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VR技術的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設計

2024-04-14 03:48付鳳華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VR技術

摘 要:當前,國家對科普事業越來越重視,傳統的科普方式及科普資源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社會對于高質量科普的需求。通過VR技術等進行立體化、多元化、多感官沉浸體驗的數字化科普資源開發是必然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內容,包含了豐富的傳統知識和技能,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難得的科普資源素材和案例?;赩R技術進行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設計,以廣西館為例闡述設計思路,并提出基于VR技術的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開發,在科學普及、提升全民素養、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全民科學創新意識和能力等多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有利于促進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

關鍵詞:VR技術;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柳州城市職業學院2022年度科研立項課題“基于VR/AR技術的非遺科普資源庫開發與應用研究”(2022KYYB65)研究成果。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進步,科普事業成為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將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設為在“十四五”時期主要實施的5項重點工程。由此可見,科普事業已成為國家的重要任務。

科普即科學普及,是一種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大眾科學素養的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職業教育等不同,其具備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的特點,適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姆绞竭M行工作。其主要內容包括讓公眾接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創造并傳承下來的具有獨特文化特征和意義的實踐、表達、表演、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資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內容,包含了豐富的傳統知識和技能,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可以為科普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案例,是文化傳承類科普資源開發的源泉。通過科普活動,人們可以了解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后故事、傳統技藝的原理和實踐,增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理解,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傳統方式的非遺科普活動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地域限制、時間限制、受眾局限、互動性不足以及缺乏持久性等。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突破傳統的科普活動方式限制,將非遺文化、數字科技、科普、教育四者深度融合,使用數字科技和創新的科普方法,通過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展示和傳播,可以克服這些弊端,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傳播范圍,為人們提供更多便利和多樣的學習機會。VR技術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構想性、自主性等特征??梢酝ㄟ^VR、電子媒體等科技手段,以數字化、可視化、游戲化等新型現代科技化的形式,模擬展示傳統技藝和民俗活動,打造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平臺,使觀眾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身臨其境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因此,基于VR技術進行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設計與運用,更符合科技發展的時代要求,使科普活動更具趣味性,更易讓受眾人群接受,從而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興趣和關注,推動其傳承和發展,更有利于促進科普事業的發展。通過VR等新科技手段創新科普方式,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科普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以廣西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為例,闡述開發設計的思路。

據統計,截至目前,廣西成功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有70個,成功申請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1 115個,是一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自治區,比較有代表性的項目如壯族歌圩、壯族銅鼓習俗、劉三姐歌謠、布洛陀、壯族嘹歌、壯族民間故事“百鳥衣”、壯劇、彩調、瑤族長鼓舞等。廣西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的設計可以體現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廣西文化中具有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更能體現出廣西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凝聚出來的文化精髓。

一、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腳本創編,

打造“一城一故事”

為了讓大眾在非遺數字展館中更好地體驗游覽及科普學習,更容易讓大眾接受和喜愛的集趣味性、沉浸性、互動性、游戲性、體驗性于一體的情景故事表現形式是最佳選擇。將非遺科普知識以案例、圖文講解、微課講解、視頻講解、音頻講解、互動體驗、游戲闖關等方式植入故事創編中,讓科普知識的學習活起來。

故事腳本的編寫創作要充分考慮融入廣西的民族特色,運用VR技術等科技化手段,體現游覽者、受眾者的主人公視角。首先,由穿著壯族服飾的虛擬數字人對廣西非遺數字展館及游覽流程進行簡單介紹,接著進行廣西相關知識的答題互動,然后請游覽者戴上VR頭盔并由虛擬數字人帶領進行體驗。進入展館大廳后,虛擬數字人介紹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壯劇的相關科普知識,接著進行壯劇欣賞,游覽者可以沉浸式欣賞壯劇舞臺的720°全景設計,可以與舞臺上的角色互動,也可以換裝扮演壯劇中的人物角色并嘗試演唱、參與科普答題挑戰活動等。

在廣西的各市二級展館中,每個展館門口都會有具備該城市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及虛擬數字人進行引導。如進入柳州館時,一張柳州的720°全景圖映入眼簾,猶如站在馬鞍山頂俯瞰柳州。通過熱點鏈接來到柳州的展館門口,進入一個粉色的洋紫荊花世界,花瓣緩緩落下,有一個身穿侗族服飾的數字人女孩介紹柳州,然后游覽者通過答題互動可進入館內。館內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導航陳列。截至目前,柳州市成功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米粉制作技藝(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多耶、侗族大歌(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戲、苗族系列坡會群、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柳州市)、侗族大歌(柳州市)共8項。通過創作一個研學故事,將這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串聯,打造“一城一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故事創作必須是正能量的,通過VR技術融入游覽者的主人公地位,并在故事中融入這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科普知識及闖關游戲等沉浸式體驗。如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三江侗族自治縣)項目,游覽者可以通過觀看侗族木構建筑的介紹視頻、模擬建造動畫視頻等,掌握關于侗族木構的造型美觀設計、榫卯工藝結構、圖案及雕梁畫棟的美學寓意等侗族文化的科普知識,然后配合在虛擬環境中建一建、畫一畫、答一答、賞一賞等沉浸式交互體驗,在愉快的游戲中獲取科普知識。其他項目及城市展館的設計以此類推,在此不一一贅述。

二、廣西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UI設計,

打造“一城一界面”

UI設計是指對軟件的人機交互、操作邏輯、界面美觀的整體設計,也叫界面設計。廣西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界面設計的總體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界面整體設計風格要突出廣西特色,通過色彩、圖案、字體等元素展示廣西文化豐富多樣的特點,給用戶帶來強烈的地域認同感;第二,界面布局要清晰簡潔,易于導航和瀏覽,主要功能區域應有清晰的分隔,方便用戶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第三,界面要響應式設計,適配不同屏幕尺寸和設備,確保用戶在不同設備上都能有良好的瀏覽體驗;第四,界面要注重用戶體驗,提供便捷的操作和導航方式,確保用戶能夠輕松地瀏覽、搜索、收藏和分享非遺科普資源;第五,界面要具有可視化的展示功能,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生動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色和魅力,增強用戶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第六,界面要具備多語言支持的能力,以便吸引更多的國內外用戶參與非遺科普資源的學習和傳播。

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的界面設計,可以在總體統一中彰顯各城市的個性化及特色。每個城市的界面設計可以結合城市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點、情境故事的不同打造“一城一界面”。在設計時要考慮游覽者的線路和舒適度。如根據柳州的“一車、一江、一花、一粉、一城”的城市名片特點,在柳州的數字化展館設計中以洋紫荊花的粉色為主色調,每個項目的展館圍江布置,以橋連接,模擬自駕小E汽車到達各項目展館。每個項目的界面設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點相匹配,如利用特定的燈光、音樂等營造出獨特的氛圍,使參觀者能夠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魅力和歷史文化。每個項目都設計有主題展區、互動體驗區、多功能活動區三個部分。在主題展區中,展館通過使用VR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等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圖片、視頻、音頻等,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歷程和技藝精髓。在互動體驗區,設置互動游戲,增強參觀者的參與感和娛樂性,讓參觀者可以親自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制作過程,如螺螄粉制作、侗族木構搭建,還可以設置在線商城供參觀者購買衍生產品伴手禮等。在多功能活動區,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普知識,設置相關教育推廣區,讓參觀者能夠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傳承意義和保護重要性,增強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在展館界面設計時,還要考慮可持續開發設計,方便為后續新申報成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數字化科普資源的開發。

三、廣西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開發,

打造“虛實混合情景”

非遺科普資源在內容上包括非遺項目介紹、非遺傳承人訪談、非遺技藝展示等。雖然目的都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科普知識進行展示與推廣,但是由于每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自己的特點,導致非遺科普資源的采集、技術開發的手段和軟件等不同,技術流程不同,呈現的效果及作用也不同。因此,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特點,采用VR三維動畫技術及VR全景拍攝技術相結合的手段進行開發,打造“虛實混合情景”,從科普的角度更好地還原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觀眾身臨其境般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以此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科普。

對于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比較常見的、容易用無人機全景拍攝或相機全景拍攝等進行采集素材的項目,建議采用VR全景拍攝技術實景拍攝照片或視頻的形式。這樣采集的素材會更加真實。傳統美術類項目適合采用拍攝全景照片的形式;傳統戲劇類、傳統舞蹈類、傳統音樂類、曲藝類、傳統醫藥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等項目適合采用拍攝全景視頻的形式;傳統技藝類、民俗類、民間文學類等項目則更適宜使用三維動畫技術進行模擬制作,用虛擬動畫的形式盡可能地真實還原民間文學故事、民俗類非遺活動場景、傳統技藝類的結構知識點及操作過程,并配合標注等講解,讓開發的非遺科普資源更容易被觀眾接受和理解。

全部內容的采集與制作完成后,進入廣西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的交互開發階段,本階段則運用基于Vive SDK的Unity3D開發引擎,根據前期編創的故事腳本,按照VR全景項目的開發流程進行基本場景的編輯,包含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游戲的嵌入,并實現所有界面設計的交互,然后進行作品發布與測試。通過數據統計和用戶反饋,實時了解展覽的傳播效果和觀眾反應,根據觀眾反饋和市場需求,持續優化改進展館內容和技術,提升展覽的質量和觀眾體驗,然后將成功案例設計思路推廣至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等。

四、結語

傳承了數百年甚至千年的傳統技藝、表演藝術、民俗習慣和自然知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運用VR技術開發非遺科普資源數字化展館,是新時代背景下非遺科普方式和模式的創新,能夠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非遺科普的覆蓋范圍和效果,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文化教育、學術研究、旅游推廣、全民科學普及和社會宣傳等多個領域發揮突出作用,有助于實現資源共享,并響應國家發展科普事業的重要戰略,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重大。

參考文獻:

[1]郭立才.沉浸體驗視角下手工藝科普體感游戲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23.

[2]黃啟駿.UI設計的交互性與界面視覺設計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22(9):56-58.

[3]陳泉如.數字直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價值研究[J].文化產業,2022(23):121-123.

[4]溫雯,趙夢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場景與構建路徑[J].理論月刊,2022(10):89-99.

作者簡介:

付鳳華,碩士,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畫制作、數字化教育技術應用。

猜你喜歡
VR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
手機載體下VR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VR技術現況及其未來對游戲設計的影響
解析AR技術在動畫電影中的應用
VR(虛擬)技術在電影制作中的實際應用及影響研究
VR技術在網購中的應用及相關問題闡述
視頻直播模式下的新聞生產方式
VR技術的軍事化運用淺探
VR技術對古陶瓷修復和展示的研究和運用
VR技術在實戰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