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話劇在話劇本土化進程中的當代意義

2024-04-16 07:21宗云燕楊志偉
大觀 2024年1期
關鍵詞:當代意義

宗云燕 楊志偉

摘 要:方言話劇是指除普通話之外,運用各地方言演繹的話劇,在我國的話劇本土化進程中具有特殊且不可替代的價值。方言話劇可以通過方言的語言形式、日常的生活內容以及深刻的文化精神,為觀眾呈現出獨特的文化氣質。目前,方言話劇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被更多的受眾接受和喜愛。但與此同時,方言話劇在新時代也被賦予了更高的歷史使命,既要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藝術審美水準,也要從方言的內涵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來豐富作品的整體文化內涵。

關鍵詞:方言話??;話劇民族化;當代意義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教育戲劇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22J0554)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國方言話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平穩階段,然而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方言話劇也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著較大的沖擊與挑戰。一方面,方言話劇的受眾雖然具有一定的規模,但總體還較為有限;另一方面,人們對于話劇這一表演形式的消費需求不足。這一發展趨勢使方言話劇要在民族化的進程中尋找更多的突破點和創新點,在充分發揮自身特點的同時,被更多的觀眾接受和認可。在這一過程中,民族本土文化是一個重要突破口,創作者要挖掘各地區的文化特點,將日常俗語俚語、民俗傳統以及生活習慣融入方言話劇,使方言話劇不僅在語言上存在不同,還能夠在內容和精神文化層面呈現出自身的獨特魅力。

一、方言話劇的興起及藝術魅力

(一)方言話劇源于廣泛的群眾基礎

話劇這一舞臺表演形式在20世紀初傳入我國,為了能夠更廣泛地適應我國人民的審美需求以及精神需求,這種外來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本土化、大眾化。尤其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很多地方成立了當地的話劇團,使話劇這種藝術形式得到了更多群眾的認同與喜愛。然而話劇舞臺上所使用的語言大部分是普通話,雖然在大部分大中城市中,普通話的普及范圍較廣,但在一些農村地區,人們日常使用的語言仍然以方言為主。語言的限制使話劇的開展范圍大部分局限在大中城市,能夠走進劇院欣賞話劇的也多是一些知識分子,這使話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一種小眾藝術。針對這一問題,我國的戲劇界學者展開了多次的研究與探討,如何使話劇更加地方化、大眾化,如何使話劇為更為廣大的人民群體所接受,成為方言話劇產生的主要推動力。在20世紀80年代,方言話劇開始盛行,這也真正推動了話劇下鄉的進程,使話劇能夠深入到廣大農村腹地,更好地發揮話劇在最初興起時所承擔的社會主義教育與文化傳播的作用。

從方言話劇的發展歷程來看,雖然各地的方言話劇會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但對于各個地方而言,方言話劇自身的親和性和親切感使其更容易被當地群眾接受,從這一現象中也能看到方言話劇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對于廣大的觀眾而言,在話劇中聽到自己熟悉的方言俚語會產生親切感,從而真正與這一藝術形式產生強烈的共鳴,這使方言話劇的發展有了更大的受眾面,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化。

(二)方言話劇的地域藝術魅力

目前方言話劇的推廣在一定范圍內得到了肯定,專家學者與普通觀眾不再糾結于方言話劇與普通話推廣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然而方言話劇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一些人簡單地將方言話劇與“庸俗”掛鉤,認為方言話劇相較于其他話劇更為低俗,在內容和形式上表現出的藝術價值和藝術水準都比較低,這無疑是一種偏見。事實上,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外在體現,方言承載著一個地區人們獨特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而不只是交流的工具[1]。方言話劇也并不是簡單地將普通話改為方言的語言翻譯過程,其無論是從話劇內容、語言形式,還是從舞臺表現方面來看,都要進行一定的地方化藝術加工,使方言話劇具有很強的地域魅力。

有學者指出,方言是“舌頭上的文化遺跡”,方言中的一腔一調,都凝聚和表達著歷史長河中民間最為樸素的文化和思想,因此,對于方言話劇而言,與其說是“庸俗”,不如稱之為“通俗”。方言話劇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街頭巷尾的家長里短緊密相連,所以其更接地氣、更容易贏得觀眾的廣泛認可[2]。尤其是對于當地的觀眾而言,他們可以通過方言話劇更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再加之鄉音所帶來的天生的親近感,讓觀眾很容易進入話劇所營造的情景,形成更加強烈的情感共鳴以及劇場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方言話劇的成熟,近些年我國也不斷出現一些優秀的方言話劇。例如河南方言話劇《老湯》《宣和畫院》、湖北方言話劇《杠上開花》、重慶方言話劇《三峽人家》以及陜西方言話劇《白鹿原》等,都是非常出色的方言話劇,不僅在當地得到了很高的關注,而且還被邀請到外地進行話劇巡演,均獲得了不俗的口碑。四川人藝用四川方言排演了老舍的經典劇目《茶館》,自1957年該劇本問世以來,除了北京人藝,還沒有其他劇院排演過該劇。茶文化與巴蜀文化的精華本就相互融會貫通,用四川話重新演繹這一作品則有種自然為之的適配感,四川方言中的幽默感和老舍語言本身的幽默相契合,二者的有機結合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四川文化和北京文化之間的對比和補充,引領著觀眾對文本進行了重新解讀,并基于當今時代背景進行重新審視。事實上,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使用方言,不同地域之間的人們也會對各地的方言感到好奇。方言這種帶有不同聲調、不同抑揚頓挫之感的語言形式,使各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加突出,而且也為情感的表達和抒發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彩的渠道。

二、方言話劇在本土化進程中的意義

(一)有利于傳承和發展地方民俗文化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我國不同地方,源于生活的民間習俗呈現出各自的魅力,這也是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民俗文化看起來是“下里巴人”,但其實對于“俗”的認識應是“俗到極致便是雅”。土生土長的民俗文化在固定的范圍內有著較廣的流傳以及較深的影響力,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準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當地人的生活,會給人以寓教于樂的文化感受。地方民俗在話劇中的融入不僅可以使觀眾感受到貼近日常生活的話劇內容,而且可以成為一個生動、靈活的亮點,使話劇的氛圍更加輕松,將觀眾帶入戲劇情節中進行二度創作,帶來酸甜苦辣的多重體驗。通過挖掘地方民俗的方式,地方話劇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了解本土民俗文化的窗口,使人們更加自覺地承擔起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使命。

湖北方言話劇《杠上開花》中的武漢人身上處處流露著當地的一些民間習俗。該劇選取了打麻將的生活細節,而《杠上開花》這一話劇的名稱,本身也是麻將中的一種說法,整個劇中有很多麻將元素。武漢人長久以來都非常喜歡打麻將,而且武漢的麻將也有著自己的特點?!按蚧位巍笔俏錆h麻將中的一種玩法,即麻將桌旁會有一個機動的替補人員;武漢麻將又稱“開口翻”,即無論是“吃”還是“碰”,都需要在最后計算結果時翻一番。故事的起因是快活里小區里出現了一個打麻將輸了牌要跳樓的人,為此居民自發制定了打麻將的規矩,不準在晚上十點之后打麻將,否則將罰款。演員利用打麻將習俗中的各種技法,將人生道理深入淺出地表現出來,所謂杠上開花就是一種意外之喜的體現?!奥閷⒋虻煤?,說明有頭腦;麻將打得精,說明很專心”,這一經典臺詞也將打麻將與人的心理、個人品質、心理素質等相關聯。這些民俗文化的加入使整部劇的地域性更加濃郁,生動地展現出武漢當地的風土人情。

(二)有利于對方言俚語的多維理解

中國幅員廣闊,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各個地區的方言在音調、節奏、表達等多方面都有所區別。由于話劇的受眾較廣,因此這種視聽語言必須具有共賞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特征。在所有的文學語言中,戲劇是最注重口語化、通俗化的,方言的使用正好可以做到這一點。方言詞匯的運用已成為話劇藝術塑造人物形象的必然手段和發展趨勢[3]。方言的使用可能在表面上看并不文雅,甚至還會有些粗糙,但方言俚語非常生動和生活化,有著獨特的魅力。

以被稱為“八年蒸出的一個饃”的河南方言話劇《宣和畫院》為例,全劇從方方面面都體現出河南方言獨特的語言形式。例如從字詞的發音來看,通常被北方方言讀作“hei láo”的“黑撈”一詞,在《宣和畫院》中被開封話讀成了“he lào”,其中“lào”的讀音是一個向下頓的四聲,意思是搗鼓出來。而在普通話中讀作“zhāng”的“張”,在話劇中也被用開封話讀作了“zāng”,意思是吹牛皮。這些字詞的發音都完全貼合尾音向下沉的河南話的特點。此外,在詞語的使用上,《宣和畫院》中也多次使用了像“眼望兒”“夜隔”“出叉劈了”“不得勁”等河南人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一些俗語。這些詞語實際上也可以用普通話替換,例如“眼前”“昨天”“出錯”“不舒服”等。但如果進行了替換,就脫離了河南開封文化的大背景,也就無法更加貼近生活地將話劇中羅豪豪等人物形象塑造和表現出來。

俚語、歇后語是當地人民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自發形成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語言,通常借助通俗的話語展現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生活經驗。因此,在方言話劇中使用俚語、歇后語,也會大大增加話劇的地域文化氣息?!缎彤嬙骸樊斨羞\用了很多富有河南地域文化特點的歇后語,例如“摩托車上樊樓——沒的事兒”“缸里摸鱉——手拿把餡”“炒韭菜撂蔥——白搭”等等。這些歇后語的使用都非常巧妙,大多是河南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語,大部分源于某些自然現象或生活習慣,而其背后所要表達的,是對生活的獨特認知方式。這些直接的語言表達形式,能夠非常鮮明地呈現河南人的性格特點,也是對地域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

(三)有利于對地方生活進行藝術升華

藝術源于生活,任何藝術形式都離不開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旦脫離了生活,就如同失去了水源的死水,失去了生機與活力,泛不起一絲波瀾。方言話劇對于內容的取材,主要集中在一些歷史故事或是當地的日常生活瑣事中。方言話劇的演出實踐也證明,觀眾能夠捧腹大笑或是深有同感的時刻,通常集中在對生活細節的表演中。貼近生活的取材更容易讓觀眾產生共情和同理心,從而更容易接受話劇中想要傳達的思想和精神。而使用方言可使本土演員在舞臺上盡情展現舞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外在的種種形象,可自如地呈現劇中不同角色的不同出身和迥異的性格[4]。這使地方話劇能夠真正深入人心,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當前,很多方言話劇在舞臺表現中細致地刻畫地方生活的真實細節,例如武漢的一些方言劇中常常出現“過早”這一日?,F象。在武漢,人們將吃早飯稱為“過早”,他們會在路上買些小吃以解決早餐,出門“過早”也成了武漢本地人的一種生活習慣?!斑^早”的習俗早在清代道光年間就已經出現,那時的武漢人為了抓緊時間到漢口趕集,會在路上買著吃。將這些貼近日常生活的細節搬上舞臺,能夠讓臺下的觀眾感到非常親切。在四川方言話劇中,時常會出現“葉兒粑”這種四川傳統且獨有的吃食,以及滑竿、趕場、吃茶等四川人傳統的生活行為方式。最廣為人知的四川方言電視劇《山城棒棒軍》實際上就是對重慶數十萬山鄉農民手持一根竹竿涌進山城幫助市民肩挑背扛、爬坡上坎這一獨特而經典民俗文化景觀的再現,展示了濃郁的重慶風土人情,在西南乃至全國都引起了轟動,成為一張非正式的“重慶名片”?;浾Z方言話劇《新居》主要講述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六個人之間的親情關系。其非常真實地呈現了改革開放前后,一個農民家庭從貧窮到富有過程中所發生的生活變化以及人際關系方面的轉變,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變”都是新時代生活中最為重要和顯著的一個特征?!缎戮印防觅N近真實生活的舞臺表現形式,將社會的巨變凝聚到一個家庭日常生活的具體表現中,它既是源于生活的創作,又是對生活的思考和升華,使觀眾很容易將自己代入人物情節,結合自身的真實經歷與話劇表演產生某種程度上的情感共鳴。

三、方言話劇在本土化進程中的創新和展望

(一)提高方言話劇的藝術審美

目前對于方言話劇的審美爭議,大多集中于方言話劇的藝術水準問題上。近年來隨著東北地區方言小品的出現和盛行,人們發現利用方言進行演出通常會使表演更加幽默風趣,有著較好的效果,由此現在很多舞臺藝術表演過分追求令人發笑的效果。但這種發展趨勢很容易將方言話劇與小品混淆,使方言話劇單純成為小品的堆砌,破壞方言話劇的完整性和藝術性。因此,要想提高方言話劇的藝術審美,就需要在給觀眾帶來舒適的觀劇感受的同時,展現更高的藝術水準,真正帶給人們更多關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以南寧方言話劇《水街》為例,在話劇的前半部分,觀眾們被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沖突逗得捧腹大笑,但到后半部分,觀眾發現事情并不是那么簡單。在“人人談錢”的新時代,王小成和張寒梅之間的喜怒哀樂與整個復雜的社會緊密相連,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而是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有機整體。這個“戲中戲”的內容設計,讓觀眾在歡笑之余有所思考,真正將藝術與生活體驗、時代發展相關聯,讓原本簡單的“能幫就幫”的道理,在深度挖掘之后擁有更多的“言外之意”。這種編排精妙、內容深厚、語言幽默的方言話劇,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使話劇的整體層次更加豐富。

除此之外,要想提高方言話劇的藝術水準,還需要注意對方言的篩選。事實上,由于方言大多來自生活用語,因此在表達上較為隨意,這種直白的話語自身具有一定的語言魅力,但不可忽視的是方言中也會存在一定的粗俗用語,在表達上更加露骨。例如在京味話劇《窩頭會館》中,由于使用了過多京味方言中的臟話,引起了觀眾的觀感不適和爭議。這些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個作品的藝術審美水平,而且一些不必要的粗俗用語也會將負面的觀念傳達給觀眾。因此,方言話劇不但要追求貼近真實生活的藝術表現,還要通過篩選、加工和編排,去除生活中一些負面的內容,更注重將真、善、美的藝術體驗傳達給觀眾,使方言話劇“俗”而不“庸”,有意識地從審美的角度提升方言話劇的藝術價值,弘揚社會正能量。

(二)深化方言話劇的文化內涵

不同的區域范圍會形成不同的區域文化,例如我國的東北文化、沿海文化、京派文化、海派文化等,這些都是對不同區域文化的一種概括。這些地區的文化在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了自身的特色,而語言是文化的承載體和表達方式,各地區的方言會因此而呈現出不同的表達形式。勃洛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在討論語言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時提道:“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音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盵5]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和融入社會的整個過程是一致的,這也就意味著方言的演變與地區文化的發展是步調一致的。因此,要想深化方言話劇的文化內涵,首先要從方言這一關鍵點出發,深挖方言的語言特色以及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方言中的俚語和歇后語,它們通常都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長期積累下來的智慧結晶。了解俚語背后的文化因素,并適時地將一些俚語應用到方言話劇當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更加突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展現文化內涵。

此外,人物是話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劇中人物的形象實際上也是地方文化精神的體現。因此,在方言話劇當中,需要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將地方文化以及特色通過人物形象體現出來。例如《宣和畫院》中的書法家廖桂云常常從寫字中悟出一些人生道理,他有著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他的身上凝結了開封地區文化人的傲骨和高潔,是中原文化特性的體現,而這些寶貴的精神品質正是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從人物身上凝聚文化品質,能夠使抽象的文化具象化,并以更加生動、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出來,使觀眾以一種直觀的方式接收文化信號,彰顯大國精神和大國風采。

方言話劇創作者要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用時代審美的觀念觀照藝術作品,用中國地方特色的語言,講述帶有中國文化印記的故事,吸引觀眾的眼球,在滿足大眾娛樂需求的同時,提升觀眾的審美品位和審美水平。同時也可以嘗試融合式的方言表現方式,使方言話劇能夠被更多的觀眾接受,從而在本土化進程中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用創新的形式迎來發展的新高潮。

綜上所述,方言話劇在當今社會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方言話劇自身也承載著中國多地區、多民族五彩紛呈的文化內涵,展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文化魅力。源于現實生活的方言文化拉近了演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這種接地氣的話劇演出形式擁有一定的受眾群體。與此同時,方言話劇本身還承載著傳承和發展地方民俗文化的功能,有利于對地方生活進行藝術升華,是話劇本土化進程中的重要元素,有著積極的文化意義。隨著方言文化的日益發展和人們審美水平的逐漸提高,方言話劇的文化內涵不斷豐富,藝術價值不斷提升,逐漸成為一種深入人心、傳播社會正能量的藝術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李紅艷.八年蒸的那個饃:評李利宏和他的方言話劇《宣和畫院》[J].戲劇文學,2010(3):48-51.

[2][4]張凡,董新穎.方言話劇的當代意義與維度:以方言話劇《天心順》《梁生寶買種記》為例[J].當代戲劇,2016(4):24-26.

[3]石融雪,楊奔.萬州方言在萬州話劇運用中的作用與局限[J].梧州學院學報,2018(1):54-59.

[5]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7.

作者單位:

宗云燕,云南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楊志偉,鄭州教育電視臺。

猜你喜歡
當代意義
鄧小平的哲學思維方式及其當代意義
淺談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認識及其當代意義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國家理論及當代意義
近代農民教育變遷及其當代啟示
劉瑞龍的群眾觀及其當代意義
淺談藏族服飾文化內涵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與弗洛姆自由觀比較
論新民主主義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以法治文的當代意義及其科學發展
從中醫藥文化看中醫藥的普世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