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生態文明生長,走向生命行動自覺

2024-04-17 04:18張興才
新教師 2024年2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素養

張興才

【摘 要】小學生生態文明實踐是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必須,是從知識學習向素養進階的轉換路徑之一。立足于家、校、社不同場域的生動實踐,可凝聚家校社共育合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小學生生態文明實踐 素養 路徑

生態文明素養培育是生態文明建設賦予教育的時代使命,是新時代教育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手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實踐,契合學科本身特點和獨特育人價值,反映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重要實踐路徑。

一、學校立場,奠基生態底色

1.呼應學校文化的表達。

學校引領者要有生態文化建設的意識與主張,在學校精神、環境、制度、課程和活動文化等系統中滲透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某校以辦“一所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態學?!睘槔砟?,遵循學科育人規律,優化課程一體化設計與實施,探索生態文明項目化實踐路徑,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賦能,構建學科生態底色。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時,學校依據大單元主題教學,重組教材內容結構,設計“認識生命、珍惜生命、綠色出行、守護生命”等校本教材;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學校設計“認識環境污染、環境污染大搜索、變廢為寶有妙招、做好垃圾分類與宣傳、全球氣候大變化、減少碳排放、守護地球家園志愿行”等。通過課堂內外多種形式演繹,我們將認識、理念轉化為多樣的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滋養學生生態素養,形成學校特色生態文化的樣態。

2.對應課改理念的聚通。

新課改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學科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教材,實施跨單元提煉主題、跨學科項目式主題教學,走綜合融通之路,可有效落實新課改的學科理念。

如四年級上冊“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的主題,對應的核心素養目標包括“道德修養”“法治觀念”與“責任意識”三個維度。學生通過調查研究生活中存在的環境污染現狀,探究其危害和產生的原因,涉及的法律法規,了解環境保護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參與與努力。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幫助學生聚合、關聯已有認知,促進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透過現象進行多元解讀,從而實現價值認同,從“自我認識”升級到“我與社會”關系的學科邏輯。

3.順應時代育人的需求。

小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不僅是一種心理歸屬,也是一種情感認可,更是一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如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第二課時“好山好水好風光”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查找時代背景下的生態事件、人物以及媒體資料,針對本區域的環保問題給相關環保部門獻計獻策等,讓學生不僅感受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的共同責任,更是在實踐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譜寫生態文明發展的新韻。

二、社會參與,體悟生態情懷

我們注重在協同育人的理念下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

1.喚醒社會教育力。

社會教育力,指社會所具有的教育力量,關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既包括教育系統內正規和非正規開展的教育活動所生成的“教育作用力”,也包括教育系統外其他各類活動所內含的“教育影響力”。學生充分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不僅能在社會活動的教育中更新認知、鍛煉能力,更能有效地用教育的眼光與價值追求看待社會實踐活動帶來的教育意義。

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國家機構有哪些》時,教師可首先讓學生了解市政園林局、環保局、農業農村局等國家機關單位,而后在項目式學習中,通過實地采訪、研學,與各類專業人士對話,有效打破課本的禁錮,進而拓寬視野,激發學生生態探究的熱情,甚至他們對未來的職業有自己的追求。同時,社會教育資源中的這些“師資”,也會從活動中感受到社會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力。當這份責任與擔當被喚醒后,社會的“師資”力量也會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教育責任,聚通力量為學校的教育做“加法”。

2.轉化兒童行動力。

在生態情懷的培養中,教師需要結合社會生活實際,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的素養。

如二年級上冊《家鄉新變化》,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家鄉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這一課時,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作為。借力環保局、環境檢測站、社區等單位志愿者,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垃圾分類宣講,參與“和諧鄰里,減少噪聲污染”的近鄰友好宣傳,以及“陽臺美化、小區美好”的動手實踐活動。在一系列實踐中,學生感受到美好生活的變化,有每個人的一份推動。除此之外,實踐活動還可與少先隊的假日小隊活動、研學旅行相結合,開展“減塑、撿塑、拒塑”“濕地保護”等實踐活動。通過多樣實踐活動,有效發揮行動力的作用,在增進學生生態環保觀念認識的同時,促進知行合一。

三、家庭聯動,旨歸生態共識

在現實家庭生活中實踐,可以有效影響、帶動、推動“人人生態自覺”的養成。

1.節點同步,鑄牢生態意識。

依據節點,學??赏诰蚣倚f同育人的同向發力點,鑄牢學生生態意識。

做好宣講,明確教育意義。各種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節日,都是頗具教育意義的內容。如在3月23日世界氣象日,學??砷_展“對話蒼穹”的氣象科普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到每一個家庭,并通過實踐任務設計,聯通校內外教育同頻。再如,學??删o跟變化,應對時代生態發展的新形勢,開展“雙碳理念我踐行”親子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和家長共同學習,一起了解碳達峰與碳中和,綠色出行,節能減排,為實現碳中和貢獻一份力量。

學會改變,做到知行合一。學??捎谜鎸嵡榫炒龠M知識的情境化,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學??勺寣W生統計家中一周的用水,聚焦日用清洗控量、控時,廢水的一水多用、循環使用等,分享節約用水全家總動員的小妙招,制定和實施“節約用水”的家規,讓家中的每一成員都參與到節約用水的行動中來。如此,在知行合一達成核心素養培育的同時,也提升了家庭生態文明素養。

2.評價同行,夯實生態德行。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評價,也需家長作為他評的角色,助力學生的成長。

當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須關聯并落實到“家”這個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中去,讓家庭向上生長的力量與學校教育無縫對接,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學??赏ㄟ^設定科學評價量表,通過線上小程序發到家長手機上,有效地將家長這一主體引入到了教學評價中,更好地監督學生的日常行為,輔助培養學生的低碳生活習慣。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與教學變革,已經在改變“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的樣態。在小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我們須重新審視知識與素養的關系,正視學校與時代、社會、家庭的教育合力,重新定位知識學習價值變革的新使命,讓多管齊下的“具身體悟”助力育人價值的實現。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云頂學校 本專輯責任編輯:蘇少偉)

猜你喜歡
道德與法治素養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五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六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研讀思考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幾點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