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隱喻在建筑中的建構

2024-04-14 02:11曹莉娜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價值觀

摘 要:建筑的文化隱喻不僅依賴于施喻者、受喻者的認知思維,還需要建筑擔當媒介來滿足二者思維互動的條件。在文化隱喻解讀的過程中,需要對建筑背后的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進行分析。這是研究建筑文化、群體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在建筑創造活動中賦予建筑文化內涵的有效方法。立足于建筑與文化的關系、隱喻的推理機制,試圖建構出文化隱喻在建筑領域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向,為建筑欣賞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參考依據,也試圖為創造具有文化意義的建筑提供一個新的思維方法。

關鍵詞:文化隱喻;建筑隱喻;價值觀

一、文化隱喻概述

文化隱喻源于當代隱喻概念,是一種動態研究國家或民族文化的方法。哥倫比亞大學教授Martin J.Gannon最早建立了文化隱喻的框架,將文化隱喻定義為某個特殊的價值體系,他用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風俗活動挖掘其文化特征,成功地將隱喻由文學手段轉向一種挖掘潛在價值觀與生活態度的思維方式,將文化隱喻視為一種研究思維,用以分析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意識形態。

文化隱喻是隱喻從語言現象的邏輯領域發展到認知語言學領域的結果,Martin J.Gannon將其視為某種特定社會成員在情感上或認知上普遍認同的一種活動和傳統習俗背后所共享的、潛在的價值觀。至此,文化隱喻成為一種挖掘某群體的潛在價值與態度的思維工具,其在修辭學、語言學、認知學等領域都有清晰的理論體系,但在建筑領域中,沒有可供參考的理論框架,且對于建筑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建筑的“隱喻主義”上。

二、二者兼施:施喻者與受喻者的相互作用

建筑是人們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文化現象。文化隱喻在建筑的構建上,一方面需要施喻者與受喻者相互作用,完成建筑的文化隱喻內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筑隱喻的完成,即建筑中“本體”“喻體”“相似性”的存在,使人們從建筑中參透群體的價值觀體系。建筑的文化隱喻存在一定的復雜性與多義性特征。這種復雜性跟建筑的語言、手法有關,多義性跟施喻者和受喻者的相互作用有關。施喻者與受喻者之間的文化經驗不同,便會引發建筑文化隱喻的多義性。

(一)文化隱喻的構成基礎

建筑的形式與建筑的隱喻含義對應著隱喻概念中的“本體”與“喻體”,人們用自身經歷過的熟悉的、具象的事物去理解眼前建筑所表達的文化內容,這就要求“本體”與“喻體”之間存在相似性,以實現意義的相通與傳達。在建筑領域中,隱喻的相似性可以分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兩類。物理相似性,即形似,就是建筑施喻者運用象形、母體等處理手法,使建筑的形態、功能與被映射事物的形象、性質相符合;心理相似性,即神似,通過建筑的外觀或內部,營造特殊氛圍,使觀者產生某種感情。

(二)建筑施喻者的四種焦點模式

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是由于建筑師在創作過程中的焦點不同造成的。主體自洽原則使得建筑師在創作過程中對建筑本體形成了多種焦點模式,即:交叉聚焦、外聚焦、內聚焦、多聚焦。

交叉聚焦,是利用目標域的外在特征與內在特性來進行建筑設計,使建筑達到神似和形似的效果,如巴特羅公寓建筑,其外形運用了海洋生物的造型,再加上斑斕的色彩、繽紛的馬賽克、內部門窗夸張的弧度,讓整個建筑都籠罩著一種海洋般神秘幽靜的氛圍。外聚焦就是聚焦于始源域與目標域外在特征的一致性,如埃羅·沙里寧設計的紐約環球航空公司飛行中心,其建筑形體就沿用了具象的飛鳥形象。內聚焦就是創作焦點集中于建筑的內在特性,如漢斯·夏隆設計的柏林愛樂音樂廳,從音箱的形象汲取靈感,以抽象的棱角演繹了音樂廳的內在特性,聆賞者按照梯田式的布局落座,人、空間、音樂演繹出了一種新型的空間關系。多聚焦,即建筑的施喻者借助多個始源域來表達目標域,如安藤忠雄設計的皮諾私人博物館,其前身是巴黎證券交易所,具有新古典主義的建筑樣貌。安藤忠雄在該建筑中置入了現代混凝土的空間結構,將原本的建筑穹頂改成了具有現代特征的玻璃穹頂,建筑中同時出現兩個時代的建筑符號,演繹出了兩個時代的空間文化特色。

(三)二者生成異隱喻性

建筑中文化隱喻的解讀一方面取決于施喻者對于建筑形態的構建,另一方面取決于受喻者對建筑文化隱喻的解讀。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文化隱喻的內容,其關系如圖1所示。

施喻者根據群體的文化內容,借用隱喻思維完成符合該群體的建筑形式。受喻者運用建筑隱喻思維,結合群體的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由此歸納出群體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特征。受喻者對文化隱喻的正確構建,建立在對建筑隱喻準確解讀的基礎上。在解讀建筑文化隱喻的過程中,受喻者借用自身的經驗來理解施喻者的建筑表達,所以個人經驗、文化知識、認知的差異性,便會產生異隱喻性。這是施喻者與受喻者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以形載道:文化隱喻在建筑中的載體

建筑師以形載道,利用符號、象征和隱喻的表意手法,用建筑形式間接展現群體的文化特征。

(一)符號

建筑師往往會通過建筑符號來傳達文化含義,我們可以通過建筑符號來讀取建筑的深層結構——文化傳統、經濟形態、社會結構等。

建筑符號,就是以建筑表層結構來表達其深層結構。建筑表層結構包含了建筑的造型、材質、色彩等客觀實在,也包含了建筑體驗,如溫感、觸感等,其深層結構指建筑創作背后的思想意識,即建筑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例如古人在梁枋上繪制的山水畫就是圖案符號,描繪的是一些山川秀麗的自然景色,表達了人們對于生活、自然的熱愛,彰顯了人們“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圖2);建筑的門、廊等屬于指示符號,如卡洛斯·米哈雷斯·布拉喬(Carlos Mijares Bracho)在哥倫比亞設計的磚結構建筑作品Espacio Lúdico,是一個公共性的活動場所,其中的弧形門洞和集中式組合就屬于建筑的指示符號,以達到引導人們聚集于此的目的(圖3);建筑的象征符號與文化相聯系,如南京博物院特展館建筑造型就是良渚文化中“玉琮”的外形,指代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中國古代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價值(圖4)。

(二)隱喻

建筑的施喻者會通過隱喻手法,運用一系列建筑語言對建筑造型進行處理,將人的精神觀念滲入建筑中,以形表意。

建筑的隱喻機制通過建筑形態與人的認知系統交互運作,呈現出人們的情感態度或某種文化認知,其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活動。建筑師會在創作過程中運用多種設計手法向人們傳達某種信息,如建筑外部形態、內部空間造型、平面形制等具象或抽象的手法,將社會中的文化傳統、所追求的信仰理念等融入建筑中。

(三)象征

人們大部分的精神文明都裹挾于建筑中,例如建筑上的雕刻、繪畫、構造、匾額、家具布置等都包含著人們的情感文化、生活態度。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一樣的建筑形式,建筑的象征就是通過寄情于物的手法將人們的情感、觀念注入建筑中。

象征具有約定俗成的經驗成分,而隱喻表達出來的建筑意義具有曖昧性,建筑的某種隱喻手法如果一直被重復運用,也會轉為象征。象征對認知者的文化要求較高,只有具備一定歷史文化的人才能夠準確把握建筑象征的深層意義。

建筑中的文化隱喻通過符號、隱喻、象征的手法來表達建筑的文化內涵,有的建筑形式與意義是一一對應,有的是一物多義。這三者在建筑表達上會出現高度曖昧狀態,或交融或分開地出現在同一建筑上。

四、以此喻彼:文化隱喻的實質

文化隱喻的實質為以此喻彼,從建筑本體揭示人們的性格態度、價值體系等。建筑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及建造的思維模式最終都指向群體的觀念意識與思維模式。

(一)文化的結構

建筑除了施喻者與受喻者兩個關鍵要素之外,還受文化三結構三分法中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影響。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制約著建筑的發展,成為建筑文化隱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中展現出的民族獨有的觀念意識,是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群體共同努力的結果。

建筑作為一種表層的物質文化,映射出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內容,是文化三結構相互交融的形成體。它既是一種物質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化身,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傳統性等特征。建筑與自然物質相比,區別在于它的物質性。它是人創造出來的,隱藏著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態度、思想與情感,是人類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的物化,集中體現了民族文化觀念、文化心理、生活習慣與規則等。建筑的表層結構能夠為人所觀、所觸、所感,從而展現地方的文化心理、社會心理與社會觀念等。

(二)空間與時間

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分別從空間與時間上形成了建筑的審美觀,構成了建筑文化隱喻的影響因素之一。人們根據地貌、氣候采取對應的建造技術、材料來滿足基本的居住功能,又根據群體的價值觀、審美傾向等對建筑進行藝術化處理。

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會影響建筑的樣式、材料、審美、建造手法等,尤其會影響人們的材料使用。當地域內某種材料充裕時,人們會傾向于利用周圍的物質材料來節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我們能看到南方的石板屋、西北的窯洞等。同時,為了應對不利的氣候,人們也會采取特殊的建造結構,如潮濕地帶為免受毒蟲侵害而建的吊腳樓、草原上為抵御風沙而建的蒙古包、降水充沛地區利于排水的坡屋頂等等。

在人文地理方面,建筑會繼承地方傳統文化的風味。歷史上,北方長期是政治中心,所以北方的建筑大都呈現出磅礴之氣勢;南方以水鄉文化為主,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感,其建筑大都呈端莊秀麗、寧靜溫婉之態。

(三)思維模式

不同區域的建筑在文化抉擇上體現出群體的思維特征,而思維模式決定著群體的文化面貌和意識形態的發展,是研究文化隱喻的重要內容。

中國建筑講究依山傍水、中和之美,都是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自古以來形成的堪輿學,其核心指的就是建筑與山川自然環境等的協調關系,是現代地理學、生態學、氣象學、地質學等最早集大成的學科,展現了“物我不分”的宇宙觀念,強調自然與人類稟一脈之氣的意味,形成了群體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價值基礎。西方國家的人們將自然視為可以積極利用之物,因此他們的建筑凸顯出力量感與張力,在建造材料上也是強調人造之物的永恒性,多運用石材、玻璃等耐腐蝕的材料。

五、結語

文化隱喻可以成為人們理解建筑的一種思維方法,為欣賞建筑、研究建筑文化提供一個可行方向。建筑的文化隱喻要求我們在對地域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從空間與時間、群體的思模式上進行分析和總結。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掌握群體的觀念意識與情感態度。在此過程中,不僅涉及建筑的多個層次維度,需要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知識,還涉及建筑語言,需要我們從傳統符號、現代要素、歷史性與共時性等多方面來考察建筑,以獲得文化隱喻。探索文化隱喻在建筑中的構建,能夠幫助設計師創造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促進中國近代建筑的文化復興,為我們設計具有本土文化的現代建筑提供有力的借鑒。

參考文獻:

[1]GANNON J.Cultural metaphors:readings,research translations,and commentar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1.

[2]李福印,盛春媛.評介Martin J.Gannon的“文化隱喻三部曲”[J].外國語言文學,2003(3):63-67.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邊精一.中國古建筑油漆彩畫[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曹莉娜,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猜你喜歡
價值觀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筆繪幸福園里的價值觀
筆繪幸福園里的價值觀
論當代青年的人生價值觀
需要建立統一的健康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和人之間最深的鴻溝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