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若干理論思考

2024-04-13 11:22晏可佳
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信教群眾性中國化

晏可佳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上海 200020)

一、時代命題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宗教工作的新理念新舉措,回答了新時代怎樣認識宗教、怎樣處理宗教問題、怎樣做好黨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理論創新便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

在2015 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在2016 年召開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再次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在2021 年的宗教工作會議上,總書記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宗教中國化的主要內容,提出了“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總體要求和實現路徑。同時我們還看到,“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已經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和黨的二十大報告。

毫無疑問,“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一次重大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認識和處理我國宗教問題上的典范和運用。

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強引領、創新機制,鼓勵宗教界深入推進宗教中國化的實踐,推動開展宗教中國化的理論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梢灶A料,宗教中國化必將給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宗教帶來重大變革,必將對我國宗教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這種重大變革和深遠影響,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的,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宗教界肅清帝國主義勢力、廢除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民主管理帶來的大變革。

二、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符合宗教生存發展的一般性規律,也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內在邏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皥猿治覈诮讨袊较颉边@一時代命題的提出,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我國宗教歷史脈絡、基本特征,以及社會作用的深刻認識和高度概括,由此構成并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傾其一生揭露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努力勾畫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在此過程中留下了有關宗教的大量而深刻的論述。早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之初,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就引起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視,將其運用于中國宗教的研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第一代領導人以及黨內理論家將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觀點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修訂實施了適合于中國國情的宗教政策,助推了中國革命的成功,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宗教理論奠定了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必須對關于宗教的基本問題做出回答:什么是宗教或者宗教的本質,宗教產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等;同時還必須回答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將長期存在、基本特征、社會作用等問題,為制定政策和法律提供理論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對有著悠久歷史的宗教、多種宗教并存,以及為數眾多的信教群眾的社會現實,黨和政府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堅定不移地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團結教育廣大信教群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初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基本觀點展開系統論述

1955 年2 月,《中國青年》發表《略談宗教問題》,針對青年讀者對宗教現象提出的種種疑問,作者認為有必要“談談宗教問題”,使之對宗教“有一個初步的基本認識,以便對宗教能夠采取正確的態度”。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當時主流思想關于宗教的若干基本觀點。首先,宗教和政治、法律、科學、哲學、藝術、道德等社會現象一樣,是一種意識形態;第二,和其他意識形態有所不同,這種意識形態“是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人的相互關系在人類社會意識中不正確的反映”;第三,宗教并不是永恒的現象,它有自己的起源、發展和消滅的規律;第四,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已經喪失其存在的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僅僅作為“過去社會生活的殘余”而存在。這些論述雖然明顯受到蘇聯教科書的影響,一些觀點和結論已經不適用于當今時代,但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建構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二)確立了無神論政黨政治對待宗教問題的基本立場和態度,推動了對宗教界統戰理論和統戰工作的發展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進入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毛澤東在1957 年2 月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把宗教問題歸結為群眾的思想問題。他指出:“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強制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問題,不但沒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們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滅宗教,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雹倜珴蓶|: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載《毛澤東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09頁。在其他場合,毛澤東還進一步闡發了中國共產黨與宗教界“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態度,①毛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文獻研究》,研究出版社,2020,第15頁。為在人民內部矛盾范圍內處理宗教問題,加強對宗教界的統戰工作確立了重要的指導原則。

1957 年,李維漢在第八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對宗教的本質、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在政治上的根本變化,以及宗教問題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范疇,做了全面、系統的闡述。他特別指出:“現在,由于民主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除個別民族地區外,宗教矛盾的階級背景已經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已經基本上擺脫了剝削階級和中外反動派的控制,而且逐步脫離著他們的影響,逐步還原為公民個人的私事。宗教信仰對國家來說,是個人的私事?!詰椃ㄉ弦幎ㄗ诮绦叛鲎杂?。這就是說,除個別地區外,宗教矛盾已經從既是人民內部的矛盾又是敵對階級的矛盾,轉化為基本上是人民內部的矛盾,基本上不是敵對階級的矛盾……主要的已經是有神論和無神論、宗教徒和非宗教徒間的矛盾?!雹谥泄仓醒虢y戰部研究室編:《歷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檔案出版社,1988,第324頁。由此,統戰部和宗教工作部門在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時,加強了對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統戰工作,開展社會主義教育,引導、爭取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三)對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社會作用開展充分探討

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的名言,揭示了一定歷史條件下宗教的消極作用。如果說宗教將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那么馬克思主義者就必須繼續回答,在社會主義社會長期存在的宗教是否也要歸結為“人民的鴉片”,或者說因為它的唯心主義和有神論的本質,而只承認它的消極性,否認它的積極性?換言之,宗教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只具有消極作用呢?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可以起到和“鴉片”有所不同的作用嗎?

在這個問題上,不少學者發表了頗具啟發、探索性的研究成果。1957 年6 月,《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試論宗教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的文章。作者夏清洲證明,雖然宗教在根本意義上是落后的或反動的,但是在歷史不同階段也曾起到各種積極作用,“在一定時期內,它(宗教)和人們生活中進步的事物相聯系,于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進步事物的發展”。此文使人不難聯想,社會主義時期的宗教也具有相似的作用。

我國著名的民族學家和宗教學家牙含章也探討了宗教的社會作用,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1959 年7 月,牙含章在《紅旗》雜志發表《論宗教信仰自由》的文章。一方面,他肯定宗教的消極作用,但是對消極作用的表現方式做了進一步的區別:一是被壓迫者把解脫人生痛苦的希望寄托在宗教身上,一是統治者利用宗教作為愚弄和欺騙人民的工具。而另一方面,牙含章則探討了宗教的積極作用。他指出:“在歷史上,宗教有時也被勞動人民——奴隸或農民用來作為團結自己反抗壓迫的旗幟,如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就是一例。那時由于群眾的意識長期被宗教觀念所支配,他們的革命思想往往只能是采取宗教的形式或隱藏在宗教形式中?!?964 年3 月,曾文經也在《人民日報》發表《宗教和唯心主義哲學》,提出在一定歷史階段宗教曾經為社會進步提供意識形態的外衣。這些觀點就是恩格斯所謂的“外衣論”的延伸,亦即進步階級利用宗教作為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工具,肯定了宗教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國逐步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2 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極大地推動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復和落實,平反昭雪了一大批宗教界人士的冤假錯案,逐步開放寺觀教堂和宗教活動場所,正常的宗教活動得以進行,恢復和創辦了一些宗教院校。

現實發展呼喚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的創新和突破。肅清當時比較嚴重的“左”傾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影響,全面認識和闡述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的本質和社會作用的觀點,成為當時理論上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1979 年起學術界圍繞如何理解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發生了一場重要學術討論;這場討論主要是在南方和北方學者之間發生的,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南北鴉片戰爭”。

關于這一場學術爭論的經過和細節,在此不再贅述。這里要強調的是,經過這次幾乎貫穿20 世紀80 年代的學術討論,形成了新的學術觀點,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宗教既是意識形態,也是社會實體;作為社會實體的宗教理應納入依法管理的范疇;宗教的社會作用十分復雜,宗教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發揮其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協調,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這些觀點被概括為“協調論”,并為不久之后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做了理論上的準備和鋪墊。進入21 世紀,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宗教的復雜性日益凸顯,宗教的社會作用仍然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消極性和積極性共生,同時,還會面臨境外敵對勢力的宗教滲透以及各種形式的宗教極端勢力的影響。至此,宗教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作用的兩重性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

三、宗教“五性論”是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的重要理論框架

(一)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五性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主要組成部分,對于宗教工作也具有重要的認識論意義

早在20 世紀50 年代,黨和政府就從我國宗教客觀存在的現實出發,對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有益的、積極的探索,形成了完整的有關宗教特性“五性論”的基本表述。1953 年7 月,在李維漢同志主持下,完成了《關于過去幾年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工作的主要經驗總結》。在報告中李維漢批評在具體工作中急躁冒進錯誤時,談到了社會主義時期宗教的三大特點:“若干地方的若干同志,就是因為不了解上述的少數民族宗教的長期性、民族性、國際性,因而發生了急躁冒進的錯誤?!@樣做,不僅沒有消滅或削弱宗教,反而使當地少數民族感覺到宗教情感受到壓抑,因而更加鞏固了宗教信仰?!雹冽弻W增主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黨的宗教工作方針》,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第68頁。在1957 年3 月21 日-4月4 日舉行的第八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總結發言中,關于宗教矛盾,李維漢同志又提出宗教“四性”,批評“有些人不懂這一點。他們看不見宗教的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和它的長期性,他們只看見宗教是迷信,是鴉片煙。因此,他們不允許人們自由信仰,用行政手段禁止這種精神鴉片,甚至采取粗暴的手段”。同時,他還指出“宗教界的情況極其復雜,我們對每一種宗教都應當詳為了解,加以分析,不可簡單對待”。②任杰:《宗教五性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一個標志性成果》,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第201頁。因此,學界一般認為,這份報告最早完整地提出了“五性論”。

遺憾的是,1957 年6 月開始掀起的反右派斗爭混淆了宗教信仰問題和政治問題的界限,在宗教問題上的“左”傾思想逐漸占據上風,在政策上采取“限制、削弱和促進消亡”的方針。③晏可佳主編:《中國宗教與宗教學六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2頁?!拔母铩逼陂g,在宗教工作和宗教政策上“左”傾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事實上,自從宗教的“五性論”提出之后,很快因為政治形勢的風云變幻,未能夠成為具體而有效的指導工作的原則在實踐層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改革開放以來,宗教的“五性論”得到了系統的闡述和不斷深化

1982 年《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19 號文件)沒有明確提到“五性”,但在具體的闡述中仍然涵括了我國宗教的這些基本的社會屬性,如:“宗教問題仍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有一定的群眾性,在許多地方同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還受到某些階級斗爭和國際復雜因素的影響”,“宗教問題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等。1992 年5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的中央統戰部《九十年代統一戰線部門工作綱要》中明確指出,“我國宗教具有群眾性、復雜性、國際性、長期性,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還具有民族性”,自改革開放以來,“五性論”首次載入中央文件。

江澤民同志在2000 年12 月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在論述宗教問題時開宗明義:“宗教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等特點”。而在次年12 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召開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進一步闡述了宗教“五性”的內在聯系和時代特點。2003 年,國家宗教事務局組織研究討論、反復修改形成了《社會主義的宗教論》,并在《求是》雜志上公開發表,把“三性”與宗教工作的四句話對接起來,提出:“‘根本是長期性’,所以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關鍵是群眾性’,所以要‘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殊的復雜性’,所以要‘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并將之作為社會主義的宗教論的基本理論架構。這種聯系和構思頗具創意:一是立足政府宗教工作,在結構上把宗教問題“三性論”作為立論的基礎,將“三性論”對接宗教工作“四句話”,在觀點與政策、理論與方針上有機統一,簡明扼要,利于操作;二是在這個統一體中突出“三性”的基礎作用和重要價值?!叭哉摗辈⑽慈〈拔逍哉摗?,而是在“五性論”基礎上突出了宗教工作的重點論。

綜上所述,在我國,社會主義宗教的“五性論”始終是理解和認識我國宗教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拔逍哉摗钡奶岢龊屯晟?,都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形成系統的、科學的認識。

正是由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上的開拓創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準確、完整地得到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政策持續完善,我國宗教才能在解放初期,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束縛,獨立自主自辦,參政議政、開展國際友好、世界和平交流活動,才能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宗教事業得到平穩健康發展,宗教關系得以健康構建,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宗教工作法治化明顯加強,宗教活動的開展總體上平穩有序。

四、宗教的“群眾性”在宗教“五性論”的關鍵地位

“群眾性”在宗教的“五性”中處于關鍵地位,是宗教具有質的規定的社會屬性。群眾性的要義在于人,沒有宗教的群眾性,其他五性亦無從談起。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需要正確理解和認識目前中國社會的宗教群眾性的新現象、新問題,結合實際,全面貫徹和落實好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如何理解和認識我國宗教群眾性

群眾性是我國宗教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現在:

1. 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宗教在我國一直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其一,我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宗教的存在是以其信眾為基礎的。在我國歷史上,宗教幾乎從未在社會中居于主導地位,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建構起中國文化的主要支撐。這就導致除土生土長的道教外,當今我國主要如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都是世界性的外來宗教;我國還存在多種形式的民間信仰。此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還有少量巴哈伊教、摩門教等新興宗教的信徒,令我國社會中的宗教呈現出明顯的多樣化形態。

其二,信教群眾數量眾多。我國人口基數龐大,信教人數目前統計占比不高,信教群眾的絕對數量不小。2018 年,《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披露我國信教人數達到2 億。此外,我國還有較多參與各種民間信仰活動的群眾。按照2023 年8 月皮尤研究中心的估計,我國有神靈信仰并且參加各種活動的人數接近總人口的10%。

2. 信教群眾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

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都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①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意見》,2016 年6 月2 日。,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宗教群眾性的深度認識。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此也有明確的觀點。馬克思說,“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無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②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頁。。顯然,馬克思的宗教批判指向的是宗教以及其背后德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而不是人,不是信教群眾。他揭示了宗教現象背后的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于廣大信教群眾充滿理解和同情,顯示出馬克思本人深厚的人文主義情懷。

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區別只是在信仰上的,信仰上的區別不能簡單提升到政治上的對立。毛澤東指出:“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雹勖珴蓶|:《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載《毛澤東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68頁。宗教信仰是人們的“思想性質的問題”,是精神世界的問題,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用階級分析法來對待和處理信教群眾,宗教信仰不能與政治反動畫等號。事實上,這樣的認識同樣貫穿于我國不同時期宗教工作的始終,即使在一些地方、一些時期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違背宗教“群眾性”的做法,只要堅持宗教群眾性的工作方向,就能更好地發揮信教群眾為經濟社會做貢獻的積極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信教群眾就是愛國守法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間的一分子,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和參與者,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需要團結和依靠的積極力量。

3. 當今社會,宗教依舊是廣大信教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雖然人類社會步入現代文明,宗教依然是信教群眾獲得精神食糧的心靈家園之一,它以其獨特的形式慰藉失落的心靈、悲憫孤獨的情感、滿足慈善的追求,這大概就是宗教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生不息的原因。這或許就能解釋21 世紀宗教并沒有隨著世俗化而消滅,并沒有被現代性“袪魅”,而是“復魅”④彼得·伯格1999 年的《世界的非世俗化:復興的宗教及全球政治》,相比1969 年的《神圣的帷幕》關于宗教興衰其立場發生了徹底的轉變?!髡咦?。從一方面來看,這也是傳統宗教具有改造、重組、適應現代社會的強大能力,從另一方面看,大量不同于傳統宗教信仰的組織與方式存在并活躍于現代社會,如各種形式的新世紀靈性(New Age Spirituality)運動,滿足現代人對于靈性生活的需求,成為處于快節奏生活方式的現代人靈性生活的重要選項?,F代性并不必然導致世俗化,而是帶來了信仰和價值領域的多元化①彼得·伯格,安東·澤德瓦爾德:《疑之頌》,商務印書館,2013,第1-24頁。。此種“復魅”也是體現在國內近年來流行的各種身心靈運動,構成了宗教群眾性的全新景觀。

(二)宗教工作的本質就是群眾工作

1. 堅持宗教信仰自由基本國策就是堅持宗教群眾性

早在1982 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簡稱19 號文件)。作為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我國宗教工作的重要理論基石和行動指南,19 號文件多處提到了宗教群眾性。首先,19 號文件對“文革”期間的“左”傾錯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歷數了種種無視宗教群眾性的錯誤做法。文件指出,對待宗教信仰的問題,“用簡單的強制的方法去處理,不但不會收效,而且非常有害”。其次,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存在思想信仰上的差異,但“如果片面強調這種差異,甚至把它提到首要地位,歧視和打擊信教群眾……那就只能增加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之間的隔閡,并且刺激和加劇宗教狂熱”。第三,明確提出,團結信教群眾,把他們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一共同目標上來,是“處理一切宗教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②《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載《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第53-73頁。顯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是否正確認識宗教現象,是否將宗教問題作為群眾問題來認識,是否將宗教矛盾作為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根本點就是是否能夠將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視為人民群眾的組成部分,是“基本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力量。

在我國這樣一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堅持宗教群眾性,就要以積極、平等和開放的心理和態度對待信教群眾,對信教群眾和非信教群眾要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信教群眾和非信教群眾一樣都是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是工人、農民、城市務工者、科技工作者、企業家、公益服務人員等,是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領域的建設者,是黨的依靠力量,也是黨的執政基礎,從而在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更好地團結和促進信教群眾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

2. 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

“宗教工作的本質就是群眾工作”的論斷,是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建設取得的重要成果,也使宗教“群眾性”觀點達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宗教“群眾性”的特點及其重要性獲得高度重視;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的論斷,更是從實踐層面深化了對于宗教“群眾性”的科學認識。

1997 年,時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的葉小文同志就對宗教的“群眾性”提出了極其深刻的見解:“講宗教的群眾性,就是說,正確對待宗教問題也是正確對待群眾問題,做宗教工作也是做群眾工作?!币朴谧鋈罕姽ぷ?,尤其是具體的執行層面上,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具有群眾性的宗教問題,易結不易解,宜解不宜結;易聚不易散,宜散不宜聚;易阻不易疏,宜疏不宜阻”。①葉小文:《當前我國的宗教問題——關于宗教五性的再探討》,《世界宗教文化》1997 年第3 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開展,“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首次提出,并從尊重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重視宗教的引領,以及調動和保護積極性等四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論述。②王作安:《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中國宗教》2013 年第9 期。

在2015 年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在談到當前宗教工作的時候,明確提出“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2016 年召開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要求,與宗教界相互尊重,“深刻理解宗教工作的本質是群眾工作,善于用群眾工作的思路和辦法開展工作”;在2021 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尊重群眾宗教信仰……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性工作。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既要保護信教群眾宗教信仰自由權利,最大限度團結信教群眾,也要耐心細致做信教群眾工作?!薄叭罕娦浴痹谧诮坦ぷ髦械闹匾赃_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總之,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群眾性”是宗教與生俱來的基本特征。宗教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資本邏輯推動下不論是全球化還是逆全球化的浪潮洶涌澎湃之際,宗教經常與現實世界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等歷史文化矛盾交織在一起,呈現出特殊的復雜性。正確認識和把握宗教問題的關鍵在于以客觀辯證的態度認識我國宗教群眾性特點及其具體表現,開展宗教工作,保障人民群眾宗教信仰自由的合法權益,構建維護宗教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充分發揮信教群眾在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同心協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五、堅持宗教的“群眾性”,加強基層治理,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行穩致遠

回顧過去幾年,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宗教中國化取得重大的階段性成果,可以用三個“前所未有”概括。

首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在全社會達成共識之廣泛前所未有。無論政府部門、宗教界,還是學術界,對“我國宗教中國化”在思想認識上高度一致,為全社會共同推進宗教中國化奠定了基礎,也為宗教中國化的持續深入開拓了巨大空間。

其次,我國宗教界“宗教中國化”的主體性意識之強、實踐方式之多前所未有。2018、2019 年間,我國五大宗教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了中國化實踐的五年工作規劃,從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內涵等,對宗教中國化做出了全面部署。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無論在團體、院校還是場所,宗教中國化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集聚了大量的地方性實踐經驗,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果。

第三,“宗教中國化”的理論研究之深入前所未有。通過知網檢索,我們發現,以“宗教中國化”為主題的論文發表在2016 年前后存在明顯變化。2016 年以后發表的論文(文章)占到有統計數字的1986 年以來所有發表論文(文章)的77%。與此同時,部分省市由政府牽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宗教界學術力量參與的宗教中國化的研究基地,舉行了內容豐富多彩的學術交流活動。

行穩尚需致遠。我國宗教中國化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而不是一場社會運動,不能好大喜功。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使之成為我國宗教未來發展的常態。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堅持問題意識導向,借鑒歷史上中國化經驗,堅持和突出時代化要求,變革各種不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建設的教理教規、禮儀習俗和宗教制度。

加強宗教群眾性的再認識,深刻領會宗教工作就是群眾工作的論斷。在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過程中,加強黨委集中統一領導,自上而下,讓宗教中國化的理念和實踐,深入到每一個信教群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中間。在當前尤其是要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相關論述,通過加強和創新宗教的基層治理,確保宗教中國化的地方實踐、基層實踐得以復制、普及和推廣建構制度性的平臺,提升我國宗教中國化在廣大信教群眾中的認知度和參與性。

猜你喜歡
信教群眾性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的數字化治理分析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北京冬奧會背景下群眾性冰雪運動的發展
學校教育支持系統視角下信教大學生的理性回歸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群眾性養護”體系護路瀟湘
航空工業昌飛興起群眾性太極健身熱
“ 90后”大學生宗教信仰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