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街區理念在老舊街區中的實踐與應用

2024-04-14 02:11吳昊天彭嶸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城市交通

吳昊天 彭嶸

摘 要:針對國內老舊街區在城市交通、公共空間、服務設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探討開放街區理念在其中的實踐與應用。分析開放街區理念下的典型案例,即巴黎馬塞納新區的開放街區實踐,提出街區制模式在中國老舊街區重構中的應用,即“小區開放,組團封閉”模式及商業綜合體模式,并對街區制模式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為老舊街區的更新提供理論和應用助力。

關鍵詞:開放街區;街區制模式;老舊街區更新;城市交通;公共空間優化;服務設施改進

一、國內老舊街區存在的問題

(一)交通受到阻礙

城市交通是現代城市生活的動脈,其暢通程度直接影響著城市經濟的運行和居民生活的便捷。然而,在國內許多老舊街區,交通阻礙已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首先,由于過去的規劃理念和城市發展的歷史背景,老舊街區普遍存在道路狹窄、路網結構不合理的情況。由此帶來的交通擁堵現象在早晚高峰時段尤為嚴重,不僅降低了交通效率,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風險。同時,狹窄的道路也難以滿足現代交通工具的尺寸要求,尤其是消防車、救護車等應急服務車輛,其通行能力受到極大限制,甚至無法進入某些緊急現場,對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其次,隨著私家車輛的增多,街道兩側的非法占道停車現象普遍存在,影響道路通行能力。缺乏停車場地的規劃,使得居民和訪客在尋找停車位上花費大量時間,對行人與車輛的流動造成進一步的阻礙。

最后,老舊街區的配套交通設施落后,不僅數量不足,而且更新不及時,難以適應現代城市交通的需求。普遍存在非機動車與機動車混行的現象,或是非機動車沒有專用道,或是非機動車道被占用,導致交通秩序帶來混亂,事故風險發生概率增加[1-2]。

因此,解決交通阻礙問題是開放街區理念實踐與應用的關鍵步驟之一。提高道路的利用效率,允許居民以多種方式共享街道空間,從而創造一個更加靈活、高效和安全的交通環境。

(二)街道公共空間的活力缺失

近年來的城市發展進程中,街道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力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生機與居民的生活質量。但是,在一些國內老舊街區,這些公共空間日漸失去了往日的活躍氣息,成為城市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是一系列歷史、社會和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部分老舊街區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被邊緣化,缺乏有效的規劃和持續的投資。原有的基礎設施老化,無法滿足現代城市人們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老舊街區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難以吸引新興的商業模式和創新型企業。傳統零售店鋪面臨著大型購物中心和在線交易平臺的雙重沖擊,客流和銷售額不斷下滑,商業街區衰敗,活力自然難以為繼。

其次,社區居民在城市發展和社區重建中的參與不足,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公共空間活力的下降。社區公共空間功能單一,居民缺少參與感和歸屬感,社區的公共空間十分冷清[3-4]。

因此,要恢復街道公共空間的活力,需要多方位的策略配合。以街區綜合環境與功能性為著力點,兼顧公共交通與商業模塊,同時增強居民對社區與商業之間的有效交流與管理,從而恢復和增強街道公共空間的活力。

(三)公共服務設施供不應求

在國內老舊街區的眾多問題中,公共服務設施供不應求是重大難題。隨著城市化加速和人口不斷集中,老舊街區原有的服務設施已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導致服務設施的短缺成為制約社區發展和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

首先,教育資源供不應求是公共服務短缺的一個重要方面。一些老舊街區由于受限于歷史和空間等因素,學校數量有限,不能滿足社區內不斷增長的兒童入學需求。

其次,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和資源緊張。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老舊街區的居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攀升。但醫院和診所等醫療設施在數量和質量上往往不足,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難以滿足居民對于??圃\療的需求。

最后,老舊街區休閑和文化設施不足,文娛生活空間受限。體育設施、公園綠地、圖書館等娛樂和文化設施匱乏,影響了居民的休閑活動和精神文化生活[5]。

因此,解決公共服務設施供不應求的問題,不僅需要增加和優化現有設施的建設,還需要一種新的規劃和管理思路。在理論上,開放街區理念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這種靈活和綜合的城市規劃方式,促使公共服務設施與城市空間有效整合,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典型案例分析

在探討基于開放街區理念進行老舊街區更新的背景下,馬塞納新區的案例提供了有益的參考。馬塞納街區位于法國巴黎的核心地帶,其改造計劃采納了開放街區的設計理念,目的在于恢復城市肌理,促進城市交通的流暢,激活公共空間,以及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設施。

馬塞納新區的規劃在維持原有街道格局的基礎上,最大化增加公共空間,引入了多模式交通系統,并促進了住宅和商業功能的混合利用。馬塞納街區的改造包括三個關鍵點。

其一,新區內部的道路設計滿足了車輛與行人的共存,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同時與周邊公共交通系統,如地鐵、公交,進行了有效銜接,強化城市交通服務能力。

其二,公共空間的優化增強了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公共設施充分考慮人流的分布和便利性,成為居民日?;拥闹饕獔鏊?。

其三,公共服務設施的合理布局解決了供不應求的問題,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設施與住宅區域相互融合,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

總之,中國老舊街區的復雜性意味著每一個更新項目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鑒于中國城市的歷史背景、社會結構及居民習慣的獨特性,馬塞納新區改造的經驗在中國的應用必須結合本國實際進行本土化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開放街區理念在中國老舊街區更新中的積極作用。

三、街區制模式——開放式住區主要發展模式

(一)類型一:“小區開放,組團封閉”模式

在討論老舊街區的再生策略中,“小區開放,組團封閉”模式呈現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式住區改造方案。

“小區開放,組團封閉”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在不破壞小區整體封閉管理特性的基礎上,逐漸放寬或整合小區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理邊界。小區內部的通道向行人和非機動車開放,增強小區與城市其他部分的連接性,同時通過維持圍合式的居住團體,確保居民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該模式的應用首先需要對原有小區的圍墻進行重新規劃,包括將部分圍墻拆除,使得小區內外通道得以打通。其次,在必要的位置設置可控的出入口,以確保居民安全。最后,還需要考慮到不同居住團體的特定需求,進行差異化的設計方案,以兼顧公共性與私有性的平衡[6]。

與此同時,街區內部的基礎設施改造也是確?!靶^開放,組團封閉”模式成功實施的重要環節。這包括對街道、照明、停車區域、綠化帶及步行道等進行升級或新增,從而適應開放后可能增加的人流量和交通需求[7]。

總之,“小區開放,組團封閉”模式是針對中國老舊街區再生的有效策略之一。通過精細化的規劃、居民的廣泛參與及配套設施的優化,該模式能夠在不犧牲住區安全和私密性的前提下,增加小區的開放性,促進街區功能的融合與發展。

(二)類型二:商業綜合體模式

商業綜合體模式,作為開放式住區的重要發展模式之一,正日益成為老舊街區改造和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徑。

商業綜合體強調功能的混合使用,通過融合零售、辦公、居住、娛樂和文化設施,營造出既具有高度便利性也具有豐富多樣性的公共環境。

商業綜合體更注重公共空間和商業活動的融合。商業綜合體通常設有步行街、廣場等公共場所,這些空間旨在吸引人流和激活街區的經濟活力。此模式的核心是打破傳統封閉街區帶來的界限隔阻現象,實現人們生活、工作和娛樂空間的無縫銜接。

在商業綜合體模式中,公共交通是實現開放街區理念的關鍵因素。通過優化交通網絡,并與地鐵站、公交車站等重要交通節點無縫對接,商業綜合體區域內部和外部的交通可達性大幅提升。商業綜合體的開放性還使得街區與周邊城市肌理的融合更為緊密,形成協同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增強了街區在城市空間中的聯系與影響力[8]。

然而,商業綜合體模式的實施也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提供商業服務的同時保證居住區的安靜與私密性、如何在兼顧商業活動和文化傳承的同時避免商業同質化、如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長期穩定增長等問題,都需要通過精細化、多元化和持續創新的方式來解決。

(三)街區制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

街區制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在當前城市更新與規劃實踐中受到了廣泛關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社區居民和城市規劃者逐漸不滿于傳統的閉塞式街區。

首先,隨著環境可持續性理念的深入人心,未來的街區制模式將更加注重綠色生態的建設。設計將強調使用可持續材料,優化能源使用,并創建更多綠地和開放空間,如城市口袋公園、屋頂花園等,以提高城市居住環境的整體質量和生態效益。

其次,交通與多功能性可能成為街區制模式的另一個重要發展方向?,F代交通網絡的密集與便捷,要求街區不僅作為一個封閉的生活空間存在,更應該成為城市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

再次,科技和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將對街區制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未來街區可能廣泛應用物聯網技術,集成智能交通系統、智能照明和安防系統等,從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增強街區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最后,對于老舊街區的更新,在不斷推動開放街區制模式發展的同時,需要對原有歷史文化進行保護與繼承,既要有現代化的便捷性和舒適性,又要不失地域特色[9]。

綜上所述,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通過政策的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未來的街區制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要,提升城市的整體生活品質,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國內老舊街區的改造不應盲目追求簡單的物質更新,而是應該采取綜合性策略,注重硬件設施的改善與社會文化環境的提升,提倡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在改造過程中,相關部門應促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社會資本的投入,鼓勵民間參與和創新,形成全民共筑美好城市生活的濃厚氛圍。

開放街區理念的引入為我國老舊街區的更新與復興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策略。未來應在政策指導和理論研究下,注重實踐操作的可行性分析和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摸索出更多貼合我國國情的、高效實用的街區更新模式,進而推動我國城市更新邁向新的里程。

參考文獻:

[1]翟昱凱.老舊街區中口袋公園設計探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20.

[2]馮麗.基于“開放街區”理念的“密路網”應用路徑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18(11):100,114.

[3]李宏杰,馬英.基于開放街區理念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職工安置房規劃策略研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住房項目某地塊規劃為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3(3):65-67.

[4]馬亞男,程智鵬.開放友好的無障礙街區設計實踐:深圳市福田CAZ中央活力區[J].風景園林,2023(9):84-88.

[5]張一兵,周彪,顧賢光,等.淺談開放街區式住區的規劃設計策略[J].建筑與文化,2018(1):186-187.

[6]毛斌菁,項繼權.從封閉小區到開放街區:城市社區重組與治理重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95-103,185.

[7]張旭州,滿兵兵.基于開放街區理論對中國居住小區模式探討[J].中國住宅設施,2019(2):59-60.

[8]汪洋,周晨曦.開放式街區理念在商業綜合體中的設計與運用[J].建筑技藝,2023(增刊1):96-99.

[9]劉雨晗.開放街區對于城市交通與社區養老的影響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15):12.

作者簡介:

吳昊天,西安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彭嶸,西安工程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空間設計。

猜你喜歡
城市交通
新形勢下我國城市交通發展戰略思考
老齡化背景下關于城市交通適老化對策的思考
共享單車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共享單車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基于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交通組織優化設計與實施研究
上海城市交通大數據研究與實踐
基于多源異構數據的城市交通綜合分析與交通病診斷
基于車聯網技術的城市交通優化研究
圍繞城市交通出行,博世打造兼具軟件和服務的數字化企業
基于城市交通網絡的歷史街區單向交通組織優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