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研究

2024-04-17 12:38閆嘉曄
參花(上) 2024年4期
關鍵詞:肅北酒泉市酒泉

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特色鮮明。近年來,酒泉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積極推進整體性保護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仍面臨著挑戰。本文重點針對酒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提出相應策略。

一、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一)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

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覆蓋面較廣。按照形式分類具體可分為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

民間文學包括民間歌謠、民間故事、諺語、寶卷、書面文獻等,其中被列入國家級名錄項目的有第一批河西寶卷(酒泉卷)和第五批肅北蒙古族祝贊詞;民間音樂以民歌為主,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項目有肅州民歌、敦煌民歌、瓜州民歌及肅北蒙古族長調;民間美術包含剪紙、刺繡、彩繪、泥塑、篆刻等,被列入國家級名錄項目的是酒泉夜光杯雕;民間舞蹈種類較多,其中包括社火、秧歌、舞獅子、舞龍、高蹺等,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的有地蹦子、福祿車和趕驢三類;民間手工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的有七類,敦煌彩塑制作技藝、敦煌古樂器制作技藝、敦煌水晶眼鏡制作技藝等;傳統戲劇最具代表性的是敦煌曲子戲,亦稱“小曲戲”“小調戲”;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是阿克塞哈薩克族阿依斯特,又名阿肯彈唱,是一種即興創作、即興演唱,既有娛樂性又有競技性的民間戲曲表現形式;傳統手工技藝涵蓋面較廣,包括酒泉市七縣市當地特色美食的制作技藝、當地的編織刺繡技藝以及一些民族的搟氈制作技藝、蒙古包制作技藝等;傳統醫藥中有市級項目阿克塞哈薩克族接骨與中醫正骨療法;民俗中涵蓋的項目有很多,包括方言、觀念、服飾、廟會、當地特色節日等,最具特色的是列入國家級名錄項目的肅北蒙古族服飾;它是肅北蒙古族服飾文化的縮影。

(二)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1.地域分布廣闊

酒泉市地處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全市共有七個縣市,全市總人口100余萬人。

2.多樣性突出

酒泉市地域廣袤,生態多樣,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是農耕文化和牧業文明之城,不同生活生產方式和民風民俗民間藝術的融合促成了酒泉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16個大類。

3.民族特色鮮明

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獨特的風景源自鮮明的多民族文化,酒泉市有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家級項目有6項,省級項目有45項,少數民族項目占比4.09%。

二、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取得的成效

(一)開展全市非遺普查,推進落實保護責任

近年來,酒泉市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依據“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的指導思想,以“家底明、現狀清、記錄全、質量高”為工作目標,對全市各縣(市、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了全面普查,整理編輯出版相關書籍兩本(《酒泉非物質文化遺產》《酒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匯編》),書中匯集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翔實介紹,有力宣傳了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效。保護機構主要責任由各市及各縣(市、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即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承擔,具體的項目保護、資源普查、資料存檔等工作由市及各縣(市、區)文化館承擔,縣級非遺保護工作方案由縣級文化主管部門及縣級非遺中心負責制訂實施,肩負具體工作開展和落實保護政策職能。

(二)建立公布名錄體系和傳承人名單

近年來,酒泉不斷加大對非遺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工作力度,大量投入人力財力,全面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在市、縣兩級開展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工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直接行使監督責任,實地調研考核各項目保護單位是否能夠履責,認真開展非遺工作記錄、建檔、研究、保存、保護、傳播、傳承、弘揚和振興等完成情況,對項目保護單位履行職責情況與年終考核結果掛鉤,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組織長效發展。酒泉市本級評審認定項目現有四批,403 項,傳承人評審認定三批,共計225人。

(三)組織開展各種非遺展示活動

為提升酒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眾知曉度和文化感染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文化、節慶、旅游的完美融合,酒泉市七縣市文化館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非遺展示活動。肅州區文化館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宣傳文藝晚會介紹“酒泉寶卷”項目;敦煌市開展敦煌曲子戲及敦煌民歌演唱大賽;玉門市開展玉門陶塤制作培訓班大力發展仿古制作工藝;金塔縣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宣傳隊,深入鄉鎮、村組進行宣傳動員;瓜州縣邀請專家修訂校改瓜州民歌曲譜、二次創編歌詞,利用數字化手段留存寶貴的文化資源;阿克塞積極開展“納吾熱孜節文藝晚會”、賽馬會、阿依特斯表演唱、哈薩克舞蹈、民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遺活動;肅北縣制作非遺宣傳專欄,舉辦那達慕民族風情旅游節暨孟赫嘎拉藝術節。

三、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非遺傳承后繼乏人

現階段酒泉市國家級項目有6項,但是傳承人卻只有3人,市級傳承人總共 255 人,其所帶徒弟不超過1000人,甚至有些傳承人年事已高,傳承出現斷代現象,傳承人中無工作收入群體有220多人,很多人寧愿打工也不愿沉下心來學藝,這也是導致非遺后繼乏人的因素之一。

(二)重項目申報,輕保護傳承

近年來,酒泉市非遺工作開展順利,各級部門對市級、省級、國家級名錄的申報工作積極,雖對一些重要項目傳承人開啟了搶救性的保護,但隨著傳承人面臨斷層的危機,保護的主要力量仍舊來自政府,社會層面參與較少。像國家級非遺項目河西寶卷(酒泉卷)及酒泉夜光杯雕,傳承人已離世,每年項目申報正常,但已無后繼傳承人,具有酒泉濃郁特色的非遺項目就此面臨流失。

(三)非遺宣傳推廣力度有待提升

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宣傳推廣時可采取靜態與動態兩種方式。能被民眾直觀看到的就屬于動態,如敦煌曲子戲節、阿克塞納吾熱孜節、肅北那達慕大會等,不能被民眾所直觀了解的就屬于靜態,如民間文學、傳統美術類項目等,均需要更多平臺來進行展示?,F階段酒泉市新建的公共文化長廊與酒泉城市書吧(文創館),對這些靜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也僅僅停留在非遺宣傳日的開放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還應借助更廣泛的平臺將非遺融入日常生活。

(四)非遺開發利用不足

首先,非遺手工技藝正在慢慢消逝,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肅北雪山蒙古族蒙古包制作技藝、阿克塞哈薩克族氈房以及肅北蒙古族馬上用具制作技藝等傳統手工藝,原有技藝作品已失去使用價值,更多地轉化為工藝美術品。其次,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不足,有些非遺傳承人因項目本身的經濟和文化價值難以進入旅游商的視野,另有些傳承人為保持項目本身的真實性,不愿項目被商業化。最后,酒泉市非遺產品設計急需更新,非遺項目本身文化內涵與當地特色結合不夠,未立足酒泉實際,以本地特色非遺產品為基礎,打造出一批具有品牌特色且深受民眾喜愛的酒泉代言文創產品。

(五)缺乏資金保障

自2007年以來,全市共爭取到國家及甘肅省非遺專項補助資金1299萬元,與全省其他各市州申報的項目總資金相比較穩居前列,但從酒泉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看,45個省級項目中享受專項資金補貼的只有15個,占比33%,覆蓋率還未達到一半;專項資金使用中,403項市級項目也僅有少數部分實現了專項資金保護使用。隨著社會各界對非遺保護關注度的提高,各類宣傳活動逐年增多,市、縣兩級財政應在保證現有經費支持的情況下,穩步提高非遺宣傳經費,為酒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及宣傳工作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四、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對策

(一)推進非遺保護與傳承責任人培訓

為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要定期邀請省內非遺保護工作方面的專家,不定期組織全市各縣(市、區)文旅部門主要負責人、文化館館長(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和具體負責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開展非遺專題培訓班,內容既涵蓋相關法律、法規和理論知識,又包括非遺保護傳承的途徑和方法等專業知識,通過培訓,進一步提升非遺工作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打牢人才基礎。與此同時,大力推動非遺傳習所的建立,以完善保護傳承機制,引導更多人學習傳承,解決傳承后繼乏人的現狀。

(二)建立健全保護機制

酒泉市自2004年來,積極成立了酒泉市“非遺”保護工程專家評審委員會及相關工作制度。2016年,為使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步入系統專業化發展進程,我市結合中央及甘肅省相關意見,出臺了相關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政策,并將提高文化遺產公共服務水平納入其方案中。在此基礎上,酒泉市應積極爭取成立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明確職責,配備專業人員,落實專項經費,從根本上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無專門機構、缺專業人員、少保護經費的實際問題。

(三)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

要研究制訂符合酒泉市實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保護規劃,秉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以人為本、活態傳承及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挖掘,明確保護范圍,建立標準體系。酒泉市現積極申請建成敦煌生態文化保護區、阿克塞哈薩克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與肅北雪山蒙古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維護和培育保護區內文化生態,有意識地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與延續發展,以生態系統的安全穩定、非遺保護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優化空間資源配置,在酒泉區域內形成獨立并有特色的生態保護圈。

(四)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

一方面,可利用計算機掃描技術等對傳統非遺技藝進行數字化轉化,以數字的形式對其進行保存,從而達到高效保護的作用。另一方面,可積極創建數字化博物館,充分發揮創造力與想象力,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對非遺進行展示,確保非物質文化與數字技術產生創新知識點,建立與完善非遺數字化服務體系,使其以不同的手段實現保護與傳承。同時,積極引入VR及AR等新技術,使非遺保護與傳承更具沉浸感與體驗感,以技術手段提升年輕人對非遺的認同感與喜愛度,從而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真正傳承與發展。

(五)提升非遺傳播力

酒泉非遺項目種類多、數量大,要對各類非遺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和利用,助力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就要在保護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1.非遺+活動

開展各類非遺展演展示,打造有民俗特色的節慶活動,如春節肅州區開展的地蹦子、福祿車等民間舞蹈,肅北的那達慕大會,阿克塞的納吾熱孜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展演,積極編排具有酒泉地方特色的非遺代表性節目,廣泛參與國家舉辦的各項非遺展示活動,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等開啟線上非遺展演活動,提升酒泉非遺在全國人民中的知曉度。

2.非遺+教育

實踐中,可開展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定期邀請酒泉非遺方面的專家或者傳承人,開展課堂交流、非遺座談及民間音樂、舞蹈的培訓學習,分批次有計劃地介紹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非遺+品牌

要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內在規律,推動非遺融入當代生活,立足于非遺發展的現實基礎,打造隸屬酒泉特色的非遺品牌,深入挖掘項目本身的非遺文化價值,形成具有獨特且滿足消費者精神層面需求的新時代品牌,滿足人民的審美需求。與此同時,要做好知識產權的普及,提高傳承意識,避免品牌抄襲和仿冒。

五、結語

酒泉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先人智慧,承載數代人情懷,是展現酒泉本土文化歷代傳承的活招牌。新時期如何創新保護與傳承方式,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基于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現狀提出相關解決策略,希望能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蘇雯.酒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D].燕山大學,2019.

[2]郭軍.唱響文化繁榮之歌[N].酒泉日報,2023-06-21.

(作者簡介:閆嘉曄,女,本科,酒泉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音樂理論與器樂)

(責任編輯 劉冬楊)

猜你喜歡
肅北酒泉市酒泉
酒泉云計算大數據中心
肅北蒙古族民歌《阿爾泰航愛》詩文的特征
甘肅肅北縣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發育規律研究
地球物理找礦方法在甘肅肅北紅柳疙瘩鐵礦勘查中的應用
甘肅省酒泉市通聯站訂戶展示之窗
酒泉市洪水河水庫壩址方案比選
酒泉市豐樂河灌區智能化量水系統規劃設計
天下第一門
——酒泉晉城門
酒泉市肅州區洪臨灌區工程施工管理經驗淺析
飛天之都 美玉之城——中國酒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