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鄉村振興視野下的公共文化服務研究

2024-04-17 06:25李駿昳
參花(上) 2024年4期
關鍵詞:群眾農村服務

在鄉村振興中,文化振興是靈魂,是活力之源,發揮著重要的支點作用。公共文化服務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全民藝術普及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國家政策的支持,財政投入的保障,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得到滿足,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總體上得到了解決。然而,在成效顯著的背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荒漠”現象不容忽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滿足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手段。進入新時期,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將深入剖析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的必要性,探討通過拓展文化陣地、挖掘特色鄉村品牌、融入數智產品、發揮文化人才優勢等多方面舉措,促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升級,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良性運轉,繁榮鄉村文化,實現鄉村振興。

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是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農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舉措。一直以來,我國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給予高度重視,悉心籌劃,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步伐。從提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到推行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再到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臻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以紹興市為例,截至2022年全市共建有鄉鎮(街道)文化站103個、農村文化禮堂1721個、城市書房85個、博物館61個、鄉村博物館和展示館200余個,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800平方米,實現“市、縣、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覆蓋。為解決部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有而不用的問題,對全市103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進行了專項治理,完善總分館體系,使文化分館覆蓋率達到100%,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效率。這些文化設施已成為農村群眾休閑娛樂、學習交流的好去處,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從之前的“送文化”到如今的“種文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漸形成了以需求為導向、以群眾為主體的運行模式。一方面,通過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農家書屋建設、送戲進萬村、文化進萬家、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為農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帶去形式多樣的文化享受;另一方面,農村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隊、讀書會等團體不斷涌現,讓鄉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2022年,紹興市組織送戲下鄉1800場,送書下鄉20萬冊,送展覽下鄉300余場,文化走親100余場,開展基層文藝演出、群眾文化活動1000余場,103個鄉鎮(街道)實現“三團三社”建設全覆蓋。

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的困境

鄉村振興,文化鑄魂。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成了覆蓋城鄉的陣地建設和網絡布局,并以標準化的方式快速推進,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仍然存在著公共文化服務的“荒漠”,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尤為明顯。

(一)缺乏整體統籌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意識不足。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未被充分認識到,鄉村文化建設思維較為傳統,創新意識、開放意識以及綜合規劃意識皆顯不足。文化產品供給缺少統籌協調。多部門機構的文化供給重復現象嚴重。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院團、非遺機構等公共文化機構在職能上存在重合,數字農家書屋建設與公共電子閱覽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也存在功能重合。多部門多機構的分散式投入、重復式提供同一類型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了擠兌效應,加劇了公共文化資源的閑置與浪費。

(二)形式千篇一律,特色內容匱乏

目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出“粗放式供給”的特征,文化服務供與需之間出現脫節,從而導致部分公共文化服務無法迎合農村群眾多樣化的實際需求,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在農村群眾心中的認同度相對較低。比如,每個文化館年均提供文化服務達上百次,但品牌節慶活動僅有一項,服務供給流于形式;又因鄉村文化資源挖掘不夠、開發不足,缺乏高質量、精品化的文化服務。再如,“送戲下鄉”及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時常因劇目、影片內容陳舊,出現演出或放映人數遠多于觀看人數的尷尬場景。

(三)傳統鄉土文化日漸衰落

鄉村是一個天然形成的緊密共同體。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長期互動和相互交融,孕育出了獨特的鄉土文化。然而,在現代城市文化的競爭中,根植于農耕文明的鄉土文化遭受城市經濟發展的“虹吸效應”影響,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離鄉,對鄉村文化的價值認同逐漸降低,這使鄉村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日漸式微,鄉村傳統文化的衰落日益加劇。

(四)人才與資金匱乏

一方面鄉村文化建設人才流失制約著鄉村文化振興。隨著城市化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文化傳承人漸漸“退場”,導致了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缺位的現象日益凸顯,鄉村文化日漸式微。另一方面,文化經費的匱乏,使農村文化建設的步伐受到拖累,影響了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導致了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嚴重供給不足。

三、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的必要性

鄉村文化振興,既要塑其形,更要鑄其魂。在新時期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旨在為農村群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創新性的文化需求,唯有推動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播撒文化的“種子”,方能賦予鄉村振興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是新時期新變化的應答之舉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在主體、內容、載體上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服務的主體多元化。由過去以政府主導的服務轉變為現在的政府、企業、社會機構和村民自發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服務模式。二是服務的內容多樣化。過去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以宣傳政策、普及科技知識為主,而現在這些內容不僅得到了加強,還增加了適應農村發展的現代農業科技、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方面的培訓和輔導。三是服務的載體創新性。過去,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載體主要是農村文化站、圖書館等線下設施,而現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將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已經延伸到了手機等移動終端。

(二)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是重塑鄉村文化,延續中華文化根脈的關鍵之策

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時光流轉,歲月更迭,鄉村文化的精髓始終植根于廣袤的鄉土之中。鄉村文化不僅滿足和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日常生活,更是滋養了農村群眾的精神家園,構筑起了他們難以忘懷的文化記憶。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傳播和弘揚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在新時代背景下推動鄉村文化煥發勃勃生機的重要職責,擔負著延續文化根脈的重要使命。

(三)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是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需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使命所在,更是人民群眾在物質富裕的同時,享受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滿足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轉型升級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對實現人民群眾精神共富、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四)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是增強基層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的現實之要

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已由原先簡單的娛樂消遣提升至全面的、豐富的精神文化追求。他們需要更加多樣化、更加個性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如果現有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仍舊單一、不合群眾口味,那么群眾對文化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就會大大降低,鄉村文化就難以振興,因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轉型顯得至關重要。

四、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升級的路徑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升級關乎鄉村文化振興的成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應以高效能服務陣地、高品質文化產品、數智化文化服務、高質量文化人才聚力為抓手,讓農村群眾享有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生活,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一)以高效能服務陣地保障鄉村文化振興

作為鄉村文化涵養的載體,公共文化陣地不僅要建立健全,更要充分發揮其作用。

一是積極推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統籌規劃,在未來社區(鄉村)有序推進“文化驛站”新業態,打造小而精的演出場所及固定的視覺展覽陳列空間;活化利用古祠堂、古戲樓等鄉村文物資源,延續拓展原有使用功能,滿足鄉村公共文化新空間需求。二是優化鄉村基礎設施。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布局,確保文化站配齊多功能廳、展覽廳(陳列廳)、排練室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置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室等;拓展室外文化體育空間,建設小舞臺、小廣場等室外文化活動場所。三是落實延時、錯時開放政策。確保所有鄉村文化空間全年免費向公眾開放,文化站每周累計開放時長不少于56小時,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每周累計開放時長不少于42小時,夜間、節假日實行錯時開放,保障群眾參加公共文化活動“隨時可來”。

(二)以高品質文化產品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有著大量的文物古跡、傳統村落等物質層面的文化,更有著傳統民俗、戲曲曲藝等非物質文化層面的特色資源,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要從厚重的鄉土文化中發掘特色,培育品牌,為村民提供合口味的文化產品、合心意的文化服務。

一是以“文藝播撒鄉鎮行”等活動為抓手,助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文化惠民全地域覆蓋。有序推進基層聯絡服務機制,完善城鄉文化幫扶機制,推廣“幸福點一點”服務,深入農村文化禮堂開展“量身訂制”服務。二是加強面向全年齡段的鄉村文化教育,推動美育工程進鄉村。加強基層文藝團隊和“三團三社”建設,建立“三團三社”的聯系指導機制,組織開展“三團三社”骨干示范性培訓。三是依據文化稟賦,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品。推進“藝術鄉村”建設,持續打造“村晚”、鄉村大舞臺、文化惠民鄉村行等鄉村文化品牌。加強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推動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鄉村文化的原生動力。

(三)以數智文化服務撬動鄉村文化振興

數字化可以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轉型插上數智翅膀。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數字服務能力。整合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平臺。通過自建或共建形式,構建數字公共文服務網絡,實現數字服務平臺全覆蓋,實現資源、用戶、數據等方面的互聯互通,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二是探索公共文化多元應用場景。借助5G、4K/8K超高清、VR/AR、全息互動投影等前沿數字技術,開發特色數字應用程序。通過網絡直播、網絡課程、微視頻等形式,開展線上線下聯動;完善文化云信息發布與查詢、資源瀏覽與預約、服務預約與評價等功能,提供純線上的“一站式”數字服務活動,讓群眾通過應用及時、便捷地了解活動動態,培養具有高黏性的“粉絲”文化社群。三是加大地方特色文化數字資源建設力度。深入推進線上藝術導師人才庫和培訓場館資源庫的內容建設工作。逐步實現文化場館、社會文化培訓機構、文化藝術師資資源的聯網共享,建立良性運營機制。

(四)以高質量文化人才聚力鄉村文化振興

人才是干事創業的關鍵資源,鄉村公共文化的轉型離不開人才的精耕細作。

一是實施基層文化隊伍素質提升工程。抓好人才的引、育、用,通過完善文化人才扶持機制、教育培訓機制等,不斷優化鄉村文化人才發展環境,引導文化人才向鄉村扎根,向基層一線流動。加大基層文化骨干培訓力度,以實現文化“造血”之功效。二是探索開展“鄉村文化特派員”等機制,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深耕鄉村播種文化;探索培育一批文化類社會團隊。依托藝術普及聯盟,逐步搭建文化類社會團體的菜單集成平臺,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滿足農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三是全面激活鄉村群眾的力量。深入挖掘鄉村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等文化人才,通過資金扶持、師徒傳幫帶等方式,不斷提升鄉村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繁榮,促使鄉村文化人才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形成良性互動。

五、結語

鄉村振興是對廣袤鄉土文化根源的滋養與振興。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最基本的群眾需求,若要實現高質量的轉型,唯有因地制宜,精準定位內容供給,將建設與維護相結合,硬件完善與軟件提升相結合,真正將文化設施建于群眾之心。通過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挖掘培育鄉村文化品牌、提升數智文化服務水平、建強文化人才隊伍,讓農村群眾享有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生活,讓鄉村文化繁榮興盛,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路新華.新時期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22(08):54-56.

[2]劉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2(03):255-259.

[3]沈曙霞.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研究——以江蘇省蘇州市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3(10):55-57.

(作者簡介:李駿昳,女,本科,紹興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公共文化)

(責任編輯 張云逸)

猜你喜歡
群眾農村服務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多讓群眾咧嘴笑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