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讀“泥河灣”

2024-04-16 20:11謝飛
人類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舊石器虎頭距今

謝飛

“泥河灣”本是河北省陽原縣的一個小山村,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外科學家紛至沓來,一系列的科學發現使“泥河灣”作為一個科學名詞走上世界?!澳嗪訛撑璧亍辈粌H成為國際公認的華北第四紀早更新世標準地層和經典動物群所在地,同時也是探求我國百萬年人類史的理想區域。新世紀以來,一系列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泥河灣在探索東亞人類起源與演化方面舉足輕重,在研究世界范圍內古人類遷徙、演化和地區性差異方面不可或缺?!赌嗪訛撑f石器考古新進展》專輯展現給我們的是近年來泥河灣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材料,也是為泥河灣這一科學名詞百年圣誕奉獻的一份厚禮。

泥河灣是一個廣袤而獨特的地質地理單元泥河灣位于中國中北部的汾渭地塹,如同東非裂谷一樣,也是地球上的一塊巨大的傷疤,乃至被學界稱之為汾渭裂谷或泥河灣裂谷。該裂谷呈北北東向,大體成S字形,泥河灣如似這條巨龍向東北方向甩出寬闊而蓬松的尾巴,由一系列的構造斷陷盆地構成。第四紀時期,盆地蓄水成湖,并堆積了巨厚的河湖相泥河灣層。我們把地質背景近似、形成機制相像、沉積物質雷同的這些盆地統稱為泥河灣盆地,也就是廣義泥河灣或大泥河灣。其囊括了山西的大同盆地,河北的陽原、蔚縣、涿鹿、宣化、懷來盆地和北京的延慶盆地等。

泥河灣北鄰內蒙古高原,在這里,東西橫列的陰山與燕山相互碰撞,南北向的太行山與之交匯,是地史上地殼運動和構造活動最為活躍的地區。進入第四紀以來,這里氣候濕潤,水量充沛,眾多湖泊的出現改變了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成為最適于生物界生存、繁衍、發展的天堂。這里既是水生動植物和陸生動植物樂園,也是人類及其文化發生、發展、演變的世外桃源。

泥河灣是一條顯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文化長河在泥河灣,已經初步建立起世界上最為完整的舊石器考古文化序列,其始自距今200萬年前后的馬圈溝遺址,終止于距今1萬年前后的于家溝等遺址。目前,以往的孤立遺址大都擴展為或大或小的遺址群,早更新世以馬圈溝遺址群為代表,在距今176~120萬年間,已經確認了17個文化層;中更新世以馬梁、后溝遺址群為例,在距今約90~30萬年間,也找到了12個文化層;晚更新世的侯家窯、板井子、新廟莊、西白馬營、油房、虎頭梁等遺址群的新地點和新文化層位也越來越豐富。如此,就構成幾乎連貫的舊石器文化發展演變的鏈條,勾畫出泥河灣舊石器文化傳承發展的脈絡。其突出的特點是,所有舊石器文化遺存都表現出了強烈的繼承性和發展性,顯現出一脈相承的厚重歷史和文化品格。

在泥河灣盆地,石制品加工技術的演進也越來越清晰,中國北方小型石片石器技術在這里延續了百多萬年,距今4萬年前后,石葉技術在這里萌芽;距今3萬年后,細石葉技術在這里孕育,并快速繁衍并達到頂峰。從考古遺址的空間分布可知,陽原大田洼臺地東北隅是早期人類活動的聚集地,距今50萬年前后,人類活動開始進入大同、蔚縣和懷來盆地;就陽原盆地而言,距今30萬年前后,考古遺址分布開始向南部、西部擴展,南過白土梁,西至虎頭梁和雀兒溝一帶。晚更新世以來,泥河灣盆地發育的河流階地及黃土堆積中,發現的人類遺跡更加密集多樣,人類活動的范圍更加廣泛。

泥河灣在構建中國歷史基本框架中的作用蘇秉琦先生根據中國新石器時代以來區系類型學研究,將中國分為六大文化板塊,其中,“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最為厚重,泥河灣即位于北方文化板塊之腹地。1992年,蘇先生建立起“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古國,兩千年中華一統實體”的中國歷史基本框架,在思索構筑過程中,他最大限度地使用了中國北方,特別是泥河灣的新、舊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和學術成就。我們僅就與泥河灣關系最為密切的前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關于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蘇先生認為:“以向背面加工的石片石器為主體的小石器傳統貫穿始終,構成中國舊石器文化的鮮明特征,尤以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發展清楚,特征突出”。他還特別強調了泥河灣東谷坨遺址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石制品的總體特征及其進步性。他說:“在渤海灣西側陽原縣泥河灣桑干河畔有上百米厚更新世堆積的黃土地。在更新世黃土層的頂部有一萬年前的虎頭梁遺址,在更新世堆積的底層有100萬年前的東谷坨文化。它們代表著目前已知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一頭一尾。而且都是以向背面加工的小石器為主的組群,代表著中國舊石器文化的主流傳統。值得指出的是,東谷坨人已能選用優質的燧石為原料,小型石器的類型已較固定,打制技術也較熟練,已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因此東谷坨文化并不是中國文化的源頭。真正的文化源頭還要到超百萬年的上新世紅土層中去尋找。過去所寫的中國史沒能認真對待這一課題,也沒有條件認真論證這超百萬年的文化源頭?;蛟S現在也還不能說出更多的內容。但這個超百萬年的起點是確實存在的,不能忽視”。他的這些見解與賈蘭坡先生等不少舊石器考古學者非常一致。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隨著泥河灣馬圈溝、石溝和中國其他地區超百萬年舊石器遺址的不斷發現,其科學論斷之基礎越來越堅實。

關于上萬年的文明起步1991年,蘇先生為遼寧查海遺址而接受了采訪,認為查海遺址出土玉器,制作專業化,使用專一化,反映距今8000年前社會分工導致社會分化,形成了上萬年文明起步的思想。同年,他在《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說:“一萬年前的河北陽原虎頭梁的多種尖狀器已具備了多種按柄方式,甚至連‘直內、‘曲內的石器都出現了,實際上可能就是后來‘勾兵、‘刺兵、鏟、鋤之類復合工具的雛形?;㈩^梁的各種按柄尖狀器進一步發展,則成為像富河文化那種類似鉞的寬刃斧、類似戈的窄刃斧、盤狀砍斫器以及石鉆等”?!罢f明一萬年前人們已掌握了對付自然的新型工具和新的技術、文明已經啟步”。蘇先生的論斷,被之后虎頭梁遺址群的于家溝、馬鞍山、姜家梁等遺址的發掘成果得到驗證。于家溝遺址下層出土大批細石器工藝制品、裝飾品和動物遺骨,其中數枚超過萬年陶片的出土極為重要。在復合工具中,石矛頭加工精細,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錛狀器規整成型,也是其中的精品。于家溝遺址上層的遺物也非常豐富,有陶片、石磨盤、石磨棒、磨光石器、細石器等,這些都成為上萬年文明起步的證據。的確,于家溝遺址的發現與研究,為中國北方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工業向新石器文化過渡提供了翔實的科學資料。同時,超萬年陶器的發現似乎預示著畜牧業開始萌芽,農業革命正在孕育,或者已經完成,初步文明開始起步。實際上,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遺存,正處在這一地區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進程中的關鍵時期,它們直接參與了這一地區陶業及農業的起源與發展,從而導致這一地區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轉變這一劇烈的社會變革。最近,在臨近的壩上康保興隆遺址和尚義四臺遺址的重大發現證實,大約在一萬多年以前,泥河灣的人群帶著他們的制陶技術、細石器工藝制品,征服了壩上草原,在距今萬年前后,破天荒地開啟了定居生活,完美地步入了新石器時代。

猜你喜歡
舊石器虎頭距今
距今1億年的螃蟹長啥樣
夜釣虎頭鯊
虎頭電池集團更名啟事
石器,有看頭——舊石器館參觀指南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小米游俠記:虎頭將軍
寧波風物志
丹江口庫區舊石器考古調查記
在法國發掘舊石器洞穴遺址
石峽口舊石器遺址考古發掘的思考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