是最容易寫的。如果想湊字數的話,寫對話能寫好多,但是對話一旦不克制,會把整個作品的質量和觀感拉下來。

趙文輝(新鄉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再叫三聲》寫了一個叫蠻牛的孩子成長的故事。事實上,在他自己的眼里,他也真的長大了。他學會了愛,學會了用購買的禮物去表達愛。小說用舒緩平和的筆觸,一筆一畫描繪著蠻牛的成長,散文化的語言,讓人讀出了木心《從前慢》的味道。不足之處是缺少點小說的感覺。小說有一雙翅膀,一個是語言,另一個就是故事。缺其一,就無法飛翔,也無法真正感染讀者。以前我們相信的好小說標準,要有一個完整而吸引人的情節,結尾要有力,雖然這幾乎被時下的短篇小說全盤否定,但讀者傳統的閱讀習慣還是喜歡有頭有尾的小說。

張翼(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再叫三聲》給結尾賦予了一個很宏大的東西,但缺少細節的支撐。我也很認同剛才南飛雁老師談的,里邊的對話太多,而且對話的表現形式太單一,完全都是直接引語,敘述者在對話當中完全退場了,這樣會失去對整個作品的控制力。我覺得一個成功的寫作,先不談它的意義厚重與否,它一定會營造一種整體的氛圍。而在《再叫三聲》里,語言運用上的一些問題,會讓人感覺一會兒是文學的表達,一會兒又是很日常的表達,甚至還有口號式的表達,這樣就給人造成了一種不太和諧的感覺。

一開始,我認為青年和文學結緣,無論是因為青春也好,文學也好,都有詩性的、浪漫的、激情的角度,但是看到今天討論的小說以后,修正了我個人的一些看法?,F在我認為,無論文學也好,青春也好,事實上它都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在這種無限的可能性當中,我們從不同的側面理解人,理解時代,理解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系,這一點可能是文學在這個時代依然具有魅力、依然能夠感染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葛旭東(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關于《再叫三聲》這篇小說,我提煉了六個關鍵詞:留守兒童、遠方、出走、孤獨、奮斗、親子關系。這些關鍵詞擁有的一個共同點是“壁壘”,親情的壁壘、友情的壁壘、生計的壁壘、前程的壁壘、成長的壁壘,等等。無論這些壁壘是否被打破了,在“破壁”的過程當中,主人公蠻牛始終擁有一份強者的氣息,儼然是一個“破壁者”的形象。追求與缺憾如影隨形的寫法,不僅增強了這個人物精神世界的張力,亦促成了言有盡而冥思不止的延伸式故事結局。

以上更多的是傾向于一種肯定,除此之外,我也發現小說中有一些地方還有待改進。最主要的一點,它的文風比較平實,但靈動性稍顯不足,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說的文學感覺。文學是一門承載了思想的語言藝術,而非單純的思想讀本。因此我們判斷一篇或者說一部作品是不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它的藝術性就顯得至關重要,而在藝術性當中,文學氣息和文學感覺又是重中之重,因為這是文學作品與思想讀本的根本區別。因此當我開始閱讀一篇或者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首先要感受的是它有沒有撲面而來的一種文學氣息,然后我才會饒有興致地去追逐故事和體會思想。文學氣息非常關鍵,當我們開始創作一篇或者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開篇要尋找的其實也是這種文學的感覺。如果一開始我們不能捕獲這種感覺,寧可停止也不要再勉強寫下去。

李檣(《青春》雜志社總編輯):《再叫三聲》這篇小說的名字我很喜歡,有很強的想象空間。幾位老師都提到了,這個小說的時間跨度太長,布局比較平均,這確實是它的問題,但這個作者有一個特別強的能力,就是敘述語言幾乎挑不出什么語病,尤其是寫景的能力特別強。一個寫作者,你發現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強,你就去哪邊多用力。寫不好景,那就不寫,能寫好場景,就把自己的能力放到場景寫作上去。作為一個戰線這么長的短篇小說,如果編輯要給你提修改意見,怎么改呢?怎么樣能使它的結構更明晰、合理、緊湊?我們不妨進行一個倒推,就是蠻牛長大了,他決定去山區支教,當然不一定要說得這么清楚。比如說他把奶奶葬了之后,直接就去新疆了,那么他為什么去新疆?也許是因為他去新疆旅游的時候,看到了那里的孩子需要接受更多教育,他想幫助他們理解更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們也需要遠方。為什么他會感受到這種需要?那是因為他小時候條件也不是很好,他到鎮上去是因為獲得了一筆獎金,才有條件去給自己買點好吃的。在這之前他有沒有過這種期望呢?這就讓他后來去新疆在結構上能夠自圓其說,有它的合理性。他有了這樣的經歷,說明他獲得了某種動力,他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習得了相當的能力。那么去新疆旅游的經歷,可能觸發了他少年時心理上的隱痛,有這種慣性在里面,這篇小說的結構才可能成立,我們只需要圍繞這些關系來編織我們的場景,把一些突出的能力適當發揮一下,這篇小說也就可以了。

張皓凱(河南師范大學跋涉文學社社員):關于《再叫三聲》,我跟老師們的觀點可能不太一樣。關于三叔這個角色,我不光有很大的共鳴,而且我看到描寫三叔那幾句話的時候,一下子能聯想到生活中的很多人。雖然這個人物的設置有點突兀,但是從讀者的角度來說,如果發表的時候要把這一部分刪掉,我覺得有點傷害到我作為一個讀者的感情。如果是從作者方面去寫三叔的話,倘若真是發生了一件特別觸動我的事,我要把它寫下來,我覺得我也愿意去犧牲一些小說的情節性或完整性去加入這個人物,這可能是我比較幼稚的一個想法。我覺得這篇小說的題目也起得特別好,“再叫三聲”,就是主人公叫了兩次三聲,第一次是跪在爺爺的遺像面前認錯叫了三聲,第二次是蠻牛叫了三聲“我要去”,這兩次都是在心里面吶喊,當蠻牛呼喊要去外面的世界的時候,他的村子也好,奶奶也好,都是他想要出去的一個阻力,但是這個阻力本身又非常矛盾。奶奶每次都說你好好讀書就能出去了,但是當蠻牛真正付諸實踐的時候,奶奶會訓斥、反對、阻攔他。這樣的矛盾可能是因為蠻牛的父母都已經出去了,奶奶的老伴也已經離世了,如果蠻牛真的再出去的話,奶奶就只剩自己,很孤單地一個人生活。如果小說有改動的話,能夠把奶奶的情感補充出來——她可能不想讓蠻牛出去,到最后蠻牛憑借自己的努力去了想要去的地方,在送別的時候,奶奶可能是非常沉默的。如果用這樣一個細節去表現,蠻牛和曾經困住他的地方的聯系就多起來了。

邢金嬋(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生,《再叫三聲》作者):我聽了各位老師的點評,又帶著審視的目光回看這篇作品,才發現各位老師講得還是太客氣了。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完成一篇短篇小說,在此之前我只有寫隨筆和詩歌的習慣,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突破,就像我筆下的那個人物蠻牛一樣,這也是我的一次破壁行動。在動筆之前,我沒有進行一個大致的構思,甚至為什么主人公叫蠻牛,我也沒有特別的答案。對照老師們講的現代小說的概念,這篇文章在構思上是沒有新意的,是一篇比較傳統意義上的、有頭有尾的小說。感謝李檣老師對我的認可,我在語言上的確有刻意突出家鄉方言,許多場景也是來自真實生活場景,也就是豫西南的小鎮和農村。一開始我讀自己的小說,就像是在照鏡子,我看不出來有什么不妥,直到老師們坐在一塊兒點評的時候,才覺得問題非常多,比如戰線特別長、沒有重點區域、有些人物的出現比較巧合等。我寫的人物后邊沒有填坑,就那樣草草結束,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另外,我的對話是長篇的直接引語,沒有突出敘述者的特色,就像我是一個導演,我讓人物說話他就說話,并不是人物自己在發聲,這一點也是我沒有意識到的。關于老師提出的如何書寫自己經驗之外的生活與事物,這對現在的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因為現實生活經驗有限,我們在文學創作時虛構的空間就比較大,但是能夠真正可行的空間比較小,這是我需要彌補的。

注:實錄中涉及的作品內容為修改前的作品,與本刊刊發的作品存在一定差別。為保持現場研討原貌,相關敘述予以保留。

本文由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生劉靖瑩整理。

責任編輯 張范姝

猜你喜歡
蠻牛河南師范大學壁壘
裳作
打破發揮失常的壁壘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設計作品選登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國畫作品選登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作品選登
魚與魚缸
好漢型“大力士”
車易拍:二手車的壁壘是信用
破除部門間壁壘之利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