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藝術與建筑空間的融合與重塑

2024-04-14 02:11王璐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建筑空間新媒體藝術媒介融合

摘 要:科技的進步讓人們都有可能參與藝術設計,而跨界設計也成為一種藝術設計的常態。其中,建筑空間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是當下熱門話題。以新媒體技術為手段,以空間為媒介,它們二者結合形成全新可視化的視覺空間,這是二者內在因素相互關聯的必然結果。二者的融合與重塑能為人們營造健康舒適的建筑空間,提供生活便利。通過對當下融合的新媒體藝術及其特征的闡述,了解當下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進而闡釋建筑空間與新媒體的融合及重塑實踐,以期為未來的空間視覺藝術設計研究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媒介融合;建筑空間

新興的虛擬現實藝術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顯示出強大的潛能。新媒體藝術與虛擬現實技術將新的視聽感受呈現在現實建筑空間中的人們面前,這種展示方式與傳統電子藝術表現有明顯的區別。虛擬的空間可以看作是現實世界在另一個人類所能感知的空間中的投影,而藝術家可以利用虛擬的影像創造一個可以被人感知和體驗的維度空間,并創造出在現實世界所未曾呈現的藝術作品,從而讓現實的物質世界弱化,最終形成空間設計的一種虛化的處理方式。建筑空間與新媒體藝術之間看似不同,但從根源上看,有很多共通之處。無論是體驗感,還是視覺感,在生活空間里探討這種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建筑與環境之間細膩的關系及相處模式,能夠有效地啟發設計師對未來建筑空間的新的構想,而新媒體技術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與人的相處模式。

一、新媒體藝術相關概述

(一)融合的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主要指具有典型時空性和交互性特點的、電路傳輸與計算機相結合的多媒體技術系統,衍生出包括藝術型多媒體和電子互動藝術裝置在內的多種與之密切相關的藝術形式。從新媒體技術本身的特性出發,它與其他媒介結合的融合性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有學者認為,新媒體藝術是一種藝術創造的過程,是新媒體與藝術的融合,這一過程在今后20年內仍可期待。例如,新興媒體藝術的范圍并不局限于傳統的媒體藝術,如繪畫、雕塑等,并且也不限于攝影、電影、影像制作、媒體建筑、網絡美術、現代多媒體美術、虛實及聲光電裝置等領域。

如今社會的新媒體藝術,其范圍大多基于各種技術。我們創作的藝術作品,通過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影像技術、數碼技術、虛實技術以及聲光等先進技術,都可以和新媒體藝術融合在一起。新裝備技術將運用科技、傳媒和藝術創作,在傳統圖形元素之上,展現獨特的東方神韻和傳統文化韻味。數字化技術時期的新媒體藝術在21世紀主要包括網絡技術、視頻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工藝方面的技術等技術方面的內容,以及裝置藝術、虛擬藝術、視覺藝術等在美術方面的內容。藝術的最終目的可以通過媒介技術實現,同時追求更高的審美水平。而數碼科技成為新媒體藝術的最新表現工具,它涵蓋了網絡技術設備和藝術的電子化表現形式。媒體藝術已經變得非常豐富和多樣,如電玩藝術等。另外,其對藝術的表現要求是多方面的,這是新媒體環境下新媒體藝術的重要特征。

(二)新媒體藝術特征

中國信息化的發展促使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不斷迭代發展。新媒體藝術在當前主要呈現出多樣性、互動性等特點。

首先,新媒體藝術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不同形式的藝術元素在媒體中相互交融,而傳統藝術元素為了形成新的形式和內容,又經過了重新加工。不同媒介之間通過新媒體科技輔助手段的運用,產生了藝術與科技完美融合的互動。2023年1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巨型球體育場的U2樂隊演唱會中,通過建筑內部新媒體技術的投射,內華達州多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形象呈現在巨型球建筑的穹頂上,給人以強烈的震撼。由此可見,融合的藝術匯聚、疊加了多種形式,它著重強調人的真實體驗感和震撼效果。

其次,與傳統藝術不同的是,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互動性的特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與之互動的機會。新媒體藝術因時代所帶來的獨特藝術感受和體驗而變得更能為大眾所喜聞樂見。通過互動技術,觀眾可以親身感受到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中打破傳統藝術固定性的同時,使藝術創作具有更強的感染力,賦予藝術創作以絢麗多彩的活力與滲透力。英國舞臺設計師艾斯·德芙琳(Es Devlin)在2020年設計的迪拜世博會英國館,被稱為“詩歌館”。在場館的入口處,有一個聲音裝置。游客在那個裝置前說一個詞,建筑后臺有一個系統就會自動識別來自世界各國的語言,把它匯成一首詩,然后自動生成光亮文字在建筑外觀的墻體上展現。不同字母組成的詩歌在墻體立面裝飾形成圖形化的窗口,使室內的光影產生變化。在空間范圍內的這種變化會引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微妙變化,不論是熟悉還是陌生,人與人之間的行為都在給空間創造著豐富的變化。

二、建筑空間與新媒體的交叉融合

(一)建筑空間的新媒體化

在建筑空間中,人與人的互動是動態的交互,因為人是運動的個體,而建筑空間與環境之間的交互是靜態與靜態的交互,二者存在本質的差異,但是建筑本身也被稱為“凝固的音樂”。音樂從某種形式來說是意識上的流動,而借助新媒體,就可以把原有的建筑與環境的靜態交互真正意義上解脫出來,讓人們可以看到建筑也是可以“流動的”。這里就必須借助新媒體的力量,無論是建筑空間內部大面積采用的360全息投影,還是建筑外立面上的大型電子顯示屏,都是在為建筑提供信息,使它能夠“說話”。人們可以從這種能“說話”的多媒體建筑空間中獲得更多的信息。交互式空間是指在強化現實的基礎上,結合人的行為,在虛擬空間中發生改變,進而對現實空間產生影響的空間。當然,這種空間行為也會更加復雜多變,而且考慮到了全球互聯網的沖擊。

(二)新媒體建筑的設計實踐

新媒體在建筑設計中的實踐經歷了多次,但對于設計的理解和處理方式不同。比如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參展的英國國家展覽館,就是新媒體參與建設方面具有廣泛影響的案例之一。英國館又名“種子圣殿”,建筑總占地為6 000平方米,建筑外觀為簡單的立方體造型,由6萬根蘊含植物的亞克力桿平均分布于建筑外墻上,由內向外逐漸延伸。這是英國館設計的獨到之處。各種植物的種子被放置在每根亞克力光纖米的“觸須”根上,進而連接到樓體,向外延伸的彩色光源則被安裝在頂部,這樣的光源顏色就會十分豐富。在展館內部,以眼球轟炸的方式“噴射”出數萬株生機勃勃的種子,展示給參觀者。在展館外部,通過電腦連接并感應外界環境的刺激,使“觸須”攜帶的所有細小彩燈向外傳遞信息。這些彩燈能組合出多種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花紋風格,隨風搖曳,非常耀眼。英國國家展覽館結合了多媒體技術與建筑設計,將傳達中英文化交流訊息的活力建筑成功地呈現了出來。

(三)新媒體化的建筑空間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共建筑向公眾提供信息服務且服務質量越來越高,“市民信息中心”的時代由此形成。建筑的功能也從單純的單一形態居住空間逐漸向復合動態的多層次、多領域的空間發展,這種多功能性集中體現在新媒體所推崇的信息時代的公共建筑上。公共建筑借助于新媒體又可以轉變為“信息中心”,因為信息技術具有交互和共享的特性?;又兄匾沫h節就是大眾信息的分享和溝通。

傳統的建筑空間向數字化方向的轉變中,之所以會出現媒體建筑,是因為時代的更迭,同時也是因為技術的迭代更新。傳統建筑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各方面的需求,而新媒體中一度發展壯大的“數字圖書館”技術,讓它在建筑空間領域里的影響力非常大。數字圖書館(Digital Library)是指在以人為數量值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中建立起來的圖書館。傳統圖書館的信息傳播功能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而逐漸被數字圖書館取代,類似的還有相關的傳統公共建筑——博物館。數字圖書館相對于傳統的建筑實體來說,具有更大的優勢,能方便人們更加快速地欣賞和閱讀。數字化的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也不同。借助于新媒體藝術,數字化能為人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和體驗。觀眾或游客在這里可以獲得穿越千年的沉浸式歷史體驗,這是在傳統的閱讀模式中所感受不到的樂趣。

三、新媒體視野下的建筑空間重塑

(一)建筑師運用新媒體進行建筑空間重塑案例

新媒體藝術家的這些創造力,顯然是一些從事建筑與環境設計的建筑師也必須具備的。在空間與環境方面,新媒體藝術的潛力是我們至今無法想象的,建筑師對此也是認可的,因此新媒體逐漸出現在他們的建筑設計和環境設計中。例如荷蘭建筑師本·范·貝克爾(Ben van Berkel)的建筑設計作品——卡塔爾國家博物館,該博物館就是運用新媒體技術,通過數字化設計和施工,將建筑空間重塑為一個獨特的藝術和文化遺產展示空間。在卡塔爾國家博物館的設計中,本·范·貝克爾運用數字化建模和虛擬現實技術,對建筑結構和空間效果進行精確模擬和優化。在建筑空間的塑造上,本·范·貝克爾運用數字化施工技術和材料,如3D打印技術和碳纖維材料等,打造出更加精細和獨特的建筑結構。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精度,還為建筑結構帶來了更加獨特的美感和視覺效果。此外,本·范·貝克爾還運用了互動展示和多媒體技術,讓游客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卡塔爾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通過數字化展示和互動體驗,游客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卡塔爾歷史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和獨特魅力??偟膩碚f,本·范·貝克爾在卡塔爾國家博物館的設計和建設中,運用新媒體技術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建筑作品,將建筑空間與文化展示完美結合,使該博物館成為當代建筑史上的經典之作。

由此可見,新媒體藝術和建筑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時間和空間方面存在緊密聯系,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二)新媒體時代下建筑空間重塑的意義

萬事萬物都有靈性,很多時候,人們僅僅認為建筑的本質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居住使用而存在的一個空間,卻忽略了建筑除了因人而建外,同時也是人們營造出來的鮮活的、有生命的一個個體。它雖然不會說話,但它這種固定的物質屬性,并不代表它沒有屬于它的精神性。新媒體其實就像是一個打通人和建筑之間關系的一個媒介,它在替建筑發聲。因此,如今人們開始越來越注重個人精神訴求,而新媒體有義務配合建筑滿足人們這方面的要求。

新媒體時代下,建筑空間重塑的意義更加凸顯。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為建筑師提供了更多的創作手段,還使建筑空間與人們的互動體驗更加豐富。

首先,新媒體技術使建筑空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通過數字化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建筑師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和嘗試不同的空間形態和結構,打破傳統建筑的限制,創造出更加獨特和富有想象力的建筑作品。其次,新媒體技術增強了建筑空間的互動性和體驗感。通過運用傳感器、投影儀、互動裝置等新媒體設備,建筑空間可以與觀眾進行互動,進而為觀眾提供更加沉浸式的體驗。如此一來,觀眾不再是單純地觀看空間,而是能夠親身參與其中,與空間產生更多的交流。最后,新媒體技術有助于提升建筑空間的可持續性和環保性。數字化設計和施工可以減少材料浪費和環境污染,同時智能化的建筑管理系統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室內環境質量,為人們創造更加健康和舒適的建筑空間。

因此,新媒體時代下的建筑空間重塑不僅是技術和設計的革新,還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它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想象力,提升建筑的實用性和審美價值,為未來的城市和建筑設計開拓更加廣闊的道路。

四、結語

在一座完整的建筑中,無論它的形式如何前衛,如何炫目,其空間的重點都在于它的互動性。所謂互動性,除了使人可以從空間中真切體會其帶來的體驗和便利感之外,同時也要求建筑空間的內部與建筑的外環境更好地融為一體。重新思考建筑的社會屬性,強調空間的現實性和互動性,以適應現代社會多元化的建筑趨勢。新媒體時代的從業人員和設計者們要想繼續順應時代的發展,為人類謀求未來的福利,就需要掌握新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設計方法。新媒體藝術的飛速發展已經給當下越來越多的設計從業者帶來了反思和新的思考,是保留還是摒棄,或是重新洗牌??缃缭O計不僅體現在這兩個行業,而是社會所有行業。因此,要從全方面地汲取知識的完整性角度考慮,不能局限于某一個領域,而是要涵蓋多領域,積極為大眾營造一個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建筑空間。

參考文獻:

[1]施惠雯,鄭業明,史云杰.建筑設計理念的跨界演繹:以扎哈“非建筑”作品為例[J].城市建筑,2023(15):155-157.

[2]劉海燕.幻覺·錯覺·光景觀[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0.

[3]陸凱.跨界視域下新媒體與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融合探究[J].工業設計,2021(4):128-129.

[4]翟振宏,徐鑫,陳彥冰.基于智能家居理念下的建筑室內設計探究與應用[J].設計,2023(22):94-96.

[5]李一澤,李棟寧.基于擴展現實技術的博物館導覽應用研究[J].設計,2023(19):49-52.

[6]錢沁雨,肖東娟.數字化背景下公共休閑設施包容性設計研究[J].設計,2023(10):50-53.

作者簡介:

王璐,博士,珠??萍紝W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設計學、新媒體藝術與空間設計體驗。

猜你喜歡
建筑空間新媒體藝術媒介融合
某休閑場所室內空問設計改造方案
芻議陜西傳統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空間設計中的合理應用
從新媒體藝術角度淺析網絡直播的娛樂創新
新農村建筑空間景觀規劃設計探析
試論當前新媒體藝術呈現的文化特征
新媒體藝術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對新聞記者素質的要求
黑龍江民間美術與新媒體藝術的結合研究
2011—2016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綜述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