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閱讀教學 培養文化意識

2024-04-14 02:14紀紅濤
知識文庫 2024年6期
關鍵詞:餐桌語篇法國

紀紅濤

依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文化意識體現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本文結合一節閱讀課教學實例,以讀前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感知語篇,鋪墊文化知識;讀中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理解語篇,內化文化知識;讀后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遷移語篇,比較文化異同三個方面,深入探討如何通過英語學習活動有效地解讀語篇,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引言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于20世紀20年代,在他的著作《語言論》中,明確指出了語言的本質——語言是用于描述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中獲得的經驗,以及對世界認識的一種方式。因此,語言和文化不是孤立、無關的,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是一種文化功能,是一套有規律的聲音符號系統,通過這些符號來傳遞文化。語言的特點即文化,語言具有文化功能。無論是研究語言還是文化,都必須將兩者結合起來,并且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的核心素養內涵當中提到了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學生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梳理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這對我們初中的英語教學也指明了方向,一線教師應該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

1 理論基礎

閱讀是每一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核心技能,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培養自我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激發跨文化意識和學習潛能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充分閱讀并分析教材中的教學文本,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因素。結合詞語的文化內涵教授文化,結合文本歷史背景教授文化,結合語篇、結構教授文化,結合句子理解導入文化,增加學生文化知識積累,落實核心素養的生成。

課堂是教師的主戰地。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施要秉持英語學習觀開展: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詞匯知識,進而運用所學詞匯,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2 教學實踐與分析

本課是筆者執教的一節閱讀課,選自《新目標》教材中的九年級Unit 10“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單元,其中Section B的Reading課,單元的主題是關于世界主要國家的文化異同,以目標句型“Youre supposed to...”談論在不同國家應該做的與不應該做的禮儀行為。筆者根據執教的課堂實錄,從語篇研讀、教學目標、案例分析三個方面分析探討如何依托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解讀文本《課標》中提到,開展語篇研讀時要重點回答三個基本問題。第一,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即what的問題。第二,語篇傳遞的意義是什么,也就是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情感態度或價值取向等,即why的問題。第三,語篇具有什么樣的文本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如果語篇配有圖片或表格,其傳遞何種意義或具有何種功能,即how的問題。因此,筆者對語篇進行了如下的研讀。

What的問題:

文本屬于人與社會范疇下的人與社會主題群中的世界主要國家的文化習俗與文化景觀、節假日與慶?;顒幼又黝}內容。文本的體裁是一封由中國學生Lin Yue寫給朋友Laura的書信。信中Lin Yue描述了她在法國作為交換生期間,住在寄宿家庭的生活以及法國的餐桌文化。

Why的問題:

語篇通過作者描述自己作為交換生在法國的生活學習經歷,向讀者介紹了她寄宿家庭的家人們對她的友好善良以及給予她的幫助。傳遞了世界人們都應該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概念,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文化的多樣性;語篇介紹了法國的餐桌文化,同時傳遞給讀者了解不同國家人們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禮貌和交際方式的信息;語篇以作者由去法國前面對其他國家文化的緊張焦慮到在法國生活的自如快樂的情感歷程而展開,傳遞了學會處理面對陌生文化可能產生的焦慮情緒,增強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自信心等文化意識目標。

How的問題:

語篇是一篇書信體裁。通過非正式性的文本語言可知,這篇信件是Lin Yue寫給朋友的。文本共有三段,第一段講述了作者在法國作為交換生在寄宿家庭的生活。她的寄宿家庭的法國友人對她友好善良,因此作者消除了來法國前的焦慮情緒;第二段描述了法國的餐桌文化,主要由語篇的目標句型“Youre supposed to...;Youre supposed not to do...”而展開。第三段是書信文章中的祝福結尾。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應該達到的教學目的:

(1)通過讀前師生問答的過程,引導學生感知主題情境,運用句型“when I visit a foreign country, I think the biggest challenge is...”來鋪墊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語言能力以及樹立國際視野的文化意識。

(2)通過解讀文本的過程,引導學生梳理文本信息,運用閱讀策略深入理解語篇,培養語言能力以及通過語篇獲取、歸納國外文化信息的能力。

(3)通過讀后小組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中外文化的比較,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小組合作能力,以及能用所學語言描述文化現象與文化差異表達自己的價值取向,認同中華文化的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3 案例分析

3.1 讀前感知語篇,鋪墊文化知識

教學片段一:首先,筆者通過PPT的照片展示自己曾經在泰國旅游的經歷,并簡單介紹旅游時由于不懂當地語言與文化習俗帶來的困難,以此激活主題。之后,引導學生陳述自己經歷或聽到或想到的國外生活或旅游中的困難是什么。

T: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when visiting a foreign country?

設計理念:讀前筆者通過學習理解類活動,引導學生感知本節課的主題是關于外國國家的語言文化、人文風俗,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鋪墊必要的目標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學生能夠在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主題之間建立聯系,形成對新課內容的期待。這節課中通過教師問題的設置激活了學生的文化意識:樹立國際視野,具有比較、判斷文化異同的基本能力;能認識到了解不同國家人們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禮貌和交際方式的重要性。

3.2 讀中理解語篇,內化文化知識

教學片段二:在引導學生進行泛讀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

T:What kind of text is it?

Ss: A letter.

T:Who wrote the letter?

S:Lin Yue wrote it to Laura.

T: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 Yue and Laura? Just read the sentences of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text.

S:They are friends.

T:Why do you know it?

S:From the words:thanks.

S:Ill write again soon.

T:It used informal language so we can know they are friends.

T:What did Lin Yue want to tell to her friend?

S:Her life in France as an exchange student.

T:As an exchange student,what can we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S:Language,food,clothes,history,customs,table manners …

設計理念:文本中出現了“exchange program”這一詞匯,大多數學生只是理解它的含義是“交換生”,但是并不明白作為交換生,到國外都學習什么。因此,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匯所包含的文化含義,才能引導學生理解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意圖。同時,引導學生感悟到,作為時代少年,需要提高對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下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飲食習慣的開放心態。

教學片段三:在引導學生進行精讀的過程中:

第一段的解讀:

活動一:Read the paragraph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ow did Lin Yue feel before she arrived France?

S:She was a bit nervous.

T:Can you guess the reason why she was nervous?

S:Maybe she didnt know France customs and cant speak French fluently.(在讀前的問答活動中已經幫助學生感知了文本的主題,因此學生能夠準確地分析出這個問題的回答)

T:How did she feel after she got to France?? ?S:Not nervous as before.

T:How do you know that?

S:But there was no reason to be.

S:My host family is nice to “me”.

S:They go out of their way to make me feel at home.

T:What do his host family do to help her?

活動二:讀并完成表格(見表1)。

設計理念:通過對第一段的語篇解讀,引導學生梳理語篇中作者來法國之前的焦慮情緒。在法國學習期間,作者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法國友人給予幫助后的放松心情。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知識內容中的世界主要國家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和方式,體現文化的傳承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以及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目標中不同國家人們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禮貌和交際方式。

第二段的解讀:

活動三:讀并回答問題。

T:What is “my” biggest challenge in France?

S:The biggest challenge is learning how to behave at the dinner table.

T:Why is it the biggest challenge?

S:Because the writer? find French customs so strange.

Read it and put the pictures on the correct places.

活動四:經過對語篇內容的深入理解,小組內成員共同分析與判斷法國餐桌文化的正確表現方式,并將圖片放在恰當的位置上;由一名組內成員書寫這些餐桌禮儀的表達句子;由另一名同學對作品進行描述并闡釋說明理由。如下是一個小組的作品(見下圖)。

設計意圖: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首先了解法國餐桌禮儀,之后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進一步內化語言知識以及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積極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思維品質;讀中階段筆者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描述與闡釋法國友人對作者的幫助以及法國餐桌文化,分析與判斷了寄宿家庭是如何幫助作者以及法國餐桌文化應該注意的內容,幫助學生內化了法國文化現象,加深了對文化意涵的理解,促進了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進一步提高了對文化知識的了解以及文化目標的達成。同時,培養了學生通過語篇獲取、歸納法國文化信息、描述文化現象的文化意識能力。

3.3 讀后遷移語篇,比較文化異同

活動五:執教教師給班級分成了四個小組。兩個小組來表演文本中法國餐桌上的真實情境。另外小組來表演中國的杭州餐桌上的禮儀文化。最后,通過小組談論,要求學生把飲食習慣中的差異寫出來(見表2)。

設計意圖:小組活動中設置具有真實情境的任務型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來進一步加深理解和運用所讀文本,并通過真實情境對中國餐桌文化進行還原,最后對法國餐桌文化和中國餐桌文化進行對比。從而引導學生在遷移創新類活動,通過推理法國與中國餐桌文化的異同中,內化課本語言知識并且聯系生活實際,將課程情景化,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悟文化意識。

4 結語

通過教學實踐領悟到,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只是關注于語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重視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倉前中學)

猜你喜歡
餐桌語篇法國
色彩繽紛的臘月餐桌
法國(三)
法國(一)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大餐桌,小小船
小餐桌上來點“鮮”
法國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國型男
The Lesson of the Dining Room Table
法國浪漫之旅(二)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