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活化研究

2024-04-14 03:48鄭煒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

摘 要:園林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重要體現,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園林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和創新空間。在分析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現狀的基礎上,揭示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活化的必要性,闡述針對性的數字化保護策略與方法,進一步提煉包括數據采集與整理、處理與分析、展示與互動、存儲與傳播四大板塊的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技術路線,最后構建出以數字呈現、數字體驗、數字文創、數字共生四種模式為核心的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活化路徑,為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在數智時代的保護和活化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詞: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活化路徑

一、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現狀與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

南宋是中國古典園林歷史上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時期,不僅是園林審美和營建藝匠從模山仿水轉化為寫意抒情的轉折期,還是江南文人園林形成發展的成熟期。近年來,浙江境內陸續發現了一定數量的南宋園林文化遺產,并且呈現出了增多趨勢。經過考古已經探明的有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遺址、宋高宗德壽宮遺址、鳳凰山排衙石遺址、月巖遺址、圣果寺遺址等。此外,還有臨安區洞霄宮遺址、桐鄉市張氏東園遺址、紹興市沈園遺址、湖州市半月泉遺址、寧波市葉夢鼎故居遺址等,以及包括古窯址、古橋、古墓、摩崖石刻等在內的零星遺址,共計270余處。這些以地面遺存、遺跡、遺構為主體的園林文化遺產是研究南宋園林歷史面貌和藝術特征的寶貴材料。

目前,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保護在信息采集、儲存、分析和共享等方面存在著一些不足和技術短板。第一,現有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不夠充分,存在著一定的遺產流失和破壞的現象。第二,信息采集手段相對傳統,相關信息數字化程度不高。第三,數據儲存標準不統一,信息分析能力不足,難以對園林文化遺產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挖掘。第四,由于缺乏一個公開透明的平臺和機制,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信息比較和整合困難,限制了各方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合作。由于存在上述問題,目前關于南宋園林的大多數研究還是基于文藝理論和古典文獻開展的,限制了南宋園林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和方向,傳統的保護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1]。利用新型數字技術建立高質量的文化遺產數字信息庫,探索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內容與策略,全面、科學、高效地推進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的價值轉化等相關研究十分迫切。

二、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內容與方法

(一)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內容

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文化遺產,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南宋園林遺址的基本地理信息、物理特征、視覺形象、細節符號等,以數字測繪圖、航拍影像、三維掃描影像、現場照片和一定的文字說明為主。測繪圖表達的是文化遺產當前的狀態,其中既包含各個時期歷史要素的疊加,也包含當代的修復、重建、拆除等改動信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被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梢允前l生在南宋園林背后的歷史事件,也可以是園林營建的工藝,還可以是游園的故事,只要是和該園林有關的,發生在特定園林時空內的,都可以采集起來,作為研究南宋園林的軟性材料??傊?,我們不僅要關注南宋園林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要兼顧南宋園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

中國的古典園林本身就是一種多文化、多維度、多形式的空間和時間并存的藝術,是中華民族集體哲學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生存觀的一種載體。參與營建者有文人、畫家、工匠、富商、官宦,背后涉及的專業(以現代專業分類來看)有哲學、美學、文學、心理學、園林學、工程學、建筑學等等。宋人在園林中或撰書立著、痛砭時弊,或揮毫丹青、吟詩作對,或撫琴自娛、修身養性,多少才子佳人、多少忠臣義士、多少名宦巨賈都在園林這一特殊的歷史舞臺上輪番登場。因此,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關注內容不能僅僅局限在園林的物質外形和物理特征上,園林物質留存背后所涉及的哲學、政治、美學、繪畫、戲曲、詩文,甚至是那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愛恨情仇的世俗生活,都是構成浙江南宋園林鮮活生命體的一部分。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傳承,而古典園林就是活著的文化。如果將樓閣、曲徑、林石、水泉視為園林的骨骼血脈,那么在其中發生的故事、傳說、事件則是園林的靈魂。我們不能棄其精神而只留其軀體,只有遺產沒有文化,這樣的園林文化遺產保護就是行尸走肉;我們也不能將物質與精神、場所與事件分隔獨立地研究,這樣難免有其偏頗的一面。藝術是一種美好的關系,文化也存在于關系之中,因此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交叉混同、齊頭并進。

(二)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價值

1.提高信息采集與存儲的功效

數字技術可以通過構建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規范,實現對園林文化遺產的高清影像、三維模型、地理信息系統等多元數據的快速采集與處理,區別于以往的平面、立面、剖面分類表現和紙面儲存的方式。數字存儲是以一種包括文化遺產所有物理形態特征(如造型、色彩、質感),甚至包括時間變化的方式儲存。這種數字儲存方式更全面、整體、直觀,信息的儲存與提取也變得沒有隔閡,還原度更高。此外,數字技術還具有存儲容量大、數據安全可靠、便于備份和恢復等優點,為園林文化遺產的長期保存提供了保障。

2.創新文化遺產的傳播與交流形式

數字技術可以將園林文化遺產以數字化形式呈現給大眾,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文化遺產,并且將其轉化為可在移動設備或專用設備上體驗的虛擬環境。同時,通過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等渠道,數字化的園林文化遺產可以迅速傳播到全球各地,因此有助于提高文化認同和影響力,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數字技術可以讓研究者和訪客無需親自到場就能感受到浙江南宋園林的美景和文化,并且超越生理性的感官體驗和精確度,起到專業交流和科普教育的雙重作用。

3.豐富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利用手段

數字技術有助于對園林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可以挖掘出園林文化遺產背后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深層次內涵,為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數字技術還可以輔助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修復與保護工作,精確地還原園林的形狀、結構、紋理等信息,為后續的數字化保護和研究提供基礎數據,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4.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協同與監管系統

數字技術有助于實現文化遺產保護的跨界合作與協同創新。通過構建統一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各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協同工作,提高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效益。此外,數字技術還可以提高文化遺產保護的監管能力,如利用遙感技術、無人機等手段進行實時監測,確保文化遺產的安全。數字技術的運用使文化遺產的動態監測成為可能,從而真正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保護監測。

總之,數字技術在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價值。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全面提升園林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修復、研究、展示、傳播和利用水平,使園林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三、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技術路線

數字技術(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項與電子計算機相伴相生的科學技術。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設備將各種信息,包括圖、文、聲、像等,轉化為電子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數字“0”和“1”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送、傳播、還原的技術[3]。數字技術的引入可以極大地推動園林文化遺產保護的現代化進程,其技術路線是一個涉及數據采集、處理、整合、共享和傳播的完整過程,需要運用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和理論方法,以確保南宋園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第一階段——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包括遺址實物的數據采集,利用攝影、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對園林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影像記錄和重建。GIS、BIM、LIM等以語義數據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逐漸融入三維數字化測繪技術的應用,以系統化的方式存儲、管理和分析相關文化遺產數據和信息[4]。包括拍攝高質量的實景照片、三維掃描和重建遺產的各個部分,形成高分辨率、全景或三維模型的數字化表達,可以準確記錄園林的空間布局、建筑結構、營造特點等方面的信息,為保護修復和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二)第二階段——數據處理與分析

根據采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處理包括圖像處理、激光掃描數據的點云處理等,用于去噪、糾正、配準等。隨后,分析數據特征,構建三維模型或建立地理信息系統,以系統化的方式記錄園林文化遺產的空間、形態、結構等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園林文化遺產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具體操作包括數據清洗、特征提取、模型構建、結果可視化等。建立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系統,通過集成遺產數據和信息,提供對園林文化遺產的監測、保護規劃、修復與維護等方面的管理工具,具體操作包括設計管理系統架構、開發監測和保護功能、設置權限管理、提供數據接口等。

(三)第三階段——數字展示與交互

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將園林文化遺產的數字模型呈現給用戶。通過頭盔、眼鏡等設備,用戶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體驗園林景觀,感受其歷史文化價值。此外,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將虛擬信息與實際場景相融合,為用戶提供更加沉浸式的體驗,為我們建立觀察和理解南宋園林的新視角提供技術可能性(圖1)。

(四)第四階段——數字化存檔與傳播

將數字化模型和相關數據進行存檔和傳播,可以通過建立數字化檔案庫、開發移動應用、創建虛擬展覽等形式實現。建立園林文化遺產數據庫和數字平臺,整合并存儲各類數字化資料和信息。這可以為不同用戶提供方便的訪問和查詢通道,使得相關人員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關于園林遺產的各類信息,促進研究和保護工作。同時,可以在社交媒體、網站等平臺上分享園林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成果,提高公眾對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認知和保護意識。

以上技術路線中,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技術為南宋園林文化遺產完整保護提供了保障,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技術為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有效傳承提供了支撐,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為南宋園林文化遺產廣泛共享提供了平臺,虛擬現實技術為南宋園林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提供了想象空間。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技術路徑和方法選擇。

四、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活化

文化遺產活化,即對有形或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多樣的、全面的、靜態的、動態的,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大眾欣賞習慣,具有教育性、信息性、經濟性等的開發[5]。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活化是利用數字技術和創新手段,通過感知層面的數字呈現、交互層面的數字體驗、產品層面的數字文創、產業層面的數字共生四個核心模塊,形成互為基礎、包容共享的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活化的立體結構,最終在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多個維度持續增強影響力和煥發生命力(圖2)。

(一)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保護和呈現

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園林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主要涉及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對園林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的記錄、保存和復原。運用高精度三維掃描技術對南宋園林文化遺址進行全面記錄,然后通過三維建模技術將這些數據轉化為詳盡的數字模型,以精確復原園林的原貌和細節,為后續的數字化保護和研究奠定基礎。同時,三維建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實現了高精度的數字呈現,讓南宋園林文化遺產不受物理空間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為全球觀眾提供了近乎真實的參觀體驗。這樣能使南宋園林的建筑風格、園林藝術及其歷史背景得到生動展示,極大地增強公眾對這一遺產價值的認知和感受。

(二)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體驗和互動

利用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普及,創造互動體驗和參與的新方式。通過開發移動應用程序、虛擬導游平臺等,用戶可以輕松獲取有關園林文化遺產的信息,包括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導游路線等。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觀的時間和方式,并與數字化展示進行互動,通過觸摸、刷動、語音交互等方式與園林互動,從而加深對園林的理解和參與感。此外,通過數字化展示和互動體驗,可以將園林文化融入教育課程和公眾講座中,使得學習者能夠在互動中深入理解園林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三)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文創和營銷

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數字文創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和創意思維,將南宋園林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數字化內容和產品,以滿足現代社會對文化、教育、娛樂和商業價值的需求。數字文創不僅可以促進園林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推廣,還能夠創造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拓展園林文化遺產的傳播空間。通過與文創企業、設計師、藝術家的合作,推出以浙江南宋園林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如書籍、文具、手工藝品等,借助跨界合作,將南宋園林文化融入更多生活場景。同時,通過數字平臺和社交媒體,傳播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信息,吸引更多人前來了解與參觀。此外,還可進一步舉辦文化創意活動,如產品設計、藝術展覽、演出和文化節慶等,將園林文化與藝術、設計、文學等領域相結合,提供多元化文化體驗,鼓勵更多人參與園林文化活動。

(四)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共生與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活化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探索園林文化遺產的創新利用方式??梢酝ㄟ^數字技術,將園林與其他領域融合,例如將南宋園林文化遺產與環境保護、可持續城市發展、生態農業等結合,打造生態園林、智慧園林等新類型。同時,通過數字化營銷和商業模式創新,開發南宋園林相關產品和服務,如文化衍生品、游覽路線規劃、文化旅游等,實現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

通過以上創新路徑,園林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活化可以實現基于數字技術的保護、傳播和創新利用,為園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數字化活化也可以增加公眾參與度,提升園林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在保護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為其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無限可能性。

五、結語

我國明確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這要求持續推動傳統文化、歷史遺跡、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通過數智化的方式得以留存和保護,用技術延續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6]。在數智時代的背景下,數字化技術為南宋園林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新的方法與途徑,提高了保護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實時性。浙江南宋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有利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事業繁榮,實現南宋園林文化遺產的保護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明全,稅午陽.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關鍵技術研究[C]//北京數字科普協會.融合·創新·發展:數字博物館推動文化強國建設:2013年北京數字博物館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88.

[2]李永東,劉亞杰.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21:29.

[3]黃佳.湖湘文化與創意產品設計研究[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1:87.

[4]孫磊磊,陳榮山,孫東靈,等.“活態遺產”:蘇州園林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與創新模式研探[J].中國名城,2023(8):78.

[5]林凇.植入、融合與統一:文化遺產活化中的價值選擇[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35-140.

[6]李圓征,張開.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導航[J].群言,2023(12):25.

作者簡介:

鄭煒,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2021級設計學博士候選人,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

猜你喜歡
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活態文化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探究
況氏武術研究
淺談數字化變電站數據異常和檢修狀態對差動保護的影響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