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色麥浪伴一生 只為糧食安天下

2024-04-16 04:06藍草
中華魂 2024年4期
關鍵詞:揚麥赤霉病小麥

藍草

2023年1月5日,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舉辦。大會頒發了首屆“種業科學家獎”,共有動物、園藝、水稻、小麥和其他5個領域的19位專家、3個科研團隊獲獎。其中,來自江蘇的小麥遺傳育種專家程順和院士摘得“種業科學家獎”桂冠。作為麥田里土生土長的農業專家,程順和60多載耕耘小麥育種事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優質良種,用智慧和心血,澆灌出大江南北麥浪滾滾,豐收遍野,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立志學農,只為百姓吃飽飯

1939年9月,程順和出生在江蘇省溧陽縣一貧苦農家。食不果腹的饑餓感是程順和童年時期最深刻的記憶。把能吃上一碗白米飯當成幸福的他,很早就懂得了糧食的重要。

在那個年代,家里缺吃少穿、顛沛流離,盡管生活困苦,母親還是教育年幼的程順和要通過學習知識來改變命運。在母親的影響下,程順和從小就立下了兩個志愿:一是學醫,可以治病救人;二是學農,可以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因為心里有了遠大的志向,在高考時,他填報了南京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成為該專業的第二屆學生。

在傳授理論知識之余,學校還組織學生去田間實踐。時至今日,程順和依然清晰地記得,田間實踐的時候,學校會組織學生到蘇州、南通、淮陰等地與農民一起勞動。清晨哨子一吹,同學們立馬起床,去地里拔棉花稈子,到了深夜,同學們仍在幫農民翻地。那個時候,年輕的同學們身上有使不完的勁。

“要通過自身所學,盡快改變農村一窮二白的面貌?!痹跐M懷激情參加農村勞動的同時,程順和感觸最深的,就是千百年來農民和農村的貧窮狀況。于是,程順和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三農”,用農業科技改變農村的面貌,幫農民脫貧致富。

有了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大學學習階段,程順和跟著導師做麥田試驗與研究。剛開始,他只是負責諸如在紙袋上標號、使用顯微鏡觀察、用剪刀鑷子抓取材料等簡單的工作。然而,面對相對簡單的工作,嚴謹認真的他,也時刻牢記老師的告誡,面對每個步驟都會打起十二分精神認真對待。

1962年大學畢業后,程順和被分配到了泰興稻麥良種場工作,開始了自己的小麥育種之路。在這里,他不僅收獲了事業,還收獲了愛情。他和他的助手、同為學農的校友陳鳳琳相愛并結成了伴侶。當談及為何會選擇程順和作為終身伴侶時,陳鳳琳說:“老程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能吃苦、愛鉆研的精神。他搞研究特別忘我,無論白天多忙,到了晚上,總能看到他點著煤油燈,看書到深夜……”

然而,陳鳳琳走進婚姻才知道,婚后的程順和忙著搞研究和育種,根本無法兼顧家庭,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交給她來打理。對此,程順和常常感到自責。有次程順和在去外地參加品種審定會的途中出了車禍,從昏迷中清醒過來后,他痛定思痛,覺得不能再沉迷于工作而忽略家庭了,并暗暗下決心在以后的日子里補償。但傷口還未拆線,小麥就又占據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他滿腦子想的都是試驗田里正處在觀察關鍵時期的麥苗。為了獲取相關實驗數據,他偷偷吩咐助手用三輪車將自己拉到田間進行觀察記錄,到下午醫生查房時再悄悄溜回醫院。

靠著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程順和不斷的實踐和研究,1965年,終于參與選育出高產材料107-1。為了方便推廣,他們將材料107-1命名為“泰農一號”。 首戰告捷,程順和育種生涯中的第一個品種的研發成功,讓他更加堅定了一輩子從事小麥育種事業的決心。

1972年,程順和調入揚州地區農科所,從事小麥育種和栽培,從此,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契機。

科研攻關孜孜不倦,只為農民增產增收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種植紅皮小麥的主產區,這里地處南北交匯地帶,雨水充足,小麥增產空間很大,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對于程順和的研究領域來說至關重要。但真正涉足其中進行研究,其中甘苦,只有程順和自己知道:一方面,南方多雨多濕的氣候使得小麥的赤霉病高發;另一方面,小麥育種周期很長,一年中有9個多月都要盯在田間地頭按時、按量、按質進行粒播、觀察、記錄、測試和研究,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在育種期里,程順和都守在田間地頭,甚至睡在試驗田邊。

農科所的試驗田邊上有個小平房,一張床、一張桌、一個煤油爐子,在選種關鍵期里,程順和吃住在小平房里,隨時觀察田間小麥的變化,甚至過年期間他也不回家,一直守在溫室里,觀察小麥的生長狀況。為了尋找小麥育種上的突破點,程順和長年累月戴著太陽帽,蹲在麥苗旁,仔細觀察收集著每一穗麥苗,決不放過小麥育種每一個可能的突破點。

不知不覺中,程順和已經將對育種的熱愛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里。外出考察或者出差,只要遇到性狀表現優異的種質,他會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挖出來帶回所里研究。與程順和交談,他談的最多的是小麥:小麥的品種、適合生長的季節、適宜播種的地區、適合做面條的、適合做餅干的,如數家珍,就像一個家長談論自己的孩子。

為了實現田間農機機械化作業,十幾年的時光里,程順和先后引進所里第一臺拖拉機、第一臺聯合收割機。對于農業機械,不會用,他便帶頭學習,及時掌握最新理論。只會俄語的他,57歲再學英語;59歲時學會電腦打字,61歲鉆研先進的分子標記技術。他好學好鉆研的精神讓年輕的技術員們特別敬佩。

終于,靠著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程順和及其團隊在小麥遺傳育種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揚麥”系列在程順和團隊手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步走向了成熟。1991年,程順和主持培育的“揚麥5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促使長江中下游小麥品種第四次大面積更換,累計種植達1.5億畝;1998年,他主持培育的“揚麥158”,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次,初步解決了世界小麥既大面積豐產又抗赤霉病的難題,促成了長江中下游麥區第五次大面積更換麥種,成為我國20世紀末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累計種植超過6億畝,增產糧食200億公斤。

2011年,為了解決藏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年愈七旬的程順和,赴青藏高原開展青稞育種研究,帶領團隊研發出“藏青320的提純復壯”產品,不僅圓滿完成河谷農區、中間地帶農區、高寒干旱半干旱農區育種等項目,還給雪域高原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成立了拉薩市第一個青稞育種人才基地,包括青稞育種、測土配方、作物區室三支團隊。

赤霉病的防治一直是程順和的一塊心病。這種被稱為小麥的“癌癥”的赤霉病,不僅會導致小麥大幅減產,還會產生赤霉毒素,嚴重危害人畜健康,是一種世界性難題,也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威脅。一般來說,對付赤霉病的老辦法是噴灑農藥,但有時施三四次農藥,仍達不到預期效果。既要減少農藥的使用,又要最大程度減少赤霉病發生,通過多年的研究,程順和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在“種子芯片”里植入“抗病程序”,才有可能徹底戰勝赤霉病。

于是,他和他的團隊創造性地提出通過品種間雜交,把Fhb1基因導入“揚麥”遺傳背景,聚合現有品種中的抗病基因,協同提高“揚麥”品種抗病性和豐產性的育種策略。在進行科學實驗的同時,為了推動赤霉病綜合防控,確保我國糧食的絕對安全,2017年,78歲的程順和牽頭成立了國家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聯盟;2016年、2018年、2019年,他還發起三屆黃河論壇,促進學術交流。

就這樣,程順和團隊反復開展田間實驗,通過多組合、大群體選擇,2021年5月,在國內首次成功選育出高抗赤霉病高產小麥新品種——揚麥33,實驗結果表明,“揚麥33”即使不采取防治措施,其發病程度也遠輕于中抗品種防治兩次的發病程度。該品種通過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的專家組評鑒,破解了小麥赤霉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成為我國新一代小麥主導品種。2022年,他和他的團隊育成的“揚麥39”畝產達788.9公斤,刷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小麥高產紀錄,為我國糧食安全保障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代代人接力奮斗,只為端牢中國飯碗

“揚麥”系列品種的研發成功,讓程順和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肯定。不僅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還因為在小麥育種方面的突出貢獻,先后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先進個人、“863”十五周年先進個人、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被江蘇省政府榮記一等功。

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榮譽,程順和坦言:“老一輩科學家們七八十歲都堅持拿尺下田,帶學生、做研究,這是育種人的良心和責任。在農業領域,能否在自己手中出成果并不重要,通過一代一代人的接力,端牢‘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最為重要?!?/p>

為此,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學生,小麥育種任重道遠,決沒有可以停站休息的時候,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的接續奮斗和耕耘努力。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诖?,在小麥育種研究過程中,程順和時刻不忘育種科技事業的薪火相傳,盡心盡力做好科研人才培養和技術傳承,把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的學生。

對于學生的培養,他深知,身教大于言傳,于是,在科研工作中,他處處身先士卒,為學生做榜樣。在育種研究中,實踐最為重要,因此他對下田極為看重,經常帶著學生去實驗田進行實踐。到了夏季成熟期選種,上百畝的試驗田,需要連續半個多月從早到晚地站在麥田里,長時間凝視麥種進行觀察對比,對眼力和心力都是極大的考驗,但程順和作為古稀老人對此毫不在意,依然帶領學生堅守在麥田,令他的學生十分敬佩。

教書育人、精神傳承,程順和看重的除了搞理論要“百家爭鳴”外,就是做試驗要“腳踏田地”。受程順和的影響,農科所將宿舍蓋在試驗田旁邊的傳統,幾十年如一日一直沒有改變??粗添樅腿绱似?,曾有年輕學生不解地問他:“您的年紀都這么大了,好多研究至少要15年才有可能出成果,現在付出那么多是為了什么呢?”對此,程順和淡然一笑說:“年紀大了并不影響我做實驗??!陳道元先生以近八十歲的高齡仍每天堅持拿尺下田,為后人打基礎,這是育種人的良心和責任,我們必須把這樣的育種精神發揚光大?!?/p>

在程順和的悉心培養和教育下,伴隨著“揚麥”系列的研發,現任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主任的高德榮等一大批農業科學研究人員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代小麥育種領軍專家。由于在小麥育種領域的出色成績,高德榮先后兩次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2022年還被評為江蘇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如今,程順和院士已84歲,雖然肺部經歷了重大手術,他依然時刻關注科研。談及名利,程順和謙虛地說:“有人說我是‘南方麥王,我哪里是什么‘麥王,我只想盡早回到田里,甘做‘麥田守望者?!闭劶拔磥?,年逾八旬的他,堅定無比:“科研我還要繼續搞下去,小麥的赤霉病還要繼續研究,我要一直干下去,這是我人生最堅定的選擇?!?/p>

猜你喜歡
揚麥赤霉病小麥
常州市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篩選試驗
主產區小麥收購進度過七成
小麥赤霉病研究進展
芮城縣:科學預防小麥赤霉病
孔令讓的“小麥育種夢”
葉面施肥實現小麥畝增產83.8千克
揚麥系列小麥品種的餅干品質分析
哭娃小麥
揚麥系列品種品質性狀分析及育種啟示
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應用情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