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結合”審思

2024-04-17 11:40唐旭晨孟憲平
理論導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馬克思主義

唐旭晨 孟憲平

摘要: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結合”問題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礎性理論與實踐問題。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二者不斷交流、內在融合和互相建構以實現各自的豐富發展而又指向構設新的文明形態的動態平衡狀態。二者的“結合”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現實的發展需要、彼此的高度契合以及歷史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思想觀點的融通互構、價值觀念的貫通互彰、思維方式的會通互濟是判定二者“結合”成效的重要指標,三方面缺一不可。二者在長期的“結合”中呈現出從淺表到深層、從自足到利他、從抽象到具體的三大規律性特征,既彰顯了二者“結合”的價值意蘊,也是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二者“結合”的現實遵循。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

中圖分類號:D261;G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4)04-0109-08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一條基本經驗和現實要求,對二者“結合”問題的研究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課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至少包括:“結合”的內涵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判定“結合”成效的依據和標準是什么?“結合”的規律性特征是什么?對上述“結合”問題的考察,有利于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而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一、相關研究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從學理上思考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首先應該辨清“何謂結合”,即“結合”的內涵是什么。對二者“結合”內涵的判定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諸問題展開的“元問題”。然而,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多側重于研究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程、原因和實踐路徑等,對“結合”的內涵研究卻相對籠統和抽象;學界對二者“結合”之歷史起點、階段分期等方面也存在諸多觀點分歧,折射出學者們對于二者“結合”內涵的不同見地。通過梳理關于二者“結合”的研究成果,可以從中提煉和歸納學界對二者“結合”內涵的一些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一種長時段的歷史過程。該觀點將“結合”定義為二者相互作用的過程,雖然在闡明二者之“結合”軌跡、特點和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因對“結合”內涵的認知殊異而在二者“結合”起點問題上有所爭議和分歧。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就已展開,在其“結合”的過程中,“二者經歷了從對立關系、認識關系向依存關系的轉變”[1]。這一觀點雖看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同一時空境遇下的聯系,但卻相應地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內涵與外延擴大化,將二者的“對立關系”也納入“結合”之中,有將“結合”擴延至“聯系”之嫌。也有學者以中國共產黨這一推進二者“結合”的引領者角色的出現為標志,認為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二者的結合經歷了由初步結合、“深相結合”和“有機結合”的過程[2],與前一種觀點相比,“結合”似乎不具有“對立關系”的性質悖反,而只有二者融通程度上的差異。由此可見,以過程論的思路去闡釋二者之“結合”雖確證了二者在現實實踐中的發展軌跡,但卻在判定“何謂結合”上較為模糊和籠統,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二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方法,具有方法論意義。有學者認為,二者的“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方案,為新時代筑牢民族文化自信注入精神活力,也為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賦予中國特色[3]。以方法論的視角來闡釋和分析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雖確證了二者“結合”的價值意義和目標指向,但是二者的“結合”作為方法、目的、手段和效果的有機統一,單強調“結合”的方法論意義也就難免會忽略對“結合”的具體含義進行確定和厘清,即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怎樣的“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和作用的問題。

第三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一種新的文化樣態,二者在相互滲透、互相融通的過程中 “新的文化生命體”樣態的形成就標志著二者“結合”的形成?!爸袊R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種‘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集中體現?!保?]這一觀點將二者在長期“結合”之后的理論形態視作判定“結合”的標準,并在這一立論基礎上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都并未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該觀點雖然在把握和探索“結合”的內涵方面有一定啟發性,但對其內涵的理解建立于結果論的基礎上,僅將二者的“結合”理解為一種理論形態的生成,對二者的“結合”采取了絕對化的處理,進而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聯系,造成了對“結合”內涵理解的偏狹。

無論是將二者的“結合”理解為一種過程性的存在,還是理解為一種方法論,或是理解為一種形成樣態,實際上都是從“結合”的某一側面來分析“結合”的內涵。習近平指出:“‘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保?]這就是說,二者的“結合”是在中國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思想文化層面的深刻變革,“結合”不只是指二者在同一時空境遇下所發生的簡單聯系,也不只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與方法,更不是單向度地指向某一理論樣態的形成?!敖Y合”既有其實現的現實基礎,又有其實現的必然趨勢;既是過程,也是目的;既是手段,也是方法。具體說來,二者的“結合”應當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時代背景和歷史任務的驅動下,基于強烈的結合愿望,通過不斷的雙向交流、內在融合、互相建構以實現各自的豐富發展,進而共同指向構設新的文明形態的動態平衡狀態。因而,判定二者是否“結合”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結合”建基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通的主觀愿望。這是文化比較視野下二者“各取所需、共謀發展”的結果。機械嫁接不是“結合”,“強人所難”也無益于“結合”,只有二者在文化比較中發現二者有相互契合、天然相通、互相補益的“結合”可能時才能驅動二者的“結合”。其次,“結合”應當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長期的對話、交流、滲透和建構的動態平衡狀態。雖然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但二者若只停留在話語轉換、形式轉換等淺表層面的關聯,或者只是短暫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就不能充分發揮“結合”的效能?!敖Y合”是二者內部影響因子的相互滲透和交換,其動態平衡的狀態標志著二者的“結合”所具有的過程屬性,只有在長期的彼此作用下,才能實現二者的各自發展和催生新的文化形態。最后,“結合”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向性?!敖Y合”并不是隨心所欲的組合和拼接,而是在解決現實問題、推動現實發展的過程中,全面深入地展開二者的融通和互動,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交互作用、互相滲透的狀態既能滿足馬克思主義本土化、中國化的需要,又滿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化的需要;既在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中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提供思路方法,又為新的文化形態的形成積聚文化內能,因而二者的“結合”是批判性與建構性的有機統一。

二、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前提條件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誕生于不同的社會土壤,分屬于不同的思想文化體系,具有天然的時空差異。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并不會自發自然地產生,而必須滿足一定的主客觀前提和條件才能發生。具體來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主要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主客觀條件。

第一,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文化交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歷史條件。一方面,世界歷史的形成所帶來的東西文化交流碰撞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提供了契機。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打破了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相對孤立自守的狀態,拉開了世界歷史的序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更使一切國家和民族被動或主動地卷入到世界歷史的漩渦,原始的、相對孤立隔絕的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也超越了地域性和民族性,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存在。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不僅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符合各個國家現實發展的需要?;仡櫄v史,近代中國“天朝上國”的迷夢被西方堅船利炮打破,中華民族深陷生存危局之時,馬克思主義隨“西學東漸”之風被零星譯介入中國,經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而正式走進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視野中,成為救國濟世之良方,得以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邂逅。另一方面,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文化交流也引發了不同國家、民族文化之間的文化比較心理,也正是在東西文化的比較中,中國逐漸扭轉了“我族中心主義”的自大心態,從而為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創設了可能。就文化“結合”的普遍規律而言,由于文化的“結合”不可能發生在同質文化之間,而是在異質文化的交流融合中產生,加之世界歷史的形成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6]35,因此世界歷史的形成能夠使不同國家和民族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漸以文化比較的心理認識和確證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與其他文化的差異性,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重要條件。而“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在傳統文化無力挽舊中國“大廈之將傾”的現實境遇下,近代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也開始被動或主動地重新審視中華文化,并將其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和分析。在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現實問題的驅動下,中國人開始以懷疑和審視的眼光重新定位自身,觀察和探索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并初步運用文化比較的方法“從內向外”地找尋救世良方,并試圖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變革以實現救亡圖存的目標,這也同樣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創造了可能。

第二,解決中國在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動力支撐。首先,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需要呼喚著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和解決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課題和歷史任務的過程中,既遇到世界各國在現代化發展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也遇到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帶有中國特色的特殊性問題,如果馬克思主義僅僅是以普遍意義的理論形態出現,而不能扎根于中國的具體實際,不與中國文化緊密聯系和深入交流,也就會背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真諦,而“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7]。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扎根中國實際、扎根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沃土中才能展現自身的真理力量。質言之,解決中國在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始終激發著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強勁動能。其次,推動理論創新的需要呼喚著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皩嵺`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保?]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非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但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治國理政、道德建設、哲學思想等文化資源也同樣具有價值和意義。如果馬克思主義離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難以真正理解和闡釋中國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開馬克思主義也難以實現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面對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既不能依照馬克思主義的本本“照著講”,也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反著講”,而必須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中“接著講”,在開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中“創新講”,從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理論飛躍,為實踐提供有益指導。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也呼喚著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既能夠為辨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科學的方法指引,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座豐富的思想文化寶礦,涵養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其所帶有的后現代文明特質也能夠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新發展,從而在保留自身思想文化合理內核的同時實現語境再植和思想再造,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型。

第三,彼此的高度契合性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基本前提。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9]18,在2023年6月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他進一步闡明“‘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5],從而在理論維度科學回答了二者“結合”何以可能的問題。首先,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價值追求方面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旨歸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形態是達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6]53的共產主義社會,這與中國古代先賢所追求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10]的“大同社會”不謀而合,這一價值追求的一致性為彼此間的文化認同打下良好基礎。其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哲學思維方面高度契合。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唯心辯證法的揚棄而將革命的辯證法從“天國”拉回人間,從而建構和闡釋了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即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維,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革新思維、“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對立轉化思維、“天人合一”的聯系思維等,這些哲學思維觀念的契合也為二者的對話和互構搭建了橋梁。再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文關懷方面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將人的主體價值和主體作用作為核心內容,其所追求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理想體現了對“現實的人”的高度關注;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民貴君輕”“仁者愛人”等思想也凸顯了對人民的主體價值關懷,雖然其“民本”思想是為統治者服務,但是其所具有的合理因素也與馬克思主義有相通之處。最后,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特質方面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作為植根于實踐、服務于實踐且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的理論,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創新性,這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和兼采眾長的博大胸襟高度一致,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也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天然的“潤滑劑”。

第四,歷史主體能動性的發揮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條件。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劇中人物和劇作者”[11],也是二者“結合”的推動者。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離不開歷史主體對二者關系的認知。近代的“東西文明之爭”和20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國學熱”都是中國人民對二者關系認知的集中探討與爭鳴,也正是在這種學術觀點的激烈碰撞和辨論中人們逐漸厘清了二者的關系,從而凸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歷史和現實也證明二者并非對立的關系,人們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對二者的耦合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這為二者相吸相融創設了條件。另一方面,二者的“結合”也離不開歷史主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是僅僅依靠二者“結合”的主觀愿望和二者所具有的高度契合性就能夠實現的,沒有“現實的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二者的“結合”就無從開始。然而,人民群眾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離不開對歷史大勢的深刻洞察和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清醒和“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始終秉持高度的歷史主動和政治主動,引領和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將黨和人民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來,充分發揮歷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

三、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成效的判定標準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作為二者不斷交流、互相融合、彼此建構的動態平衡狀態,如何評判二者“結合”的成效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且這一研究應通過一些確切的指標或要素來衡量。由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種系統的思想文化體系,對其“結合”效果的判定難以采用量化的數據指標來進行,因此可以綜合橫向和縱向層面考察二者“結合”的成效。從橫向層面即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內容范圍和廣度來講,二者的“結合”是否全面;從縱向層面即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程度上來講,二者的“結合”是否深入;從橫縱相接的和諧程度來講,二者的“結合”是否協調和圓融,這些都是考察二者是否達成“結合”效果的基本要素?;谶@一邏輯,判定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效果如何不應當僅著眼于外部的、表面的、形式的密切聯系,而應當聚焦兩種思想文化體系的最核心部分是否實現密切的相互作用、彼此吸納、耦合對接。因此,判定二者“結合”效果的標準應當是:思想觀點的融通互構、價值觀念的貫通互彰、思維方式的會通互濟。這三者之間互相貫通,有機聯系,缺一不可,疏漏任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都不能稱為有效的“結合”。

第一,思想觀點的融通互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是博大精深、邏輯嚴整、內容豐贍的思想文化體系,其基本思想觀點集中反映和凸顯了各自思想理論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在這一層面上不斷進行交融、吸納和互構,才是觸及“靈魂”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兼具科學性、真理性、開放性、發展性和創新性的思想理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積淀、創造的思想文化,亦包含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二者的思想觀點呈現出“理一分殊”的鮮明特征。二者思想觀點的融通是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雙向的觀點交鋒實現對彼此思想觀點的增益和補充,通過彼此的思想交互提升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在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煥生機的同時又有助于馬克思主義的豐富與發展。毛澤東同志所闡釋的“實事求是”、鄧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小康”社會目標、江澤民同志醞釀提出的“以德治國”、胡錦濤同志提倡的“和諧社會”等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觀點方面的融通互構,既集中體現了二者思想觀點和精神要義上的相合性與共通性,又凸顯了二者在彼此交換思想觀點和文化因子的過程中互相補充、共同增益的特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地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并將“結合”的深度與廣度大大拓延拓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完整的思想理論,也是融會二者之思想精華所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觀點方面的融通互構不僅能夠使二者的優秀文化因子相互作用、彼此成就,也能夠打開宏闊深遠的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空間,這一深層次的文化互動豐富和滋養了二者的文化根基,彰顯出新的文化形態形成和發展的無限可能,因而是判定二者是否“結合”的基本標準之一。

第二,價值觀念的貫通互彰。雖然價值觀念的形態有時以思想觀點的方式鮮明標識在其思想理論之中,但一般而言,價值觀念、價值立場相較于在“臺前”所表明的思想觀點,往往深刻蘊藏于二者思想文化的深刻結構之中,在“幕后”發揮著強有力的主導力量。正如習近平所言:“價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保?2]當不同思想文化體系的價值觀念相近似和共通時,這種價值觀念的主導力量就突出地表現為一種“柔韌”的力量,引發兩種思想文化深切的價值認同和理論反響;當不同思想文化體系以思想觀點的方式展現出對立排斥的狀態時,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就會以一種捍衛和防御的姿態守衛自己的思想文化邊界,而傳遞出剛性的、不彎折也不融通的對抗性力量。二者價值觀念的相近、契合與相通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更深層次的力量支撐,使二者在思想觀點的交互和吸納中也得以實現價值觀念的貫通與互彰。在“結合”的狀態之下,二者以理想追求的互釋互用、精神旨歸的互化互生和價值選擇的互證互補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這種在價值觀念層面的強烈“化合”反應往往能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既激發喚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生機和雋永魅力,又能夠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也為構建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的理論構想提供了可能。因而,價值觀念的貫通互彰也是判定二者“結合”成效的又一基本標準。

第三,思維方式的會通互濟。思維方式是矗立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而逐漸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一方面,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致思路徑造就了世界思想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在使每一種思想文化都有著區別于其他思想文化的獨特氣質和文化基因的同時,也使人們看待、分析和研究同一事物時其思想觀點呈現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任何思想體系都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13],思維方式的形成與發育也與社會的物質條件與經濟基礎息息相關,思維方式也就因此有了先進和落后之別,但這并不代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就是落后于時代的,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式予以替換。恰恰相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許多充滿東方色彩和東方意蘊的獨特思維方式,例如辯證法思維、整體性思維、實用性思維、意象性思維等,直至今日仍閃耀著光芒。因而,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領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更迭與“升級”,在保留其思維方式優勢的同時,又對其思維方式進行“否定之否定”,避免中國傳統思維的固化和僵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與馬克思主義的融通過程中不斷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闡釋和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和思維方式,使二者有“殊途同歸”之感,增強二者之間文化的親和力和認同感。習近平所總結和提煉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就是融貫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鮮活例證。由此可見,思維方式作為思想文化中最深層、最核心和最穩定的存在,在這一層面的觸動和互濟,同樣是判定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成效的基本標準。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思想觀點、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并不是截然分開、毫無聯系的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印證、互相影響的關系,因此判斷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成效并不能僅僅看其中某一項或某兩項指標,這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而應當在綜合“結合”的廣度和把握“結合”的深度上加以判定。這也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密切互動、融通吸納的過程中是否實現和體現了對思想觀點、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有機一體的豐富和創新,才是判定二者“結合”的依據和標準。同時,在二者“結合”的過程中,也必須注意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次之分”,將二者等量齊觀的“結合”不是真正的“結合”,是毫無原則的折中主義;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導地位的“結合”也不是真正的“結合”,反而滑向了文化復古主義。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資源的價值和效用,才能真正實現二者的“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從而通達強國之夢和民族復興的光輝大道。

四、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的規律性特征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仰者和堅定實踐者,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始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推動著二者的彼此作用和互相融通。雖然“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論斷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才被正式提出,但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卻縱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二者在長期相互作用、彼此建構的“結合”歷程中呈現出三大規律性特征。

第一,從淺表到深層的過程性特征。從較為具體的“結合”過程來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往往要經歷三個環節。首先,語義層面的互釋和理解。在這一環節,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彼此融通更多體現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庫藏和傳統表達、解釋和說明馬克思主義,充分調動和運用本土文化資源搭建與馬克思主義的溝通橋梁,并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用中國人民更加熟悉和更易理解的方式肯定和認同馬克思主義。語義層面的互相闡釋和理解雖然是二者“結合”淺表層面的體現,但卻是每一個具體“結合”所展開的必經步驟,始終貫穿和存在于二者的“結合”之中。其次,內容層面的互證和互補。這一環節作為相對于前一環節更深一層的“結合”,是二者在互相辨識對方的同時,既肯定彼方與己方的相近契合之處,又看到彼方與己方的不同之處,從而在二者的互動之中實現彼此的比對和補充。最后,思想理論的耦合與創新。這一環節需在前兩個環節實現的基礎上得以運行,正是前兩個環節為二者在更深層次的思想理論的耦合與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和敘事的鋪墊。二者在指向現實問題的解決中實現了“卯”與“榫”的對接,使之合二為一綜合和創新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凸顯了二者在“結合”過程中由淺表到深層的漸進性特征,也是二者“結合”重要規律的集中體現。

第二,從自足到利他的價值性特征?;厮荻摺敖Y合”的歷史軌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長期浸潤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人民在民族危機加劇的境遇下激發起了強烈的民族意識,馬克思主義也因其鮮明的科學性、實踐性和人民性而成為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此時的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焦于尖銳的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展開“結合”,主要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二者的“結合”主要圍繞如何將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在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圍堵中守衛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安全,建立和奠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是這一時期所面臨和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因此,這一時期二者的“結合”仍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自足特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充分調動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并指出要走不同于西方的中國之路。鄧小平在論述“小康”時,就鮮明地指出:“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保?4]這充分顯現出中國共產黨在推進二者“結合”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從“眼光向內”過渡為“眼光向外”,既聚焦于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又彰顯出深遠的世界眼光。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實現了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統的“結合”,既提升了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例如,習近平多次提出和闡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產生的,旨在以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實現對西方普世價值的超越,這既是對二者“結合”規律性的彰顯,也充分體現了二者“結合”的價值意蘊。

第三,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論特征。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具有雙重現實指向,既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又指向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展,從而造就了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一方面,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論始終貫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如何使近代以來委頓式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放異彩,如何使國人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這就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全面辯證地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感性的具體上升為抽象,對其進行“去語境化”的處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資源中抽繹出來的富含本質性、普遍性、必然性的抽象為邏輯起點,經由各種形式的邏輯中介,將其援引融通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語境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抽象到具體的方法論也始終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過程之中。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并不是局限在頭腦中的臆想,也不是停留在淺表層面的嫁接,這樣不僅有違馬克思主義“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6]5的理論規定,也會窒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活力。只有在具體實踐中實現二者的相互融通、相互增益,總結和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范疇和觀點,在感性具體的基礎上上升為抽象規定,從而適時地與感性具體材料相比對并不斷修正和調整,如此循環往復最終達到最后的思維具體,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9]17和“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9]17,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結合”問題作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礎性理論與實踐問題,對二者“結合”之內涵要義、前提條件、判定標準及規律性特征的考察和探索不僅有助于厘清和明晰關涉一系列衍生問題的研究與解決,也有助于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15],從而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參考文獻:

[1]張紅飛.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J].東岳論叢,2023(6):20-27.

[2]王學斌,江珂.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歷程及啟示[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3(2):28-38.

[3]雷永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深層意蘊[J].學術前沿,2023(1):91-101.

[4]郭彥森,王旭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機理[J].中州學刊,2023(7):23-30.

[5]習近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01).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3.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6.

[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老子[M]. 衛廣來,譯注.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95.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8.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05.

[13]列寧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7.

[1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1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重點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哲學新論”(21FKSA003);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歷史與現實中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譜系研究”(2022EKS005);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創新項目“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的話語演進邏輯研究”(MYYJ23B03)。 作者簡介:唐旭晨(1997—),女,鄭州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與實踐;孟憲平(1968—),男,河南沈丘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

【責任編輯:雨蕙】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技校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帶來的雙面性效果分析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