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及其當代啟示

2024-04-16 05:28徐晟良
理論與當代 2024年1期
關鍵詞:異化資本主義馬克思

徐晟良

當代資本主義相較于馬克思所處的大機器時代的資本主義而言,雖然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改變。在資本邏輯內核驅動下的資本主義仍然無時無刻不在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馬克思在兩個世紀以前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至今仍舊閃爍著科學理性的光芒,指引人類踏上人與自然真正“和解”的道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愈發呈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為了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完成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必須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中汲取科學養分,以便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理論指導。

一、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生態批判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正是資產階級推動社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時代,但伴隨生產力提高而來的并不是人類日趨幸福的生活,而是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資本主義所造成的諸多現實生態問題引發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思考,他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一)資本主義發展歷史階段上的社會進步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60年代,歐洲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獲得高速發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高度評價了資本主義對生產力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日益擴大的資本主義生產在創造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出于對生產資料和商品銷售的渴求,將一切民族都納入了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之中,擴大了人類交往的范圍,最終形成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建立使得生產與消費不再拘泥于某一國或某一地區,機器大工業所加工的原材料不僅來自西方,甚至還來自遙遠的東方;它們所生產的商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供世界消費。各民族之間閉關自守的舊的生產生活方式已不再成為可能,取而代之的則是各民族之間日益密切的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世界各民族都可以享受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人類進入了世界歷史的新階段。但是,在日益繁榮的盛景之下,卻隱藏著自然的控訴。

(二)資本主義發展歷史階段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資本主義工業化導致自然資源被破壞。在農業方面,資本主義農業破壞土壤肥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辟Y本主義農業的擴張發展,必然伴隨著土地持久肥力的下降,使土壤變得日漸貧瘠,突顯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不可持續性。資本主義農業之所以會導致土壤貧瘠,原因在于資本主義農業在進行高效率生產的同時,沒有使農村土地得到必要的養分補償,每一次的農業生產都是對地力的損耗。在工業方面,資本主義工業破壞森林礦產資源(在煤炭成為人類社會的主要能源之前,木材一直發揮著主要作用)。資本主義工業的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森林資源的大量消耗。隨著森林面積的減少,森林作為“水分的積聚中心和儲藏庫”的作用逐漸減弱,河流在多雨時節泛濫,在干旱季節干涸,使生靈得不到滋養。對礦產資源的開采也是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環。機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礦產資源的開采效率,同時也造成了土地樣貌的改變與環境的污染。

資本主義工業嚴重污染自然環境。對大氣的污染是資本主義工業污染自然環境的一個方面。當煤炭取代木材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主要能源后,一方面為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提供了新動能,另一方面煤炭經加工使用后產生的廢氣未經任何無害化處理就排放到自然環境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這一點在資本主義大工業城市尤為明顯,倫敦就是最有力的證明。牛津、劍橋、馬爾伯、吉爾德頓四個城市的自然霧霾多于倫敦,但是“1881—1885年的大氣污染記錄顯示,在冬季的12月和1月,倫敦中心地區所擁有的明媚陽光的天數只是其他四個城市同類天數的1/6”,倫敦的空氣污染可見一斑。工業廢氣在污染環境的同時還時刻侵害人類身體健康,人在吸入廢氣后會引發支氣管炎和肺結核,長期吸入會造成嚴重的肺部疾病,甚至導致死亡。對河流的污染是資本主義工業污染環境的另一個方面。資本主義工業生產要求勞動人口相對集中于大工業城市,大量人口每日產生的各種代謝產物并未被合理利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在倫敦,450萬人的糞便,就沒有什么好的處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錢用來污染泰晤士河?!焙恿髦谐吮粌A倒的人類的代謝產物,還有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渣和廢水,在恩格斯家鄉靜靜流淌的烏培河就時常泛起紅色的波浪。

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生態批判的主要觀點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造成的現實生態問題入手,在《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對生態問題進行了深刻論述,提出許多真知灼見。其中,資本邏輯中包含資本與生態的對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破壞人與自然的物質平衡以及資本主義制度必將導致生態危機,共同形成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的主要觀點。

(一)資本邏輯中包含資本與生態的對立

需要指出的是,資本邏輯并非馬克思提出的概念。雖然這一概念是由后來學者經過抽象概括得出的,但是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中是圍繞資本邏輯這個內核展開的。所謂資本邏輯就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對立統一的矛盾及其展開的規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后者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瘪R克思在這里指出了資本所具有的二重規定性,即社會形式和物質內容。正是資本的二重規定性決定了資本邏輯。在資本邏輯中,利潤至上是資本的原則。資本為了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價值,必然將一切對資本有用的自然物都納入生產過程中,使得資本邏輯展開為資本無限增值的擴張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資本增殖越快,對自然界的掠奪就越快。在資本增殖過程中資本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作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痹谫Y本家看來,自然同工人一樣,是其獲取利潤的必要工具,自然的一切不過是已經被支配掠奪和將要被支配掠奪的東西罷了。在資本邏輯下,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極值積累,即便資本家已經觸碰到生產與自然的閾限,也會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嘗試各種辦法將其突破。資本家們將山川、草木、礦產等自然資源視為任意支配的所有物,將其看作資本增值的無償載體,在將自然資源納入生產過程的同時又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肆無忌憚地、大量地、持續地排放回自然界,逐漸超出了自然恢復能力的極限,使得原本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逐漸改變了樣貌。生態環境的惡化無時無刻不在反過來改變和影響人類社會,同時加深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這正是資本邏輯運行的必然結果。

資本邏輯蘊含資本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傾向。正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所指出,“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正是由于這種傾向,資本將人口與自然資源都視為自身的生產資料,服務其實現價值增值的目的。在資本不斷增值擴張的過程中,這種傾向使人類社會經濟領域的矛盾向自然生態領域擴展。不僅如此,資本在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傾向還導致了生態問題由一國向多國、由某一地區向全球蔓延。資本在追逐剩余價值的同時,將一切國家與地區都納入資本主義生產體系。隨著各國各地區經濟聯系日益緊密,資本對自然資源的占有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先發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工業生產的需要是以本國和后發的發展中國家生態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惡化為前提與代價的。

(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破壞人與自然的物質平衡

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所謂物質變換是指“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進行的以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為基本內容的有機聯系”。馬克思認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比嗽谧陨砩婧桶l展需求的驅使下,視自然界為加工對象,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同外部自然的物質變換。如果沒有勞動,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便不可能實現,存在的只是自然的自我物質變換。同時,勞動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動物只是單純地依存于自然,而人類通過勞動使自然適應自己的需要。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于動物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活動有破壞自然平衡的可能。一般來說,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但是伴隨著機器大工業的推進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出現異化,物質變換過程出現裂縫。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促使物質變換裂縫的產生?!榜R克思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一旦發展起來,就立即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產生巨大的反作用?!辟Y本主義生產關系就是一個例證。應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形成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在各大工業城市往往匯聚著大量的工業人口。一方面,這些勞動者受資本家剝削,通過提供自己的剩余價值換取微薄的勞動報酬。他們弱小的支付能力無法消費大量的商品,使得大量商品被銷毀,以人類商品形式存在的土地成分無法回歸土地。另一方面,這些城市工業人口是大量農村人口補充的結果。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形成的不合理的城鄉發展模式導致了不合理的人口流動,使原本由農村人口日常產生的廢料變成城市的污染物,農村土地肥力得不到必要補償,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產生裂縫。當裂縫產生時,造成的災難性后果是連貫的。土地肥力的減弱迫使資本家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污染。經過雨水的沖刷,土壤中的污染物又進一步被植物、動物所吸收,人在利用動植物的同時也吸收了這些污染物,最終對自身的健康造成損害。更不必說那些肆意排放到大自然的廢氣、廢水、廢渣。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社會生產需要大于自然供給能力,生產廢物的排放量大于自然環境自我凈化的量,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平衡被破壞,物質變換裂縫日趨擴大。

(三)資本主義制度必將導致生態危機

資本主義制度是資本反生態的現實力量。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制度就是被資本控制和支配的社會制度。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主義生產追逐剩余價值的根本目的驅使其對自然資源展開近乎無限度的掠奪。當資本主義生產掠奪自然資源超過了自然的自我調節能力時,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會集中爆發,出現生態危機。這一過程具體展開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發生態破壞、勞動異化帶動自然異化、消費異化加重生態異化并最終導致生態危機,這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態批判得出的必然結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發生態破壞。資本主義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作為資本人格化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必定使其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這種擴大帶有明顯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有趣的是,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呈現出鮮明的無政府狀態,出現了“大量生產——大量商品——大量廢棄”的奇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創造豐富商品的同時,卻沒有給予勞動者足夠的支付能力來購買商品,“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造成了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者支付能力相對縮小的矛盾。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擴張性對自然力的恢復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對資本家來說,讓資本增值是其首要目的,一切能夠利用的自然要素都盡可能地送到資本增殖的“生產線”上去,自然生態環境被破壞并不是資本家們所關心的要務。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私有財產和金錢的統治下形成的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視和實際的貶低?!?/p>

勞動異化帶動自然異化。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變換的實踐活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痹谫Y本主義制度下,由于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勞動發生了異化。勞動者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從事受資本家意志所支配的勞動,服從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賺取利潤這個唯一目的,將自己勞動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創造性、多樣性加以限制甚至扼殺,使得人變為資本的奴隸。正如有學者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將勞動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苦役,把勞動者僅僅看成生產財富的手段,將他們變成勞動技能單一片面發展、精神空虛的人?!眲趧拥漠惢沟米匀灰蚕鄳禺惢?。馬克思在《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人相異化,同樣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異化,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辈煌碾A級在面對自然時的地位是絕不相同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由資產階級牢牢把控,無產階級作為被剝削階級是不占有自然界的。自然界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生產資料的提供場所,與工人一樣被資本家視為謀求剩余價值的工具。資產階級對自然資源不加節制地掠奪侵占,不僅沒有使自然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還導致部分不可再生資源逐漸枯竭。

消費異化加重生態異化。勞動異化在帶動自然異化的同時,也帶來了消費異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勞動異化為消費異化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勞動者為了補償其在勞動中所感受的壓力、乏味以及不自由,通常會在閑暇時刻通過消費來釋放生理與心理上的壓力。這樣的消費行為可以說正中資本下懷,既迎合了資本追求利潤的目的,刺激社會生產,為資本進一步掠奪自然資源提供合理借口,又為勞動者提供了虛假補償,滿足其因勞動異化而扭曲產生的對自我釋放的渴望。在資本主義社會始終存在著社會生產大于社會消費的矛盾,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解決是通過強行破壞消費品使得生產和消費達到新的平衡來完成的。因此,消費異化加重生態異化是必然的結果。

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生態批判的當代啟示

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出現了全球化、金融化、信息化、數字化等新特點。當代資本主義所表現出的新特征,既不同于馬克思所處的19世紀以大機器生產為代表的工業資本主義,也不同于二戰之后的二十年以“福特制”為代表的“福特主義”。雖然資本主義已經出現了變化,但是經濟危機、生態危機的頻繁爆發表明,資本主義的本質與固有矛盾并沒有變化,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具有跨時代的價值,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通過把握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剖析,認識到資本與生態的對立,從而對資本進行理性的支配,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通過把握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解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物質平衡,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推動人與自然物質變換恢復平衡;通過把握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認識到生態危機的成因,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一)對資本進行理性的支配,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對資本進行理性的支配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要求。資本邏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運轉,服務其追逐剩余價值的目的,在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兩極分化、階級對立、人變成資本的奴隸、資本對于自然的占有等不利后果。社會主義社會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革命性批判的基礎上建立的,其存在本身就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性顛覆。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對資本邏輯要有清晰的認識,合理區分資本的生產要素方面與生產關系方面,發揮資本的有利一面,控制其不利一面,對資本進行理性的支配。

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是資本邏輯不同,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邏輯是人本邏輯。所謂人本邏輯,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的邏輯。以人本邏輯為主導,對資本進行理性的支配。在生產目的方面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為根本目的。在價值追求方面,以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終追求。在人本邏輯下,對資本理性的支配將使得資本不再是破壞生態環境的推手,而變為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動力?!傲己蒙鷳B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卑l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一面,因地制宜地發掘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將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在為人民提供綠色食品等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同時加大環境保護投資,保證廣大人民群眾有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使得資本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推動人與自然物質變換恢復平衡

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下,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有,勞動者通過勞動創造社會財富,而不是為資本家創造利潤,勞動的成果由勞動者享有,這意味著科學技術的運用可以更加注重社會的需求和人民的利益,而不僅僅是追求資本增值的最大化,這為工業生態化提供了可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態;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痹隈R克思寫下這段文字時,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運用還服務于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目的,幫助資本更有效率地開發和掠奪自然。直到數百年后的今天,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科學技術仍在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整個過程中起著客觀助推作用,資本獲得越多利潤,自然受到破壞的程度就越嚴重。當受損的自然環境成為資本增值的絆腳石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寄托于科學技術能夠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與減少污染排放,以降低環境破壞對資本增值的不利影響??上б磺薪詾樘撏?,自然環境依舊在惡化。問題并不在于科學技術本身,而在于科學技術的應用方式,只要科學技術還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服務于資本增值的目的,那么結果只能是自然被掠奪與破壞程度的加深。

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下,科學技術不再成為資本增值的工具,而能成為人與自然物質變換恢復平衡的重要推動力。利用科學技術將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廢物加以循環利用,使一個產業部門的生產廢物轉化為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新的生產要素,如此循環利用可以節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和商品價格。利用科學技術對部分消費廢物的循環再利用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在促進農產品增產的同時,減少化肥投入,降低農產品的污染。對生產廢物和消費廢物的循環利用,在保護自然的同時使廣大勞動者享受低價商品,促進經濟和生態的良性交互發展,有利于推動人與自然物質變換恢復平衡。

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城市與鄉村逐漸分離乃至產生對立。原本可以對農村土地肥力進行補償的人類排泄物,因為農村人口的減少而減少,無法彌補農業生產對農村土地肥力的消耗,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良性的物質變換。因此,對生產關系的變革才是消除城市與鄉村之間對立,進而解決人與自然物質變換失衡的手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合作社經濟,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綠色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依托農村區域優勢生產特色農產品,發展生態旅游經濟模式,使農村向城市人口流動數值恢復至合理區間,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致富,如此,農業生產所耗費的土地肥力可以得到必要補償,進而推動人與自然物質變換恢復平衡。

(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制度框架內,資本與生態之間具有無法彌合的裂縫。資本將樹木、礦產、土地、動物等自然資源視為可以直接買賣或者進一步加工的商品。生產與消費所產生的大量廢物被不加節制、未經處理地排放到自然中去,其排放量遠超自然的自我凈化能力,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因此馬克思認為,只有從根本上變革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在人與人“和解”的基礎上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使得“兩個和解”成為可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兩個和解”的創新和發展。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應充分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缺陷,通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既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向“兩個和解”這個最終目標邁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石。當代資本主義呈現全球化的特點,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過長期發展,面臨嚴重的資本過剩問題,其國內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污染已經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為了使國內經濟繼續快速發展,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將目光投向廣大亞非拉國家,通過資本的對外擴張,緩和國內的生態矛盾,將資本主義制度導致的生態問題推至全球,引發全球性生態危機。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已經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作為資本的現實力量,不會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于生態危機,資本主義國家也只有采用消極應對的方法,拖延人與自然矛盾的爆發,繼續用生態資源換取經濟增長。反觀我國,雖然在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間借鑒西方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在取得輝煌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態代價,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環境問題,但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來從根本上解決現實生態問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規約和駕馭資本與市場經濟提供了保證,不僅在技術層面上使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改善在總體上可控,而且在戰略層面上使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協調推進”。加快綠色發展方式轉型就是基于對當代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中國所面臨的現實生態問題,結合中國自身制度優勢進行深刻思考的結果。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摒棄以往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用加快綠色發展方式轉型的辦法來引導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促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樹立生態消費觀的現實力量。經濟社會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社會總商品數量的增加,由此進一步激發了勞動者的消費需要,通過勞動者對商品的消費,促進社會生產的擴大,從而使自然資源消耗量增大,這是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得利潤,完成資本增值的目標,會利用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想方設法制造虛假消費需求,宣揚異化消費觀,刺激勞動者消費。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家不顧一切‘虔誠的詞句,尋求一切辦法刺激工人的消費,使自己的商品具有新的誘惑力,強使工人有新的需求等等?!彪m然資本主義已經過數百年發展,但是當代資本主義的異化消費觀與馬克思所處時代的資本主義異化消費觀并無二致,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依舊閃耀著科學的光芒,穿越歷史的長河,給當代人以啟示。要警惕資本主義異化消費觀,明了“被資產階級‘操縱和‘生產出來的各種琳瑯滿目、層出不窮的虛假消費需求,最終都將轉嫁到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奪以及對自然界的瘋狂掠奪上”。明了過度的消費會刺激社會生產對生態資源的需要,加劇自然環境惡化,加重生態系統自我凈化的負擔,不足的消費又不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要發揮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弘揚正確的生態消費觀,使社會總消費水平同生態系統物質資源生產與再生產的水平相適應。要將社會經濟發展同生態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合理利用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系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正源

猜你喜歡
異化資本主義馬克思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