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十八堂課》的三個致敬

2024-04-17 14:08張同
閱讀時代 2024年4期
關鍵詞:首詩民間文學

張同

甲辰年春節期間,我忙里偷閑,讀完了劉益善先生的新作《十八堂課》。這部作品是劉益善先生在武漢東湖學院開辦人文系列講座期間一部分內容的結集,涵蓋了文學、歷史、文化、讀書、人生等內容。他以自己當編輯和作家的親身經歷,敘說了在研究、閱讀、創作以及社會調查和人生經歷中的諸多體會、見解和經驗。這種體會、見解和經驗是獨特的、新穎的,然而又是樸實的、親切的,娓娓道來的分享,讓讀者受益良多,如飲甘泉,深受啟發。合上書本,我想起了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也想起了孔子的《論語》。在我看來,《十八堂課》不僅傳遞了寫作的門道,也給讀者解開了許多困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這或許是一本好書的另一種功德。對這部作品,我有三個致敬。

一是致敬劉益善先生的良心寫作。好作品不會烙上時代標簽??v觀劉益善先生的系列作品,無論是其早期的詩作《我憶念的山村》,還是近年來創作的《中國,一個老兵的故事》,無不是站在“人民”的高度寫作。用劉益善先生自己的話說:“我自己在寫作時懷著良心,擁著良知,想著我的作品要對人類對世界有用,雖然成不了偉大作品,但要有用有益?!本佑谶@樣謙遜的寫作出發點,寫出的作品便可穿越歲月長河,讓無數陌生的讀者與之共鳴。2019年夏天,我們枝江作家協會在衛民園林舉辦了一次朗誦會,有一個上幼兒園大班的小女孩上臺背誦了《我們在草地上數星星》。小女孩稚嫩的聲音和她那輕柔的普通話,把詩的意境帶給臺下的觀眾,把他們帶到一個浪漫而溫馨的夜晚,也把我們帶回到難以忘懷的童年。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劉益善先生,待小女孩表演結束后,我走到她身邊,問她為什么選了這首詩。小女孩說,是媽媽幫她選的,她的媽媽喜歡這首詩。我又問小女孩的媽媽,認識作者劉益善先生嗎?那位年輕的母親回答道,不認識,是因為在一份刊物上讀到這首詩,覺得好就抄在筆記本上了。她常用這首詩來啟發女兒的想象,無形中把這首詩所表達的美好也根植于女兒的童年中?!疤依畈谎?,下自成蹊?!弊髡吆妥x者,隔著遙遠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但因為作品,他們的心靈貼得如此之近,讓人不得不感嘆文學的神奇與魅力?!熬婆聯剿?,詩怕不精煉?!边@是徐遲老先生在寫給劉益善先生的信中的一句話,這對于現在部分“云霧派”詩人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提醒。要想寫出讓讀者能記住又能流傳下來的詩歌,劉益善先生做出了榜樣。

二是致敬劉益善先生的育人之德。劉益善先生在第四堂課里講到的編輯的使命與愛心,不僅引發了我的共鳴,更讓人深感敬佩。他說:“我們是社會主義的報刊圖書編輯,除了必須堅持的黨的出版物的原則外,我們還必須明確自己的使命?!边@個使命,我想就是培育出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在劉益善先生擔任《長江文藝》主編期間,他培育的作家有的獲得茅盾文學獎,有的獲得魯迅文學獎。有人打了一個比喻,說如果作者獲獎時的笑是“僧笑”,那么編輯的笑則是“佛笑”。沒有編輯精心推出,好作品難以在刊物上呈現。如此說來,編輯更高一籌。但劉益善先生在這一堂課中講道:“作者愿意給你投稿,是信任你,因此,編輯要對所有來稿有一種珍愛意識??隙ǖ卣f,來稿中有大量的難以選用的廢品,但編輯對這些稿件還是要認真地讀,要想著這是作者嘔心瀝血寫出來的,是別人的勞動成果,首先我們就要珍重這種勞動成果,再從沙里淘金,好的稿件有很多是從這些‘沙里面淘出來的。要親近作者,作者是給報社雜志社出版社投稿的人,是創作主體,是出版行業除編輯外的另一個重要主體,沒有作者的寫作,就沒有稿件,就沒有報刊圖書,也就沒有編輯。作者與編輯,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作者是編輯的重要伙伴,編輯要與作者交朋友,要以誠相待,要平等,要尊重,要關懷,要像弟兄。只有這樣,作者才能把好稿子給你,你的友誼與關懷,也能促使作者給你寫出好稿件來。所以,編輯對作者的親近,實在是十分重要的。編輯與作者成為終生朋友,友誼勝過弟兄的例子也是有很多的。編輯編發了作者的處女作或重要作品,作者會牢記在心,把你當作終生的老師?!边@一段真是說到作者的心坎上了。正是因為劉益善先生對作者的真誠與尊重,才贏得了眾多作者對他的崇敬與愛戴。每到新年,雪花一樣飄飛的祝福都凝聚在賀年卡上,先生也有理由欣慰:“我覺得我的編輯人生很充實?!彼诘谑谜n《民間收藏的歷史內蘊與文化意義》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收藏的豐富與貧乏代表了國家保存文化與歷史的水平與高度?!笨芍^一針見血。透過這堂課的內容可以看出,先生對民間收藏是有深度的研究的。他說:“民間收藏是一種布衣之樂。雖說民間收藏中,還有許多人處在以興趣為出發點的淺文化狀態,與那種以雄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以研究某種文化為目的,以理性系統方法為手段的高層次收藏存在著距離,但民間收藏是藏寶于民,與國家收藏納寶于庫相輔相成,為民族、為世界保存歷史保存文化,功不可沒?!痹诿耖g收藏這片汪洋大海中,先生講述了幾個有趣的故事來闡述民間收藏的價值。每一個故事猶如傳奇小說,然而又真真切切地在荊楚大地上存在。我相信了“人生比戲更精彩”。往深處想,還得功歸于先生敘事風格的有趣與平穩。他善于運用來自民間的語言來呈現故事的原生態。這一點在第十三堂課《周寶生的田野文化》里有類似的表現?!按迕駛儼l現,過去工作隊隊員進農家,狗都要汪汪叫幾聲,現在跑的次數多了,連狗都對他們熟了,不再叫喚,還夾著尾巴跑到他們跟前歡迎他們。上門到戶,一看糧,二看房,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五看有沒有人病臥在床,六看有沒有啥家當?!蹦憧?,有了這一系列的標準對照,扶貧就能精準施策,講故事也就接地氣。劉益善先生把周寶生的田野文化也是研究得透徹骨感有深度。

三是致敬劉益善先生的閱讀之廣。作為《長江文藝》的編輯、主編,面對海量的來稿,他要閱讀;自己想讀的書,他要閱讀;作家朋友贈送的書,他要閱讀……讀書,是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常閱讀的人大多有這樣的體驗,即很容易進入角色,與作者一樣感同身受。在這飽含著深情的《十八堂課》里,劉益善先生用他的閱讀史為讀者呈獻了一把速讀經典的鑰匙,對于愛好讀書的人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珍貴的禮物!劉益善先生用他的創作歷程和當編輯的體會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寫作的大門,對于愛好寫作的人來說,每一堂課都是一道能提高寫作水平的營養大餐。雖無緣在武漢東湖學院聆聽劉益善先生的講課,但有幸讀到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十八堂課》,也倍感收獲。在第六堂課《人生不可不懂文學》里,我讀到了曾經摘抄過的熟悉的段落。一是中國當代小說家李洱說過的一段話:“文學讓我們學會了說話,文學讓我們心中柔軟,文學讓我們眼中還有淚,文學讓這個世界不那么干燥?!倍敲鞔魲罾^盛的《言志詩》:“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比菄鴮W大師錢穆說過的:“不懂文學,不通文學,那總是人生一大缺憾,似乎比不懂歷史,不懂哲學還要大?!眲⒁嫔葡壬谥v課中引用的這些經典,可謂百讀不厭。讀和寫,像一對孿生兄弟,讀多了就想寫,寫多了還是覺得想讀書。在我看來,讀和寫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獲得大獎,是什么呢?還是劉益善先生給出了一個答案:“詩人讀詩寫詩的過程,是一個優化人生的過程,可以養浩然正氣,高尚人格,切實提高自身內在素質和精神境界。詩化人生,可使人淡泊明志,不斷陶冶情操,自我悟道解惑?!?/p>

《十八堂課》,是一個用文學的珍珠串起來的玉盤,我也當一回民間收藏愛好者,將這個玉盤好好珍藏。

責編:王曉靜

猜你喜歡
首詩民間文學
《上課沒人搶》
我們需要文學
我想寫首詩給你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從“讀首詩再睡覺”看聽覺閱讀
高人隱藏在民間
過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詩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高人隱藏在民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